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建引领组织育人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研究

2022-02-04徐彬

南方论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协同党组织育人

徐彬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徐州 22111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科学提出“十大育人”体系;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为强化高校组织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了战略路径和基本遵循。

一、研究现状与趋势

国内关于“组织育人”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2017年以前的相关研究和2017年以后的相关研究。在2017年之前,多数研究是针对高校单一组织的育人效果展开的,如学生社团组织育人、共青团组织育人等。2017年之后,“组织育人”作为一个系统概念成为研究焦点,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组织育人”关键词,有600余篇文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组织育人是“通过党团组织、群众组织、学生组织、学术组织等来育人”[1];“组织育人是指以高校党的组织为统领,以高校党的建设带动高校中其他组织的建设,发挥各级各类组织的育人功能并形成合力,强化政治思想和主流价值的引领工作”[2];“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育人,是指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政治优势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治统领和教育引领功能,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3]等,从组织层面、育人层面、高校党的建设层面等多个角度来诠释组织育人的理论内涵。

国外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与国内不同,国外高等学校基本没有开设“思想政治课”,而是通过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宗教教育等来传播和培育青年其本国的主流价值,国外关于青年价值观的培养模式、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显得更为隐蔽。另外,国外关于“组织”的研究多集中在经济管理领域,如美国学者切斯特·巴纳德提出的组织“三要素”,对相关研究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二、高校党建引领组织育人工作的理论思考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组织育人是高校把各级各类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路径,加强理想信念引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行为。组织育人的主体是高校所有组织(包含党组织、群团组织、科研团体、社团、班级等);客体是高校学生;载体是使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客体、客体与客体之间发生以育人为指向的联系并产生育人效果的物质工具。

高校党建引领组织育人,其本质还是要聚焦到“育人”这个关键点上来,将高校育人的目标聚焦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上来。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进一步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将人的“感性需要”和“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6]统一起来,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背景下,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的中国式新表达,也是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高校党建引领组织育人的作用发挥需要依靠“组织”,“组织中的个体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去异存同,展示出相对统一的集体性和协同性”[7],也就是说“高校党建”对“高校组织”产生影响,“高校组织”对“高校育人”产生影响,“高校育人”对具体大学生“个体”产生影响,党建引领组织建设的方向,组织建设通过提升组织的组织力进而产生影响力,最终通过影响力的层层传导,实现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这是一个系统协同的过程。

三、高校党建引领组织育人工作的创新实践

(一)固本需强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基础是组织

高校各级各类组织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编织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关键节点”。完善和加强组织建设是推进组织育人的先导。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高校党组织建设引领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各级各类组织建设,通过建立制度体系、完善组织架构、强化队伍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健全投入保障等,切实建强组织育人的主阵地,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组织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各级各类组织的组织力。

组织力是一个组织生命力的具体体现。提升组织力一方面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内生动力,着眼于从最基础、最基层、最基本的工作抓起,如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不断强化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严格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基本组织生活,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通过抓好“七个一”建设,即建设一批样板党支部、建成一批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打造一批党员教育实境课堂、选树一批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典型、培树一批学生党支部“第一书记”、固化一批党支部工作法、评选一批标准化支部台账,切实推动基层党支部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注重加强党支部共建,推动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校内党支部与校外党支部共建,做好党建带团建、工建、妇建、学建等,为全面推进组织育人工作打牢“地基”。

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媒体深度融合的技术优势和思维模式,通过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流程再造、应用开发和数据共享来实现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打造基层党建活动全数据记录、党员教育管理全生命周期、党务工作全流程赋能的“三全”综合性信息化平台,为高校组织建设插上“智慧”翅膀。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传感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将组织的日常管理、综合服务、宣传教育等各类碎片化信息进行优化整合,如推动高校“智慧党建”,通过打造“智慧感知”“智慧分析”“智慧传播”“智慧交互”四大模块,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收集、汇总学校各基层党组织的党员信息、工作动态、党日活动开展情况等,通过“云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比对、分析、筛选和预测,并通过全媒体信息采编平台对信息进行集中编辑,经由学校官方的党建网、“三微一端”等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实现一次编辑、多元发布,同时,及时关注信息的反馈与交互,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二)好风凭借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关键是协同

美国学者切斯特·巴纳德深刻地揭示了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沟通[8]。组织“三要素”无一不展示出协同、协调、协作对组织的重要性。就高校组织育人的具体实践而言,更应注重育人体系的协同联动,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内环协同”和“外环协同”。

内环协同主要是指校内各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协同。高校需要从校级层面建立起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育人工作的政治领导、科学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通过加强对各类组织的政治领导,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实现政策保障协同、机构保障协同、经费保障协同、场地保障协同等,同时,通过建设整合教师队伍、党务队伍、学工队伍等校内育人队伍的协同联动机制,有效发挥各类育人队伍的育人优势,取长补短,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逐渐形成组织育人全校“一盘棋”的协同机制,构建以党组织为引领,融群团组织、学术组织等为一体的立体式组织育人工作体系。

外环协同主要是指校内组织与家庭、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充分发掘和整合校内外更广泛的育人资源,推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如学校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服务社区建设;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搭建家校沟通桥梁,促进家校密切合作;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项目落地,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育人力量,聘请离退休老同志担任特邀党建组织员,聘请退伍军人担任兼职辅导员等,形成“合作、合力、和谐,同心、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格局,构建更大范围的组织育人工作体系。

(三)润物细无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核心是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人才培养,是将立德树人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组织育人不仅仅是教育者和受教者的教育信息“单向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组织文化的熏陶,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者的教育信息“多元交互”,将高校教育理念融入组织文化的构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通过隐性教育,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道德判断、情感态度等产生影响,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悟,最终达到育人目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全面分析和把握育人系统、育人要素、育人机制等各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组织的育人功能,实现育人目标,突显育人特色,形成育人品牌。如,学校紧紧围绕破解党建教育缺抓手、党员服务缺载体、作用发挥缺平台、支部建设缺动力等高校党组织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动“佳壹度”党建创新空间建设,统筹校内外各类党建资源,逐步将党建创新空间打造成为聚合宣传展示、孵化培育、资源对接、参与实践、党群服务、理论研究等“六大功能”的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推动平台建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理论学习、素质拓展等活动中,对普通师生实现0℃+1℃党建破冰启蒙,对党建创新项目实现37℃+1℃破壳孵化,对学校党建氛围实现99℃+1℃的沸腾加速。目前已孵化出“壹度校园行”“壹度声音”“壹度学习”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育人品牌活动。

同时,学校党委坚持每年一个主题,持续开展“向日葵”学生党员信仰培育工程。以各级党组织为主要力量,建立青年大学生信仰四级培育体系,协同党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班级,重点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面向高年级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业余党校培训等,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施“榴光溢彩”少数民族学生引航工程,由校学生工作委员会牵头,协同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教师发展协会、辅导员发展协会、团委等部门,个性化定制理想信念培育、大学生涯规划、学业兴趣发展、就业创业技能提升等课程,配备曙光导师、学业导师,实现思想政治和专业学习双引航,为全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教育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结语

高校党建是推动组织育人的动力源,组织育人是高校党建发挥育人功能的增压器,通过高校党建为学校各级各类组织“赋能”,充分发挥组织育人的协同效能,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的“粘合剂”,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和重要支撑,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协同党组织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清华党组织公开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协同进化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