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2022-02-04云南轻纺职业学院
文 苏 勇 云南轻纺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创新创业教育是全日制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之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育学生树立正确成才观、职业观,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理论基础
课程思政理念。狭义的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课程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创新创业课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一门A类课程,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树立科学创业观。课程思政的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教育等多个方面内容,隐含在创新创业课程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当中。积极提炼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现实事件,讲深讲透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不仅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也能够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达到知行合一、教书育人的目的。
协同育人理念。协同育人是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体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是协同育人理念的具体实践,目的是协同整合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各要素、各环节、各阶段,全局站位、统筹协调、整体联动、发挥效能、实现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思想引领和价值目标,立足自身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深入挖掘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涵养学生的政治素养、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价值追求。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交融、协调、共享,积极催化协同育人效应达到最佳效果。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不断引领创新创业课程的知识传授、素养提高、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人格培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中的专业传授与德育引导的有机统一,为学生构建价值坐标,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理论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蕴含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人文素养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不仅要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还要努力传播先进思想理念,立德树人,实现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协调发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一体化,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科学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元素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育人相互影响。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载体等方面存在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元性,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互构互通,形成协同融合效应,提供了新领域、新方向和新尝试;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发展进程中,应更加注重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立性、包容性,尊重其专业性、差异化发展,避免课程思政同质化。在尊重学科知识的前提下,通过探寻思想道德、思想价值和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相融合,探索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人格、精神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现实意义
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念、职业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十分丰富,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遵章守纪、民族团结、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渗透,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职业生涯的选择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引导学生追求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职业理想,立足现实生活,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提高个人创业能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帮助学生正确树立创新意识和培育创新精神。可充分利用古今中外创新的典型人物事例,引导学生弘扬工匠精神,业精于专,敢于开拓,勇于创新,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
帮助学生正确树立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可通过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成功团队的成功经验和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勇挑重担的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到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事业成功的制胜法宝,从而养成艰苦创业、克难奋进习惯,勇于面对挫折,培养对自己、团队、社会负责的担当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
在创业者素质内涵的教育中融入社会责任感。对创新、创业者来讲,除应具备专业知识、道德素养、心理品质、身体素质外,还应具有创新思维和方法。一个人的职业理想、价值观念是决定他未来能走多远、有多大成就的重要因素。在《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课程章节中,要用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的立志为人类的事业而奋斗,将自身的职业选择与社会、人民、国家紧密联系的责任和使命意识的内容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选择能够为社会、人民服务的职业。
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教育中体现家国情怀。创新创业意识就是指对创新创业的价值、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创业的态度。高校要探索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第一,通过课程教学特别是加强实践性环节,改变大学生思想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第二,通过课程教学摒弃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培育学生做目标远大的人,做担当作为的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人;第三,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让其获得价值感、成就感,提升创新能力;第四,把国家的召唤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智慧,把爱国热情转化为不懈追求进步的动力。
在创新能力提升的教育中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在创新能力提升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转变只有学识渊博者才能搞发明创造的“精英创新论调”,树立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也能搞技术发明即“草根也能创新”的新理念,力争在自己的行业追求新突破、追求新极致;其次要找准定位,准确定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方向,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讲,一线工作才是我们技能技术型人才大显身手的主战场,所以,高职高专学生要坚实地迈好职业生涯第一步,在平凡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再次要追求实干,以“拓荒牛”的精神,做实做好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在创业能力训练的教育中引导学生创业要立足社会和人民生活需求。创业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既需要机遇与条件,也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创业能力。在《创业能力的训练》课程章节,要重点讲授创业项目的发现与选择、创业项目计划书的撰写、创业团队的组建、创业资源的整合、创业风险的防控,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提升,创业企业的设立与管理等知识,结合企业家、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拓宽学生视野,使其充分体悟自身责任担当,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奉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