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路径探析
——基于D市的调研和思考
2022-02-05孙高杰
孙高杰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13)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1]注重党性教育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法宝,也是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于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反复强调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针对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党性教育的成效不断显现。为深化对当前党员干部党性状况及党性教育需求等情况的认知,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工作,本文以D市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389名党员干部为样本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小组座谈、深度访谈等调研工作。以此为基础,解析当前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探寻提升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实践路径。
一、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取得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党性教育这一基础性工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取得了较好成效。在调研过程中,95.1%的受访者认为,与党的十八大之前相比,自己身边党员的党性状况“比过去好”。党性教育取得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性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较高
调查显示,多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能够正确认识新时代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开展党性教育工作,提升个人党性修养较为重视。一是多数受访者对所在单位党组织开展的党性教育活动予以肯定。82.29%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单位党组织很重视党性教育工作,会定期组织学习,抓党性教育的主动性较高,实效性较强。二是党员干部对党性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较好。有47.0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 “党性”的概念和内容 “非常清楚”,另有52.94%则表示“大概知道”。
(二)党员干部的党员意识较强
党员意识是共产党人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是党性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提高,都是党员意识提升的具体体现。调查中,78.4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身边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整体很好”;87.25%的受访者认为作为党员有很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些数据反映出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在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和身份认同上能够做到符合党性要求。
(三)党性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丰富
从某种程度上说,党性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载体和平台,组织广大党员学习的过程,而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丰富会对提升党性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调查显示,78%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已有的党性教育资源能够很好地满足或基本满足学习的需求。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前党员干部参加党性教育方式日益多元化,学习载体不断丰富。除传统的集中学习、党校培训外,网上教育平台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学习方式已经越来越为党员干部所青睐。
(四)党内集中教育的作用较大
党内集中教育是解决党内突出问题,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持续开展了多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对于党内阶段性集中教育的效果,62.75%的受访者认为 “作用很大”,33.33%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作用”,仅有3.92%受访者认为“作用不明显”。这种情况表明,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在党员干部中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较高,基本上能够达到通过党内集中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党性观念的初衷。
二、当前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党性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主体的精心组织和实施,教育客体的主观努力,以及有效的制度机制保障是影响党性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当前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教育主体角度看
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党员干部所在单位、党校等都是组织实施者,都属于教育主体。这些教育主体虽然责任分工明确,大多能够认真开展党性教育工作,但往往不能有效发挥合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扫门前雪”的现象。还有少数教育主体简单地认为,只要把党性教育的程序完成,就意味着落实了党性教育工作,党性教育成效就自然会达到。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部分教育主体组织实施党性教育时,往往存在应对变化慢、接地气不够、兼顾个性少等情况。调查结果也显示,当前在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工作中,针对性引导不够问题比较突出。受访者普遍认为,作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主渠道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党校应该在结合地方资源和本地党员干部实际,结合党建时代性要求等方面作出努力。在现有党性教育模式和方法效果评价方面,33.33%的受访者认为效果显著,64.58%的受访者认为虽然有一定效果,但针对性需要加强。
(二)从教育客体角度看
部分党员干部参与党性教育的主动性不够、持续性不强是主要问题。虽然当前党性教育总体上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重视,多数党员干部能够从政治上的“必修课”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党性教育,但仍然有少数党员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愿学、不勤学等问题。调查显示,对参与党性教育持积极主动态度的党员干部不到一半,37.25%受访者坦陈自己是因为“听从党组织安排”才参加党性教育的。在被问及“您认为提升所在单位党性教育实效性最需要在哪个方面作出努力?”时,选择“党员增强主动学习意识”的受访者最多,占比为46.88%。这种对党性教育被动应付多,主动参与少情况的存在,自然导致部分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持续性不强。另外,还有少数党员干部对党性教育仍然存在轻视心理,往往以消极态度应付,碰到工学矛盾突出时,学习总是先让位。调查中,61.76%的受访者认为“工作忙,没时间学”是目前影响党性教育正常开展的首要因素。另外,还有11.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工作,没有必要参与党性教育。
(三)从制度机制角度看
制度机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建立科学管用的制度机制并将其贯穿于党性教育的全过程,是提升党性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但作为引导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党性教育的考评指标很难确立,效果也难以量化,导致兼备科学性与操作性的考评机制难于建立。同时,由于缺乏刚性规范,当前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在操作流程、具体环节等方面存在较大随意性。考核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在实施中存在难以操作、缺乏应有权威性等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党性教育的实效性,致使部分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自主意识不强、动力不足,部分党组织对党性教育“会上强调,会后松懈” “上级有要求时就抓一抓,没有要求时就放一放”。调查结果也显示,44.12%的受访者认为“学习制度不健全”是目前影响党性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实践路径
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 《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等党内法规制度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工作的任务安排和要求,结合D市调研情况,笔者认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工作,需在强化思想认识,加强需求调研,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师资能力及完善制度机制五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强化关键地位,形成党性教育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性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关键,在干部教育中要更加突出党性教育。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党性教育的关键地位,在党性教育的各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合力。
第一,各教育主体要从“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高水平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2]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在着力提高党性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目标引领下,形成党性教育合力。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性教育工作,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注重对党性教育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在组织部门、干部教育培训院校等教育主体间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组织部门要切实做到把党性教育贯穿于组织工作各个方面,在制定党员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等标准上突出党性内容;所在单位党组织要加强对干部党性教育的统筹管理,落实教育责任制,做到党性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校要切实做到将党性教育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构建包括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在内的党性教育完整链条。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3]“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4]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深化对党性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握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突出要求,提升参与党性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将接受党性教育,提高党性修养作为终身必修课。
(二)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提高党性教育的适应性
“党性教育实际上是解决党组织对党员个体的党性要求与党员个体现有党性水平之间矛盾的过程。”[5]故此,党性教育要取得实效性首先必须具备针对性。党性教育相关部门要在把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新要求的前提下,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理念,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力争使党性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第一,要进一步贯彻分层分类要求。要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行为学、领导学等学科知识,深入研究党员干部成长规律,总结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党员干部的思想特点及变化规律,根据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党性要求,围绕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发党性教育课程。第二,要完善需求调研制度。根据《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规定,完善需求调研制度首先要做好训前需求调研。在培训前期,党性教育相关部门要通过实地调研、征询意见等方式,准确把握组织、岗位和干部的培训需求,理清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制定培训方案,开放相应课程。其次,要做好训中调研。在党性教育实施过程中,组织管理部门要深入培训现场,了解课程的设置、内容、方式以及学员的学习情况,对培训全程进行总体把握。最后,要做好训后调研。一方面要通过学员座谈等方式,对培训内容、方式、质量等情况进行调研;另一方面要深入学员所在单位、服务领域等进行调研,了解其培训前后党性状况变化。
(三)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升党性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党性教育是一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工作。深化党性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推进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等实践探索,既是提高党性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核心,也是增强党性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关键。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党性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深入探究把握党性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价值逻辑,构建一整套符合党情国情的党性教育理论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的动力源泉。要加强党性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建设,打造稳定的研究阵地和专家团队,系统深入地开展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集成性的党性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为党性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二,要深度开发,全力打造党性教育课程体系。新时代构建党性教育课程体系,要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把理论教育作为基石,把党章教育、宗旨教育、党史国史教育作为重点内容,为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提供理论指导、行为准则和学习标杆,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认同中改造主观世界,在价值认同中辨明方向站稳立场。第三,要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有效性。党性教育是一个以坚定信仰为魂,高强本领为根,与知识教育和能力训练互为联系的系统教育过程,对政治性、科学性要求极高。提高党性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首先要积极探索党性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使党性教育与教育客体的思想、工作实际能够更好地融合,激发其“真学真信”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注重体验教学、模拟教学等新教学方式的开发,使组织教育与主动探究,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联系历史与关照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体验度和鲜活性,使党性教育不只是“感动一阵子”,更能够“铭记一辈子”。
(四)实施师资能力提升工程,打造优质党性教育培训队伍
党性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直接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打铁必须自身硬”。教师及管理人员只有自己能够“姓党”,才能在党性教育工作上有自觉、有底气、有激情,进而才会有工作思路的创新和成效的提升。
第一,把好入口关。党性教育施训机构,尤其是各级党校,要把“政治强”作为首要标准选拔党性教育教师及管理人员,从人员组成的源头上保证党性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提升教师队伍能力。一方面,要注重党性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能力的提升。要通过专题培训、课题研究、挂职锻炼、蹲点调研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党性教育培训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建设一支包括领导干部、先进人物和优秀基层干部等在内的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善于课堂讲授的兼职教师队伍。第三,从严治教。以严明的纪律规范教学和科研工作,确保所有党性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始终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来进行,确保教师始终自觉坚持党性原则站稳政治立场,以坚强党性引领党性教育。对于政治不强、作风不正的“两面人”要坚决从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中清除。
(五)完善制度机制,增强党性教育的外在激励与约束
党员干部参加党性教育,加强党性锻炼的动力,不仅来自自身的追求,而且有赖于外部推动机制的激励和约束。党性教育的规范有序发展必须以制度作保障,以机制来支撑。
第一,进一步优化党性教育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不同受训对象,从教材、课程、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建立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并定期进行评估检查。要健全过程性评估机制,延伸对党员干部的“社会考核”,既关注党员干部学习工作时间内的党性状况,也要对党员干部日常生活中的情况进行评估。第二,建立健全施训机构的各项管理制度,将严格的教学管理、组织管理和生活管理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将党性教育寓于学员管理全过程,把在施训机构的学习作为严格党内生活的一种锻炼,教育引导学员增强纪律意识,养成良好作风。第三,健全监督机制。组织部门要定期对党校等施训机构开展党性教育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工作指导。干部培训期间,组织部门要派专人对学员学习情况进行督查。第四,完善干部党性教育成果运用机制。要将包括学习态度、表现、党性修养状况等党员干部参加党性教育的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档案,以此作为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从而提升党员干部参加党性教育、接受党性锻炼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