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演进逻辑、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径
2022-02-03刘学峰商世民
刘学峰 商世民
媒体融合 (Media Convergence) 是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浦尔教授提出, 用以描述媒体未来会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发展趋势。 对新闻从业者和学者而言,融合的媒介环境提出了很多挑战和机遇: 他们面对的议题既有方法论的, 也有概念上的。①媒体融合具有多维度和动态特征, 涉及媒体技术、 媒体管理、 传播方式和新闻专业思想等因素在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中的融合。②它是 “一个偶然的过程, 源于不同的技术、 地域和环境因素的组合, 行动者们可能会沿着岔开的道路而行”③。 可以说, 媒体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既是重大的, 又是多变的, 这就给媒体实践与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中国, 媒体融合被提升到党和国家的决策层面。 2020 年 9月 26 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 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早在 2014 年 8月 18 日, 中央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就提出, 要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 渠道、 平台、 经营、 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2016 年 2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人民日报社、 新华社以及中央电视台, 提出 “要适应分众化、 差异化传播趋势, 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要推动融合发展, 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2019 年 1月 25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集中学习, 其主题为 “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 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这进一步凸显了媒体融合工作在我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对 “媒体融合” 这一议题, 国内外皆呈现出实践先行、 学术跟随的态势。 在美国, 媒体融合研究主要关注传统媒体如何与网络技术、 移动终端等新媒体传播通道有效集合, 实现资源共享, 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 并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传播给用户④, 以及记者和用户对各种媒体融合形式的采纳和接受⑤。 在中国, 媒体融合的相关研究在2014年之后呈井喷态势, 但大多属于应用研究和业务探讨, 主要是讨论现实问题、 介绍成功经验、 思考未来路径等。⑥总体而言, 现有研究对媒体融合的理论供给并不充分,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需要向本土经验过渡, 中国的媒体融合实践则有待理论化、 系统化。 因此, 我们有必要聚焦中国的媒体融合实践, 从媒体融合的全球视野出发, 尝试对媒体融合的演进逻辑、 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径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从而推动中国媒体融合实践的深入发展, 并为国内媒体融合研究提供启示。
一、 媒体融合的演进逻辑
媒体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起源于新技术的运用, 发展于媒体资源的重组和新闻生产流程的变革, 得益于媒体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媒体业务的拓展。 在中国, 媒体融合的目标是构建起传播能力强、 影响力大的 “四全媒体”。 整体来看, 中国的媒体融合实践呈现出渐进式、 整合式和变革式等三种并行的演进逻辑。
( 一) 渐进式的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是相对而言的概念。 其中, 传统媒体是指广播、 电视、 报纸、 杂志、 户外媒体等以纸质和电子技术为基础, 以纸媒、 电子媒体为载体的媒体形式。 而新媒体则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 中国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融合, 呈现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渐进式融合的演进逻辑。
在中国,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博弈进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进入 21 世纪以后,新媒体的影响力逐步显现, 纸媒 “寒冬论” 的警告之声渐起。 其时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经济效益逐渐变差, 广告份额大幅缩减, 与之相反的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 2006 年, 纸质媒体开始讨论如何实现 “报网互动”, 以上海东方网、 北京千龙网、 广东南方网等为代表的第一批“报网互动” 产品如雨后春笋, 媒体融合发展开始启动。 第二阶段, 新媒体发展速度呈数量级上升,新媒体的传播功能逐步完善, 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加, 开始威胁到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 如, 解放日报集团协同各大报业, 联合发起了 《全国报业内容联盟的倡议书》, 积极推动与新浪网等互联网公司的合作, 形成了内容共享的伙伴关系。 第三阶段,新媒体大有超越传统媒体的势头, 许多新媒体的用户量已经超越了某些主流媒体。 传统媒体意识到重新洗牌的趋势不可阻挡, 开始寻求共同融合发展的道路。 2014 年, 上海报业集团做出重大调整——“澎湃” “界面” 上线; 2015 年, 华西都市报社与阿里巴巴联合打造 “封面传媒”; 2016 年, 北京电视台和360 公司联合推出自媒体平台 “北京时间”,媒体融合进入快车道。
( 二) 整合式的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具有鲜明的资源和机构双重整合的特征, 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企业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机构的重新整合实现融合发展。
其一, 传统媒体积极创办网络媒体。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 很多传统媒体都以创办网络媒体的方式开始媒体融合。 国外如英国的 BBC、 ITV, 加拿大的 CTV, 澳大利亚的ABC 等广播电视公司,纷纷开设互动电视和互联网应用。 在中国, 除了浙报传媒以收购方式进行互联网战略布局外, 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 “澎湃” 和 “界面” 也是传统媒体转型互联网发展的先行者。 传统媒体基本上都采取“中央厨房” 的新闻采编方式, 即集中处理新闻稿源, 分发到各类终端的方式。⑦
其二, 互联网企业投资或收购传统媒体。 互联网巨头通过收购传统媒体的方式来布局传媒业, 成为媒体融合的主体, 以更好地实现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 例如, 阿里巴巴出资12.2 亿美元入股优酷土豆; 以5.86 亿美元收购新浪微博18%的股份; 出资65.36 亿元入股华数传媒; 以62 亿港元控股文化中国, 并更名为阿里巴巴影业。 通过多次并购的方式入主传媒业, 阿里巴巴的并购既涉及新闻网站、 视频网站等互联网媒体, 也包括影视制作和文化传媒公司。 与此同时, 以搜索引擎起家的百度也进行了大量的并购和投资活动, 如百度以22.40 亿元收购PPS 视频100%的股权; 以1.915 亿元收购纵横中文网100% 的股权等。 互联网企业通过投资和收购的方式入主传统媒体, 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搭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 从而步入真正的融合发展。
其三, 传统媒体的资源整合或重组。 传统媒体通过资源整合或重组, 以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 从资源上更好地实现融合。 譬如, 继2013 年解放报业集团与文新报业集团合并为 “上海报业集团” 之后, 2014 年上海文化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将旗下百视通和东方明珠两家上市公司进行整合, 由百视通收购东方明珠, 重组后的新百视通公司成为传统媒体领域首个跨越千亿市值门槛的传媒公司。 还有一些传统媒体通过整合下属的新媒体资源成立新媒体集团, 实现全媒体布局。 如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公司、 安徽新媒体集团、 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等。 传统媒体基于现有资源的整合或重组, 在短期内取得相对显著的成效, 但由于互联网平台不够完善, 长期效果还有待检验。
( 三) 变革式的媒体融合
当下新闻业的逻辑与规则已经改变, 若不能及时更新观念, 传统的新闻业必然会被淘汰, 为新的新闻生产方式所取代。⑧在新闻生产方面, 中国的媒体融合实践开始体现出变革式发展的演进逻辑。
其一, 统一布局新闻资源, 推进各种媒体平台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大力推进采编和经营资源整合优化, 围绕统一布局新闻资源、 统一整合经营资源、 深化采编和经营分开、 明晰媒体定位、 实现人力资源科学管理的思路进行。 集团内部各媒体整合采编资源, 实现统一指挥、 采集、 制作和发布; 坚持移动优先, 确保快速响应, 深耕重点内容和重大选题, 避免重复低效劳动, 增强舆论引领能力, 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 传统媒体通过 “中央厨房”系统构建全媒体统一的资源池, 按照各端口不同生产流程进行审核权限分级管理。 所有新媒体端口实现统一生产后台, 一个后台编辑, 多渠道分发, 涵盖下属的网站、 新闻客户端以及微博、 微信等平台。
其二, 优化内容生产方式, 发挥融合传播效力。 各媒体集团对新闻生产进行了多方面创新, 优化内容生产方式, 微博微信、 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力、 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主流舆论阵地。 努力实现新闻产品多样化, 以视频直播为基础, 尝试 H5、 游戏等多种传播方式和手段, 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 提高用户粘性; 以又快又准为目标, 加强流程的科学化, 形成重大选题策划机制和日常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更好地适应融媒体生产、 发布特性; 力求考核精细化, 充分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 对新媒体产品实行分类考核。
其三, 全力推进 “中央厨房” 建设, 实现采编发的集成化。 全面改造现有采编流程, 建立 “全媒体生产管理软件系统”, 打造 “中央厨房” (中央稿库), 与报纸出版、 网站、 APP、 微信、 微博等终端数据通连, 最终实现业务数据在统一平台上形成完整的传输链。 全媒体采编系统是 “中央厨房” 的核心平台, 作为稿件统一的出入口, 入口对接电脑端采编、 移动采编、 大数据采集, 出口对接报纸、网站、 APP、 微信、 微博、 视频等终端; 拥有完整和丰富的媒体生产管理功能, 包括新闻生产、 稿件发布、 资源存储、 绩效考核等。 “中央厨房” 的结构具有灵活性, 即其软件架构可根据新闻生产机构的调整而调整。
其四, 推出各类新闻客户端和微博、 微信公众号, 构建传播矩阵。 为了抢占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舆论阵地, 各级各地新闻机构纷纷推出新闻客户端和微博、 微信公众号。 新闻客户端最大限度地与其他媒介形式合作, 试图形成多层次、 全方位的立体大型平台。 不过, 新闻客户端虽然在短期内能产生一定影响, 但若不能迅速达到一定的用户规模, 长期效果可能很难保证。
其五, 坚持以新闻产品为依托, 传统媒体不断优化移动端。 移动互联网时代, 网络上具备信息传播功能的平台与客户端种类层出不穷。 在这种形势下, 传统媒体的新闻客户端要想获得竞争优势, 就需要在新闻资源方面下功夫, 将自身新闻上的强项进一步拓展, 在新闻的系统性上做文章, 同时以受众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性化设计, 提升新闻客户端传播优势。 针对手机用户的阅读界面进行设计, 为用户提供多种阅读界面的选择, 运用算法设置议程,针对用户的阅读喜好和习惯进行相关内容的推送,从而让用户获取信息的体验不断提升。
二、 媒体融合的价值追求
与西方国家媒体融合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和技术不同, 我国媒体融合的主要动力在于技术和政府, 而保障意识形态的安全也是媒体融合的重要目标。 宏观来看, 从内容、 渠道、 技术、 资本、 经营等方面提升媒体价值, 构成了中国媒体融合实践的核心追求。
( 一) 在融合中实现媒体内容价值的提升
趣味化、 个性化、 互动性强的报道内容, 是使受众留存率保持上升、 获取更高流量的关键。 在内容编辑、 处理阶段, 媒体从业人员既要关注报道内容的权威性, 也要注意增强报道内容的个性化、 趣味化和互动性, 不能偏离了热爱新媒体及其表现形式的人群。 在这方面, 人民日报新媒体客户端的内容生产做出了较好的示范。
传统媒体在生产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方面有较多的经验, 但却缺乏对新媒体内容生产的了解。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 报道方式可以多元化, 既要有深度的文字内容, 也要积极采用新媒体平台中广泛使用的动画、 语音、 小视频等多元形式。 在传播平台方面, 不能仅仅停留在电子版和利用 “粉丝” 效应的微博、 微信转发方面, 唯有基于新媒体平台生产与之相适应的内容, 才能真正实现内容价值的提升。
( 二) 在融合中实现媒体渠道价值的提升
新的渠道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产品。 当前大多数媒体都开设了微博、 微信公众号, 开发了新闻客户端, 然而并非所有的媒体都能有效利用这些传播渠道、 培养忠实受众。 部分媒体仍然停留在将传统媒体内容复制粘贴到新媒体平台上的简单操作, 缺乏对互联网思维的领会和对新媒体渠道的理解。 新媒体显然不是内容的搬运工, 不能把它们当成单一的渠道, 还需要更加深刻的融合。
当前, 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也成为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 “标配”之一, 一家媒体往往拥有多个微博和微信账号, 俨然形成一个微博、 微信公众号矩阵, 传统媒体上的内容往往在第一时间被推送到网页、 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 借着网络平台的优势, 换来融合后的阅读量。 传统媒体借用新媒体渠道拓展影响力的同时,也无形中壮大了对手的力量。 如何摆脱对商业平台的过度依赖, 是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议题。
( 三) 在融合中实现媒体资本价值的提升
媒体融合的关键在于盈利模式。 从资本来源方面看, 传统媒体单位依然习惯于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国有控资控股这一资本构成几乎成为所有媒体的共同融资方式, 倘若离开政府资助与扶持,很多媒体机构可能无法正常运作, 这种情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只有打破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局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才能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大局。
要认识到传统媒体达成融合发展、 扩大业务范围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可以综合运用上市融资、 孵化以及并购等多种资本运作模式。 尤其是对于媒体所拥有的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 可以通过交易、 转让、 租赁等途径, 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资产的最大限度增值。 除此之外, 传统媒体一贯使用的通过广告变现的模式来吸收资本的方式, 太过单一, 且不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局。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 传统媒体可以尝试多种经营, 但必须注意要以新闻传播核心业务为依托, 可以考虑发展酒店、 旅游、 大数据开发等低风险高效益的业态。
( 四) 在融合中实现媒体技术价值的提升
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媒体发展的关键力量。 云计算、 大数据、 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在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使传统媒体流量急剧下降。 只有加快传统媒体的技术升级, 让传统媒体迅速走过模仿新媒体的阶段, 实现真正的平台融合, 才能度过发展危机。 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研发、 引进上加大投入, 保持先进, 就能巩固主流媒体的地位,避免把内容投放到更加贴合受众需要的新媒体平台之后, 变成无偿制造内容的生产机器。
媒体融合不仅要求媒体从业者了解媒介内容的传播规律, 也需要他们熟悉媒体政策, 除此之外还需要他们懂市场、 会技术, 这就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对于复合型人才, 媒体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来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能力, 例如开展相关软件操作技能、 视频拍摄和制作技巧、 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业务培训, 提高媒体从业者的业务技能;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薪酬和激励模式来吸引高水平复合人才。 此外, 传统媒体要建立适合复合型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 并通过薪酬和发展机会等多种优势来吸引复合型人才。
( 五) 在融合中实现媒体经营价值的提升
在跨媒体经营中, 媒体机构需要对自身的媒介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并要明确媒介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明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媒体机构要争取经营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 扩大经营规模。媒介资源所涉内容较多, 涵盖人员、 技术、 设备、产品、 供应商等, 必须合理分配这些资源。 要让跨媒介部门获得足够的资源, 适当给与政策和资金的倾斜, 围绕主业开展多元化经营, 抓住跨媒介经营的最佳机遇。
在跨媒介经营中, 媒体人在工作中要提高自我要求, 尽可能对用户需求有深层的理解, 积极参与互联网经营实践, 做出有新意、 有价值、 有个性、有黏性的传媒产品。 在跨媒体经营过程中, 传统媒体人会受到自身专业的局限, 必须突破单一的专业背景, 积累较为丰富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更好地为传媒产业服务。
三、 媒体融合的实践路径
媒体融合已经进入深水区。 中国的媒体融合若要继续推进, 首先要重视资源配置, 减少重复投资和建设; 其次, 要培育新型商业模式, 制作市场化的新闻产品, 提高内容变现能力; 再次, 要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 由技术进步驱动产品创新, 由产品创新颠覆市场格局; 最后, 要强化资本意识,强化互联网思维, 以互联网为主体进行融合, 积极对接市场, 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不同用户的需求,达到信息服务的智能匹配。
( 一) 重视资源配置, 形成整体合力
媒体融合的基本思路是打通不同载体之间的信息渠道, 集中各类资源, 减少重复投资和建设, 建设新型集团性质的融合体。 在现阶段首先要解决的是制定媒体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 明确各自重点,梳理轻重缓急, 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人财物支持, 防止一哄而上。 媒体集团内部各单位、 各部门趋同的做法, 使得资源分散、 人力分散, 最终导致用户分散、 传播力分散。 党委和政府也面临同样的难题,作为管理者和战略投资者, 要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有价值的新媒体项目, 做大做强新媒体集团。
近年来, 部分媒体对媒体融合问题做简单化理解, 以为媒体融合就是建立各种终端, 就是建立“中央厨房”。 从而导致一哄而上办 “两微一端”、建 “中央厨房”, 搞集团作战、 矩阵作战。 一时间,从中央到地方, 各传统媒体出现了大量的新闻资讯类 APP、 微博微信公众号。 但实际效果却是同质化严重、 影响力不足、 实际用户少。
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 需要形成先进的思路, 需要打破媒体藩篱, 整合传统媒体的内容、 资金、 技术、 人才等各种资源, 来集中精力发展新媒体。 在融合发展中, 需要将网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要避免出现传统项目强势控制, 网络反而成了一个配角的情形。
( 二) 培育新型商业模式, 提高内容变现能力
媒体融合是中央战略, 事关政治、 事关全局。目前, 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很大, 但毕竟“僧多粥少”, 作为扶持补贴可以, 但完全依靠党委政府兜底, 既不现实也不负责。 媒体盈利模式十分重要, 不谈盈利模式, 只谈转型融合, 发展不会长久。 只有形成了持续盈利的能力, 转型融合才谈得上成功。 而探索盈利模式, 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媒体的内容变现能力。 在支持媒体融合的过程中, 要放弃单纯的财政补贴模式, 采取市场化模式, 鼓励各媒体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需要借助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 面对海量的内容和海量的用户, 媒体只有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消费场景, 有针对性地推送特色资讯, 实现信息的精准分发, 才会增加内容变现的几率。 某些传统媒体的新产品,基本依附于第三方平台, 这就造成内容变现渠道掌握在别人手里, 对其发展十分不利。 对于媒体而言, 只有在技术聚合的基础上, 打造自主可控的内容平台和用户平台, 把用户抓在自己手上, 形成内容变现的闭环, 媒体的价值才能最大化。
( 三) 加强技术创新, 鼓励自主研发
互联网产品的基础是技术, 媒体融合的关键同样在于技术。 而要强化技术创新, 一是要认识到技术创新具有信息不对称性。 由于无法从绝对指标上量化投入产出比, 尤其是在产品的研发和试错环节上, 一边是不赚钱, 一边是巨额的支出, 这需要提前做好心理预期。 二是媒体集团的决策者要深入理解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重要性, 要敢于颠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经历, 鼓励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 三是要对行业进行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 特别是对行业变革的驱动因素做深入分析。 由技术进步驱动产品创新, 由产品创新来颠覆市场格局, 这是互联网公司崛起的主要路径, 中国的媒体融合实践, 同样也应遵循这一路径。
( 四) 强化资本意识, 积极对接市场
面对媒体深度融合、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的目标, 资本的支持是必不可缺的。 而目前部分媒体一味依靠政府补贴, 这固然可以解决暂时的困难,但是不能解决媒体高速发展所需的资金难题。 只有向资本市场要钱才有可能破解资金缺乏的难题。 资本的驱动力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倒逼管理体制改革, 改变以往机关事业单位的思维惯性。 为了达到和持续满足外部资本关于公司治理的要求, 必须在公司决策、 内部管理、 治理架构等方面更加市场化、 专业化; 二是倒逼分配机制改革, 改变传统的用人体制和分配制度。 人才和激励是长期以来困扰传统媒体的问题, 只有建立市场化公司治理体系,采用股权激励、 期权激励、 合伙人机制等方式, 才能真正破解人才难题; 三是提高资金的决策和利用效率, 增强企业经营能力。 在坚持新闻舆论工作和企业经营工作分开的前提下, 市场资本的介入有利于资金决策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在企业经营上和市场接轨, 真正实现节约增效和利润最大化。
( 五) 强化互联网思维, 以互联网为主体进行融合
互联网媒体承载文字、 音频和视频等所有的新闻生产方式, 而且传播效果更好, 更为便捷、 及时和快速。 在这种情况下, 互联网媒体对传统媒体来说就是完全替代的关系, 而不是互补关系。 当前已是信息过剩时代, 但有效信息却相对匮乏, 这就存在过度的信息与有效信息极度匮乏之间的巨大矛盾。 具体表现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加个性化、 定制化和精准化, 而用户这一需求并不能很好地被满足。 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从原来的面向所有用户传播同样内容的大众传播方式, 转变为面向不同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 定制化的分众传播。 为实现这种转变, 关键是要建立起基于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信息智能匹配, 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不同用户的需求, 把信息和用户个性化、 定制化的要求进行智能匹配, 从当前重视内容转变为重视信息智能匹配的相关服务。 媒体融合的关键是要顺应用户需求, 以互联网思维, 真正做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 唯有做出用户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 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舆论引导。
结语
中国的媒体融合实践已经从自主探索阶段、 全面推进阶段进入到了加速建设阶段。 不过, 在内容、 渠道、 技术、 资本、 经营等方面, 仍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首先, 需要把扶持媒体融合的政策与传统媒体内部的经营主动性结合起来共同发力; 其次, 需要传统媒体对内部架构、 组织及管理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 改善传统媒体在内容、 渠道和技术等方面的局限, 也有必要融入外部成熟的新媒体平台及团队, 组建媒体融合团队; 最后, 融资方式的转型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核心, 大多数传统媒体目前无法满足媒体融合的资金要求, 单纯依靠其自身积累显然是不现实的, 有必要扩大融资渠道, 通过兼并、 收购、 重组等融资手段整合社会资本。
媒体融合不断推进, 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与中央的要求, 与建成全程媒体、 全息媒体、 全员媒体、 全效媒体的 “四全媒体” 目标仍有距离。 究其原因, 部分传统媒体落后的经营方式、 陈旧的采编制度和既有新兴媒体市场格局的阻隔等结构性困境是根源性拖累。⑨目前来看, 唯有抛弃传统媒体的身份局限、 促使传媒制度现代化⑩, 积极拥抱大数据、 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 集中精力探索网络化、 移动化和智能化形态下新的表现形式⑪,才是中国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根据各自特色和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才可能真正达到 “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 的境界, 形成资源集约、 结构合理、 差异发展、 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注释:
①T. Quandt & J. B. Singer, Convergence and Crossplatform Content Production, Handbook of Journalism Studies, 2009, pp.130-144.
② C. Brin, & W. C. Soderlund, Innovating in a Crisis: Canadian Media Actors Assess the State of Converg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0, 35(4),pp.575-583.
③P. J. Boczkowski, The Processes of Adopting Multimedia and Interactivity in Three Online Newsroom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4, 54(2), pp.197-213.
④ J. L. Micó, P. Masip & D. Domingo, To Wish Impossible Things: Convergence as a Process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in an Actor-Network,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2013, 75(1), pp.118-137.
⑤S. Robinson, Convergence Crises: News Work and News Space in the Digitally Transforming Newsroo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1, 61(6), pp.1122-1141.
⑥ 韦路: 《媒体融合的定义、 层面与研究议题》,《新闻记者》 2019 年第 3 期。
⑦ 郭全中: 《媒体融合: 现状、 问题及策略》, 《新闻记者》 2015 年第 3 期。
⑧ 刘义昆、 赵振宇: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 理念变革、 产品创新与流程再造》, 《南京社会科学》 2015年第2 期。
⑨ 朱鸿军: 《走出结构性困境: 媒体融合深层次路径探寻的一种思路》, 《新闻记者》 2019 年第3 期。
⑩ 朱鸿军、 农涛: 《媒体融合的关键: 传媒制度的现代化》, 《现代传播》 2015 年第 7 期。
⑪ 李良荣、 周宽玮: 《媒体融合: 老套路和新探索》, 《新闻记者》 2014 年第 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