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浅谈“再×一点”

2022-02-03郑巧

今古文创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际功能语境

【摘要】 通过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分析“再×一点”,打破传统的语法和语用分析角度,不单纯从常态祈使句、非常态祈使句或结构义去分析,而结合处于×位置词语的词性,以语境为辅,从说话者和受话者角度,分析这个句式是否受语境影响、是否能影响受话者的态度和行为,判断这个句式能否表明说话者身份、态度或对他者的判断和评价,从而反映其言语功能是否实现。

【关键词】 系統功能语法;人际功能;再×一点;语境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2-0126-03

从说话人角度来看,“敢不敢再×一点”多表达对受话者的要求和给予,希望受话者能做出反应,或接受、或给予、或拒绝。语言成为交换的信息,也是交换信息的手段。但是在此前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皆从语法、语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检索文献发现,很多学者对“敢不敢×”“再”“×一点”等有所研究,但明确研究“再×一点”的并不多。

王宗泉(2011)提出“再A一点”,对A进行形容词的替换,他发现该结构作为祈使句,包含常态祈使义和非常态祈使义,并将非常态祈使句分为直接和间接祈使两大类,并分析这类句式非常态义的产生动因。王宗泉(2012)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把该句式进一步整理为常规义和非常规义,从情感色彩角度去分析,并对二者在语义、重音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这类用法和人们的认知形成模式相关。孙旭、蒋静忠(2019)重新整理“敢不敢再×一点”,认为这是“敢不敢×”的变体,语境、句子语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句式的使用,产生更多可能性。而此前的研究未能解决好这究竟是构式还是普通格式,句式义的引申动因究竟是什么。他们进而结合句式的三种变体,认为×的变化是句式义产生变化的关键原因。但是众多学者忽略了该句式也可表现说话人的身份、地位,也可以反映受话人的情感等。语气、语境、词性的改变,无不影响其人际功能。

结合前人的研究和论述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角度多从认知语言学出发,或者是分析句子的构式义,分析句子的语用功能,把该句式归纳为祈使句,从祈使义的角度去剖析句子的语义。很少有学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去分析该句式,当该结构成为某种言语行为标记时,在交际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变化,王蕊(2013)提出“说”是言语行为最核心的动作,任何言语行为都是“说”的结果。系统功能语言学一般都是结合外语去分析语言,鲜少从中文入手,分析其语言功能。那中文语言句式“再×一点”能否反映语言的人际功能,反映说话者的地位态度,能否受到语境或语气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或者说“再×一点”能否成为一种标记,受话者能否通过以上变化,产生相应地行为变化,实现言语行为。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的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韩礼德认为,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干预者的“意义潜式”,是语言的参与功能,说话者希望参与到某种情境中,通过该功能表达态度或推断,并可能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说话者进入情境,会期待在交际过程中影响受话者的行为和态度,并对自己做出反应。交际双方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往往相互配合,形成起始——期待的反应——自由选择。在语言环境中使用“再×一点”,一般都有前加或后加成分,说话人期待受话人的反映,而受话人可以自由选择。赛尔认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是言语行为,语言交际会通过每个交互的言语行为实现交际意图。如果通过“再×一点”的语境,分析其交际过程,可能会发现其交际意图的转变。

文章结合BBC语料库、CCL语料库、语料库在线、网络语言,检索“再×一点”的使用,结合×位置的词性,分别从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身份、地位、语境、语气等角度,分析“再×一点”的言语行为能否实现。

一、×词性改变带来的言语行为差异

说话者可以提供的对象有物品和服务、信息两种。说话者可以通过话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目的,受话者随之做出反应,如行为的改变、信息的交换。

(一)×为动词或动词短语

动词或动词短语可以进入“再×一点”中,杨从洁(1988)提出“点”“一点”可以放在表程度变化、数量加减、思想认识相关的动词后,如“提高一点”“减少一点”“退一点”“吃一点”。在语言环境中,加上“再”,依旧可以表达类似的含义,如“成绩再提高一点”“洪水再退一点”“问题再减少一点”。如果说话者和受话者产生变化,句意也会产生变化。

(1)还没等叶莲子回答,廖瑞鸿就代她说道:“当然,妈妈同意你再吃一点儿。”(张洁《无字》)

(2)但是烧伤病人却不喜欢吃东西,她就一遍一遍地劝说:“好乖,再吃一点,病就好了……” (人民日报1960年02月10日)

(3)再少一点就根本出不成书了。(人民日报1987年08月10日)

(4)因为安布罗斯和社区长不时劝他们再喝一点。(莱蒙特《农民们(上)》)

(5)肖童回头躲开她的手,说:“你下去把酒拿上来,我想再喝一点。”(海岩《永不瞑目》)

(6)思想认识再提高一点,少争论,多干事。(《科技文献》)

(7)把标准再降低一点。(新浪微博)

在交流过程中,说话人和受话人有一套匹配的反应过程,接收说话人提供的信息,执行命令,认可陈述,回答问题。但受话人如果不认可该陈述或命令,也可以拒绝执行。如例(1)(2)中,长辈告知晚辈,母亲想要孩子再吃一些,孩子可以选择不吃;护士想要病人好好吃药,病人也可以选择不吃。说话者的目的在于让听话者做某事,而受话人只需要言语回答,做出相应动作即可,受话者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这一交际过程,传递的就是物品和服务。例(3)中可视为平辈或朋友,是一种告知,受话人只需要言语回答而不必做出相应的行为。例(5)可视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暗示受话人做出行为或态度的改变,受话人一般会接受该命令。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反应伴随着语言,但有时也可以是非语言的。

赛尔把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再×一点”可算作后两种,即这句话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话语也引起了某种变化或产生某种结果。以动词及其短语放在×位置,语气相对强硬,但也可因语气放缓,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还可表达陈述、命令、要求等。

(二)×为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再×一点”中的名词及其短语较少,一般是被赋予了名词之外的含义,但不排除使用名词本身的情况,但数量较少。常见的这类结构中的名词及其短语,已经被赋予了特殊含义。

(8)大半夜不睡觉吃青菜,你能再牛一点吗?(新浪微博)

(9)期盼着能不能再猪一点。(搜狐博客)

(10)黑臭水体问题的本质是污水直排环境问题,再本质一点,是环境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网不配套等问题。(人民日报2017年03月22日)

(11)还能不能再雷一点。(新浪微博)

(12)如果再水墨一点的话就更好了。(新浪微博)

(13)我想我可以再阳光一点。(新浪微博)

当×作为名词及其短语时,在口语中更为常见,运用更为广泛。“猪、牛”都是名词,在此处实则是引申了名词的含义,牛可以引申为厉害,猪可以引申为笨、懒。例(8)中,从说话者的意图来看,并不是命令或要求,而是语气的改变,有嘲讽之意。例(9)中,说话者和受话者是同一人,可看作是说话人对其话语中涉及的内容出现概率的判断。

很多文章认为“山寨”“阳光”这类词语应该归类为形容词的用法,但是这些词汇原本就是名词,可以将其在句子中的含义看作是对名词含义的引申。如例(11)—例(13),可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行为以及说话者对受话者的反应有所期待。

功能语法认为主语是对命题(或提议)有效、成功时负责的部分,但可以发现,例(9)—例(12)中都没有主语,可看作是主语的省略,如例(9)可以还原为“期待着我能不能再猪一点”,但实际是表达反语,暗指自己行为、或思想的愚笨。例(11)还原为“这件事能不能再雷一点”,该句则表达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暗含非常、至极的意思。可以发现,主语省略与否,都能促进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交流,主语是否省略,都是在信息交流中有效性的负责成分。在不表明说话者和受话者身份的情况下,二者的行为和态度都可能随着语言行为的变化而变化。

(三)×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邹晓玲(2006)指出,“A+一点”结构中,非定量形容词不能进入该结构,而定量形容词中表性质和状態的形容词都可以进入,如“好、坏、冷、热”。根据情感色彩分为褒贬、中性词,其大多是可以进入该结构的。但是由于说话人身份、地位差异,所表达的含义也会随之变化。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说反话等。如果在“A+一点”结构前加上“再”,大部分都是可以使用的。

(14)她一定要再坚强一点,胜过任何男人才可以。(雷逸《追寻美丽情人 》)

(15)只要你愿意再勇敢一点,再坚强一点。(新浪微博)

(16)“快一点!再快一点!”一眨眼,年轻人已穿过几个房间,到达瓦朗蒂娜的房门口。(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17)“影疾,快!我们必须再快一点,时间已经很紧迫了。”(托尔金《指环王》)

(18)对孩子一定要心狠一点,再狠一点。(格非《江南三部曲》)

明确的肯定提议或明确的否定提议都表达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物品和服务交流,说话者频繁以命令的形式出现,偶尔也会表达建议或提供,但都以命令为主。在传达信息的时候,受话者很难拒绝该命题。

例(16)中,年轻人听到指令,不断加快脚步,例(17)中,迫于当前情况,不得不加快速度,这些指令都是难以拒绝的,需要达到说话者要求。交际的语言也很重要,如果仅仅只是说一句:“快点吧。”可能就得不到受话人的反馈。当受话人接收到说话人的指令时,会进入一个反应空间,进行预判,从而发生态度和行为的转变。

“再×一点”一般作为祈使句出现,就算有附加成分,表达的含义和要求都是更强硬的。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反话。

(19)这间屋子还是有点“干净”,你是不是该再勤劳一点?(口语)

(20)这道菜都有点馊了,还能再美味一点吗?(口语)

说话人偶尔也会以一些形容词进入该结构,表达相反的含义,试图影响受话人,让受话人潜在地做出相应的改变。如例(19)说话人就期待受话人将房间整理干净,例(20)中说话人就期待受话人重新更换一道菜。这其实也就是说话人对受话人的要求,期待受话人可控或能够改变,潜在的含义就是受话人做得还没有目前好。

二、语气变化所带来的言语行为的差异

现代汉语一般分为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等,“再×结构”可以构成不同的语气,从中可以窥探说话人的意图和看法,能否促成受话人言语行为、态度和立场的改变。

说话人可能会采取直陈语气,以陈述句表达陈述语气,描述自己的意愿和要求。

(21)把自己弄得忙一点再忙一点。(新浪微博)

(22)干起工作来心情舒畅,再累一点心里也高兴。(人民日报1970年06月15日)

(23)希望大家都能再开心一点,更上一层楼。(新浪微博)

例(21)—例(23)中,说话人陈述了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是说话者对整个命题的态度。这并不会限制说话者的行为和态度,也不会局限说话者的立场,仅仅是直陈意愿,表示告知。而在祈使句中,说话者则是表达命令和要求,期待受话者做出相应的反应,尽可能是受话者难以拒绝该命题并改变态度和行为。

(24)头发要再剪短一点。(新浪微博)

(25)米酒的包装可以再专业一点。(新浪微博)

(26)一边又用手指着:“再往前一点儿,那枝漂亮!(科技文献)

如例(24)中,高中学校要求男生剪短发,发端不能超过耳垂,就会提出强硬一点的要求。祈使语气是用来交流物品和服务的,主语可以省略,但是依旧能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受话者往往难以拒绝该要求,收到反馈信息之后,受话者一般都会接受该命题。但是当说话者以问句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受话者就可以有所选择,甚至拒绝。

(27)你们能不能再专业一点。(新浪微博)

(28)老师问逃课的学生:“你还敢不敢再大胆一点?”

虽然说话者以强硬的态度提出要求,但却给了受话者选择的空间,受话人可以拒绝该命题,拒绝做出行为和态度的转变,但是并没有违背人际功能。当言语行为发生时,受话者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完成对话。语气转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言语行为实现的结果,但不会影响言语行为的过程。

三、小结

從人际功能角度出发,可以发现使用“再×一点”时,说话人和受话人不同,言语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当×位置词性发生变化时,同样也会产生差别。

前人研究中, ×的词性变化会影响该句式的语义,这两种观点表达的内涵也基本相符。×词性发生变化,说话人和受话人双方地位、身份转变,言语行为结果也就不同。说话者可以为受话者提供物品和服务、信息两种。说话者可以通过话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目的,受话者随之做出反应,如行为的改变、信息的交换。说话人口中的“再×一点”,就可以当作命令和要求,乞求和告知,怀疑和请求接收等。

说话人语气、身份地位的变化,是影响言语行为的重要因素。当语言环境发生改变,语气也就随之调整,所涵盖的意义也就变化,从而改变受话人的行为态度。从不同的语气中可以窥探说话人的意图和看法,判断说话人内心的细微变化,受话人也可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受话人并不会完全接收说话者的意图,可以以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完成言语行为,表达受话人的意图和态度。

参考文献:

[1]齐沪扬,韩天姿,亚鑫.形容词的形性功能考察[J].汉语学习,2019,(06):3-16.

[2]刘冲.人际功能在学术语中的言据性研究[J].黑河学刊,2019,(06):46-47.

[3]孙旭,蒋静忠.“敢不敢再×一点”新探[J].汉字文化,2019,(21):139-141.

[4]郭宏跃.当代汉语新兴句式“敢不敢再×一点”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5]邹晓玲.现代汉语“形容词+‘一点’”的语义特征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版),2016,(07):47-49+2.

[6]王蕊.汉语“说”类言语行为标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7]王宗泉.现代汉语“再A一点”格式研究[D].暨南大学,2012.

[8]王宗泉.汉语非常态祈使句“再A一点”[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8):74-75+107.

[9]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郑巧,女,四川自贡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研究方向:海外华语及华文教学。

猜你喜欢

人际功能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戏剧《欲望号街车》的语气系统分析
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分析
瑟玟·铃木震惊世界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
司法裁判文书的国外研究概述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英文香水广告语篇的人际意义分析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