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论断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必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2-02-04符倩
符倩
(中共张家界市委党校 湖南张家界 427000)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通俗来讲,就是一部提出和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但两者的结合绝非偶然,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内在相通性和契合点。如今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峥嵘岁月,正站在大国向强国奋进的历史新起点上,必须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生命力,完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复兴伟业打造坚实的精神根基。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双方发展的必然
实践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步伐就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根源于它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于马克思主义行,更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能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实际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要获得科学的转化和创新,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一)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就被中国共产党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虽是舶来品,但它是世界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一般发展规律,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仅仅是空洞的理论教条,相反,它正是指导一切实践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不断变化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自身。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行动指南,就必须不断和当地实际相融合,回答和解决当地的具体问题。反之,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要想将这一理论变为现实,必须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用新的实践、内容和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延续其科学性。
列宁就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典范。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中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2]从这个意义上讲,当然在中国的实际运用也不同于其他国家。所以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落地生根,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正向作用。列宁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指导俄国革命取得成功,成功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从反面来讲,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最终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从根本上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未做到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也违背了十月革命的初心和使命。所以,要延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生命力,就必须让它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单纯依靠中国传统思想拯救中国是行不通的,这一点,历史早已给明了答案。但这绝非是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而是要求正视其作用和意义。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历史上曾一度处在世界领先地位,而在5000多年历史中孕育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壮丽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影响力,无一不体现在中华各族人民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在苦苦寻求、不断试验、反复比较而作出的正确历史选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之魂。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率先提出,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运用,他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3]533实践也证明,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割断历史”“全盘西化”“本本主义”的主张和做法,都无法让中国人民获得独立和解放。反之,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契合,两者具有相通性,才能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青睐,成为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的指导思想。
昨日之中国与今日之中国已不可同日而语,昨日中国传统文化与今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亦不可一概而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民主政治、对外开放、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协调、适应的地方,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传统文化之的,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完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复兴伟业的必经之路。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个过程,一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是双向的互动过程,即前者经过后者的转化,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后者经过前者的科学指导,成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述,也正是基于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总结。
(一)百年党史是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自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就未曾中断过,这也是吸取了遵义会议前,中国教条主义者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惨痛经验教训得来的。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明确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要使其每一表现都带有中国特点,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这也为之后党内正确路线的制定提供了重要认识方法。直至1945年党的七大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共识并写入党章。新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从“以苏为师”转变为“以苏为鉴”,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此阶段,我们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事求是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较大成就。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先河,为中国“特色”打下了坚实的根基。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统筹兼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重要原则、方针的出台,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也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出台打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吸取教训,百折不挠,坚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谓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4],而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升华得来的带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让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回望近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青春密码,离不开各个阶段科学理论的指导,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什么时候我们党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什么时候我们总能取得胜利,反之亦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实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时代的浪潮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体现中国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经验总结。
(二)百年党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要求,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党史上第一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并列来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两者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必然发展趋势。百年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可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且这也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大同社会思想之于共产主义理想和共同富裕主张;如中华传统理学阴阳共生、物极必反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又如中国历史上敢于反抗压迫和暴政的农民起义、改朝换代时的暴力争夺思想之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阶级斗争史观、主张暴力革命等,都是两者的共通之处。所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正是践行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理念,选择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也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壮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曾把自己求学的经历描述为“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学堂”,也经常在自己的文章和诗词歌赋中引用古典文集,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从《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孙子兵法》的“穷寇勿追”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他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534,尤其强调以史为鉴,要从经典原著中找依据、找方法,结合当前实际翻新改造,用中国人熟悉的旧知识和人民的新实践去注解,要实现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延安整风时期,他针对党内不注重研究历史的教条主义派,明确表明,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一分子,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倘若否认有“自己的祖宗”,那他就是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也就注定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古代“大同、小康”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精神品质,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并逐步践行,形成了“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改革开放精神,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
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提出要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度融合,重点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是对毛泽东“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升华,也是治好今日之中国社会现实病根的精神良药。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筑新时代磅礴伟力
实现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以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中,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中国实际”,涵盖内容广泛,包括国家的方方面面。在“建党百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并列,要求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足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分量,这一论述也是对新时代下搞好“两个文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纵深延伸的深刻回应。
(一)实现复兴伟业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非数祖忘典之辈,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如何处理好本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关系,这是任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十八大以来,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现实危害以及迷信西方文化和旧中国遗留的民族自卑心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本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将文化自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齐名,强调要重点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成为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一部分。他指出:“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5]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顺应时代需要,怀着朴素的“救国救民”之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趴下到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后,中国共产党人迎来强起来的时代,需要继续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仅只局限于解决应对长期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的社会问题,还要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由此缓解国际政治的竞争,也正逢其时。其中,关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民贵君轻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一文中,要求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重提“马克思主义与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重大判断。如今,“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在建党百年重要讲话中被庄严提出并载入史册,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不容小觑。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我们无法抛弃,也不能抛弃,必须不断加以利用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优秀文化,让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推进伟大复兴的早日到来。
(二)铸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辉煌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
理论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而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既来源于实践,也离不开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形成了一系列带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理论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分不开。自1936年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和总结了党内错误思想的根源后,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根本性命题,挽救了党和革命的危亡。此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进一步结合也有了坚强理论支撑。当下,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后,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原来的物质文化需要变成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刻,其中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点强调,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要讲清楚自己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发展优势,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并创造价值,这是我们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当然,文化建设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国际环境风起云涌,错误思潮层出不穷、来自外部的诱惑和侵蚀对我国的冲击力度前所未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制约和打压也前所未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能实现的,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凝聚力量。如何凝聚力量?那就需要凝聚起广泛的文化认同,激起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走出自身特色的文化复兴道路,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辉煌。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创新的起点。我们现在正站在这个历史新起点上,必须坚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这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之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国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孕育而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之根结合起来,用好自身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让带着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熠熠生辉,做到不辜负马克思主义,也不辜负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