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逻辑理论下高校共青团提升大学生入党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2022-02-03李华龙应锦川胡中圆
李华龙,应锦川,胡中圆
(1.兰州大学 团委,甘肃 兰州 730000; 2.兰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3.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2]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党的事业要蓬勃发展、薪火相传,就必须从青年群体中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力量,积极吸纳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这也是高校共青团履行为党育人政治使命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入党教育的内涵及高校共青团与大学生入党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引入行为逻辑理论,研究大学生入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大学生入党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入党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入党教育的内涵及高校共青团与大学生入党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入党教育的内涵
陈群燕把大学生入党教育分为启蒙教育阶段、学习与考察阶段和再教育阶段三个阶段[3],姜勇等对新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五类教育对象进行纵向梳理[4],刘洋等则按照大学新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毕业生党员六类教育对象进行层次划分[5]。概念定义是客观科学认知大学生入党教育内涵的基础,模糊的大学生入党教育概念不仅不利于入党教育的研究,甚至可能将其引入不可认知的恶性循环中。本文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大学生入党教育是贯彻整个大学阶段、针对所有尚未入党的大学生、以发展大学生党员为核心目标的教育,其主体(工作者)包括高校党务工作者和高校团干部,其客体(工作对象)则为尚未发展为中共党员的大学生,依据党员发展流程其可被分为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各阶段之间不具有包含关系,更加科学合理。
图1 大学生入党教育的五个阶段
(二)高校共青团与大学生入党教育的关系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肩负引导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推荐优秀共青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的工作使命。199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两个一般”“两个主要”(1)“两个一般”“两个主要”:28周岁以下青年入党,一般应从团员中发展;发展团员入党一般应经过团组织推荐。使“推优”工作逐步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渠道,使共青团员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来源。。2019年,团中央以“两个一般”“两个主要”为重要依据,制定了《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实施办法》。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与大学生入党教育在工作逻辑和工作内容具备一致性。团员青年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共青团对团员的教育引导与大学生教育在教育客体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高校共青团承载着协助党开展大学生入党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新时代大学生入党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历史性变化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大学生入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时代大学生入党教育的机遇
新时代,大学生入党教育工作的空间极为广阔。一是大学生入党教育的工作对象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2)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二是大学生入党教育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入党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大学生入党教育工作迎来了更好的局面。三是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心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的关心关怀及其领袖风范、人格魅力使得大学生入党的意愿更为强烈。
(二)新时代大学生入党教育的挑战
当下,大学生入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我国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全球化、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等各方力量的相互较量中,一些西方国家以“和平演变”的方式消解青年主流价值认同的图谋更加隐蔽,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有害社会思潮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冲击,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选择受到重要影响。二是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转型中。大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等极为强烈的特点,与当前社会资源供给不匹配、不对称。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问题使大学生产生危机感与不确定感,这也导致网络“丧文化”“佛系青年”文化、“躺平主义”文化等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兴起与流行。三是网络新媒体广泛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和广度呈爆炸式增长,传统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做法相较于新媒体环境显得捉襟见肘。
三、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提升大学生入党教育质量的策略
当前,行为逻辑理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得到广泛地运用。国际关系学者提出了一系列行为逻辑类型[6],以更好地研究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其中,曾向红在尝试构建恐怖主义全球治理机制评估体系时,吸收了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为、传统行为四种人类行为类型的理论,尝试对现有国际关系各种逻辑类型进行整合,提出后果性逻辑、适当性逻辑、情感性逻辑与积习性逻辑四种行为逻辑类型[6]。
(一)后果性逻辑分析
后果性逻辑行为是指个人、组织或国家基于先前的偏好、权衡可能的结果而采取的行为[7]。后果性逻辑体现了一种工具理性,通过实践确认工具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效用,为行为体实现某种利益服务。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大学生作为理性人,在参与党团工作、进行理论学习、履行党员团员义务以及在接受入党教育等方面天然遵循了后果性逻辑,存在期望获得思想教育、综合测评学分、物质资料、荣誉表彰和经验能力等具体个人利益以及保证自身权力的现实成长需求。当一个逻辑能将自然性行为转为有用性行为时,它就是有效的逻辑效果。提升大学生入党教育的科学性也应当遵循后果性逻辑。
1.大学生个体
高校共青团要在关注大学生利益性诉求中满足其成长性需求。一是应当针对大学生设置一定的激励引导机制。当前,部分高校共青团“推优”工作的评判标准不明确,存在只有原则性意见、无具体标准的客观情况。同时,针对大学生的荣誉表彰也只有原则性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有依据、可量化、可核算的评价体系。有具体评价标准的高校共青团,大多也只采纳了“课堂分数+活动参与率”这样单一的评价办法。不明晰或者单一的激励引导机制不仅无法给学生指明方向,也可能引发大学生对于“推优”、表彰流程是否公平公正公开的质疑,从而使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受挫。站在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应调整对于大学生的评价观,以符合新时代的工作要求。大数据技术为调整现行评价观、设置激励引导机制提供了技术保障。特别是在过程评价和跟踪培养方面,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的空白。因此,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考评作用,形成涵盖德智体美劳的大学生过程性荣誉评价体系,全面记录大学生的综合表现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反馈[8]。二是应当正确看待大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趋势。早在2007年,就有学者在研究如何看待大学生入党动机时提出“功利不等于私欲”的观点[9],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高校团干部在对于“功利”这一中性词的理解上存在误区,将其等同于“私欲”“私利”等贬义词。高校团干部和相关研究的学者应清楚地看到,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客观现实,要求入党的大学生可分为“理想信念型”“成才发展型”“被动驱使型”“个人私利型”等入党动机类型,以“成才发展型”为主。包丽颖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主流已经从崇高信仰型转为成才发展型,应当理性对待大学生中出现的功利化倾向,拒绝入党私利动机的出现[10]。对待“成长发展型”和“个人私利型”两种不同的入党动机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对于大学生入党教育来说极具启发意义。大学生把成长成才的期待与加入党组织的渴望相联系并无不妥,“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与“为自己谋求一个好未来”之间并不矛盾。
2.大学生集体
学生团支部的集体发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由于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级的团支部活力差别巨大(研究生或毕业生团支部活力较弱),团支部活力与党建带团建成效、团支部制度建设情况、团干部素质、激励机制、团组织活动与团员需求的匹配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11]。因此,基于集体发展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和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特点,高校团组织应当给予基层学生团支部足够的物料投入,保障班级团支部在日常工作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举办等方面,既有充足的时间保障,又有足够的物质支撑。同时,应通过积极创建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特色活动品牌,有效激发基层组织活力,进而提升入党教育的吸引力。例如,可以通过举办主题团日案例大赛、团支部活力提升竞赛、团支部项目化管理与团支部风采展示等体系化的“组合拳”,从机制保障层面助力团支部活力提升。此外,随着全面从严治团不断推进,团内规章制度正处于密集出台、修改的阶段,由于高校专职团干部和学生兼职团干部均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学生兼职团干部还具有其主责主业是学习、无法像专职团干部一样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特殊性,当前客观存在着大量高校团干部对于团内规章制度熟悉程度不高的情况。对此,要从顶层设计上出台团支部开展日常工作的相关制度,形成方便保存、查阅的指南,为高校团干部开展团支部日常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二)适当性逻辑分析
适当性逻辑行为是并不执着于后果、具有认知、道德、目标以及志向等维度的行为,是具有德性的行为[7]。适当性逻辑中,必须考虑参与者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即“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想做什么”。就此而言,大学生对党团组织活动的积极参与和认同更多地来源于对其目标的追求与认可,而非利益性联系,这是党团组织活动与任务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规则、规范的基本遵循。大学生作为感性的人,在参与组织活动中遵循适当性逻辑,从而对党的政治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团活动内容、活动类型、参与方式产生认同。
认同的前提是认知。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是在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入党教育的根本要求。一方面,把讲政治落实到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上,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性和实践性有效结合,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基于非利益性联系,应增强学习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纯粹性,将理论经典原文原著作为相关配套教材文本,让大学生尝到真理的“味道”。同时,大学生入党教育要坚持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完善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相关制度,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提升他们的理论自觉,帮助他们建立理论自信。另一方面,价值引领的内容要紧扣新时代的要求,贴近大学生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贴合大学生成长的现实生活。先进就是价值。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自带的先进性属性,使其在各项具体工作实践中发挥作用,做好价值引领。党团组织自带的先进性属性是由思想先进、成员先进以及作风先进所构成的,这些都可以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行为上找到对应。相关研究显示,我国青年的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8]。对新时代大学生入党教育来说,面对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热情持续增长的现状,要抓住教育的契机,以加强大学生入党教育为导向,聚焦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鼓励青年学生成为注册志愿者,创新大学生入党教育的工作路径。此外,积极建构激发组织先进性的实践体系,向大学生介绍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相关优惠政策,选树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基层情怀、家国情怀、奉献情怀的先进典型,通过“推拉效应”和朋辈引领的方式,引导更多大学生向先进典型看齐。
(三)情感性逻辑分析
情感性逻辑行为是指受到行为体情绪或感受状态影响的行为[6]。组织性决定了组织内部成员必然基于一定社会关系参与组织内部活动。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也必然遵循情感性逻辑,对中国共产党及共青团的组织、文化、人员产生情感联系。这些情感联系正是促进参与、实现引领的重要力量。
大学生对于党团组织的情感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指的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对党团组织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等正面态度。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认同具有能使人从理性认同转化为感性认同的作用。因此,在组织情感联系上,不能凭借强制参与、强行摊派等一些传统形式或者一些新型的变相形式,更不能把大学生当作装饰门面的观众,只有在需要观众凑人数、营造气氛时才想到大学生。在长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熏陶下,大学生天生是红色的,对党团组织普遍存在着天然的好感。而新时代大学生入党教育工作就是要把大学生对党团组织天然好感的优势转化为其参与组织事务的具体成效。积极邀请大学生参与到党团组织内部事务中,探索“众议、众商、众谋”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新发展阶段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充满激情的优势,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与党团组织的互动性,平等平视、尊重大学生特性。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大学生主持或参与高校共青团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竞聘学生团干部等,将大学生亲身参与的感受转化为情感上的认同。
在文化情感联系上,重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重要的教育价值,及时充分地给新时代大学生的入党教育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是经过百年历史沉淀铸就的,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的缩影。要让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成为一种文化情感联系,带领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接续奋进的基因及其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密码,从而让大学生展望自己将如何续写精神谱系。同时,注重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情感的培养,发挥新媒体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文化传播效果,从而增强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
在成员情感联系上,强化团员教育评议制度的执行落实,大力消除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对组织成员之间情感联系的销蚀。按照《新时代共青团员先进性评价指导大纲(试行)》“有信仰、讲政治、重品行、争先锋、守纪律”的指导指标,规范团员民主评议工作流程。同时,做好对团员民主评议结果的运用,在“五四”评优、“推优”入党和“青马工程”学员选拔等工作中,科学运用评议结果,形成持续激励。建立联系大学生谈心谈话制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使大学生的获得感更强。坚决推动落实把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对大学生的关心关切相结合,提升团组织在入党教育方面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团组织内大学生党员的积极作用,认真执行中组部“共青团员加入共产党后仍保留团籍”这一规定,通过保留团籍的党员大学生影响和感召尚未入党的大学生团员积极入党。
(四)积习性逻辑分析
积习性逻辑行为是指行为体受到特定场域中行为习性或习惯影响的行为[6]。积习是嵌入人的行为逻辑中难以改变的生活习惯,只有在外在环境剧烈变动时才会进行反思并改变。大学生作为复杂的个体,遵循积习性行为逻辑,对党团组织的认知态度、参与方式、参与行为存在很多的惯性行为。同样,组织行为也具有积习性逻辑,即组织行为惯性和长效机制的形成。
一方面,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严格落实团组织的基本组织生活制度,严肃团内政治生活。例如,借助“智慧团建”系统技术落实团组织生活,进行工作开展情况的监测,以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纪念日为契机,开展包含重温入团誓词、学习入党誓词等政治仪式在内的各种纪念活动,不断强化理想信念主题教育在行为体大脑中的记忆。人类实践是具有特定积习的行为体在特定场域进行的类似游戏的活动,场域对积习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在“红色场域”中开展红色教育,有效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带入和积习形成。当下,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接受新兴事物迅速,这些给营造线上“红色场域”工作带来了契机。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对于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革命老区、红色圣地延安等经典核心“红色场域”,应以网络为媒介、以网络信息为支撑。这将有效突破大学生无法广泛进入“红色场域”的核心障碍——距离成本。
另一方面,应当破除以往所形成的、违背新时代要求、与大学生群体特质不相符合的入党教育积习行为。针对性不强和紧密度不够是当前共青团入党教育工作开展效果不突出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时代大学生受国内与国际复杂多变环境的深刻影响,其群体特质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群体分层变动、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群体行为表征变化以及复杂社会思潮影响下群体心理变迁。第二,高校共青团面临“强三性”“去四化”的新要求以及与党的其他工作相互协调的新任务。第三,部分高校党团组织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将各类教育杂糅在一起,对于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级、不同培养阶段的大学生没有加以区分,学生主体性没有凸显,将“持续开展培养工作”简化为“完成开展培训任务”。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入党教育要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应用大数据进行调研并实时跟踪,把握不同学历、专业、民族、年龄、性别、特质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学习生活动态和未来发展需求,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制定普遍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入党教育方案,将工作重点放在跟踪培养上,真正实现覆盖入党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效教育。
综上所述,大学生入党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作用的工作,主客体遵循多个层面的行为逻辑。高校党团组织要凝心聚力,特别是高校共青团要主动配合高校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共青团的政治贡献度,从后果性逻辑、适当性逻辑、情感性逻辑、积习性逻辑出发,充分认识入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主体和客体、成就和不足等现实问题。高校团干部要在开展大学生入党教育工作前梳理清楚工作逻辑,在工作开展中注意方式方法,在工作完成后注重总结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