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与港澳的百年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2022-02-05谢春红

岭南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澳门中国共产党香港

谢春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172)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一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中,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场历时百年的伟大变革中,从未改变且历久弥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以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一个世纪以来,在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与港澳所构筑的宏大叙事中,中国共产党与港澳同呼吸、共进退,祖国内地与港澳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以历史—现在—未来的三维视域,回顾中国共产党与港澳的百年互动关系,重温中国共产党与“一国两制”的初心,探讨港澳未来以及港澳青年的使命,对于推进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与港澳的百年回眸

鸦片战争之后,港澳逐步沦为英、葡殖民地。十月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一些香港爱国青年受到十月革命成功和祖国内地同胞反帝斗争精神的影响,开始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2月,陈独秀离沪赴粤,途经香港停留时,香港青年林君蔚、张仁道、李义保三人慕名拜望。在陈独秀的鼓励下,他们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由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在港澳活动的历史。

(一)建党初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在党的有效领导与推动下,香港海员发起了争取改善待遇、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的罢工斗争,由此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

香港工会是中国最早的工会组织,多达百余个。香港的中国海员受英帝国主义直接压迫,生活非常困苦。在要求增加工资却遭到英国资本家拒绝后,香港海员于1922年1月12日开始举行大罢工。罢工开始后,中共广东支部发出《敬告罢工海员》的传单,在党的进步刊物上及时报道香港海员罢工的情况,发动上海工人成立“香港海员后援会”,向罢工海员捐款,全力支持罢工斗争。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地工人的声援下,罢工浪潮席卷整个香港,各界罢工人数迅速增至10万人以上。3月初,港英当局被迫接受海员们提出的条件,历时56天的香港海员大罢工最终以取得重大胜利而宣告结束。

受全国工人运动及香港海员罢工的影响,澳门工人也纷纷组织起来成立工会,其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是澳门联合总工会。1922年5月28日,几名葡籍士兵当街猥亵中国妇女,引起华人共愤,齐声喝打,葡警不仅不惩治肇事者,反而拘捕了其中3名参与殴斗的工人。当晚,近万名市民和工人包围警署,通宵声援。翌日清晨,警方向在场民工开枪镇压,酿成死伤170多人的惨案。惨案发生后,举国震惊,广东各地纷纷声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澳门工人发动罢工、罢市、罢课,澳葡当局陷入一片恐慌,最终答应公开向工人道歉、惩办凶手、抚恤死难者亲属等条件。

(二)大革命时期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加快。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浪潮。6月,广州和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对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反抗帝国主义制造的五卅惨案,中共广东区委指派邓中夏、杨殷于1925年6月上旬到香港组织罢工。6月19日,成立全港工团联合会,工人纷纷返回广州。23日工人、农民、学生10余万人在广州举行游行示威,英法等帝国主义军队竟开枪扫射,制造死52人、重伤170余人、轻伤不计其数的“沙基惨案”。惨案发生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参加罢工的人数增至20万。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工人武装纠察队,严密封锁香港,使繁华的香港变成死港。至1926年10月,罢工胜利结束,严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

在省港大罢工期间,省港罢工委员会请示国民政府,建议惩罚澳葡当局,国民政府未予以同意。1926年4月17日,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在广东中山县缉获一批走私出口货物和几名私商,澳葡当局派出军队向纠察队员与当地乡民开枪,将私货和私商从纠察队手上抢走。听到这一消息,澳门工人准备发起澳门大罢工。澳葡当局获悉罢工消息后准备镇压罢工工人,派出军队分驻澳门各码头,港英当局也派出印裔军队200名到澳门,协助澳葡当局镇压华工。澳门大罢工在缺乏内应外援的情况下最终没有实现。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被捕牺牲,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或逃亡港澳和海外。广东党组织迅速转入地下,开辟秘密交通线,以秘密方式继续斗争,港澳由革命的前沿阵地变为后方,成为革命者的中转站。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被迫转入秘密状态,开始部署党内秘密交通工作。1927年秋,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省委在香港设立总交通处。为了加强与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保持联系、便于联络全省各地区,中共广东省委以香港为中心,逐步开辟了联通上海以及各地区的交通线,形成了分布于全省各地的地下交通网络。其中,“中央交通线”由上海至香港、汕头、大埔、青溪、永定,进入江西中央苏区,长达数千里,是1930年秋冬周恩来直接领导开辟的的秘密交通线。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广东区委机关于1927年4月底迁往香港,改组为中共广东省委。中共广东省委在澳门建立了特别支部。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发动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在潮汕失败后,周恩来、叶挺、聂荣臻、贺龙、刘伯承、林伯渠、李立三、恽代英、郭沫若、吴玉章、彭湃等许多领导人都先后分批乘船或绕道香港,在香港重新组织革命斗争或回上海党中央机关。

(四)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对中国东北的突然袭击,并迅速占领整个东北地区。1937年日本在中国制造“七七事变”,先后占领了经济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南京,同时也损害美英在华的最大利益。1938年10月,日本登陆大亚湾,随后深圳、广州相继沦陷,港澳成了战时中共党组织在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对外联络窗口和桥梁。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港澳特殊的政治和地理环境,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活动中心之一。

“七七事变”后,包括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在内的沿海诸港口相继沦陷或遭封锁,香港成为联系海外的唯一通道。为加强对外宣传并争取国际社会对八路军、新四军的物质援助,中共中央决定利用香港的特殊国际地位,设立八路军、新四军驻香港办事处(简称“八办”)。为了增进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与支持,“八办”通过组建抗日文化新闻团体、创办抗日报刊、开办进步书店、编演进步戏剧和电影等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不断促进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爱国救亡运动的发展。在“八办”成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收到海外华侨汇款220万元及大量抗战物资。[1]1938年6月,在“八办”的筹划与协助下,宋庆龄在香港发起保卫中国同盟,同盟通过出版《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等多种方式把中国民众的深重灾难和中国战场的紧迫需要传递给国际社会;通过多次发起电影、戏剧和音乐的义演等,为中国抗战,特别是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募集了大量资金和物资。

“七七事变”后,“八办”积极开展工作,组织领导澳门同胞开展支援祖国抗日斗争。1937年8月12日,以学术、体育、音乐和戏剧界为中心的“四界救灾会”成立,这是全澳最活跃的爱国团体。“八办”多次约请救灾会负责人到办事处作客。此外,“八办”积极动员组织抗战服务团返回内地,1937年10月至1940年6月,先后派出11个小分队共160余名青年奔赴广东、湖南等地参加敌后游击战争。[2]1938年,中共澳门特别工委成立,周恩来指示要注意发挥上层人士的作用。中共党员柯麟以澳门镜湖医院医生身份为掩护,广交各界朋友,为抗日队伍采买战略物资等。

1941年12月25日,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进入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香港沦陷后,澳门是华南地区唯一没有被日军攻占的地方,成为战时“孤岛”。在这恐怖、孤立的岁月里,港澳同胞以不同的方式开展抗日活动,谱写了中国人不一样的抗战历史。

“日治”时期,在日军的铁蹄蹂躏下,香港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蒙受了巨大的苦难。在这至暗时刻,国民党军队早已撤出华南,而中国共产党的“港九大队”则顽强地在港坚持抗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成为香港抗战中坚持最久、团结最广、影响最大的政治力量。港九大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活动在港九地区的抗日游击队。香港沦陷后,160万香港同胞尤其是旅港的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顿时陷入困境,后者随时有被日军逮捕、杀害的危险。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2年初开展“省港大营救”行动,“八办”协同粤港地方党组织、东江地区抗日游击队经过严密筹划和周密准备,克服重重困难,从香港营救出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人士及其家属共800余人,还帮助一些抗日爱国的国民党人士、部分英军官兵和国外侨民脱离香港险境,抵达安全地区。“港九大队”与香港民众在并肩抗日中结下了深情厚谊。

“孤岛”岁月,香港沦陷后,澳门的海上交通被阻,对外、对内贸易中断,经济一度陷入困境。当时的葡澳当局迫于日本的压力,加强了对抗日活动的镇压,澳门的抗日救亡运动进入了低潮,但是澳门同胞的救亡活动仍连绵不绝。一些救亡团体坚持从事小规模秘密募捐活动,或将主要工作转向难民救济以及后期的难民回乡。也是在此时,中国共产党把澳门当作中转站,以营救从香港撤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他们将大部分人安排乘船先抵澳门,由在镜湖医院工作的地下党员柯麟接应与掩护,再转往斗门、台山等非敌占区,从陆路回到桂林等后方地区,夏衍、范长江、梁漱溟、蔡楚生、司徒慧敏、李少石、廖梦醒等数十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就是由香港经澳门转往内地的。

(五)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6月,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掀起了全国性的内战。随着内地局势的演变,中国共产党在南方的生存环境再次恶化,港澳的特殊地位显得更为重要。1946年6月,中共中央南京局决定在香港成立中共港粤工委,负责港粤地区的文化、宣传、经济、侨运、统战及外事等工作。1947年1月,改设直属中共中央的香港分局,下设各地区党委,1948年12月增设农村工作组,管辖广东、广西、云南全省,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和香港、澳门等地的中共地方组织,以及南洋各地的中共华侨组织。

解放战争前期,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工作着重于建立宣传文化阵地。1945年11月,创办了抗战胜利后第一家公开亮相的中共报纸《正报》。1946年1月复办了《华商报》,成为中共领导的在华南以至海外有着重大影响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报纸。1946年下半年,陆续创办了《群众》《经济导报》《今日中国》等杂志。与此同时,建立(或重建)了中原剧艺社、中国歌舞剧艺社、香港新音乐社等文艺社团;开办(或复办)达德学院、中国新闻学院、港九劳工子弟教育促进会等学校;创立(或恢复)新华社香港分社(并指导建立伦敦分社、新加坡分社)、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等通讯机关;建立新民主出版社、中国出版社、南国书店出版发行部门。

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工作侧重于配合迎接全国解放。一方面,利用港澳开拓贸易渠道,把港澳作为紧缺物资的重要来源。1948年9月在对联合公司改组的基础上,在香港成立了华润公司,并在铜锣湾西云湖组建了华夏轮船公司,通过易货办法,把解放区出产的大豆、猪鬃、皮毛等土特产品运往香港,换回解放区急需的西药、电讯器材、汽车轮胎等。澳门党组织利用澳门的独特地理环境,与中共志同道合的爱国商人马万祺和中共党员柯平合作,以合法进口商行作掩护,开辟了一条山东、苏北到澳门的“供给线”,购进解放区急需的西药、布匹、纸张等,有力地支持了祖国的解放事业。[3]161另一方面,护送民主人士由香港进入解放区参加新政协会议。全面内战爆发后,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人士、进步作家大都无法立足,纷纷转移到香港,至1947年底,到港的民主人士近200人。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口号,提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同时,中共中央指示香港分局,负责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1948年8月至1949年3月,香港党组织先后护送100多位爱国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参加了新政协筹备工作和新政协会议,圆满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

(六)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历经百年屈辱的中国人民站了起来。10月1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广州,10月17日,进入广东的人民解放军兵锋直抵香港北部边界,进军香港只需一纸命令,进军澳门也只需一声令下。这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基于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环境,为了打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和军事威胁,决定保留港澳这一“传统”的国际通道,制定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特殊方针。

香港、澳门属于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绝不放弃对于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要求。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在原则上,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这种立场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在执行的步骤上,则应按问题的性质及情况,分别处理。”新中国成立后,朝鲜硝烟弥漫,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及禁运。在这个关乎国运的历史节点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并没有立即采取收回港澳的行动,而是把港澳问题放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总体战略之中,作出“暂时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关键决策。《人民日报》于1963年3月8日发文指出:“香港、澳门这类问题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经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以前维持现状。”再次重申中国政府收复港澳的坚定立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里,中国共产党排除各种干扰,坚定地执行对港澳“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战略决策。然而,来自“左”的或右的、国内的或国际的种种阻力,使这一决策的执行倍加曲折。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地排除各种势力的影响,极力维护港澳经济和社会稳定,为和平解决港澳问题创造有利条件。经济上,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无论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是十年动乱期间,祖国一直源源不断地为港澳提供大量的食品、淡水、燃料、工业原料等廉价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原料。政治上,周恩来曾对供应港澳问题作过多次指示,要求把对港澳供应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做。1972年11月联合国大会批准了中国的要求,从殖民地名单中将香港和澳门删去,为港澳问题的和平解决铺平了道路。

(七)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民经济走上了协调稳步发展的轨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80至90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实现祖国统一,其中包括收回香港、澳门主权。然而,该如何统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视港澳回归为自己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引,通过同英国、葡萄牙的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港澳问题。

1979年1月,时任港督麦理浩访华,希望中国在1997年以后继续租让香港。邓小平明确而坚定地表示,中国届时一定要收回香港主权。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中国访问,提出与清政府签订的三个条约继续有效,希望“以主权换治权”。邓小平进一步阐明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4]12自1982年10月始,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举行了22轮正式谈判,最终于1984年9月18日达成协议,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79年2月8日,中国和葡萄牙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在建交谈判中,双方对澳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达成协议:澳门是中国的领土,目前由葡国政府管理,这个由历史遗留下的问题,两国将在适当时期通过友好协商来解决。1984年,中英两国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了香港问题。1986年6月30日,中葡两国开始了历时9个月的谈判。会谈共进行四轮,在谈判过程中,双方以中葡两国友好关系的大局为重,从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互谅互让,平等协商,在友好的气氛中达成协议,圆满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中葡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两国在各自政府内取得《中葡联合声明》的批准。1988年1月15日,《中葡联合声明》正式生效。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政治构想开始在香港落地。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再开新篇。经历了百年沧桑的港澳回归祖国,港澳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现实启示:“一国两制”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从历史走来,港澳回归祖国已20多年。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可以说,2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对港澳的基本方针政策一以贯之。中国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港澳保持繁荣稳定。港澳作为祖国内地对外开放的窗口、桥梁、国际通道的独特地位和优势依然。在今天看来,“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2003年反23条立法大游行、2012年反国民教育风波、2014年香港非法“占中”以及2019年香港反修例运动中,出现了一些挑战国家安全底线的违宪行为。香港社会问题固然有着经济、政治、法律、民生、教育等诸多根源,但重要原因是对中国共产党与港澳的历史关联了解甚少、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知之不多,对“一国两制”的历史动因、历史过程、历史意义的理解更是浮于表面甚至是误解、曲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廓清迷雾,更清楚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一国两制”的初心。

(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包含收复港澳、统一祖国的使命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中国人民遭受本国封建主义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港澳问题是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产物,解决港澳问题就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1922年,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最低纲领,这里的“统一”无疑包含了民族、主权、领土的统一,当然也包含了收回香港和澳门。1922年5月29日,葡萄牙士兵开枪打死、打伤上百名中国居民,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群众、声援澳门同胞,国内许多团体纷纷呼吁要求迅速收回澳门。19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在发动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英帝国主义割占香港之由来”“香港怎样统治华人”“省港罢工工人的斗争目标”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形成了一整套关于香港问题的认识和构想,并明确提出了“一定要收回香港”的主张。

港澳问题的核心是主权问题。民族独立是实现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前提。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都是依靠帝国主义支持来维持统治的。没有民族的独立,没有完整的领土主权,他们当然不可能从英葡殖民者手中收回港澳。[5]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

(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要“保持港澳繁荣稳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迎来了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为所欲为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和平解决港澳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发挥港澳作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窗口、桥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全面封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地作出“暂时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战略决策。而这一决策的实施,就需要保证港澳的繁荣和稳定,否则就无法体现这一决策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对此,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是十分清醒而深刻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保持港澳社会稳定这一策略都能始终不渝地奉行。在香港,从1949年11月“两航”事件中港英偏袒国民党当局,到1955年春震惊世界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到1956年10月国民党特务策划的九龙大暴动,到1958年5月港英当局无理干涉港九一些中国学校悬挂中国国旗事件,再到1960年代中后期让美国使用香港作为进行越南战争的重要活动基地,尽管港英政府一再做出对中国政府不友好的举动,但是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并没有改变保持香港现状的战略方针。在澳门,从1952年7月澳门葡兵挑起“关闸事件”,到1955年葡萄牙殖民者悍然宣布将澳门改称为“澳门省”,到1966年11—12月澳门葡萄牙当局制造流血惨案,尽管葡萄牙政府不承认新中国,继续同台湾保持外交关系,并认为新中国软弱可欺,不断挑起事端,但是中国政府始终坚守初心,保障澳门社会的繁荣稳定。

可以说,“离开了中国对香港的特殊政策,离开了中国维护香港边界平静和香港社会稳定的保障措施,离开了中国对香港‘不讲价钱’的物质援助,资本主义香港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6]。这一说法同样适用于澳门,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是将港澳问题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的。

(三)“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的坚守与维护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作出“暂时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战略决策有着深刻的战略意义。如1957年4月28日周恩来对上海工商界人士所言:“香港的政策是东西方斗争全局的战略部署的一部分,不收回香港,维持其资本主义英国占领不变,是不能用狭隘的领土主权原则来衡量,来作决定的。我们在全国解放以前已决定不去解放香港,从长期的全球战略讲,不是软弱,不是妥协,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进攻和斗争。”这一精神同样适用于澳门。历史证明,这一战略决策“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利大于弊,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阻力为助力,变被动为主动的理性选择,是上乘之策。”[6]

历史进入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我国国力的日趋强盛以及国际形势的有利变化,解决港澳问题历史地落到中共第二代领导人身上。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以及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直接参与了“暂时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对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他深谙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缔造者的统一祖国的决心与战略考虑,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长期打算,充分利用”与“一国两制”的政策表面上看差别甚大,实际上二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和逻辑关系,在“港澳的主权历来属于中国”“未来解决港澳问题应采取和平谈判方式”以及“对港澳应采取不同于内地的政策”等方面是一脉相承的。历史证明,这一构想“是一个天才的创举”(撒切尔夫人语),而邓小平却说:“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谁能够制定这样的政策?”[7]81-82

历史照亮现实。“一国两制”是一种历史的智慧,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的贡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初心的坚守与维护。港澳问题的核心是主权问题。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一直拥有对港澳的主导权与决定权,“一国”是不可撼动也是不容挑衅的。之所以保留港澳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及生活方式,并非是对资本主义的崇拜,而是旨在维持港澳的繁荣稳定。

猜你喜欢

澳门中国共产党香港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澳门回归日
香港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