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二十世纪上半叶粤港澳广彩的发展

2022-02-05曾应枫

探求 2022年4期
关键词:司徒彩瓷广州

□曾应枫

“广彩”,亦称“广东彩”“广州彩瓷”“广州织金彩瓷”,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春花飞上银瓷面”,散发出经久的魅力。广彩行业始于明末清初,在康熙年间逐渐发展,到了雍正年间基本形成对外出口产业,至乾隆年间便发展为兴盛的外销产品,畅销世界各地。300 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外销瓷的主要品类之一。

“广彩”诞生于广州,据说来自江西的杨快、曹钧,为了生计,他们在带来的景德镇白瓷瓶绘上彩画出售,使得这些缤纷色彩的瓷器颇受洋人的喜爱。此后二人干脆在广州开设作坊,打上商标,取名“广州彩瓷”,为前来广州贸易的海外商人大开门路,广彩业就这样发展起来。民国刘子芬所著的《竹园陶说》有记载:“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迳趋广州。清代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往粤埠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粉瓷,然后售之西商。”广彩成为大批商品后进出海内外的外贸路径少人深究,只知外商通过澳门或香港后抵达广州,再从此路径输出欧洲等地。

同处在珠江口上的广州、香港与澳门,当年习惯称为“省(广州是广东省省会)、港、澳”,这三个城市都是中国海外贸易通道上的枢纽城市,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20 世纪初至20 世纪中50年间,粤港澳三地广彩人经历了实业救国、战争沦陷,到解放后的广彩业回归几次大动荡。回顾那段峥嵘岁月,看当年粤港澳三地广彩人的合作与进退、竞争与互补,是一段值得书写、总结的历史记忆。本文拟就20 世纪上半叶粤港澳广彩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民国时期美洲出口贸易

清初广彩一经面世,迅速成为欧洲商人欢迎的外销瓷器,在康熙年间发展成行业,到了雍正年间基本形成对外出口产业,至乾隆年间发展兴盛。晚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广彩,样式从“来料加工”“岁无定样”逐渐形成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其中西文化交融的中国风深受西方商人欢迎,成为中国贸易的主要外销瓷,畅销世界各地。

清中后期,广彩艺人多集中在广州河南,即珠江南岸,这比早期的聚集地河北城西西关一带僻静得多,特别是河南的龙导尾村和龙田村一带,民舍稀疏,地价便宜,河涌河网环绕,河上运输方便,很适合广彩业的发展,所以,从清咸丰到同治年间,广彩作坊多聚集在珠江南岸龙导尾村和龙田村一带,即现在溪峡街、环珠街、龙导街、龙船岗及海幢公园西南一带,近千名的广彩人在此开业、生产、发展事业。除了从事广彩行业的手艺人在这一带发展,一些从事广彩贸易的“买办”“榄头”也常驻这里。至今龙导尾还保留有一些较洋派的大房屋,天庆里1号有一幢灰色的青砖三层旧洋楼,足有上千平方米,虽然陈旧却有气势,据说此屋主就是经营广彩贸易的洋行经纪人,其中有一个名叫冯耀卿的“榄头”,他的儿孙就是后来香港利丰集团的创办人。冯耀卿于1906年,在广州创办利丰行,经营瓷器、丝、茶等产品出口,他精通中英文翻译,经常来往于省港两地,成为一个出名的广彩“揽首”①。

1915年,冯耀卿把居住在龙导尾的刘群兴先生创作的广彩箭筒《十二王击球图》带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这是广彩及中国一大批传统工艺品第一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并获得优秀奖,也就后来所说的当年广州牙雕和茅台酒等一大批中国名牌产品获得的“金奖”。这是广彩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后人往往记住了刘群兴,却忽略了冯耀卿这个来往于省港澳的广彩“揽首”,当年如果不是他独具眼光,把刘群兴的《十二王击球图》广彩箭筒作品推荐出去参加展览,广彩作品就不会获得那流芳后人的国际博览会大奖。

1915年2月20 日至12月4 日,美国旧金山市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当时的北洋政府将此事作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件大事,积极筹备参赛展品,专门成立了筹备巴拿马博览会事务局,广东省及其他一些省份也成立筹备巴拿马博览会出口协会,制定章程,征集物品。展览后中国展品获得的各种奖项最多,在31 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让世人认识了中国的许多特产和精美的工艺品。广东送展的有翁昭、梁雄创作的25 层象牙球,余德创作的广绣画,还有冯耀卿推荐的刘群兴创作的广彩箭筒,这些作品都获得优秀奖(俗称金奖)。

至于为什么要将刘群兴的《十二王击球图》广彩箭筒作品推荐出去,而不是其他传统之作呢?说起来有段故事。在清末民初,富有民主革命思想的文人画家曾经介入广彩,这些身处粤地的知识人士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革命思潮开始涌动,他们看到西方国家走工业发展之路而强大,更强烈地感受到国家积弱,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先行的革命者除了宣传和筹备反侵略、反清朝统治的行动以外,还认为应该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实业救国、强国。广州画家高剑父、潘达微、陈树人、高奇峰等积极开始尝试工业救国的实践,大力呼吁以美术改良传统工艺品,倡导并身体力行于美术实用的尝试,以图开阔广东工艺行业的眼界,让传统工艺有所创新,尽快发展民族工业。清末民初的广州,彩瓷生产成为一项十分兴盛的行业,也成为广州当时经济效益较好的手工艺之一,不少画家也因为要解决经济生活拮据的困难,尝试以手中画笔实践美术实用,加入广彩行业。这些原因,使民国初年的广彩产生了一批独特的由画家创作的彩瓷精品,其中以高剑父、陈树人、刘群兴影响最大。1909年1月,《时事画报》在香港皇后大道举办了美术展览会,以“陈设瓷品、图画品,绣品、手织品颇多”。这里的瓷品许多由广东博物商会高剑父、高奇峰、刘群兴等制作,显示美术实用于传统工艺,改良传统工艺的成果。这些由画家设计的工艺品,打破了许多传统工艺的固有形式和审美习惯,让人耳目一新,很受欢迎,两、三天就已售卖完毕。在这些革命画人和文人的宣传推动和亲自实践下,二十世纪初的广彩瓷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来往于省港两地间的利丰行老板冯耀卿,经营的洋行生意是瓷器、丝、茶等产品出口,他熟知海内外贸易信息,积极协助农商部征集参赛品,由于他对广彩行情熟悉,挑选了由裕华陶瓷公司推荐的刘群兴创作的《十二王击球图》箭筒和其他的一些工艺品参赛,带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使广彩业在国际有了更大的知名度,特别是在美洲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广彩的出口量在美洲大陆大幅上升。此后,带旺了一批在广州、香港两地经营出口美国的瓷庄,俗称“金山庄”,如宝昌泰、晋隆生、锦华隆、镇记瓷庄等。这些瓷庄的老板还将一些广彩艺人从广州河南带到澳门,带到香港。1925年,来自广州的广彩“榄首”谭锦方、谭锦屏兄弟到澳门开设镇记瓷庄,有十几个工人,规模不大,这就是广彩第一次外移。1928年谭氏兄弟到香港与曹侣松先生开展合作,开办香港第一间彩瓷厂——锦华隆彩瓷厂(瓷庄),第一年之生意已达成20余万元②。“锦华隆”就是后来香港的“粤东彩瓷厂”。

据身处广州河南彩腹地的赵兰桂堂传承人赵国垣回忆③,那时他们这一带广彩人将做好的广彩瓷装进竹箩,从河涌的小艇用桨橹摇至珠江靠近香港轮船,由此转运至港澳。也可以走另一条水路,直接坐小艇船到珠江边的外国商船货仓,今日的凤凰岗和太古仓就是当年民国期间广彩经此输往欧洲的转运站。

从20 世纪20年代起,广州彩瓷行业便发展成省、港、澳鼎足三分了③。

二、抗战时期择地生存

1937年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开始轰炸广州,百业停顿。1938年广州沦陷。许多广彩工人纷纷离开广州,各自逃难。由于香港与广州没有严格的边境限制,香港当时相对和平,洋行瓷庄的贸易还在继续,不少广彩工人转到香港和澳门谋生。香港的广彩瓷行业得到人力资源,便抓住机会发展,如香港“锦华隆”瓷庄的工人曾一度增至300 人,其中相当多的广州广彩人,其管理也与广州的河南彩相似,行内还是习惯沿袭广彩“灵思堂”的规矩。省港两地广彩人汇集一起,不分彼此,广彩业很快就在香港兴盛起来。在香港以贵价铺租出名的皇后大道中,就聚集了永兴、永亨、华林、中国瓷器公司、中国汕头花边公司、中国花边公司等七八间瓷器零售店,在尖沙咀也有五、六间经销店,而且还有四大瓷庄晋隆生、永同兴、宝昌泰、广福昌的合作推销,每月由香港的“金山庄”销往世界各地的广彩瓷约有500余箱。

这样的兴旺也只有3年多时间。1941年12月,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12月25 日香港沦陷。断绝了出口的运输线,穗、港、澳三地的广彩业再度停产,手工艺人的生活又一次陷入困境,挣扎在死亡边沿。香港的广彩艺人曹荣枢老人回忆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广彩业在香港遭到重创,陷入最黑暗的岁月,工厂只得遣散工人。为了生存,广彩艺人只能选择回乡之路,但火车不通,他们被迫从香港步行七天,才到达东莞太平镇,再由水路乘船各自转回家乡。许多人回乡后只能以务农来维持生计。在这次战乱逃难中,不少广彩艺人全家失散,甚至有人因贫困而亡。

直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香港才渐渐回复生机,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泗水的客商就陆续到香港办彩瓷货,但香港的生产还没恢复,只能售战前的存货,因此彩瓷供不应求,价格飞涨。从广州去香港的“义顺隆”瓷庄老板司徒福抓住了商机,与司徒怀德合作,于1946年在香港深水埗石硖尾白田村设厂生产。1947年,锦华隆瓷庄的老板曹侣松在九龙长沙湾道284号重新开厂,改名为“粤东彩瓷厂”;同年,铭记老板在九龙东头村建立“亚洲彩瓷厂”,与西湾河司徒家族的广彩厂鼎足而立;谭锦屏也在石硖尾木屋区办“锦华兴”厂。这几家在香港较具规模的广彩瓷厂,主要技术力量都是从广州出去的广彩人,很快就可恢复生产,主要接四大瓷庄的出口订单,使香港的广彩业得到恢复。

在广州,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于1946年夏天,广彩行也接到了外商的定货单,开始重新组织生产。厂商和揽头四出寻找流落外地的艺人音信,但多数广彩人在香港发展,能留在广州、后被各家彩瓷商号争相聘请的,总共只有百余人左右,不足以应付逐渐增加的定单。当时的广彩行业工会为了解决缺技工的困境,开始按旧行规投标招收学徒,接纳了一批年青人学艺,有部分艺人的儿子也办理父传子入会,不久,从业人数便从100 多人迅速发展到400 多人,还是不能满足外销需要,出现了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

不久,内战又开始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导致物价飞涨,对于广彩工人日夜辛勤才获得的收入,老板只暂支部分,其余在月尾才结算。结果,在月尾结算领到货币时便成为废纸了,生活无法维持,后来只好以粮(米)价来计算工资。在这种朝不保夕的环境下,工人只能以拼命增加工作量来增加收入,广彩技艺变得粗制滥造,产品质量日渐下降。

1948年下半年,战乱的恶劣大环境使广彩人无法在广州经营下去,只好被迫把全部资金转移到香港,重新找地建厂生产。众多广彩艺人为了谋生,不得不再次离开广州到香港。而香港这时由于有较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安全条件,在不到两年时间的发展,使广彩产量大幅增长,广彩人数不断增加,取代了广州,成为广州彩瓷出口的生产基地。

1950年代初,香港又在澳门发展了几家广彩厂。这样,港澳广彩大小工厂合计有20 多家,人数发展到2000多人。

省、港、澳广彩业数十年间几起几伏,搬迁、回归,来来回回,可谓几年河东、几年河西。尽管历经战乱动荡,还是保护了广彩的技艺骨干,也保持了我国外销瓷的销售量,省、港、澳的民间关系更加密切④。

三、回归广州成就广彩大业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百业待兴,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重视工艺美术业的恢复发展,周恩来总理发出号召,动员在海内外的技术工人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从广州去香港发展的广彩艺人赵国垣和司徒福听到这一消息,就从香港回到广州,很快就在广州安顿下来,还是做回老本行——广彩,从此生活有着落,待遇也很好。新旧社会的对比,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生活的感受,使这两位出身广彩世家的手工艺人深深感到,还是社会主义好,他们决定要为新中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尽早在广州恢复广彩生产,便想到要把港澳的广彩艺人都动员回广州,在广州建一个大型的广彩厂,要把行业做大做强。司徒福是广彩义顺隆世家的后人,赵国垣是广彩赵兰桂堂的传人,从祖辈到今人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风雨雨,他们都意识到要发展广彩业,新中国的广州是得天独厚之地,广彩要回归广州。两人见诸行动,1955年6月,以司徒福与赵国垣的名义,由司徒福起草一封信,内容是要求尽快联合省港澳之力量,成立广彩厂。经司徒福儿子司徒洪手抄,将此信寄给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不久,朱光市长有了关于建立广彩厂之事的批复,成就了由司徒福与赵国垣代表广州一方,与香港、澳门广彩业界37名代表共同商议、筹备,在广州筹备成立广彩厂的一段历史佳话。对赵国垣当年与司徒福建议筹备组建广彩厂,有详细记载:“1956年初,适逢苏联展会在广州开幕,香港部分爱国广彩工人回穗参观,亦与出口公司联系上,因而加强了信心,积极加紧组织。当时我作为广州的联系人,经过数月的工作,得到各方面的支持,1956年7月正式签约筹建,于1956年8月11 日正式投产,把中断了八年之久的广州彩瓷恢复起来了,筹备工作的一切设备工具等均由我和司徒(福)负责组织和建设。”③

广彩的根在广州,当时在香港的广彩工人,知道了广州在召唤他们,他们也想回家发展。加上当时香港的彩瓷工会还维持着原来的封建把头制,以吸收新工人的入会费来剥削工人,控制无会籍的工人进入工会,造成了工人之间的对立,引起行业内的纠纷,于是,一些有觉悟的工人便站出来反对工会和资本家的做法,在彩瓷行业中成为一派新兴力量,他们团结在一起,并悄悄与广州的广彩人联系,于是便有了1955年在广州举行的省港澳代表筹备会议,有了1956年由省港澳三方代表与广州陶瓷出口公司洽谈组建广州彩瓷厂的实际行动。

当年参与谈判的香港代表司徒宁,九龙和新界代表胡玉、王兆庭;澳门代表李永兆;广州代表赵国垣、司徒福等,这些广彩业的“行尊”汇聚广州,洽谈、研究、恢复广彩厂事宜。港澳代表并与广州陶瓷出口公司协商了港澳艺人回穗后的生活待遇问题,并签定为期一年的一份协议书,内容有:艺人的报酬按件支付,按照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支付,在广州的报酬等同于香港,以及有关医疗待遇、住宿安排等福利。然后,司徒宁、胡玉、李永兆先回港澳进行组织工作,王兆庭留在广州,与广州代表赵国垣、司徒福筹备建厂事宜。

历史记住了这一天,1956年8月11 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来自香港的司徒宁、司徒占、司徒奕、司徒荣(叶)、司徒遇、司徒迁、司徒伦、王兆安、王兆庭、王纯章、王德、关富荣、关汝荣、赵兆伦、李善发、胡玉、余培、胡锡全、杨根等36 名广彩艺人经过罗湖回到广州,受到广州陶瓷出口公司领导及广彩艺人的热烈欢迎。这36 人汇同在广州的赵国垣、司徒福、司徒荣根等19 名广彩艺人,连同广州陶瓷出口公司派出的李峰、王锡时、邓奇等9 人,共63 人,组建成了广彩加工场,由广州陶瓷出口公司特派员李峰任第一把手,赵国垣任“生产大组长”,管理全工场的业务,地址在广州天成路96 号。广州中断近8年的广彩业由此恢复。广州市第一间国有广彩企业就这样组建起来,不是像其他行业那般公私合营,而是由省、港、澳三地的广彩艺人联合组建了广彩加工场(广彩厂的前身)。所谓省、港、澳三地大联合,其实还是一家人,绝大部分来自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一衣带水,同声同气。回归广州的广彩业,体现了粤港澳间一种亲情关系的延续。

1957年,广彩加工场人数又从粤、港、澳增至76 人,改名为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简称广彩厂),成为地方国营单位。广州中断多年的外销广彩瓷呈现一派新气象。

新中国的广彩业经历了两个全盛时期,一是1956年至1966年 这 十年,二是1976年至1986年,广彩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辉煌时期。特别是1976年广州市织金彩瓷厂址迁往广州市芳村大道97 号,厂房扩大了10 倍,面积达12000 多平方米,职工人数千多人,年轻一代已经成才,组成一支拥有以赵国垣、司徒宁、司徒福、赵兆伦、李善发、胡玉、王兆庭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为首的设计、生产队伍,创作的作品在全国和省市的轻工博览会上屡屡获奖,精湛的作品成为国家、省、市级领导回赠、出访的礼品,有的为国家、省、市博物馆所收藏。到20世纪80年代末,单是投入的新花式,累计就有近2000 种,而在1956年刚恢复生产时,生产花式仅24 款。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广彩厂获广州市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单位,厂内有陈列接待大楼,每年接待外宾4—5 万人,为国家每年创汇超过100 万美元,大量产品主要经销中东地区、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参加过8 届国际博览会和多次广交会,每年出口为国家创下大量的外汇。

四、结语

回顾广彩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发展,从民国时期粤港澳地区的相互提携,到抗日战争时期择地生存、互相扶持,到解放后的明智选择、回归广州等几个历史阶段,广彩业可谓浮浮沉沉,几经曲折,峰回路转,获得重生,为新中国广彩业的发展保存了技艺实力,提供了人才储备,成就了此后辉煌二三十年的中国外贸瓷器大业。这段历史值得后人铭记与研究。

历史翻到21 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近年面临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粤港澳广彩外销业再遭受重挫。新形势下,已于2008年列入国家非遗保护项目的广彩技艺,朝着培育、发展广彩人才方向进军。广彩技艺的传承与教育已经进入广州市部分的大、中、小学校课堂。粤港澳的广彩文化交流仍在继续,2017年7月25 日,赵国垣的后人兰桂堂广彩艺术研究院师生一行去香港与粤东瓷厂交流。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广州赵兰桂堂的20 多名师徒用传统与现代美术概念,设计出一批广彩作品,作为向党和人民的献礼和汇报。广彩这一传统的岭南手工艺不会湮灭,其后人仍会继续将其传承、发扬光大。

[注 释]

①揽首,又称为揽头、揽家。揽,粤语是包揽的意思。揽首,亦即揽工、包工的人,在广彩行中,就是专门承接加彩订单,发彩加工的经纪人。

②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编.世纪嬗变——十九世纪以来的省港澳广彩[M].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6.

③赵国垣.赵国垣广彩论稿[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④这时人们仍习惯称之为“省港澳”。省是代表广州,人们称广州为“省城”。港是香港,如人们熟知的省港大罢工,说的是广州与香港这两个城市的联称。澳指澳门。

猜你喜欢

司徒彩瓷广州
孙建成醴陵釉下五彩瓷山水画作品探析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邹幸 陶瓷艺术
《少年冒险王:千年古蜀道的秘密》:救治司徒青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一半功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