新时代党员干部群众话语能力的提升进路
2022-02-05李芳云
胡 玥 李芳云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群众工作是党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础性工作。在党的群众工作中,党员干部如何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直接关系着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落地”。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用“打土豪呀,分田地呀,分谷物呀,废债务呀,起游击队呀,立苏维埃呀”[1]向人民大众介绍革命的具体内容。正是由于他用老百姓的语言来阐述“革命”的含义,才取得了良好的宣传与动员效果,使人们自愿接受革命洗礼、自觉加入革命队伍。因此,在党的群众工作中,党员干部对群众话语的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着力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群众话语能力。
一、群众语言的内涵与特征
群众语言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征,与政治语言、学术语言、文件语言等有着不同的适用情境,若不加区分地使用会造成混乱。比如在与群众交流的过程中不善于运用群众语言,而是大量地使用政治语言、学术语言或文件语言等,就会造成人民群众听不懂、不愿听的后果,与人民群众形成隔膜感、疏离感,不利于群众工作的进行。因此,要严格界定群众语言的内涵,正确认识其特征,厘清群众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区别和联系,为党员干部学习群众语言、提升群众话语能力奠定基础与前提。
(一)群众语言的内涵
1.群众语言的内涵分析
群众语言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创造、使用和传播,为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与熟知的俗语、谚语、成语、歇后语、口头语、双关语、地方土语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用语也逐渐成为群众语言的一种新形式。同时,群众语言也是党在群众工作中使用的符合人民平均理解与接受水平、迎合人民大众喜好的语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通俗化表达,有利于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从创造主体来看,人民群众是其主要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群众语言的源头活水;从运用主体来看,人民群众是其天然的运用者,各级党员干部也应是群众语言的熟练运用者。
2.群众语言与其他语言
群众语言与政治语言、学术语言和文件语言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决定着党员干部必须根据对象、场合和需要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语言;联系意味着党员干部既可以将群众语言中蕴含的智慧上升为规律性认识、成为党的理论,也可以将晦涩难懂的语言转化为人民大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群众语言。
(1)区别。政治语言是用来交流和传播政治信息的工具,可以通过思想意识的渗透实现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观的控制,以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是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的“习得性”语言,具有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政治性强等特点。学术语言是表述严格、科学,用词专业、准确,不容易产生歧义的一种书面语言[2],是由不同学科的“独特话语”所组成的,在学术研究和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专门化的语言,其目的在于研究学术问题、表达学术观点、促进学科发展,具有规范、确切、严谨等特点。文件语言是应用于党政机关公文中的语言,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语言,其目的在于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具有庄重、得体、准确、精炼等特点。由此可见,群众语言与政治语言、学术语言、文件语言等在表达方式、表达目的、表达特点以及创造和运用主体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2)联系。群众语言是与政治语言、学术语言、文件语言等紧密联系的,是其通俗化、形象化、生动化的表达,是其“群众版本”。首先,其产生根源是相同的。所有语言产生的根源都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沟通交流的需要,都在描述、表达着人类社会或自然界中的某种现象或活动。无论是群众语言,还是政治语言、学术语言、文件语言等都受实践这个决定性因素的制约。其次,其表达内容是存在重合的。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同知识背景、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的人对同一现象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人们也会自主地根据场景、对象、需要的不同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群众语言用群众的方式表达着其他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其他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也能够在群众语言中找到对应。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在群众工作中可以将政治语言、文件语言等转化为群众语言,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沟通与动员效果。
(二)群众语言的特征
1.贴近生活,平易近人
群众语言的创造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且具有独特的生成场域,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具有贴近群众生活、平易近人的特点,是平民化、生活化、本土化的语言。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向火里加柴,火焰就会越来越高。从“生火”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起手,以人们都知道的规律来揭示团结的力量,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晦涩难懂的语句。运用这样的群众语言,会让老百姓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群众语言经常运用生动而巧妙的比喻来引出深刻的思想内容,让人一听就懂。譬如形容不起作用是“对牛弹琴”,形容只说空话而不办实事是“光打雷,不下雨”,形容各有所长是“骆驼的脖子仙鹤的腿”,形容想法有分歧是“弹不到一根弦上”等等。这一特点在歇后语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如“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等等。
3.幽默风趣,富有哲理
群众语言在风趣幽默的同时,往往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中对自身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与提炼。如“补漏趁天晴,练功趁年轻”,说明做事情要抓住时机,贵在抓紧时机早办,错过时机就难以补救;如“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才是真把式”,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又如“瓜熟自落蒂,水到自成川”,说明顺应规律、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办成。
4.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最本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实践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旧的过时的群众语言在不断淘汰,新的群众语言在不断产生。尤其是互联网世界的繁荣促使许多网络用语的产生,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应用与传播。群众语言时代性的最突出表现就是网络用语成为群众语言的一种崭新形式。如习近平在2015 年新年贺词中用到“蛮拼的”“点赞”;新冠疫情时期大热的“最美逆行者”“后浪”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觉醒年代”“双减”“强国有我”等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二、新时代党员干部群众话语能力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曾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全党上下的不懈努力下,党员干部的作风有了明显的好转,文风大为改观,群众话语能力也有所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与新社会群众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4]
(一)存在脱离群众的问题
1.群众语言匮乏
当前,不少党员领导干部在与群众交流时,不知道说些什么,除了几句简单的寒暄外,竟无话可说,最终只能草草结束、尴尬收场。这是党员领导干部群众语言匮乏的鲜明表现,这种情况的存在会严重阻碍群众工作的展开,让基层调研浮于形式、流于表面,“调”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还会给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种现象的根源,并不一定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不强,而是长期脱离群众、脱离实践。
2.话语转化能力不足
话语转化能力是党员领导干部群众话语能力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强调,落实政策不能“上下一般粗”,能否将政治语言、学术语言和文件语言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是评判党员领导干部话语能力的重要依据。没有语言的转化,没有“最后一公里”的畅通,再好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无法得到贯彻落实[5]。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话语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实践中无法对政治语言、学术语言和文件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往往只是机械嫁接、生搬硬套。这种“四不像”的语言,群众既听不懂也不愿听,更不可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接受。
3.内容发展滞后
话语内容滞后于群众的生活与需要,是党员领导干部群众话语能力面临的重大问题。西晋时期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晋惠帝听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大声质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6]当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远离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不了解群众的实际状况,不清楚群众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无法回应群众的期待与诉求,更有甚者闹出现代版“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引起群众的强烈反感。
(二)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
1.言之无物的空话
毛泽东曾指出,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他以“懒婆娘的裹脚”比喻无实质内容的空谈,又臭又长。他强调必须把那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作风扫掉,把那些“夸夸其谈”扫掉,把那些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扫掉[7]。当下,仍然有不少党员领导干部的话语中存在着“空谈”的问题,既枯燥乏味,又冗长啰嗦,看似是长篇大论的宏伟讲话,实际上则言之无物,没有实际价值,毫无吸引力,更不可能真正说进群众的耳中、心中、脑中,不利于拉近党群干群关系。
2.模式僵化的套话
中央一级是总设计师,省一级是工程师,市县一级是施工队队长,乡村一级是技术员,职能不同,说话的要求也不一样。“上级谈认识,下级拿措施”,在某些地方却反了过来[8]。群众最关心的,往往是与自身利益、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期待听到的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然而当前,有些领导干部只滔滔不绝地讲大道理,话语与群众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对不上号”,只搬弄中央精神、上级文件、权威报告,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沉浸在自己所构建的“高屋建瓴”“绝对权威”的“话语体系”中,不分对象、不分场合地运用千篇一律、模式固定且已经过时的套话。
3.欺上瞒下的假话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时,重点谈已经取得的成绩,而对最应该重视的问题与不足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甚至避而不谈。在谈成绩时也有夸大成分,突出自己的作用、卖弄业绩,将“一分”说成“十分”,试图获得上级的表扬和嘉奖。在面对群众时,认为人民群众普遍思想水平不高,对实际情况拿不准、摸不清、吃不透,是好糊弄、好应付的,因此谩辞哗说、胡言乱语、敷衍塞责,觉得自己说什么,群众就会相信什么。实际上,人民群众的眼睛是最雪亮的,自以为是的假话都会被群众识破,不仅会阻碍党员干部工作的展开,更会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
4.信口开河的大话
党员领导干部的话语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党和政府,从他们口中说出的每个字,都担负着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党员领导干部的话语应真诚可信、切实可行。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面对群众时,喜欢作出一些很难落实的,或者超出自身能力范围、压根实现不了的承诺。这种承诺或者听起来就虚无缥缈,让人嗤之以鼻;或者乍一听振奋人心,取得暂时的效果,但长期无法兑现,就会失信于民、得不偿失。
(三)存在官僚主义的问题
1.宗旨意识淡薄,语言冷漠傲慢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不仅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自觉坚守的信仰和理念,也是一种政治立场和要求。然而当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却存在着宗旨意识淡薄的问题,表现在话语上就是语言冷漠傲慢,对老百姓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如某地一位村民向镇党委书记反映拆迁补偿的问题时,这位书记以要开会没时间、不熟悉情况为由,告诉村民“别找我,反映也没用”。村民一边哭泣,一边央求,“您这儿都不管了,我去找谁,要我去跳楼啊!”书记回应道:“这我还管不了,一楼二楼别去啊,要去就去(跳)五楼。”[5]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若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丝毫没有服务意识,违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只能被人民所抛弃。
2.工作作风跋扈,语言狂妄粗俗
受传统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仍然存在着高人一等的错误观念,说起话来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甚至嚣张跋扈、狂妄粗俗。以“我说谁腐败就是谁腐败”“我不懂拆迁法,不按拆迁法办”“不能盲目相信法院”“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谁让我一时不好过,我会让他全家一辈子不好过”等为代表的官僚主义话语,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9]。这些话语不仅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干群党群关系,甚至会挑起对立,引发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激烈冲突和对抗,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新时代党员干部群众话语能力的提升进路
(一)坚定政治方向,把群众话语能力的提升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合起来
党员干部的群众话语服务于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政治方向坚定,群众语言才不会偏离“航道”。一旦政治方向出现偏差,群众话语能力越强反而会产生越大的危害。习近平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他指出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义”[10]。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是群众语言的熟练运用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推动者,正是由于他高超的群众话语能力,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转化为简单质朴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使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党员干部要向习近平学习,不断提高群众话语能力,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中汲取文化素养,积累语言素材
党员干部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增强文化素养、增加知识储备、积累语言素材,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养分,提高自身的群众话语能力。“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蕃。”党员干部在平时应善于读书、乐于学习、勤于总结,积累丰厚的语言素材,才能在讲话时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
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1]党员干部要重视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讲话时运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使语言更有内涵、更具底蕴、更富魅力,增强知识丰富性和文化感染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从古至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智慧和财富都是党员干部语言积累的“宝库”。党员干部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本国,而要放眼全世界,吸收和利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各种思想理论层出不穷,党员干部既要善于辨别,防止被错误思想引入歧途,又要找到有效养分,为我所用;既要否定全盘西化,也要否定“唯我独尊”;既要认识中国,也要认识世界。全面积累语言材料,为自己的语言增色。
(三)掌握语言技巧,钻研语言艺术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适合的形式会促进内容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内容的发展。因此,党员干部要运用适当的表达形式,在写文章、讲话、作报告、调研、走访慰问等不同场合要灵活、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
1.学习运用语言艺术
习近平在系列讲话中语言精妙,善于运用比喻等手法,巧譬善喻,在语言艺术上有着很深的造诣,给党员干部语言艺术的运用树立了榜样。党员干部在讲话时,首先要词汇丰富,既要准确生动、又要变幻多样,避免机械重复;其次要句式多样,要注意句式的变化,不能千篇一律,引起听众疲劳;再次要修辞丰富,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用比喻启发想象、用反问加强语气、用设问引人思考、用排比增强气势、用反复和强调加深印象。
2.适当使用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有时能够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仪表、神情以及各肢体部分的身体语言。常用的身体语言有握手、拥抱、挥手等,这些动作可以迅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微笑是增加党员干部亲切感与亲和力的有力工具,能够使人民群众放下紧张、戒备的心态,缓和严肃、紧绷的气氛,为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创设环境。同时,要善于运用眼神与群众交流,面部表情要真挚自然,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让群众感到被尊重与平等的对待。
3.了解原则技巧,重在练习与实践
党员干部学习语言运用的原则技巧是提升群众话语能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勤于练习和实践,将学到的原则技巧融汇于心、外化于“言”。“知之不若行之”,要想在演讲、讲话、谈话等场合熟练运用语言技巧、展现语言艺术,练习与实践是不可或缺的。党员干部既要在平时下苦功夫,勤加练习,熟练使用各种语言技巧,争取做到信手拈来;又要抓住每一次实践机会,在“实战战场”上磨练自己的群众语言驾驭能力。
(四)重视调查研究,贯彻服务理念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12]他还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不能和群众谈心,你说的话群众听不懂,怎么会有感召力?怎么指导实践、推动工作?”[13]这启示党员干部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人民需要,深入群众中间向群众学习语言,根据场合和对象调整语言。
1.强化调查研究,了解人民需要
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起点、所有语言的基点,党员干部的每一句话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首先,党员干部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倾听群众心声、关心群众冷暖、体贴群众疾苦,说与人民利益相关的话,做到真正为民造福。其次,要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等社会各个层面开展调查研究,倾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界人士的声音。再次,要结合实地观察、开调查会、个别访问、调查问卷等形式,将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切实有效的措施,说解民忧、得民心、有温度、接地气的话,不断提升自身的群众话语能力。
2.深入群众中间,学习群众语言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贯彻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在实践中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想获得群众语言的“源头活水”,党员干部应躬下腰、弯下身子,与群众真正打成一片,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惑所求;倾听群众的话,并从中汲取养分,积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谚语、歇后语、俗语、方言土语等群众语言,增强与群众沟通的能力。既要说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话,使语言通俗易懂;又要说人民群众愿意听的话,解答困惑、回应期待。
3.区分不同场合,了解听众特点
党员干部在不同场合、跟不同群众讲话,要适当调整语言,以适应不同需要。首先,在演讲等正式场合,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之余,要注意庄重性与严肃性,不能过度口语化、庸俗化。在谈话等较为生活化的场景中,可以多使用口语化语言、方言等,拉近与对话者的距离。其次,要了解听众、对话者的情况,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及生活经历,来决定说什么、怎么说。要结合所面对群众的自身特点、生活环境、心理特征,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将积累的群众语言“一锅炖”。再次,要注重发挥“自己人效应”,寻找与听众、对话者的共同之处、相似经历,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与群众进行真诚有效的沟通。
(五)坚持与时俱进,善用网络媒体
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成为党群干群沟通的有效渠道,网络语言成为群众语言的新形式为广大网民所追捧。习近平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并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14]党员干部要与时俱进、学习运用网络媒体,在网络环境下用好群众语言,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1.摆正对待网络媒体的态度
态度决定成败,党员干部若想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就要摆正对待这种“新事物”的态度,顺应新要求。党员干部要克服对立思维,公正客观地看待网络媒体的影响。网络媒体的发展虽然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挑战、增加了难度,但同时也带来了扩大政府话语权、增进与群众的交流等机遇。一味困在陈旧思维中,带着“有色眼镜”,就只能疲于应付网络媒体带来的各种困扰,而错失主动出击、发挥网络媒体带来的便利性的机会。党员干部要打破对网络媒体的“偏见”,在挑战中看到机遇、抓住机遇。
2.增强网络运用能力
网络世界是年轻人的世界,对部分党员干部来说,了解并熟练运用网络具有一定难度,是个不小的挑战。作为党员干部,不能故步自封,要克服畏难情绪,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来学习网络知识、增强网络运用能力。
3.充分利用政务媒体
当前,很多政府机关都开通了政务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党员干部应利用好这些政务媒体,拓宽与群众交流的渠道,增强与群众的联系。互联网是一扇通往群众的大门,是直接与群众进行交流的平台。党员干部必须融入广大网民队伍之中,倾听网民意见、集中网民智慧,切实解决网民反映的实际问题;要不断拓宽视野、了解新媒体传播规律,向网民学习语言、积累新潮的网络语言素材,增强群众话语能力,用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风格与网民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