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22-04-28赵若元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设置

黄 龙,赵若元

(新疆警察学院 警体教研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830013)

1989 年,经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批准,警察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公安院校的学科殿堂,最早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成立了警察体育系,开始了警察体育的本科教育。虽然在2000 年警察体育学科专业被取消,但是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日益专业化的犯罪形势对公安干警的身体、技能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该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警察体育作为公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军事体育中演变而来,是公安学与体育学交叉融合的一门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警察体育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每年成百上千的公安干警牺牲或负伤在工作岗位,提高学警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具有“铁一般的过硬本领”的公安预备队伍是公安院校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通过分析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以下简称“世警会”)的项目设置,对警察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锻造合格的公安政法预备队伍。

一、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学开展现状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主要涵盖三大类课程,即体能类、技能类、战术类(表1)。体能类课程包含警体体能、攀登与障碍、武装泅渡等课程,通过该类课程旨在提高学警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综合体能素质;技能类课程有武器使用、警械使用、防卫与控制等课程,该类课程旨在保障学警正确掌握武器和各类警械的使用;战术类课程包含警务战术和查缉战术等课程,该类课程通过战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等教学内容的设置,旨在提高学警的缉捕技能。警察体育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职业需求、面向公安实战、服务公安实战,重点突出实战、实用、实效的功能,有利于实现学警综合体能与警务技战术的提升,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公安预备队伍。

表1 警察体育涵盖相关课程

(一)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待深化和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表明了思政教育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公安院校作为人民警察的摇篮,更是把政治建设作为生命线,通过牢固树立“公安姓党、警院姓党”的政治属性,培养政治合格的忠诚卫士。走访调研发现,存在思政教育融入警察体育课程不深入,缺乏有机融合,呈现出表面化、肤浅化、生硬化的现象,没有真正做到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关心学警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对警察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或是缺乏规划、一带而过,或是思政案例陈旧、简单重复,这样不仅影响学警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学警职业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的树立有所阻碍,因此,完善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挖掘思政元素亟待加强。

(二)教学与公安实战衔接不够紧密

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警察体育必须达到“实战有所呼,训练必有所应”的目标,人才培养必须紧贴公安实战,脱离实战的警体教学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公安院校虽设置了与警察实战相关的体技能课程,但是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任务时,与公安实战衔接还不够紧密,离“练兵打仗”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警体教师多数毕业于师范大学或是体育学院,他们经过社会招录进入公安院校,缺乏一定的实战经验,不了解、不熟悉基层的实际情况,导致在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所教体技能应用性不强,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第二,警体教师深入基层公安实践较短,或是长期脱离基层一线,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滞后于基层公安工作的发展,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但是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课程缺乏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1],偏离了“训为用、练为战、战训合一”的导向。

(三)落实“以学警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到位,忽视学警的主体地位

由于警察属于武装性质的纪律部队,公安院校参照军队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通过对学警日常生活和教育训练的严格管理,使其养成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优良作风。警务化管理的优点显而易见,但也造成了部分警体教官的强势作风以及学警思想和行动上的懒惰。在授课中,单向灌输多、互动交流少,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思想碰撞,致使学警在训练和学习的过程中只是简单达到“要我练”的被动式机械化训练状态,难以激发学警的参训热情。“以学警为本”的指导思想落实不到位,忽视学警的主体地位,不仅影响课程的改革与创新,而且也不利于妥善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学警多元化体育需求

目前,公安院校的警察体育主要围绕警察体能、警务技战术设置相关教学课程,缺乏常规体育课程、体育选修课程的设置,课程较为单一,导致学警无法全方位感知体育运动,面对缺乏兴趣引导的课程,会出现厌训情绪,训练效果不够理想。由于在校学警具有预备警官和普通大学生的双重身份,警察体育课程不仅要使学警练就过硬的身体素质,掌握扎实的警务技战术,而且还要满足学警对大众体育运动的需求,促使其全面发展[2]。

(五)课程间衔接不够紧密,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相脱节

警察体育课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抓体能促技能,练技能强体能,使两者相互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当前,警察体育课程间的关联性有待提升,有重技能轻体能的现象,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致使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缺乏相互支撑、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划。以警体体能课程为例,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培养学警的基础体能素质,如引体向上发展学警力量素质,耐力跑提高学警的有氧代谢能力等,但仍缺乏警务技能、警务战术学习所需要的专项素质练习,像与枪械使用相关联的小肌肉群力量训练在课程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影响了学警对技能和战术的掌握。此外,部分公安院校的警察体能课程与警务技能、警务战术课程分属不同处室,处室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甚至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课程间或是缺乏合理的组织与衔接,或是内容重复、交叉,不利于全面提升学警的各项能力。

二、“世警会”项目设置价值探析

“世警会”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了十八届。从表2 中可以看出,第十八届“世警会”项目设置大致可分为三大类[3],共60个竞赛项目。第一类常规体育项目,包含球类、田径类、娱乐休闲类等52项;第二类警察特色体育项目,包含手枪使用、警用摩托车等4项,第三类消防员特色体育项目,包含消防百米障碍、楼梯竞速等4项。

表2 “世警会”项目设置

(一)“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世警会”虽是面向全世界警察和消防员的职业特色运动会,但是举办的宗旨是“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为“终身体育”而比赛,使体育锻炼贯穿警察和消防员的职业生涯。项目设置以运动兴趣为导向,在60 个竞赛项目设置中,常规体育项目的设置占87%。例如,拔河、躲避球、淡水钓鱼等项目的设置,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而且规则简单,提高竞赛参与度的同时,还能够使参赛选手充分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排解工作压力,保持健康体魄。“世警会”用兴趣开辟“终身体育”之旅,促进警察和消防员对体育锻炼的自觉参与、自觉坚持,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使其成为终身运动者,从而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二)凸显团结奋进、勇敢拼搏的警队精神

在现实公安和消防工作中,为了能够完成工作任务,需要从业者有敢于冲锋在前的拼搏精神,也需要密切配合的团队意识。“世警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团结奋进、勇敢拼搏的警队精神,在比赛的过程中,面对严峻的比赛任务,“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弘扬了团队协作精神,厚植了团队意识。在多个项目的较量中不仅要求个人的运动能力,而且强调团队的整体实力和默契配合。例如,在“召集”项目的竞赛中,由6 人组成的参赛队伍首先奔跑至消火栓处,合作完成水管接消火栓、斧头嵌入木块,最后完成模拟火焰扑火等一系列动作。在此项目的竞争中,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密切配合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在“极限消防员”项目的比赛中,面对40多摄氏度的室外高温,参赛者全副武装,背气罐、扛水枪和梯子、爬楼梯、抡大锤、抬假人等一系列高强度动作,没有参赛者轻言放弃,勇敢拼搏和永不放弃的警队精神在比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世警会”凸显的团结奋进、勇敢拼搏的精神,促使全世界警察和消防员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更好地打击违法犯罪和维护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三)职业特色项目突出实战、实用、实效

“世警会”作为警察和消防员专属运动盛会,共设置8个与警察和消防员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特色项目,显示了职业属性,为全世界警察和消防员展示职业技能提供了平台。在职业专属项目中,竞赛内容与日常训练、工作任务紧密衔接,以实战为引领,使专项技能与综合体能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打牢警察和消防员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例如,在“警察手枪实用射击”项目中,通过设置各种场景、路障,不同射击姿势,突出项目的实用、实效、实战,使比赛最大限度地聚焦实战、还原实战、贴近实战,做到了“练为战,不为看”,提高了参赛队员的战斗力,为立足“练兵打仗”夯实技能和素质基础。

三、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教育改革路径

(一)夯实警察体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

警察体育课程须树立“以学警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第一,树立“以学警为本”的指导思想。首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学警为中心,知其所想、知其所需,因材施教,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练什么”的原则,强化分层施训,统筹安排好普通学警与特定学警的需求,合理安排内容、时间和强度,提高训练效果。其次,加强双边互动交流,在教学中坚持以学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警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警敢问、敢说、敢想,培养学警的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和师生能力的共同成长。第二,树牢“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有3400余名民警因公牺牲,4.8万余名民警英勇负伤,高强度的公安工作,“5+2”“白加黑”的忘我奉献更需要体能的支撑。警察体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实战技能对学警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同样不能忽视,这对学警更好地立足未来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通过提高学警的思想认知,使其了解体育的价值,明白没有健康的体魄和扎实的警务技能作为保证,就不能完成工作任务,也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世警会”用兴趣开辟学警的“终身体育”之旅,培养“终身体育”意识。通过加强课堂内外的引导,传授学警正确的、科学的训练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警自主锻炼、自我管理的能力,为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夯实基础,最终实现既有扎实的体技能胜任公安工作,又有健康的体魄能享受生活。

(二)加强警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课程的育人功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优秀的品格是学警未来发展之基础,德才兼备的预备警官,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脊梁。公安院校必须坚持“政治建校”,时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书育人的首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警察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实现警察体育有思政,警体教师讲育人,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增强学警“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发挥好警察体育课程的育人功效,一是充分利用“体育第一课”“课前五分钟”等途径,通过讲解真实案例,弘扬英模精神,传承公安红色基因,培养学警忠诚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公安事业的理想信念,确保政治素质过硬;二是利用好日常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加入诸如“女排精神”“国乒精神”等思政元素,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警进行规则教育、荣誉教育、竞争教育、团结协作教育等[4],培养学警的担当意识、规则意识、荣誉意识、大局意识,促使警察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将学警的价值观塑造、体技能传授、岗位胜任能力培养三者融合为一体。

(三)紧贴公安实战,体能与技能融合发展

1.实现教学与公安实战的同向同行

警察体育课程应与“世警会”中职业特色项目中突出实战、实用、实效的特点同向而行,严格遵守“一切为了实战,一切面向实战”的原则,基层实战单位需要什么专业素质,学校就应该发展学警什么样的素质,落实“实战有所呼,训练必有所应”的目标,使之成为“拉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公安预备军。为使教学紧贴公安实战,首先需要培养警体教师实战业务能力。警察体育以实践应用为核心导向,它是在公安实战中形成,随着公安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应鼓励青年警体教师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挂职锻炼,优化与基层实战单位的交流互动机制,促进正向反馈与信息流动,夯实警体教师的实战业务能力,进而反哺教育教学工作。其次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在警察体育课程中通过运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深度还原工作现场,以求达到“练为战、练为用”的目的。第一,对训练空间的选择,不仅局限于固定场所、固定地点、固定人员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公安工作实际为导向,模拟居民楼、山地、林区等实训场地,并通过各种情景设置,使训练还原实战、紧贴实战,强化适应环境的能力。第二,训练时间的设置,根据公安工作的现实情况,执行任务时不分白天黑夜,所以训练不能仅局限于白天,通过夜间训练的情景设置,达到真正的实战需求[5]。

2.体能与技战术融合发展

“世警赛”中警察两项的竞赛,需要参赛者先跑1.6 公里至射击区域进行精度射击,随后继续跑1.6公里后再次射击,最后进行1.6 公里冲刺完成比赛。这项将体能和枪械技能相结合的项目,说明体能与技能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即使枪械使用的能力再强,没有扎实的体能作为基础,很难取得优异成绩。体能和技能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体能训练是发展技能的基础,技战术的训练能再次提高体能素质。做好公安工作,二者缺一不可。“一元训练理论”认为,“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也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放”。警察体育课程应以“一元训练”为指导,设置具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使体能与技能融合发展。例如,徒手攻防的学习,需要良好的爆发力作为基础,练习攻防技能时,增加爆发力素质的训练;武装泅渡课程中的蛙泳技术,设置负重后蹬式练习,增加腿部力量,为学习蛙泳的“蹬、夹”技巧提供帮助;在枪械使用课程中,通过设置“模拟据枪”“击发射击”练习,发展小肌肉群力量;设置核心肌肉群、小肌肉群协调性等训练内容,为学习警务战术打牢基础[6]等。通过体能与技能的有效结合,推动两者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丰富课程设置,激发学警内在驱动力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明确规定,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 门的体育项目。应尽快丰富警察体育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的实用性、新颖性、娱乐性特点,提高学警的训练积极性。

课程设置可以以“世警会”项目为参照,对标本校的师资力量、场地设施,设置符合学院实际的警察体育课程。第一,实操课程设置,以“世警会”项目为参考进行设置。例如,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橄榄球、柔道和摔跤等课程的设置。通过定向越野课程的学习,使学警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减少非战斗减员;野外生存课程既培养学警耐力、速度等素质,又培养学警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这些素质和品质都是在未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橄榄球课程是集体合作项目,通过高强度的身体对抗,发展学警各项身体素质的同时,又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和自我保护意识;柔道和摔跤课程则是教会学警制伏犯罪分子的技能,从而有效地制止违法犯罪。第二,理论课程设置。目前公安院校的体育理论课程开设较少,一般是在阴雨天气的情况下进行。应加强体育理论课程设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警了解科学锻炼的原则,更好地服务于体技能的学习。例如设置体育欣赏、体育与健康、运动损伤预防等理论课程。体育欣赏课程的开设教会学警欣赏各类体育项目,引导学警探索和了解体育,从而培养学警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使学警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使其明白该怎么练、为什么练、怎么练更好,从而更快、更标准地掌握运动技能;运动损伤预防课程教会学警在运动的过程中自我保护和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提高学警自我保护意识和运动损伤的应对能力。课程建设以实操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的组合形式,激发学警参与体育运动、加强体育锻炼的内在驱动力。

(五)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推进警察体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要让教会、勤练、常赛成为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公安院校应通过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推进警察体育教学改革,以求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第一,“教会”。首先,“教会”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古人云“传道者必先明道、信道”,由于警察体育内容的实践性、操作性较强,只有警体教师“强”起来,掌握前沿的体育训练理论和实战技能,才能讲得出道理、做得出示范,让学警信服和尊重。其次,方法是“教会”的重要手段,警体教师要在充分遵循教学规律、科目特征、技术类型的同时,根据学警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优化教法和训法,做到能教、善教、会教,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发展。

第二,“勤练”。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参赛选手在“世警会”取得优异成绩,前提必须是下过苦功夫,经过长期训练积累。运动训练学研究也表明,技能的形成须经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和动作自动化,掌握一个动作或一种技能,需要反复多次的训练,才能形成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例如,在枪械使用的科目中,只有通过充足时间的学习,完成一次次的“握、拔、戳”模拟训练,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状态,才能准确完成射击任务。警察体育包含体能、技能、战术等课程,为使学警扎实掌握各项技能,必须为其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和组织保障。首先,在课时设置方面,增加警察体育相关课程的课时量,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充足的训练时间,提高学警的身体素质和各项技能。其次,积极推进体育第二课堂,以各类专业社团、兴趣小组为抓手,提高学警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课上的指导与课下的引导,落实“勤练”要求,使学警练就过硬本领。

第三,“常赛”。通过举办大、中、小型竞赛,实现全体学警参与运动和锻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周周有竞赛、月月有考核、期末大比武的方式落实“常赛”要求。每周区队(班级)内部举行体能小竞赛,每月大队进行警务技能考核,期末举办全校性质的大比武。竞赛项目可参照“世警会”的项目进行设置,结合警察特色项目、体育娱乐项目、常规体育项目的特点,确保全体学警参与竞赛,在竞赛的过程中全面考察学警各项基本功的同时,使学警在竞赛中体验竞争与合作、胜利与失败,弘扬体育精神,培养学警的体育核心素养。

结 语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锻造公安队伍“四个铁一般”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第十八届“世警会”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公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现实情况,改革警察体育课程教学,丰富警察体育训练载体,深化警察体育供给侧。坚持以锤炼“政治品格”为第一标准,筑牢学警的理想信念;以实战化教学为引领,促进教学与实战的无缝衔接;以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发展学警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学警“终身体育”意识为基石,提升学警的体育素养。努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业精技良、经得起考验、让党放心的公安预备军。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公安设置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