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车尾语的顺应论研究

2022-02-03罗胜杰吴斐

今古文创 2022年2期
关键词:顺应论

罗胜杰 吴斐

【摘要】 作为城市移动的语言景观,车尾语研究受到重视。顺应论提供解释:其内容因时而动,遵循社交规范和礼仪,表达车主因车速慢、车况差而给后车带来不便的歉意,诉说某种情怀,体现了对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在内的非语言语境的顺应。此外,受粘贴空间限制,加之不能影响后车司机注意力,语篇短小为宜,用语文明礼貌,避免粗俗话语,体现了对语言语境的顺应。小众化的车尾语研究给非典型语言景观研究提供范例。

【关键词】 车尾语;顺应论;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

【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2-0107-03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9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长株潭城市语言景观评估与规范化研究”(湘语〔2019〕7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公共空间语言景观的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湘社科办〔2018〕15号);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城市语言景观评估与规范化问题研究——以长株潭为例”(湘教通〔2019〕90号,18A353);湖南省202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专项课题“湖湘优秀文化典籍海外深度译介传播研究”(XYJ2021GB12)。

语言景观研究量多面广,现有研究多聚焦典型语言景观,非典型语言景观以游行标语、车身广告等为代表,具移动性、临时性等特点,其社会意义和符号价值值得探索(张天伟、尚国文,2020)。车尾语(亦称车贴)是张贴在汽车(私家车为主)尾部(偶见车身)的、以文字或(和)图片形式呈现的、旨在提醒后车注意的语言形式,属非典型语言景观。城市在发展,车辆在增多,车尾语数量增加,但其研究甚少,成果乏见。在中国知网分别以“车尾贴”、“车尾文化”和“车尾标语”为题,进行主题搜索,搜集到的文献分别为11条、17条和13条,剔除重复,剩35条,且发表刊物级别不高。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①语言生成研究。吴艳豪、张凤改(2013)从语音、词汇和修辞三个方面对近年来车尾语的生成方式入手;②语言风格研究。张静(2014)将车尾语按语言风格分为平实质朴型、简约短小型和幽默诙谐型三类,并预测其语言发展趋势;胡月(2013)概括车尾标语的简明扼要、清新幽默、低调委婉等语言表现风格,并指出车尾语得以盛行的原因;③英汉对比研究。陈蓓(2013)从文化依赖性和语用学角度对英汉车尾贴做过对比;④理论研究。或借用概念整合理论(周凯,2013)分析车尾标语的意义构建过程,对其理解和创作提供参考;或从语用学(纪方超,2013)中的合作原则与幽默原则入手分析,提出规范建议;或从社会心理语用学角度,从人际因素、身份因素、心理倾向、深层动机和社会心理策略五个层面考察车尾语的使用与车主社会心理的关系(刘性峰,2015),或结合模因论与顺应论,分析其流行原因(高文捷,2013);⑤实证研究。文灿(2011)搜集重庆车尾标语,借助问卷调查,研究受众对车尾语的关注度、理解度和接受度。

车尾语的研究视角还可拓展,可结合多种理论,如和合学,进行分析,也可从跨学科角度入手,还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深入。顺应论角度分析有之,然深入不够,似可拓展,本文就此作出尝试。

一、顺应论

Verschueren(2000)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使用即选择。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使得语言选择成为可能。变异性,说明语言存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形式;商讨性,意味着语言选择可以不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基础上完成,语言使用者可根据需要,作出语言选择;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满足交际需要。语言的这三个特性互为相关、顺序严格。变异性是基础,商讨性是前提,顺应性是结果。有了语言的多种形式,商讨使用其中某种形式成为可能,商讨的最佳结果,就是顺应各种情形,正确使用某种语言形式。

二、车尾语的顺应论阐释

语言的顺应主要涉及语境,即根据不同语境,对语言做出选择。语境又分非语言语境和语言语境两种。车尾语的选择者——车主,在选择车尾语时,要根据上述两种语境,对语言做出灵活选择。

(一)对非语言语境的顺应

多种形式的车尾语存在的理由之一,与车主所处的时代、地理位置、交际空间有关,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车主的内心世界,这些构成非语言语境,具体分为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三种,车尾语须加以顺应。

1.物理世界顺应

物理世界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以及物质条件。从时间关系来说,车尾语的选择与时代密切相关,不同时代的车尾语与众不同,每一个不同的年代,都涌现出一批与时代大事件紧密结合的车尾语。

车尾语始于19世纪的欧洲,以赞助商的车贴广告形式出现。20世纪初引入中国,多作为一种警示,语言质朴,以“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等形式出现。20世纪末,广告类车尾语开始出现,21世纪初,个性化车尾语纷纷涌现。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街头出现“北京加油”车尾语;2010年发生了“李刚事件”:官员李刚的儿子撞死撞伤女学生后不以为然,抛出一句“我爸是李刚”,引发众怒,成为年度热词。车尾语“朋友,悠着点,你爸不是李刚”便是对此事件的反映。2012年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在私家车贴上了“保卫钓鱼岛”“钓鱼岛是中国的”“保家卫国,寸土不讓”等车尾贴,以表爱国热情。2019年影片《流浪地球》上映后,引起轰动,其经典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成为热词,不少车主便以此为车尾语,显示出紧跟时代潮流的特性。当今“剩女”问题严重,催婚逼嫁普遍,女司机们便张贴“大龄剩女,追尾必嫁”车尾语。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车友们张贴“武汉加油”,表达对武汉抗击疫情的精神支持。

以上分析可见,车主“与时俱进”,追踪年代热词和热点新闻事件,制作标新立异的车尾语,便是对物理世界中的时间顺应的结果。而空间指示即地点指示关系分为绝对空间关系和参照指称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这些因素也不同程度影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语言时做出的语言选择。车尾语是车主事先制作(或购买)的粘贴在车尾上的语言形式,由于车主与受众缺乏面对面交流,故而受到空间关系的影响较小,因而这里所说的物理世界顺应,主要是指车尾语的时间关系顺应。

2.社交世界顺应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交环境、规范化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由于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各种制约,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受众社交世界的各种社会文化等因素(李想、李风萍,2020),因此,车尾语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不能有违普遍的行为准则。

社交中,人们普遍遵守礼貌准则。作为新手,特别是女司机,车技一般,行驶缓慢,知道后车司机会等不耐烦,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冒犯,此时宜采用社交中的礼貌用语,求得谅解,车尾语“您就当我是红灯”“新手上路,请多包涵”“才上路,让让我吧!”“新手在开车,老手请绕行”“新手初驾,擅长急刹”“远离新手,珍惜你我”“保护新手,人人有责”等车尾语,以乞求包容的语气,礼貌地请求后车司机对自己加以关照,以上便是车尾语对行为规范和语言文明的社交世界顺应。

3.心理世界顺应

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进入非语言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类。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语言的选择与说话人的心理世界密切相关,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也是成语“言由心生”的最好诠释。一般而言,车尾语体现车主的两种心理:

一是请求谅解的心理。一般而言,刚拿到驾照的新手上路,车尾一般悬挂或张贴“实习”标牌,以提醒后车司机注意:前方是新手,请注意避让。看到前车尾部贴着“别按了,先告诉我刹车在哪”的警示语,后车车主不禁莞尔,明白前车司机是个新手,回想起自己刚学会驾驶时的情形,本来急躁的心情,被诙谐幽默的车尾语给化解了,耐心便会产生。

当然并非所有车主的语言都是礼貌而有分寸的,有些车尾语就显得不那么礼貌了。随着车辆的增加,城市道路的扩张速度,跟不上车辆数的增加,道路变得越来越拥堵,以上下班高峰为甚。遇到前方行驶缓慢的车辆,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轻则长按喇叭,重则开口怒骂,甚至拳脚相加。这便是人们常见的路怒症。车尾语语言的选择,便是证明,如“本人玩车,兼职玩命”“别再催了,有本事你飞过去”“开不好别瞎开,挤我跟你急”“买的证,租的车,你看着办”等,这些充分显示了车主不耐烦、甚至是威胁的心理。

二是表达情怀的心理。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都与一定的社会背景、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张静,2014)。前面提到的“钓鱼岛事件”中车主所贴车尾语,便是爱国情怀的一种体现,车主以特有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捍卫祖国领土、保卫钓鱼岛的决心;新冠疫情期间的“武汉加油”车尾语,彰显了正能量和互助友爱的精神。

此外,由于车尾语的使用者以年轻人居多,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不墨守成规,勇于尝试新事物,体现在车尾语上,呈现独具一格的特征。季方超(2012)将年轻车主的心理特征归纳为四种:求新逐异,张扬个性——反传统的心理;紧跟潮流,追求时尚——时尚的心理;疏解压力,发泄情绪——宣泄的心理;追求情趣,娱乐大众——求趣的心理。

车尾语的选择与时代紧密结合,这是语言的物理世界顺应;遵循言语社团文化习俗,体现社交世界顺应;展示车主内心世界,这是心理世界顺应。以上说明,车尾语的选择,首先是要对这些非语言语境的顺应。

(二)对语言语境的顺应

语言语境即上下文,主要包括:①篇内衔接,即利用连词、前指、逻辑关系等方式实现语篇语义相关;②篇际制约,即语篇要受其谈论的主题、使用的文体类型等语用风格或情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③线性序列,即语言选择要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对话作出先后安排。作为提示语的一种,在遵循与顺应汉语表达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车尾语更应该注重意义表达,紧扣主题,凸显内容。具体而言,须做到——

1.语篇简洁

受车尾空间限制,且行驶中要保证行车人安全,故车尾语字数不宜过多,以提醒安全行驶为主要目的的车尾语,使用简明扼要的語言文字成为必然。笔者对搜集到的373条车尾语分析发现,字数最少的两个字,如“初练”“新手”等,最多的有25个字:“如果你能看见这条标语的话,说明你已经在我的仇恨范围之内”。20-24字的也不少,如:“下坡易熄火,上坡要打滑;路平开得慢,路烂搞不转——新手自传”“新手二档不会挂,熟练中;刹车油门分不清,都好使”“本车正处于第八次召回路上!谁想和我一起去吗?”

提示语旨在提醒后车注意保持安全行驶距离,字数比较重要。过少,达不到表达目的;过多,行驶中难以阅读,影响安全行车。高速公路上的安全标志都简洁明了,以最少的字数达提示目的。所以,安全着想,我们不主张车尾语篇幅过长,一般以10字以内为宜。如:

(1)请保持距离美。

(2)您着急,您先走。

(3)您先走,我断后。

(4)人老车破又磨合。

上述车尾语简洁明了,以较少的字数达到了提醒后车注意的目的。当然,我们并不反对一些个性化的车尾语,并且,正是由于语言变异性的存在,才使得商讨性成为可能,人们可从众多的表达方式中自由选择,这也是个性化车尾语存在的前提。但是,我们坚持认为,简洁的语篇表达,不违背量的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应该是车尾语对语言顺应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2.语言礼貌

Leech(1983)提出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策略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在语言使用中应成广为接受,每条准则下包含两条次则。策略准则应做到: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宽宏准则讲求: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赞扬准则提倡: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谦虚准则包含: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身的损害。

车辆行驶中,由于车主技术或车况不好,给别人带来了不便,请求得到谅解,此时应注意使用谦逊礼貌的语言策略,以化解别人心中的不满,达到和谐驾驶的目的。如:

(1)才上路,让让我吧!

(2)保护新手,人人有责。

(3)新手龟速,您先走!

上述车尾语遵循了谦虚准则,以自嘲口吻贬低自己,将别人放在一个车技熟练的老司机位置上,让别人受益最大化,请求得到了理解,从而使后车司机的包容性大大增强,对行驶缓慢的前车的容忍度达到最大化。

反之,有些车尾语对语用礼貌原则加以违反,这样非但没有因为自身原因给别人带来行驶上的不便而感到抱歉,反而有些恶语伤人的味道,如:

(1)绝对新手,绝对杀手。不是自杀,就是他杀。

(2)有本事从我头上过!

(3)驾校除名,自学成才。

上述语言将别的车主至于被威胁的地步,一定程度上形成“语言暴力”,这种对别人面子的违反,一定程度上是“路怒症”形成的原因之一。

社会和谐的前提是语言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论不仅关涉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关涉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易小明,2008)。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强调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的和谐,佛教的人际和谐思想则强调心灵和谐,只有心灵和谐了,“言由心生”的言语才会和谐,言语和谐了,纷争也就大为减少,车辆道路行驶命运共同体的达成也就容易得到实现。

综上所述,车尾语在制作中,应尽量遵循语言简洁而富有礼貌的原则,这也是对车尾语这一特定类型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言应该顺应和遵守的。

三、结语

语言的多样性,给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提供可能。车尾语具有时代烙印,这是对物理世界顺应的结果;应遵循社交准则与社交礼仪,顺应人们的社交场合;车尾语表达车主请求谅解的心理情愫,也表达出一定的情怀,体现了心理世界顺应。此外,车尾语应力求简洁并注意语言的文明礼貌,实现对语言语境的顺应。本文是对非典型语言景观研究的一种尝试,希冀给语言景观研究内容提供新的思路与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1-23.

[2]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1983:79-81.

[3]陈蓓.英汉车尾贴对比研究[D].重庆大学,2013.

[4]高文捷.车尾贴强势模因构建的顺应性研究[J].英语广场,2013,(10):37-38.

[5]胡月.车尾标语的语言表现风格[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8-89.

[6]纪方超.汽车车尾警示语研究[D].宁波大学,2013:

52-55.

[7]李想,李風萍.从语境顺应论角度解析苹果广告语的汉译[J].大众文艺,2020,(17):139-141.

[8]刘性峰.车尾语的心理语用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5,(5):26-31.

[9]文灿.车尾标语调查研究——以重庆市车尾标语为例[D].湘潭大学,2011.

[10]吴艳豪,张凤改.论车尾标语的生成方式[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81-83.

[11]易小明.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7.

[12]张天伟,尚国文.语言景观研究的拓展与创新[J].语言战略研究,2020,(4):11-12.

作者简介:

罗胜杰,博士,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吴斐,博士,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学,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顺应论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基于顺应论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顺应研究
顺应论视阈下的中国政府网外宣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
顺应论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法律术语翻译(英译中)
顺应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英译研究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