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审视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

2022-02-03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9期
关键词:阿多诺大众文化媒介

李 彦

学界关于文化的定义非常丰富, 在数百条关于文化的定义中可以分为描述性的、 历史性的、 行为规范性的、 心理性的、 结构性的、 遗传性的以及不完整性的等多种定义。 马克思、 恩格斯对文化的特征是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阐释的: 物质生产决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基础与文化的变更和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之一, 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关于文化概念的使用, 揭示出文化就是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相互的交往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和观念, 通过不同的物质性载体, 如语言、 文字、 生产生活用具进行传播,不同的载体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 因此形成了哲学、 艺术、 伦理、 科学、 制度规范等。①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 《启蒙辩证法》 中提出“文化工业” 的概念以来, “文化” 研究逐渐从学术研究的视野中分化成为两支, 一支仍然被学院派研究者关注并作为文化学、 文化哲学、 文化人类学、 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存在, 我们可以称之为学院文化研究; 另一支则为社会经济、 政治和文化实践研究者所关注并作为文化产业概念衍生出的文化经济学、 文化市场学、 文化行政学、 文化政策学、 文化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存在, 可以称之为实践文化研究。②

一、 文化工业理论的研究概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 学界对于文化研究的关注点一直在变化, 从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 “文化史”到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 “大众文化”, 再到 21 世纪出现的 “文化产业” 和 “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研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迭代变化。 “文化工业”理论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引介到中国并在学界引起关注, 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展相关研究, 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是文化工业理论在中国的引介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存在时间差, 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理论应用的偏差。③与文化工业相对悲观的立场相比, 文化产业的概念更多地代表了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 从社会发展与文化背景来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语境与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的历史语境大相径庭, 中国学界对文化工业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深度反思的过程, 主要包括哲学、 艺术学、 文艺美学、 媒介文化等领域的学者。

( 一) 文化工业理论的引介及总体性研究

国内学者对文化工业理论较早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 年代, 薛民、 方晶刚在对文化工业理论进行述评时, 首先从概念入手, 讨论法兰克福学派用文化工业一词取代大众文化一词的原因, 大众文化代表着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 其名称包含有从大众中产生并且为大众服务的含义, 为了避免单一归因和阶段区分, 阿多诺等使用了文化工业一词。④赵勇认为, 阿多诺对于意识形态整合性的考察是基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意识的思考, 也是他在纳粹体制统治之下的压抑记忆。⑤黄旦认为, 法兰克福学派高度关注技术的发展, 人在技术的宰制下成为一种单向度的循环。 批判学派的研究未免有失偏颇, 因为它忽略了在技术理性之外, 人所拥有的反思性能力。⑥吕红霞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学界对阿多诺模式的批判性反思, 从自由主义者、 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再到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与开放性建构,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于理解世界具有无可比拟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⑦不同学者对文化工业理论的总体性研究既有细致的分析, 也有对所处语境的自觉反思, 充满了哲学思辨和现实思考。

( 二) 文化工业理论的比较分析

文化工业理论的比较研究包含了其脉络发展及与其它理论的联系等方面。 曾一果考察了批判理论的深化发展, 其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作为批判学派的分支不断发展, 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起到了丰富作用。⑧王陌潇从阿多诺与本雅明的大众文化之争入手, 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艺研究中的困境。 阿多诺与本雅明的根本分歧在于两者对于大众辨别能力的认知不同、 现代性转变的关注点不同以及对文化工业的前景认知不同。⑨泰勒·斯米勒重点分析了斯蒂格勒对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进一步拓展, 其中引入了胡塞尔、 海德格尔、 康德等的理念, 对于思考技术与艺术、 审美的关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⑩通过对批判理论以及其它文化社会理论进行联系和比较分析, 观察问题的视角进一步拓宽了。

( 三) 文化工业理论的应用分析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国内学者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如音乐、 电影、 艺术等领域,相关学者有贾舒、 凌羽乔、 姜宇辉、 李隽等。 姜宇辉将文化工业理论应用于对数字时代的音乐分析,认为数字时代的文化产品呈现出标准化和工业化的特征, 娱乐成为裹胁一切的法则, 结合黑格尔、 阿多诺和艾斯勒的分析, 提出在数字化时代重建主体性的可能性与重要性。⑪岳亚分析了阿多诺艺术哲学的思想范畴。 艺术是阿多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他认识世界的途径, 他深受欧洲古典哲学的影响, 对音乐、 文学、 电影等都有涉猎。 阿多诺是一个批判思想家, 也是一个反体系者, 他一直在避免被概念束缚思想。⑫在对文化工业理论的应用分析中, 学者们保持着较为理性乐观的态度, 旨在将人的主体性贯穿于文化生产的诸环节当中, 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 国内学界对文化工业理论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分析、 比较分析和应用分析等方面展开, 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 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从研究内容来看, 应该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背景, 对中国的现代化、 网络化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二、 文化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1947 年出版的 《启蒙辩证法》 一书中首次使用 “文化工业” 一词, 在该书的第二部分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阐述了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

( 一) 文化工业生产的产品本质

阿多诺认为, 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跟物质生产的本质是一样的, 人们的文化消费行为同物质消费一样, 符合商品交换的原则, 马克思提出的商品拜物教以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消费现象。 当人们陶醉于消费的产品时, 他们崇拜的并不是文化产品, 而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所带来的替代性满足, 与此同时人际关系也在这种交换中物化了。 文化工业理论的产生和应用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物质生产方式对人们的社会、 精神、 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关系、 国家关系, 都需要在其社会背景、 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⑬阿多诺针对文化工业提出的观点包括: 文化工业是娱乐化的工业体系, 需要依赖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复制和传播。 它出现于工业水平发达的国家, 是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要手段, 它借助电影、 报纸、 电视等大众化的媒介, 能对物化的、 非自发性的、 虚假文化进行操纵, 从而束缚大众的意识。 跟以往相比, 其传播方式更加灵活, 能在娱乐氛围中欺骗大众, 使人类启蒙意识形态产生退步, 大众进入受文化工业宰制的阶段。

在文化工业社会, 符号的作用胜过实物、 摹本胜过原本、 现象胜过本质。 在这个时代, 幻象才是神圣的, 人们对社会真实不再感兴趣。 现代生产为生活造就了难以数计的感官形象刺激物。 这些刺激物的高度聚集, 最终填满了人的感觉空间。 人的感知能力的差异性将由一个趋同的意向所取代。 面对相同的商品, 人们将产生大体相同的情感和意象,这也是商品本身的要求。 在生产方面, 面对个性化的需求, 也会以个性化的方式加以满足。 在百花缭乱的商品中, 人们尽可以 “自由” 地想象。 这似乎是两个不同的趋向, 但结果却是一个关于自由的悖论: 自由被无限的自由选择取代了, 人们的自由选择权利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中丧失了。

( 二) 关于文化工业的三点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对文化工业产品的商品化、 标准化和技术性批判。 对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批判是指在商品化的利益驱逐下, 艺术品被制作为大众文化商品, 其膜拜价值变为了一种展示价值。 这种展示价值消解了原有艺术品的神秘性, 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人们不必去艺术厅观赏画作、 欣赏音乐会, 在自己家里随时可以享受这一切。 而广告商为了推介产品, 千万百计利用广告来吸引受众, 利润成了第一原则。马克思在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中阐发了“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想像关系的固化”, 精确地定义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主观映像如果脱离了对象化了的世界, 就会变成幻象。 人的大脑将意识投射到自己的行动上, 将物质化的行为合成后装入意识之中。 在市场经济中, 大量充斥的各种信息和娱乐消费活动, 刺激起大脑的构境欲望, 并 “真实”地建造起附和主体欲望的主观商品世界。 现代生产方式所生产出来的各种商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经过反复刺激, 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相对固定的形象, 人们不再对生产背后的原因感兴趣, 只对能接触到的物品感兴趣, 这种趋势一再被强化, 就会形成稳定的思维定式。

关于对文化工业的标准化批判, 阿多诺指出流行音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标准化、 伪个性化。 一旦一个产品在某个城市获得一些成功后, 文化工业会大肆宣扬与之相关的东西。 标准化是文化工业追求商业利润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标准化之后, 购买文化工业产品的人群, 就会被类型化。 人们在衡量作品时, 都是根据作品的象征水平和范畴来进行判断的。⑭标准化会导致艺术产品的同质化, 而受众在挑选这些同质化程序极高的工业产品时会导致品味的降低和个性的丧失。 文化工业中也会呈现出一些个性化的产品, 但是它们却是以伪个性化来掩盖标准化的实质, 同时也是在标准化控制下呈现出虚假的个性化特征。

关于对文化工业的技术性批判, 阿多诺指出,启蒙运动所催生的技术理性延伸到各个领域, 技术延伸了人传播的能力, 成为人追求主体性自由的工具。 各种媒介虽然将思想传播得更远, 但同时也将文化置于技术的神话中, 人们面临着失去传统、 丧失驾驭技术能力的危险。

( 三) 文化工业的虚假性

在阿多诺看来, 文化工业具有虚假性, 它的虚假性在于人们在文化工业所提供的饕餮盛宴中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精神食粮, 反而变得越来越麻木和消极, 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驯服的对象。 文化工业通过社会驯化, 使得公众变成分散的个体, 而且是一个只吸收社会信息、 不进行复杂思考的个体。文化工业导致人们规避现实, 想象力缺失。 电视的出现为电报和摄影术提供了最有力的表现形式, 它把图像和瞬息时刻的高度结合发挥到了危险的完美境界, 这时的电视只有一种声音——即娱乐化的声音, 它用娱乐代表我们所处的世界, 用娱乐定义真理、 知识和现实。 我们每天观看的、 注视的充满了各种无聊的东西, 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 任何一个公众感兴趣的话题——政治、 新闻、 教育、 宗教、 科学和体育, 都能在媒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通通成为了娱乐的附庸。 媒体的倾向影响着公众对话语的理解, 它不仅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通过议程设置决定我们怎么认识世界, 媒体成为认识论的指挥中心。 电视的 “读图” 性和瞬间性对应的是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导致印刷文化培育起来的注重理性和逻辑的大众思维方式被消解了; 看电视不需要思考, 损害了电视观众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电视里支离破碎的泛滥的娱乐信息令观众失去了对严肃的社会问题的判断能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 上层阶级通过提供文化工业产品来巩固自身的利益, 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控制。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对文化工业的控制表现在诸多方面, 包括对文化产品的分门别类、 审查以及限制。 除此之外, 虚假信息屡见不鲜, 真实的信息往往也是经过包装的。 《启蒙的辩证法》 指出: 文化工业让家庭妇女找到了可以躲避家庭烦恼的电影院, 为失业人群、 流浪者提供了休息的地方, 但却不能通过经济手段改善大众的生活品质。 文化工业的弊端在于缺乏对于人的主体性的关怀, 对利益的追逐超过了一切。

阿多诺及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现实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 然而,他们所持有的悲观的、 批判的思想是有其生成语境的, 如果不考虑其生成的客观条件, 将其应用于现实批评的话可能会有失偏颇。

三、 文化工业理论的生成语境

在对文化工业理论的生成语境进行剖析时, 除了历史因素、 文化因素, 还包括阿多诺及学派代表人物的家庭成长背景等因素。

( 一) 文化工业理论生成的个人因素

阿多诺与霍克海默都出生于德国的富裕家庭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这与他们后来颠沛流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阿多诺为例, 他的母亲是信天主教的歌手, 而居家未嫁的阿姨是具有音乐天份的钢琴家, 她们经常进行四手联弹, 这吸引了幼年的阿多诺, 而且对于培养其后来的音乐品味具有深远的影响。 阿多诺在学生时期就已经写过乐评, 曾经专攻音乐作曲, 对于音乐有很高的鉴赏力。 从阿多诺的知识背景和成长环境看, 他长期接受的是一种古典音乐和高雅文化的教育, 对音乐抱着一种崇敬的态度, 而对于流行音乐乃至大众文化有着天然的敌意。

阿多诺对音乐领域文化产品的论述有 《论爵士乐》、 《论流行音乐》、 《论音乐中的拜物教特征及听觉的退化》 等, 他认为爵士乐在艺术方面是模式化的, 在市场运行中与广告商合谋成为商业利益的工具。 他的批判意识源于对音乐的观察, 因为个人成长环境因素, 导致其对大众文化产生了比较负面的看法, 不仅包括音乐领域, 还包括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分析, 如书写、 作曲、 绘画、 媒介文化等方面。 在学术方面, 他从小涉猎广泛, 早期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 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并以胡塞尔为题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大学期间, 他结识了重要的学术伙伴: 霍克海姆和本雅明, 后来都成为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

( 二) 文化工业理论生成的时代因素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思想家所生活的时代, 阿多诺与霍克海默的思想也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启蒙辩证法》 写作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纳粹主义的迫害, 另一方面是美国消费社会兴起产生的文化繁荣, 为他的写作提供了思想土壤。 1933 年, 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因为其成员大多是犹太人而受到迫害, 纳粹以 “敌视国家” 的罪名封闭研究所, 霍克海默不得不将研究所四处搬迁。 法西斯主义严重影响了研究所的理论发展计划, 它使研究小组成员被迫过上了流亡的生活, 对其理论旨趣、 言语行为、 政治倾向等产生了重要影响。⑮阿多诺在学术生涯中, 始终想远离政治, 但在理论解释中又经常无法回避政治问题。 政治迫害使得研究所内部的研究人员共同形成了抨击法西斯主义的信念, 这个信念让他们牢牢地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 他们对于纳粹的集权统治都深恶痛绝而又充满了悲观情绪。⑯

美国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 对普通民众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媒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当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流亡到美国时, 他们的生活和研究在颠沛流离中展开, 法西斯主义留下的记忆和创伤也融进了他们的心理, 对于法西斯的批判延伸到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性触动了他们敏感的神经。 除此之外, 他们对于大众文化又感到难以适应, 这与其原有的欧洲古典主义文化截然不同。 其成员对大众文化极度不适应, 甚至存在难以克服的偏见。⑰在流亡过程中,对于所看到的各种艺术形式, 他都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 主要原因就是在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下,阿多诺对美国人缺乏认同心理, 更不会对欧洲之外的文化形式产生认同感。⑱阿多诺本身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他还是倾向于欧洲文化, 认为美国大众文化缺乏底蕴。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等的研究视角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偏见和守旧观念。

四、 文化工业理论的媒介批判

现代社会中社交媒介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也正在重塑社会交往和传播格局。 文化工业理论揭示了媒介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尤其是媒介依赖使得受众沦为了 “单向度的人”, 社交媒介的算法造成了明显的茧房效应。

( 一) 文化工业的媒介批判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有很大部分内容是对大众媒介的批判, 在 《启蒙的辩证法》 中, 他所选取分析的对象就是电影和广播这两个大众媒介, 文化工业对社会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分析资本主义晚期大众媒介给社会造成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经历了商品社会、 消费社会、 媒介社会, 现在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 新的社会模式由媒介、 消费和生产主导, 这与过去社会由生产主导的模式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这种次序的转变导致了社会性质和文化的改变。 由于这种变化, 人们追求自由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批判的背景是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即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 都是为了给人带来娱乐和享受,享乐主义的面具掩盖了统治者的身影, 让人产生统治者已经消失的错觉。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 是因为资本的运作和商品的力量。 文化工业理论从商品和资本的角度出发, 对资本主义统治格局进行批判性解释, 其观点解释了大众媒介在构建 “原子化” 的 “大众社会” 中所起的作用。 在 《自由时间》 的文章中阿多诺进一步区分了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 文化工业所安排的时间是一种强迫性自由,人们所获得的并非是真正的自由时间, 在文化工业的启蒙下人们也无法获得自律与自由, 因其受到资本的操控, 精神和文化生活实际上退化了。

( 二) 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整合

在阿多诺眼里, 大众传媒是文化工业发展的产物, 它早已将重点转移到其他方面, 大众传媒并没有从根本上关心大众的需求, 也不能推动传播技术的进步, 它只能让大众感到自我膨胀。 大众传媒不会考虑大众的利益, 但是却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工业革命进程中, 技术每更新一次, 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媒介, 表示统治阶级在控制大众方面有了更加先进的武器, 其意识形态传播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 大众传媒是统治阶级传播意识形态的工具, 文化工业只有在大众媒介的基础上, 才能实现自上而下的整合。 同样, 意识形态也渗透到了生产娱乐, 制造了梦幻化的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意识形态进行渗透扩散的过程。 在后工业社会, 生产力日益发达, 科技产品日益丰富, 文化产品中已经难以摆脱娱乐的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 媒介中充斥着大量重复的、 缺乏原创的平面的内容, 主要的界限和分野消失, 最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区别被抹杀。⑲

阿多诺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 展示了一个悲观的文化艺术未来, 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差别、 没有批判、 没有思考的大众文化, 受众的想象力萎缩、 鉴赏力退化, 具有原创思想的艺术品非常稀有。 其实, 这样的批判在本雅明对艺术品 “灵韵” 的思考中有所展现, 本雅明在1936 年发表的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一文中指出, 机械复制技术导致艺术品 “灵韵” 的消失和枯萎, 损害了艺术品独特的本真性, 艺术品丧失了独一无二的价值和礼仪功能, 复制技术使得艺术的礼仪功能转化成为了展演, 而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病症。 但本雅明认为复制技术具有一种平等主义的推动力, 可以将原本只供少数人欣赏的艺术品推介给更多的人。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思考与本雅明对机械时代艺术品的审视是一致的, 但阿多诺的批判显得更为激进。

( 三) 文化工业的娱乐化倾向

在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定义中明确表明, 文化工业属于娱乐工业体系, 文化工业对大众的 “欺骗” 和 “控制” 功能是通过娱乐来实现的。 文化工业提供大量的娱乐, 使得大众生活在一个轻松的娱乐环境中并沉迷其中, 从而分散了他们对社会和自身环境的严肃思考。 相比于阿多诺所在的后资本主义时期, 现代人有了更多的新媒介社交平台, 相对于传统媒介, 大众的选择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自主性更高, 但是在标准化的生产面前, 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媒介技术并没有给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 本质上有着反乌托邦式的幻觉, 缺乏媒介素养的受众陷入了更不自由的状况。

文化工业的产品成为资本的附庸, 不论受众选择什么样的内容, 不过是资本的角逐和运作而已。阿多诺的批判对习惯于长期沉浸在媒介中的大众来说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反思, 应该克服媒介导致的人的异化, 避免被文化工业产品占据和浪费闲暇时间, 提醒我们更加主动地利用媒介, 使人的活动更具理性和自主性。 阿多诺关于文化工业意识形态渗透的预设也是存在问题的, 他的假设反应了社会当中的部分现象, 但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批判, 他把大众看作是被奴役的、 像原子一样松散的完全没有能力去反抗的个体。 事实上这是一种带有精英文化主义的偏见, 不能完全代表大众的文化需求和大众对于文化的态度, 大众在消费文化工业产品时可能比想象中更具有批判和鉴别能力。 在对文化工业持有批判性的态度的同时, 应该看到社会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 恩格斯对于文化社会功能的论述提供了更为客观深刻的视角,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 恩格斯关于文化的论述根植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他们把文化看作是社会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具有实践性、 历史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马克思、 恩格斯在评价文化的社会功能时坚持三条基本原则, 包括文化对物质的依赖性、 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也是我们今天评价文化的社会功能应该遵循的原则。 文化对物质的依赖性原则要求我们考核文化产业时坚持生产力标准。⑳随着文化产业的概念不断升级, 逐渐衍生出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各种文化研究的理论与著作涌现。 需要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践, 同时结合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 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我国文化产业进行探讨, 促进我国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注释:

① 孟宪怡: 《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2019 年博士学位论文。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态势良好,在国际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优势,决定了专业的汽车营销人才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良好的就业和发展前景,这也给院校汽车营销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汽车营销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程度不断提升,汽车学院需要时刻把握市场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专业的汽车和营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和身体素质、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② 王晓刚: 《文化体制改革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2007 博士学位论文。

③ 刘海龙、 黄雅兰: 《试论 “文化工业” 到 “文化产业” 的语境变迁》,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年第 2 期。

④ 薛民、 方晶刚: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工业” 理论述评》,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6 年第3 期。

⑤赵勇: 《何谓 “文化工业” ——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3 年第1 期。

⑥ 黄旦、 黄燕虹: 《文化工业理论及其批判性思考》, 《新闻记者》 2004 年第 5 期。

⑦ 吕红霞: 《走出 “阿多诺模式” 的现代性反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年第5期。

⑧曾一果: 《批判理论、 文化工业与媒体发展——从法兰克福学派到今日批判理论》,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 年第 1 期。

⑨ 王陌潇: 《从阿多诺与本雅明的大众文化之争看“西马” 的悖论及其作为艺术史方法》, 《当代文坛》 2020年第3 期。

⑩ [美] 泰勒斯·米勒、 高琼: 《阿多诺、 斯蒂格勒与工业经验图型》, 《浙江社会科学》 2021 年第1 期。

⑪姜宇辉: 《独自聆听——电影音乐与孤独之痛》,《上海文化》 2022 年第 2 期。

⑫ 岳亚: 《阿多诺艺术哲学思想范畴研究》, 哈尔滨音乐学院2021 年博士学位论文。

⑬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 117 页。

⑭ [德] 马克斯·霍克海默、 [德] 特奥多·阿尔多诺: 《启蒙辩证法》, 渠敬东、 曹卫东译, 重庆出版社1990 年版, 第 113 页。

⑮ 赵勇: 《整合与颠覆: 大众文化的辩证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22 页。

⑯ [德] 阿多诺: 《否定的辩证法》, 张峰译, 重庆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367 页。

⑰ [美] 马丁·杰伊: 《法兰克福学派史》, 单世联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83 页。

⑱ [美] 马丁·杰: 《阿多诺》, 瞿铁鹏、 张赛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 第185 页。

⑲ [美] 詹明信: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陈清桥译, 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第 398 页。

⑳ 胡义清: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的社会功能思想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 年博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阿多诺大众文化媒介
《拯救表象
———阿多诺艺术批评观念研究》评介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
书,最优雅的媒介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
——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