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图片让党报时政新闻“新”“活”起来

2022-02-04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社会主义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时政党报新闻报道

文 顾 彬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图片新闻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真实性、贴近性、现场性等特点,成为表现新闻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崛起,图片新闻、视频新闻成为了新媒体平台的主要内容呈现形式,这对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带来了巨大挑战。党报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报道要以民生为出发点,党的政策方针是与民生融为一体的,百姓所关切的,也正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作为沟通党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党报图片新闻的呈现也应该立足民生视角,充分体现民生情怀。

新闻摄影关注民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媒体的义务和责任。笔者以从事新闻摄影报道工作30来年的经验和体会,从在时政报道中创新图片新闻,促进图片新闻积极发挥党报媒体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的路径探索上谈几点意见和建议。

用镜头聚焦民生的重要性

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历史上早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思想和理念,这些都表达了民生问题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突出地位。也因此,党和国家不断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些都为民生新闻“被关注”,提供了政策和理论支撑。

当下一些传统媒体在对民生新闻进行报道时缺少一些鲜活性和生动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就笔者从业数十年的体验和思考来看,在新闻报道特别是时政新闻报道中体现民生,多用镜头说话,既可以缩短采访、写作的时间段,又可以弥补新闻的鲜活性不足、生动性不够等缺陷,甚至还可以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闻报道中,抢抓图片新闻对于做好民生报道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在图文并茂的文本中,图像会最先闯入人的视野并最快激起情感反应,这种迅速的情感反应恰好是文字传达的短板。而读图最大的好处是使人回到本质和日常状态,因为新闻图片凭借视觉语言,逼真地在线新闻现场,从而传达更为直观、可信的信息,这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读者渴求“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

在我们从事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有不少打动人心的新闻,其实都是建立在生动的图片推送之上的。在突发灾难现场,护住孩子的母亲、背着妻子的丈夫、为受伤群众顶起石板的救援工作者、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志愿者……这些即时抓拍的新闻图片,形成了最冲击人心的视觉传播。在欢庆活动现场,翩翩起舞的少女、激动得落泪的观众、挥舞彩旗的孩子、热烈鼓掌的群众……镜头下的人情冷暖、欢声笑语,生活中的点滴片段,都构成了图片新闻要呈现的民生要素,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新闻所要表达的意境,从而引起更深的关注与共情。

因此,在信息快速传播、媒体竞争日渐剧烈的今天,传统党报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增强图片新闻的民生视角成了重中之重。通过一张照片、一组配图,转变视角,增加鲜活性、即时性、生活性,就可以极大地增强新闻的传播效率,成为传统党报的创新路径。

善用图片,让时政新闻“生动”起来

时政新闻作为反映党政活动的重要报道方式,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强大的。但是很多新闻人没有抓住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契合点,导致在时政新闻报道的同时,忽略了对民生方面的报道。

提起时政新闻,老百姓第一感觉这是围绕政治活动而产生的新闻,其大多是领导活动、会议报道或成就性报道,政治性严肃性强,形式也较单一。当前的时政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形式在保证政治性、政策性、统一性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创新探索。图片新闻的使用,有助于增加时政新闻的鲜活度,由于党政工作的根本是紧紧地围绕民生,因而善用图片呈现时政新闻能更好地展现民情、表达民意。

一般来说,省级党报的新闻图片,在展现丰收图景、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抗旱救灾和突击抢险等重大新闻事件时,常见的是一幅或一组场面宏大、壮观甚至热火朝天的图片。如何在图片呈现上进行创新,更好地发挥传播和宣传效果?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省里亟需将灾情传递到全社会,动员各行各业积极参与抗旱救灾。到达目的地后,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呈现在眼前的场景是干涸的坝塘、井水、农作物枯焦、人畜严重缺水,旱情十分严重。如何通过镜头,让受众切实体会到抗旱形势的严峻性?笔者走进山岭田野,拍摄下一组让人难忘的镜头。其中一个镜头是曾经是水源供给地的库塘里,塘水蒸发殆尽,淤泥干燥开裂,一只贝壳被晒得开裂,空空直立在塘底;另一个镜头是排成长龙等待送水救援的队伍里,一名小女孩回头张望,焦急的眼神、极大的水盆和她那幼小的年龄、身形及手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组图片,从场景、人物、背景的选择,到视觉的撷取,突破以往传统的模式,记录下最触动人心的真实景象,刊发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焦“真善美”,让时政新闻“有滋有味”

党报刊发的时政新闻想突破受限,想创新是比较难的事。图片新闻的合理运用,对于时政报道能够起到美好、修饰效果,同时表达“真善美”的镜头语言,往往能让新闻报道更具贴近性和关注度,让时政新闻“有滋有味”。

在数十年的摄影生涯中,笔者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美好的事物常常能够抓住观者、读者的心,新闻图片特别是时政类新闻图片也不例外,若我们的镜头语言、镜头下的图片呈现的是美好的人和物,很快就能“抓”住读者的心,具有“恒”美的效果。在每年的两会报道中,云南代表团的出现就具有吸睛效果。代表们身着独具特色、靓丽的少数民族服饰步入会堂,迅速成为摄影记者关注的对象,代表、委员们的服饰美、神态美、声音美等美好的元素通过镜头和图片呈现在各类媒体之上,传递着美的信号,传递着来自边疆的民生,讲述着一个个团结、和谐、进步和美好的故事。

美不仅是外在的,也体现着深层次的内涵。每次参加全国两会摄影报道,笔者作为从边疆进京的记者,一次次清晰地观察并拍下了一张张美好的图片,记录下美好的场景。一幅新闻图片特别是时政新闻报道中的图片,如果能抓住美的瞬间、体现美、传递美,那么它的价值和穿透力,具有的“恒”美“恒”静性将远远超越新闻图片本身。如今,在我们生活的新时代,各种美好的事物正在层出不穷地展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在投身时政新闻采写中,用镜头记录下伟大时代变迁中的每一瞬间,怎样聚焦你的视觉,怎样选择你的构图,如何按下照相机的快门,让美好的图景走进人心,抓住人心,作为摄影记者需要不停地磨炼,不断地追求。

从新闻信息的获取,以及读者的需求来说,鲜活的新闻照片更具有受众吸引力。业内普遍认为,时政摄影在叙事表达上比其他报道的形式要丰富得多,能确保语言的生动性,增强报道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在一种互补式的阅读氛围中向读者传递信息。新闻作为一种快速的平民大众读物,在定位上应具有“易读性”,而一旦媒体能够提供“易读性”作品给读者的话,就实现了新闻作品效益的最大化。而这种叙事的接近性正好是摄影报道的优势所在,毕竟图片和版式作为视觉语言,其一目了然的特性使媒体与读者之间拥有了“沟通无障碍”的“世界通用语”,而要拥有这样的“世界通用语”,关键是要让镜头下的民生生动起来。

因此,将镜头更多地聚焦于展现“真实”“良善”“美好”的场景,用受众的角度来拍摄新闻作品,这样的呈现方式才会让传统媒体,尤其是时政类报道更加生活化,也更契合受众的观感,更具生命力。

猜你喜欢

时政党报新闻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