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探析

2022-02-05毛斯迈毛军吉

岭南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

毛斯迈,毛军吉

(1.深圳雷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2.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 深圳 518040)

国际话语权问题是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构建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的发展营造稳定且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一、面对全媒体时代:内容传播基于平台

全媒体时代被称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源产出资讯,而不是仅仅作为沉默的观众被动地受到影响。而在这由所有用户铸造的压倒性新时代信息洪流之中,潜伏着一个关键事实:“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源产出资讯”并不代表“每个人说的话都能被人听到”。

发言平台作为言论的载体,有两个关键属性,这两条关键属性决定着信息传播中的两个关键方面:第一个关键属性是该平台有哪些有效的用户,第二个关键属性是该平台自身持有怎样的立场。第一个关键属性决定了有哪些人、什么样的人,最多有多少人会直接看到被发表于该平台上的言论;而第二个关键属性决定了发言平台会允许哪些言论被什么人看到,而哪些言论永远不会被别人看到。一个典型案例就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和Facebook:在2020年,特朗普的FB账号拥有高达2600万的关注者,而Facebook当年的日均活跃用户为1.84亿。这意味着,不论特朗普的言论有着怎样的立场,言论的逻辑水平如何,这些消息至少会被根据平台规则推送给关注着特朗普的2600万个账号;更进一步地,如果有需要的话,Facebook甚至可以把这些内容在第一时间推送给至多1.84亿个账号,让他们在当天看到特朗普的发言,这反映了“平台决定了最多有多少人能看到资讯”这一关键方面。而在2021年6月4日,Facebook宣布,将特朗普在Facebook及旗下社交平台的所有账号的封禁时间延长至2023年1月7日,在封禁结束前,特朗普将无法以自己的身份通过Facebook及相关社交平台向任何人传递任何消息——哪怕Facebook上有2600万的关注者愿意第一时间了解他说的任何话语,每天有高达1.84亿的用户在Facebook上浏览,但是特朗普的言论能通过Facebook直接影响的人数是“0”。这反映了“平台可以决定哪些言论能被什么人看到”。

这就是发言平台这一基本载体在全媒体时代的地位。发言平台可以基于自己的立场,直接调配所有它的用户能听到的内容;平台可以主动推送自己认同的观点,降低自己不认同观点的权重,甚至直接删除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并封禁自己不认同观点的发出者账户,以此来控制自己辖区内的言论导向。从这个角度讲,在Facebook等基础立场本就敌视中国的平台上,想要宣扬一个强大且可靠的中国形象,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我们也能基于这些内容直接反推出破局思路:中国迫切地需要从根本立场上认同自己,且拥有遍布整个世界的大量有效用户的发言平台,来作为全媒体时代的宣传核心阵地。只有从根本立场上认同中国,平台才会愿意将那些可以构筑中国正面形象的信息推送到正确用户面前;而只有在国际层面上用户数量足够多,覆盖面足够广,这些构筑中国正面形象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影响普遍的民众心理,从而在树立中国正面国际形象的过程中起到作用。

我们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这必须是一个中国建立的平台,存在于中国政府的直接保护下。因为只有这样,平台才能不因外国政府的行政威胁而扭曲自己的根本立场。而且这个平台必然是同时面向广大中国民众的;在全媒体时代,只有广大的人民群众也积极地参与其中,才能产生、创造出更多的资讯,生产出足够丰富多样的内容来吸引外国普通受众积极使用这个平台;而只有在对象被平台所提供的内容吸引之后,平台自身的信息筛选和专项推送功能才可以正常地发挥作用。

这里可以举一个反例。在2021年6月18日,一个名为“回形针PaperClip”的网络科普视频制作小组被起底曝光。“回形针PaperClip”自称“为中国发声”,事实上却大量接受海外反华组织的资金支持,直接由美军工作人员和台独港独分子编写“掺杂有部分事实内容的虚假科普”以诋毁中国。这些作品为自己套上了“优秀科普内容”这样的伪装身份在中国互联网上大范围传播,获得了数以千万计的播放量。同时,“回形针PaperClip”还积极地以“中国科普信息制作人”这一身份将这些内容发布到国际平台上,力图在国际宣传领域“坐实”这些“诋毁”。其经典发言有“地球雨林面积的大面积减少,中国人吃蛋肉奶要承担重要责任”,“中国广泛使用人工降雨技术从科学角度是不负责任的”等。可以看出,外国势力对中国话语权的攻击与诋毁早就已经深入到了生活资讯的层面,而且这种攻势远比官方渠道的遥远喊话更加地高效。

总的来说,在全媒体时代,仅依赖少数受限的官方渠道进行国家形象的宣传塑造是一种高度费力不讨好的行为。人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信息都不是从官方层面直接发布的,更不用说他国官方直接的针对性宣传这么狭隘的内容来源了。人们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信息是基于生活层面的,主要来自于那些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信息平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真正想要影响他人,就必须把自己所想要传递的信息深入到这个层面。只有把由中国主导的发言平台推广出去,在生活信息层面把目标对象和中国联系起来,把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作为宝贵的助力引入到这个信息传播的战场之中,把人民群众制作的优秀内容作为推广中国形象的推进器积极使用,才能把正面积极的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真正地构建起来。

二、打破解释权垄断:构筑话语权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西强我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1972年麦库姆斯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话语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样想”,但是却能决定人们“想什么”。随着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西方国家相对实力明显下降,但他们不愿意看到自己式微的状况,所以直接操纵舆论,颠倒黑白、指鹿为马,通过给中国冠以众多莫须有的问题,来让中国话语传不开,即使传开也叫不响,“对社会主义中国,西方媒体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抹黑、丑化、妖魔化中国可谓无所不用其极”[2]185。

中国要破除西方这种话语权的垄断,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宣传方向。在既往的国际宣传中,中国倾向于对自身承担的对外援助项目进行大力宣传,积极对中国所参与的各项维和行动及国际救援活动做总结评价,期望以这种方式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的责任与担当。就所做实事做出发言是一种脚踏实地、有所成效的行为,但是仅从最终结果的层面进行宣传也有其局限。在诸多针对中国话语权的进攻中,西方有一种特别熟练的进攻方式:直接否认中国正面国际行为的出发成因,从而否认中国的友善行为。典型的就是这次新冠疫情,中国乐意帮助世界各国共同抗疫,但是这种善意却被西方媒体恶意阐述为创造了疫情后的负罪感。国外这种拙劣宣传手法造成的负面影响,仅仅依靠对项目效果进行正向展示是无法抹除的。因为在错误的归因之下,中国的善行被扭曲解释为了“恐怖暴行”后的弥补,在这种不利的分析框架下,任何善意的行为都难以得到有价值的正面评价。所以,中国的宣传内容不能仅仅拘泥于“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还应该扩展向更为根本的“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是谁导致了问题的发生”。只有在政治价值、社会制度、道路模式等方向上都勇于斗争,在国际话语层面上破除“西方标准”的垄断,才能求得中国话语的独立自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1]。

其次,要破除西方话语权垄断,还需要提高我们的传播技巧。仅仅表达事实是不能保证传播效果的。蕴含在戏剧性故事里的真相,远比干巴巴的报告更容易扩散。要善于使用新的传播形式、新的传播渠道,用贴近受众生活的例子,组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我们的宣传。从宣传角度来说,藏在一部精彩电影里的一句受万人赏阅、朗朗上口的简单对白,其影响是远大于无人问津的长篇巨著的。

三、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打造中国话语说服力的出发点

任何发言,都是不能脱离发言者形象单独存在的,这在国际言论层面也不例外。想要构筑中国说服力,就必须要打造一个能够支撑起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形象。对于现代中国而言,“负责任大国”形象最为关键的就是“负责任”这三个字。“责任”指的是个体份内应做的事,那么“大国责任”就是身为一个世界大国,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负责任大国”就意味着作为一个国家,要充分分担和解决作为一个大国在世界层面上理应处理的问题。所以,中国大国的责任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中国对本国国民应尽到的责任,二是中国为这个世界上其他的实体所应该尽到的责任。这两者互为里表、相互支撑,对于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而言,缺一不可。

就对本国国民而言,中国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本次新冠疫情中,中国的抗疫成就举世皆知,这充分表现了中国政府对于人民生存权的重视,“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反差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发展成果,更是对中国人民发展权的有力见证。但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与其他地方紧密相连,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不仅跟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关,也是一个涉及全世界的问题。同样以新冠疫情为例,中国虽然出色地管控了自己国内的情况,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新冠疫情仍在大肆肆虐。在全球互通的当下,中国人民的疫情防控就实质性地处于风险之中,如果中国不能协助全世界终结新冠疫情,那么中国人民的健康权就不能说完全得到了保障。这也就延伸出了中国大国责任的第二个部分“中国为这个世界应该尽到的大国责任”。

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就意味着必须要承担大国的世界责任,为世界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美国著名世界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金融灾难起源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最大强权,但又未能像英国一样承担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责任,这导致了全球经济体系陷入衰退、并将一切最终导向了种族灭绝和世界大战。在此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金德尔伯格陷阱”理论,认为中国崛起以后的动向可能不是“示强”,而是“示弱”,即不愿承担美国无力负责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使世界陷入领导力空缺、危机四起的险境。但事实显然不支持“金德尔伯格陷阱”这个理论。在人类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在世界事务的层面上中国一直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2020年,中国累计向国际提供2800多亿只口罩、40多亿份试剂盒和34亿套防护服;截至2021年10月17日,中国共计向150多个国家提供了新冠抗疫物资,向超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5亿剂疫苗和疫苗原液;中国计划在2021年全年对外提供20亿剂疫苗,并在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基础上,年内再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捐赠1亿剂疫苗。[3]

在此次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中,中国不仅是全世界经济恢复最快的国家,更是向世界提供了最多抗疫物资的国家。不论是从全球新冠抗疫事业的角度,还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角度,都充分彰显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四、提高综合国力:稳固中国话语说服力的基石

中国话语说服力的构筑,是不可能脱离综合国力独立进行的。在台面上进行话语权搏杀的同时,背后必然是各国综合国力的比拼。没有足够强劲的综合国力做支撑,就不可能贯彻自己所宣扬的观点,如果无法落实自己所提出的观点,又何谈建设一个稳固的国际形象?国际形象如果懦弱无能,国际影响力自然就纯属空谈,话语说服力就更是无从提起了。所以总的来说,强劲的综合国力是中国话语说服力必不可少的基石。

而综合国力转化为话语权,又有多种不同的路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习惯于采用的是其中“秀肌肉”的方式,通过武力威胁,甚至发动赤裸裸的侵略战争,来迅速获取话语权,以此奠定自己的“说服力”。这种依赖武力威慑的“说服力”其基础是不牢固的,当自身势弱时必然会飞速崩碎。

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赢得话语权的路上避让了前人所探明的路径缺陷,选择了更加基于长远、更加坚实可靠的“共创未来”的形式。通过积极地向后发国家引入技术和资金,培养各国自己的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把他们接洽到中国所构建的共同发展框架之中。这种说服力的构建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但是由此而构建出的说服力,也是经得起波折,受得住考验的。

尤其当“秀肌肉”愈演愈烈的时候,“共创未来”也会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毕竟每一分失去,都会越发凸显每一丝得到。而中国在这里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夯实自己对世界所给出的承诺。只有培植出坚实稳固的现实成果,才能真正支撑起有影响力的国际话语。

五、讲好中国故事:真正有效地影响国外受众

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准备,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反复的尝试。最典型的就是面对各国沟通交往存在的现实差别,要专门分析单纯的文字翻译和实际内容的切实对应,活用目标国家的典故,将我们的故事以当事人能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国外受众的语言风格和习惯,“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4]213。1954年,周恩来在日内瓦就做出了一个活用外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的典范: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外交代表团出席日内瓦的国际会议期间,打算向各国记者和外交官推介中国文化,上演著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担心外国人不懂中国文化,制作了厚厚的译本宣传册,可即便如此,也是应者寥寥。此事上报给周恩来总理,总理对工作人员的形式主义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要求在海报上加上一条:请各国友好人士欣赏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结果,座无虚席,不少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演出的辉煌,周恩来总理借用西方文化符号进行的宣传功不可没。仅仅用“中国话语”,是无法形成对话语境的,必须要在让国外受众听得懂意思、听得有兴趣、听明白逻辑这几个方面上下足功夫,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

而在故事内容方面,“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4]212,“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2]342。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外交、国防等方面挖掘出中国办法的优越之处,并把它们放进故事里。这些中国发展故事中美好的闪光点,反映了中国发展路径的价值,这是我们的标准与西方争夺“发展方式解释权”的核心筹码。

讲好中国故事,为的是向那些不了解我们的人展示我们的历史,展示我们的成就,展示我们的目标,展示我们的标准,鼓励听众用我们的逻辑来重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意识到,中国的道路也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个更加值得信赖的选择。只有当他们开始认同中国的标准,期待与中国合作所能带来的美好未来时,才能真正地把中国话语传播开来,让中国用自己的标准来引领世界。

六、抓好队伍建设:培养适配国际话语权战场的专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建设。话语权竞争离不开专门人才的竞争,话语说服力还是得依靠专门人才来贯彻实现。培养增强中国话语说服力的各类人才,不可能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结合多方努力并累积实战经验的。在这方面的基本共识是,国际传播人才必须要有效地组织起来,构建起具备应对复杂国际舆论环境的政治素养、熟练的外语能力、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国际问题观察与研判能力等重要能力的执行团队,才能承担起向中国介绍世界和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使命。

当前,我们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专门人才队伍还存在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稀缺等问题。仅从外语类国际传播人才来看,就存在师资力量短缺、人才培养能力相对不足等问题;熟悉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具有全球视野、精通国际谈判等技能的高端人才就更为稀缺了。在新媒体时代,对国际传播人才要求更高,对组织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更高,不仅需要个体有“一技之长”,更需要团体配合下的“多才多艺”,不但要有个人“一招鲜”的本领,更需要有团体配合的“百招全”。一方面要建立起培养国际传播高端人才的大氛围,不仅高校要主动承担起这份光荣使命,把相关专业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党组)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夯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制,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国际传播潜能的各级干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所开设的重点主体班课程设置中,也要把对外国际宣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把国内外具有优秀传播能力的人才引进来,通过加强对内外合作,不断提高中国高端国际传播人才在全球的资源配置。总之,只有齐抓共管,齐心合力,才能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

从另一角度来看,具备国际传播能力并善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端人才,还必须自觉地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坚决做到“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2]189。

总的来说,国际话语权战线,是不见硝烟难见血汗的现代化新战场。需要的是政治过硬、组织有力、本领高强的新时代战士,需要的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支直面崭新战场的新形式军队必须要创新传播理念思路、开拓传播方式方法、革新传播体制机制,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为提高中国话语说服力而战斗,努力在世界人民的认知中塑造出一个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衰老与性别话语——公共话语与私域话语对老年女性的影响》述介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