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科库”向“科慧”转换
——生物多样性保护传播新思维

2022-02-04杨筱洁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社会主义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菌类科学科技

文 杨筱洁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周 雷 自然力研究院院长

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我国科学融合发展中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一线科技传播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科学传播的内容来源是以大量国家高端智库和高校智库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著作为基础,整合国内外政府、经济、科技、社会、企业、教育与文化等相关资料构建而成的科学智库,即传播的方式主要是量和数意义上的“科库”思维。现代舆论传播需求应提炼出质、格局、位势、生态位意义上的“科慧”传播模式,也可以表述为“前额叶式融媒体和智慧引领创新”。这种媒介融合会为舆论引领带来全新的“舆论域”革新,通过影响舆论生成模式、传播模式、互动形态、影响联结的机制,最终完成真正的舆论引领。“科慧”传播模式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融合形态。

以“科学传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学传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进取型科学传播,中国基于科学领域的跨国传播、国际关系、跨文化交际,如果要寻找范式性破题,就是要寻找一种基于新技术、新形态、新生活方式、新传播样态的“科技泛传播生态”。无论是关于水污染、空气霾问题、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食品安全、儿童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这类民生相关问题,还是相对抽象的中医西医文化话语权问题、国际文化软实力问题,都可以通过孵化多元、复杂的科学泛传播平台,以演示一种生活方式改变,进而形成一种传播效果,最终完成思维范式的革命。当我国科学家在若干科技领域和超级工程方面完成革命性突破时,中国的科技传播应该通过全新的浸入式传播形态,让公众更为直观地感知这种科技生活,以切身的技术体验来传播科技发展的成果。

公民科学素养和生活方式的科技化,应该是创新型国家的最重要指标。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创新型科学传播学科群、科学传播产业集群、科学传播业态和形态,最终形成“力到—眼到—心到—话到的力行式”公民素养。绝大部分公民虽然不能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引力波”,但是通过媒介产品、电影作品、科技产品、自然现象、生活方式等来介入科学事实,这是真正有意义的而且具有文化软实力的传播方式。例如,普通老百姓可以通过具体的科技前沿形态,来切身感受互联网生活。他们可以通过具体的科技研发成果和科技产品来触摸“全球景观社会”“互通型全球城市群”“全球城市”“块茎信息型城市集群”等尖端概念。

以“一带一路”国家为例,随着新的国家之间合作框架的出现,我国可以在新时期利用“一带一路”创建期间的重要知识成果,用于新的主题和议题。需要对“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和重点国别旗舰物种多样性进行数据基础研究、保护策略设计和科学传播实施。最终形成中国基于旗舰物种研究的重大工程生态影响力优化数据集/库,自主品牌的旗舰物种生物多样性预测和评估系统模式开发,建立旗舰物种生态多样性的信息综合模拟、实验模拟、案例分析模拟、决策模拟的公共平台和“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研究、设备、模型、软件、资料的高度共享。基于旗舰物种多样性研究培育一批与中国科学家对口联席工作的跨国科学研究群和科学传播群,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生态治理,及时把握基于旗舰物种数据的国际气候谈判新策略、政经互动新策略,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友好型投资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和传播支持。类对于大脑侵害的影响,同时分析菌类是否可以成为人类征服外太空的潜在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只有加载了这些科学信息的泛传播和跨界传播,才能把大量的科技新闻从社会新闻的写法中解放出来,最终促进公民科学素养和跨国文化传播的实现。

以生态为核的跨界科学传播解决方案

共同打造国家科学传播软实力

科学传播的一项任务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国际环境外交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升,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构建未来可持续生态化的科学传播解决方案从根本上需要依托一种真正具有绿色介质、自我循环、可持续的传播形态,现有的手机终端和互联网终端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这些传播设备的原件制作、材料开采、物品回收尚未解决可持续性和生态化材料运用,需要更环保的方式解决生态型媒体的实体问题。例如,在使用竹简传递信息的时代,生产竹简的过程需要大片竹林,而竹林本身兼具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精神气质象征;到了使用绢帛记录信息的时代,因为需要在绢帛等材料上书写,构建起的鱼塘、桑林、农业进而形成一个天工开物式的手工业景观社会。从这个单一介质循环来看,传统的媒体传播是具有绿色性和可持续性的。工业景观性的丧失和保存,是判断生态媒体有效性和合法性的重要指标。

以生态为核心的跨界科学传播在内容、形态、结果、影响、导向等多个方面的聚焦生态,这种及物传播应该成为人类的未来。以2018年云南腾冲出现巨型菌类的新闻为例,这个新闻和大部分生态新闻的命运一样,起于琐碎,终于零碎,最后这个巨大的蘑菇变成了网友戏谑该怎么吃,老百姓往蘑菇上投硬币许愿的狂欢。但是在菌类多样性问题上,云南菌类利用的单一性和低端产业化问题没有涉及,如此衍生出一系列具有生态性的信息群组:都市食用菌类种植的生态风险、中国高附加值菌类出口市场前景、菌类的生境变化和局部/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关联、菌类与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医药行业发展、菌类同植物多样性之间关系、菌类与古建筑保护的生物损害问题、菌类与小气候、降雨、干旱、工业单一种植产业的关联等。美国的部分科学媒体还曾讨论宇航员在太空环境下研究某些特殊菌

在具体的“一带一路”落实上,中国的各界同仁,应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思考大家共同分享、共同面对、共同承担的一级传播命题,直接进入内容生产而非简单意义的文化译介、挪用、拼接。就此,应该成立“一带一路”的科技传播联盟,孵化沿线国家整体上的科技外交和科学传播软实力,这是一种服务具体情境的跨界软传播,能够最大程度上弥合语言上的差异和意识形态不同。

在科学传播领域注入平衡充分发展思维导向

目前我们在科学传播领域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同区域、省份、阶层的信息鸿沟和传播不均衡不充分。中国的大众传媒在创造共同娱乐经验和商业经验上,已经完成了阶段式增长,形成了动辄十几亿收入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式聚利模式。但是在真正产生社会实体影响的科学、教育、社会公平、生态改良、美学形态、公民素养等方面,中国的媒体发展还处在初级水平。因此,要发展“全景平衡传播”和科技服务大众的“信息充分传播”,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信息和科学饱和的“大众传播”和平衡传播是中国真正需要的“强势传播”。

以上的四种话语创新方法将有助于中国在跨国科学传播中培育本土文化原创力、文化穿透力、思维启发性、战略衍生力和国家传播力,形成从“思辨”到“聚辨”的传播进化。要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科学传播和舆论引导应形成界面、介域、知识等三面的全面融合,培育“一带一路”政策下的知识型、传播融合型、资源整合型企业和“科学思想工业”和“创新工业脑库”。

猜你喜欢

菌类科学科技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在雨后,与菌有约吗?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学拔牙
蘑菇,植物还是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