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积极心理培育的价值及路径探析

2022-02-04周方遒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党史中国共产党红色

周方遒,祁 进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新时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也面临着诸如参与社会竞争、处理人际交往、规划未来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他们不断追求成就感的获得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相应在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困扰,如信奉躺平哲学、追求佛系行为、崇尚丧文化等焦虑、颓废、妥协、悲观等消极心理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结构化困境中存在的消极心态,这种心态的存在使得大学生难以适应他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壮大相生相伴,历经孕育、形成、发展,不断走向新的繁荣。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重视心理建设的优良传统,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使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执着追求、炽烈的爱国情怀、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意志、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涵育道德情感、锤炼意志品质、践履道德行为,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基于此,探究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积极心理培育的价值和路径,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使之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时代蕴含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中,并以传承的方式涵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过去、现在、未来的全部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历史飞跃,在这一进程中锻造了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党在追求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标的进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文化形态,是“四个自信”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其精辟概括的“十个坚持”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之源,给予了我们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学习和贯彻《决议》精神,就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传统,红色文化是其重要的载体。红色文化在不同层面,以其不同形式生动、深刻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诠释了我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增强我们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融红色器物文化、红色制度文化、红色精神文化为一体,具有特色鲜明的时代蕴含。红色器物文化,是指以器物形式存在的红色文化形态,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系列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战争遗址、领袖人物的故居,展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进程的各类纪念场馆,以及反映不同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文学艺术作品。红色器物文化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见证和革命记忆的承载,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景的生动记录。红色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重要理论文献,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等,这些制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凝结,引领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红色制度文化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发挥着强大社会凝聚力和引领力。红色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内核和精髓,红色精神文化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为核心,包括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精神力量,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成为激励所有中国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

(二)红色文化蕴含大学生积极心理元素

“积极心理是指个体在先天潜能和后天环境教育交互作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的心理特质。”[2]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广泛传播,“积极心理”开始进入我国学术研究的视野。积极心理涉及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个方面,是众多积极心理品质的集合体。相较于消极心理,积极心理注重人类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其意义在于要对人的心理进行积极主动建构,以促进人形成积极的主观心理体验、建构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生发主动追求幸福的心理动力。西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者们通过研究,归纳出人类拥有的6 种“美德”以及与此相对应的24 种“力量”。我国学者孟万金和官群教授结合中国文化和国情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评估与测量,从六个维度(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超越)划分出了20 个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思维力、真诚、爱与友善、宽容、正直、公平、希望与信念等)[3]。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与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核心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红色文化在器物、制度和精神等多个维度反映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苦难、走向辉煌的生动历史、思想凝结和价值追求,其中蕴含的信仰信念、创新创造、乐观自信、智慧勇敢、奉献担当、公平正义等“美德”,以及由此产生的非凡的创造力、勇敢的进取心、强烈的爱国主义、革命的乐观主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力量”,完美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红色文化蕴含和呈现的“美德”和“力量”,具有先进文化涵养人心、激人奋进的社会价值,能够使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养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形成稳定、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栉风沐雨、玉汝于成、薪火相传的红色文化,越发彰显出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荡人心的精神力量,对于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引领、激励作用。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积极心理培育的价值

(一)坚定文化自信

自信作为一种心理体验,能够激发人们对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强烈信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以及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4],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文化自信源于对以“德性伦理与天人合一”为核心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拯救民族危亡与追求民族独立”为主体意识的革命文化、以“继承、发展、创新、超越”为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既是文化自信的直接来源和坚实基础,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生动呈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自信担当和智慧凝结,也是红色制度文化最鲜明的体现。大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认同和接受红色制度文化,感受红色制度文化的强大引领力、凝聚力、向心力,从心灵深处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6],并从中汲取理论的力量、精神的支持和前进的动力,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底气、志气和骨气,以及由此产生文化自信认同的再生产能力。

(二)涵育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它通过交流、共享、感染、生发,进而产生道德上的共鸣。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用热情、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铸造的,它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炽热的爱国情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情感最深沉的表达和最完美的诠释。爱国主义情感作为人类道德情感的最高形式,更是红色文化的鲜明体现。百年党史,红色百年,耸立着无数爱国主义精神的丰碑,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憧憬。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7]。大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激发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作为时代新人的归属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尤其是红色文学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能让当代大学生感受革命前辈、英雄人物的高尚情操和执着追求,如坚持真理的夏明翰,为苏维埃新中国壮烈牺牲的陈树湘,用生命写下《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等,他们用生命忠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捍卫共产主义的信念,体现了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追求、对祖国母亲的真挚热爱、对未来新中国的美好憧憬,能引导、涵养大学生形成对祖国、对人民、对人类的崇高道德情感。

(三)锤炼意志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个人在实现自身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和障碍的信念和勇气。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中表现出的高度的自觉性、超强的自制力、当机立断的果断性、持之以恒的坚韧性等方面的坚定意志品质,以及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都是红色文化的生动展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8]。长征精神中蕴含的无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理想和事业无限忠诚、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对于培育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强烈的催生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红色影视作品、阅读红色文学作品、参观革命纪念地等形式,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感受“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9],锤炼坚定理想、坚守信念、不怕艰险、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等意志品质,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四)践行高尚行为

行为是人的思想和心理的外显,是人心理权衡之下的主观选择的结果。高尚行为是在正确的认知、充沛的情感、坚定的意志、顽强的信念等积极心理状态影响下,在对自身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权衡的基础上而做出的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红色文化形成、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历史,无数革命先辈、英雄人物、道德模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他们所进行的一切奋斗、牺牲和创造,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了一座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丰碑,不断激励大学生不负使命、砥砺前行。大学生通过参观红色器物文化、学习红色制度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文化,能够激发自身的活力、燃起内心的激情、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同时将其内化为自觉、积极的人生追求,并迸发出强大的行动能力,付诸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积极心理培育的路径

(一)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积极认知心理

1.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0]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建设资源,探索优化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方法、手段、载体。结合红色文化在中国大地形成、发展和不断丰富的过程,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知,让他们更透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大学生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史,从中弄清楚过去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品质和情怀。用直观、生动、形象的红色器物文化,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和发展历程,深化大学生对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的认知。结合革命时期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道德模范、榜样人物的事迹等,创设网络化的思政课堂、思政微课、思政视频,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和吸引力,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

2.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承担着预防心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品质、提高调节能力,充分开发潜能、促进人格完善的基本功能,是培育大学生积极认知心理的主要载体。把红色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化”,为培育大学生积极认知心理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如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集体主义情感、不惧艰难困苦的英勇气概、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积极心理元素,都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等方式融入心理教育课堂教学中,浇筑和浸润大学生的感觉、知觉、意识、思维,影响和助力大学生对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的正确抉择,使其形成自信、积极、理性、勇敢、乐观、向上的心态,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

3.开展红色文化系列课程

高校可以增设红色文化专题课程,占领红色文化系列课程的教育阵地,挖掘红色文化中的心理建设资源,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认知。开设形式多样的系列红色文化专题课程,如红色经典著作选读课、红色影视剧鉴赏课、红色歌曲鉴赏课、红色小说分享课、毛泽东诗词鉴赏课等。通过研读红色经典著作原文,了解其写作背景、思想内涵、指导意义,体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人民谋解放、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想和智慧;通过学习和欣赏毛泽东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更形象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豪情和壮志;通过观看不同时期的红色影视剧作品,品鉴作品中讲述的故事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和精神特质,更生动地认知中国共产党艰辛而光辉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引导大学生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弘扬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文化内涵,促使大学生积极认知的形成。

(二)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教学,强化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

1.开展以党史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教学

红色文化融入党史教育,开展以党史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是培育大学生积极情感的重要途径。百年党史就是一部红色奋斗史,大学生接受党史教育就是要通过铭记党的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感受党的初心使命。通过开展党史教育实践教学,创新党史教育的形式,通过生动的党史故事和鲜活的党史人物,强化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例如,可以组建多种类型的红色文化社团,传播党史经典、展演红色文艺作品;开展党史学习训练营,通过课题式任务分配,推出短视频党课矩阵;开展红色主题辩论、制作红色文创产品、排练红色情景剧;开展大学生党史演讲比赛活动等。还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红色歌曲联唱、革命家书朗诵、红色故事分享、革命历史宣讲、红色论坛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党史学习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理想的激情与豪迈,勇于拼搏和敢于斗争的执着与坚毅,体会那深入骨髓的革命情操和为理想而奋斗的情愫,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共振,以涵养大学生积极向上、拼搏奋进的情感。

2.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是中华儿女激发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所在,也是大学生培育积极情感的最佳打卡地。大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和体验的方式,使爱国主义教育更为入脑入心。党史馆、博物馆、纪念堂、纪念碑、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着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存在的红色器物,瞻仰这些由热情和鲜血铸就的红色器物,聆听讲解员生动的讲授,大学生能够近距离理解这些红色器物蕴含的精神气质,升华起对革命前辈、英雄人物“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崇拜和敬仰之情。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的珍贵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共产党人英勇奋斗的光辉岁月,能够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的基础上,使他们心灵产生共鸣、情感生发共振,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一百年来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进行的不懈努力,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

3.创办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网

让大学生承办自己的红色文化传播网,是重构红色文化价值标准、增进红色文化话语表达、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有效方式。以大学生为主体创办红色文化传播网,可以使大学生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深刻感受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无怨无悔的悲壮与伟大,生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积极情感。创办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网,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开辟红色文化经典、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影视、红色歌曲、红色美术作品、红色展馆等多个专栏,通过刊发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的文章、播放与红色故事有关的优秀影片或电视剧,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还可以开辟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联播专栏,通过发表最新的时事动态相关文章,实时播报红色文化相关新闻,指引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促使他们传播中国声音,赓续红色血脉。

(三)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坚定大学生积极意志品质

1.开展以红色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

开展户外拓展训练活动是培育大学生积极意志品质的有效路径。利用自然条件或人工设施,精心设计以红色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能够起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助推大学生积极意志品质的培育。可以开展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大学生拓展训练活动,如模拟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征服冰山雪岭、穿越沼泽草地等场景,设计不同类型的拓展训练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当年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不畏强敌、勇夺胜利的英雄气概,迎难而上、舍我其谁的意志品质,培育大学生锤炼坚强内心、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勇气。通过这种直接参与式的体验活动,使大学生真实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在强敌面前不退缩,以钢铁般的信念和敢闯敢拼敢创造的勇气,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2.开展革命老区“三下乡”社会实践

“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锤炼大学生积极意志品质的重要载体。在红色革命老区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通过不同于校园生活的体验和浓郁的红色文化滋养浸润,能够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增长才干、锤炼意志、砥砺品格。“三下乡”活动可以结合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提升老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如组织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带领村民重温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组织党史支教团讲述党史故事,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艰辛历程;举办“重温红色之旅”趣味运动会、红色歌曲传唱活动,活跃老区人民的文化生活;组成红色传承访问团,走访老红军、战斗英雄,听他们讲述亲历战争的所见所闻,以此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为理想信念而不惧风险和挑战的意志力,以及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照亮大学生回馈社会、服务人民的道路。

3.参与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活动

“西部计划”也是锤炼大学生积极意志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在地缘广阔、环境艰苦、经济相对落后、交通相对闭塞的西部开展志愿服务,能够使大学生更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更深刻直接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更能磨砺其身心和意志,增长才干,促进其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可以通过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到“西部计划”志愿活动中来。西部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中包含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铁道兵博物馆、狮子山烈士陵园等,能够让大学生不仅感受到祖国的山河之美、人文之美,更能体会到革命前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以及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拼搏精神,领悟到他们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情怀,让大学生以革命先烈、英雄人物、道德模范为榜样,坚定奉献西部、服务基层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猜你喜欢

党史中国共产党红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红色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