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口服特比萘芬治疗手足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2022-02-03郑君
郑 君
(莆田市皮肤病防治院药剂科,福建 莆田 351100)
手足癣属于真菌感染性疾病。常见于脚趾间皮肤,疾病主要与皮肤癣菌密切相关。当患者患病后,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皮肤红斑、糜烂、水疱等,并且在病程延长的情况下,还会出现皮肤角化、皲裂等症状,对患者手足部位损害严重,还会进一步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当前临床针对手足癣主要选择药物治疗,包括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等。其中,外用药物起效较快,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尚可。但是采取外用药物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将会因为皮肤损伤的好转而出现自主停药的情况,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对较差,同时,在皮肤中,角质层主要具有屏障作用,将会对外用药物在透皮效果方面造成阻碍,在用药后,仅有少量药物能够直接发挥作用,治疗效果亦受到影响。因此,当前临床更加倾向于采取口服药物对手足癣患者进行治疗,与外用药物相对比,患者往往能够坚持用药,有利于改善患者依从性。近年来,大量研究[2]均证明对比外用药物,采取口服药物治疗后,患者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在口服类药物中,特比萘芬属于丙烯胺类抗菌药物,在杀菌效果方面作用显著,借助真皮弥散,能够使药物在皮肤角质层中进行聚集,并达到较高的浓度,进而确保患者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有研究[3]显示,特比萘芬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经口服治疗,患者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治疗的安全。本文于本院手足癣患者中,对口服特比萘芬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评估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符合足癣的诊断即皮损处真菌镜检阳性。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及肝肾功能不全,口服其他抗真菌药或涂抗真菌药。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本院门诊确诊的100例手足癣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n=50)性别:男/女=28/22例,年龄(49.65±4.56)岁,病程(1.67±0.29)年,疾病类型:混合型35例,糜烂型15例。对照组(n=50)性别:男/女=29/21例,年龄(49.66±4.59)岁,病程(1.69±0.30)年,疾病类型:混合型36例,糜烂型14例。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特比萘芬治疗。晨起口服特比萘芬,0.25g/d,1次/d。
对照组:联苯苄唑凝胶治疗,取1%苯苄唑凝胶早晚涂抹在患处,1d/次。
治疗周期以患者症状缓解程度作为参考。
1.3 观察范围
(1)完成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工作: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在采取真菌镜检后,呈现阴性状态;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采取真菌镜检,患者检查结果为阳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在治疗后没有得到改善,并且在完成真菌镜检后,患者检查结果为阳性。(2)对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治疗14d后,临床症状包括红斑、瘙痒、角化、皲裂等,评分满分24分,评分越高,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3)真菌清除率:在治疗14d后,取患者患处皮屑,经真菌镜检后,观察真菌清除率。(4)生活质量:应用WHO-BREF量表,评估生活质量,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5)不良反应:瘙痒、发烧、恶心呕吐、轻微灼烧感等;(6)满意度、依从性:应用自制量表加以评估,评分与满意度、依从性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n(%)]
2.2 症状积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对比两组症状积分分)
2.3 真菌清除率
停药时两组患者真菌清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停药2、6周后,观察组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对比两组真菌清除率[n(%)]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n(%)]
2.5 生活质量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
2.6 治疗满意度、依从性
观察组治疗满意度、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对比两组治疗满意度、依从性分)
3 结论
相关调查[3]显示,我国真菌性皮肤病患病患者中,浅部真菌病占比在90%以上,该疾病多具有传染性,能够经患者自身进行传播,在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基础上,还会对患者的亲人、朋友造成危害。就目前而言,该疾病存在两种传染方式,其中,直接接触传染主要指在与患者接触后导致感染病菌,而间接接触传染主要是通过与患者使用物品相接触进而产生感染。相关研究[4]显示,大部分真菌性皮肤病患者在接受良好的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进而促进患者皮肤逐渐恢复。但是针对少部分另外存在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患者自身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免疫力相对低下,将会进一步导致患者皮肤受损情况加重,因此,要求临床应进一步探索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皮肤症状,使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自我修复。
近年来,研究[5]发现,受到生活方式改变影响,手足癣患病风险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由于该疾病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难度也相对较高。在患病后,患者多伴随脚趾间脱皮、皮肤开裂、粗糙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手足癣还会出现局部化脓,引发感染,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当前临床强调应以消除致病菌作为手足癣病治疗的重点,建立在有效治疗基础上,确保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以免患者病情反复。当前临床主要采取外用、口服两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患者具体病情作为依据制定科学治疗方案,进而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其中,外用药物的使用,治疗起效相对较快,安全性良好,并且使用不会加剧患者的家庭负担[6]。但是外用药物的使用,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整体治疗效果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患者往往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相关研究显示,针对手足癣患者,使用外用药物治疗,患者往往在药物应用两周后就自主进行停药,因此,患者多伴随较高的疾病复发风险,患者还会因为疾病复发而丧失治疗信心。因此,当前临床更加倾向采取口服药物对手足癣病进行治疗。有调查显示,给予手足癣患者口服药物治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疾病复发风险,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联苯苄唑凝胶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常见,主要为外用类药物,抑菌活性相对较强,治疗效果显著[7]。但是由于外用药物患者依从性不足,近年来,临床逐渐开始使用特比萘芬治疗,该药物毒性相对较小,既往多应用在毛囊炎、马拉色菌性等皮肤浅表真菌感染疾病患者中,治疗效果较好。近年来,有学者[8]认为,针对手足癣患者,采取特比萘芬完成治疗,经口服治疗方式,同样能够起到稳定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降低患者病情反复风险。在本文研究中,对比治疗效果,观察组为96.00%高于对照组72.00%(P<0.05),在治疗前,观察组症状积分(16.46±2.51)分,对照组(16.47±2.54)分,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8.24±1.04)分,对照组(12.53±2.57)分,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积分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停药时,两组真菌清除率为48.00%、50.00%,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停药2周、6周真菌清除率为78.00%、94.00%,对照组为60.00%、74.00%。这说明在停药初期两组患者真菌清除率基本一致,并且在停药时间延长的情况下,两组患者真菌清除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对比对照组,观察组药物的使用在真菌清除率方面具有优势。既往有研究证实,经口服治疗特比萘芬,能够有效促进手足癣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在真菌清除效果方面优势显著,有利于使患者疾病得到恢复。具体而言,手足癣主要以须癣毛癣菌作为致病菌,而特比萘芬在皮肤癣菌中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有利于促进真菌清除,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文研究显示,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特比萘芬在溶脂性、角质性方面优势显著,药物在进入机体后,能够结合血浆蛋白,经真皮弥散,进一步渗入到角质层中,药物浓度相对较高,并且治疗维持时间较长,能够有效杀灭手足癣致病菌,在优化真菌清除率的同时,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优化[9]。特比萘芬口服方便,一天一次,且与进食无关。另外,特比萘芬还能够进一步实现对角鲨烯环氧化酶的抑制,有利于保持细胞膜的完整度,进而阻碍真菌繁殖生长。同时,特比萘芬还能够促进角鲨烯酯聚集,阻碍麦角固醇合成,进而使真菌细胞得以死亡,杀菌效果较好,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患者治疗效果。并且药物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瘙痒等风险,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使患者对于治疗更加满意度,更愿意积极配合治疗工作的开展[10]。
综上所述,针对手足癣患者,通过经口服方式,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进而提高真菌清除率,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优化。同时,药物治疗安全性较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从而起到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可提升患者治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