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乡村蜕变的“幸福密码”
2022-02-04中共临沧市委党校
文 唐 伟 中共临沧市委党校
云南省临沧市属于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如何在一个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实现有效乡村治理,使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广阔农村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摆在临沧历届市委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重大历史使命。临沧市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努力探索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让临沧广大乡村在稳定发展中实现蜕变。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乡村蜕变的首要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乡村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贫困问题;解决贫困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党的组织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临沧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同时,强化工作和责任落实,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出征,分管领导蹲县作战,班子成员合力推进。实行厅级包县、处级包乡、科级包村、干部包户的“四包”责任制,市级领导下沉一线抓责任落实,市级部门下沉一线抓政策落实,市级监督力量下沉一线抓工作落实,做到市县落实、一抓到底。组建由8名厅级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督查巡查组,驻县(区)开展常态化、全过程、全覆盖督查巡查。选派处级干部驻28个贫困乡(镇)开展蹲点督导工作,选派562支扶贫工作队、6000余名队员驻村开展帮扶,组织968个部门(单位)3.4万名干部开展“挂包帮”定点扶贫和结对帮扶,实现贫困对象帮扶全覆盖。“十三五”末,全市9.4万户36.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千百年来困扰边疆人民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十三五”期间,临沧抢抓农业农村发展新机遇,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00万亩。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充分利用脱贫攻坚阶段的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传统产业向特色农业、附加值高的新型产业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与功能的转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产业范围、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临沧围绕“糖、茶、果、蔬、畜”5大优势产业,盯紧“中国最优、世界一流”目标,按照“一县一业”“一园一主导”“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及全产业链聚集发展思路,着力实施提质增效、“吃干榨净”、技术攻关、智慧农业、市场拓展5大工程,加快构建绿色食品加工体系。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化产业种植,打造特色产业“名片”,找准乡村振兴“金钥匙”,全力走出一条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实施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 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临沧属于典型的边境山区,乡村分布在临沧广大的山区,缺人才、缺技术。为最大限度整合人才资源、物力资源,2018年12月,临沧市启动“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全市各级干部怀揣乡情乡愁与父老乡亲一起抒写乡村振兴的“美好音符”。在实施过程中,以自然村为单位,围绕“用最有能力的人,着眼最有利的资源,干群众最想干的事”目标,自下而上梳理建立了“人的资源、物的资源、问题清单、项目清单”四个清单数据库,并形成规划项目1.1万个,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摸清了底数。为准确把握乡村差异性,有效解决村庄规划照搬照抄、千村一面、贪大求洋、水土不服等问题,动员市内2.64万名临沧籍公职人员,发动30余万农村群众,针对乡(镇)集镇规划建设范围以外的6511个自然村创造性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通过精确梳理现状、明确发展定位、找准规划重点、集体讨论表决等方式把群众的想法、愿景统一体现到规划图上,编制完成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特色、有温度、有感情、可实施的村民自己的规划,让每个村都有专属的“美丽愿景”,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乡村旅游 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引擎。近年来,临沧积极探索以绿水青山为形、乡愁乡韵为魂的产村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整体活力,促进乡村旅游全面发展。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提“颜”增“质”的重头戏。同时,择优筛选100个乡(镇)驻地村、100个公路沿线村、100个特色村、100个旅游村、100个产业村,针对各自存在的客观实际、发展优势、发展目标,鼓励其先行先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政策示范和机制示范。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过程中,选定500个示范村,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发挥政策机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7574个自然村全面整治,形成美丽村庄、传统村落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全面提升旅游“八大要素”,开发一批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打造一批精品路线,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乡村优秀文化,使之更好引领旅游提质增效,进一步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传承,讲好乡村故事,让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成风化人、铸魂育人。
凝聚各方力量 构建乡村振兴大格局
主动做好中央单位、省级单位定点帮扶临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完善帮扶机制,提高帮扶成效,构建起合力攻坚、乡村振兴大格局。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崇明区党政领导多次到临沧市开展指导帮扶,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0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79个,开展消费扶贫2.8亿元。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华中科技大学等6家中央单位,教育部及中央电化教育馆等直属单位(院校)和22家省级单位定点帮扶临沧,累计投入资金4.41亿元,帮助引进资金16.22亿元,开展消费扶贫2.15亿元,为临沧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帮扶资金6.5亿元,帮助耿马、沧源、双江3县的“直过民族”聚居区脱贫攻坚。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组织动员182户民营企业、18个商(协)会结对帮扶贫困村。创新社会扶贫模式,制作推出“10·17”扶贫茶,实现销售收入1.74亿元,筹集扶贫慈善资金1023万元,为实现乡村振兴积极创造条件。
强化核心价值教育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临沧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不断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和“四算账四对比”等活动。不断提升完善村史室建设工作,建设村史室1590个,目前,村史室已经成为村情村史的陈列室、特色农产品的展示室、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大力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爱心驿站”等自助式帮扶做法,建立健全产业带贫、就业脱贫等“按劳取酬、优先优酬”的帮扶政策和机制,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起脱贫的信心和志气。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融入新时代新生活。临沧在全省率先开展边境文明创建活动,推出一大批“云岭楷模”“道德模范”“云南好人”“最美人物”“感动临沧年度人物”。深入开展“道德涵养、移风易俗、优良家风培育、民俗文化传承、洁净村庄”五大行动,大力实施“人文素养、文明创建、乡风文明、扶贫扶志、洁净村庄”提升行动,全力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创建文明乡镇、村,实现以点带面,让文明之风吹遍临沧大地,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