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S”管理模式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
2022-02-03田秀娟刘雪萍朱天钰魏文阁
田秀娟 刘雪萍 朱天钰 魏文阁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青岛 266590)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工程教育认证的不断深入,实验室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实验室建设人力、物力的不断投入,使得实验技术队伍层次越来越高,硬件设施逐渐完善,对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支撑能力也逐步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安全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基本保障。2020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审议通过了《教育系统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开展有声势、有实效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众所周知,高校实验室的危险源错综复杂,爆炸、火灾、危险化学品的流失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于实验室中。据分析80%的实验室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以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为主旨的教育,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前提[1]。实验室的安全文化建设对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具有内驱力,是实现立德树人、立德育人的有效途径[2]。
一、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实验安全文化是一种安全意识以及这种安全意识指导下的行为,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3]。狭义上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更偏重于精神文化。而广义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上,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如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条件、实验室整体布局。制度和环境文化是保障,如实验室管理规定、学生实验守则、仪器设备警示标志等。行为文化是外在表现,如师生的实验思想、实验习惯,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是高校实验室文化的核心[4]。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可有效提高高等学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遏制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并持续影响教师和学生,形成安全、健康的实验室文化理念。
二、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虽然高校在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验室安全文化基础薄弱。很多高校实验场地的建设没有参照相应的实验室安全技术相关规范和标准,建成后存在较多安全隐患。有的实验室是临时搭建,只是简单的装修就投入使用,没有做相应的安全评估;有的高校存在办公室或教室临时充当实验室的现象,这些“先天不足”的实验室没有完整的规划和设计,存在用水、用电、排污、通风等严重的安全隐患;还有的高校存在实验室基础设施较差的情况,因空间有限,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验人员的身心健康,实验室内没有明显的区分实验区域、饮食区域、休息区域、工作区域和交流区域,某些区域存在有毒、有害化学品或危险气体,而学生的工作区、休息区紧邻化学品或气瓶区,很容易产生中毒或爆炸伤人等安全隐患。
(二)实验室安全文化制度建设落后。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性,只是照抄上级部门的文件,禁止条例过于苛刻,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违背,欠缺人性化指导,操作性不强。还有不少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全、执行不严、无管理效力。
(三)实验室安全文化意识相对淡薄。高等学校实验室普遍存在重科研、教学,轻安全、环保的思想,认为安全工作投入过多,却无产出,只要向实验室师生强调安全操作,就不会出大事的麻痹思想。随着高校安全事故的频发,多数高校已经能够做到对出入实验室的学生或老师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但很多院校的安全培训还是流于形式,学生只是当成任务完成,没有把这种安全意识内化于心,而实验室的安全事故往往是学生安全防护认知不够,凭经验、贪图方便、不按规定操作造成的。
(四)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队伍力量不足。实验室管理关键在于“人”的管理,需要对各项制度和措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部分高校缺乏实验室工作专门组织机构,没有对全校的实验室安全工作实行全面的领导体制,甚至有的高校没有落实法人代表是高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制度,没有配备专职实验室安全员,安全责任不明确的现象。由于实验室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需要配备更专业的安全技术人员,并持续提升他们的技术和能力。
三、运用5S管理加强我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
我校是一所工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高校。学校现有28个实验中心,下设700多个实验室,其中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校级教学示范中心,涵盖生物、化学、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学校设有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主管实验室安全、师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等相关工作。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上一直秉持着“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则,积极进行实验室安全改革和实验。为了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探索实验室安全涉及的“人力、财力、物力、环境、时间、空间”等多维度“5S”管理模式,以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一)5S管理的内涵
5S管理是在日本企业发展起来的,结合现代企业发展形成的一种现场管理的经典模式,其主要内容是对人员、材料、设备等诸多因素进行整理、整顿、清洁、素养、安全5个方面的活动[5][6],以“整理”为基础、“整顿”为前提、“清洁”作为重点、“素养”是关键、“安全”为目的的思路,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多维度实施,创造良好的实验或工作环境,提高工作的效率并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将5S的管理方式引入到我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中,对实验室中的人员、仪器、材料进行有效管理,以期达到高效、安全、节能的实验室环境。
(二)5S管理在我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1.实验室物质文化的管理。物质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基础,服务于教学和科研,体现不同学科的特色[7]。首先要加强实验室环境的建设,采用5S管理模式中的“清理”方式,根据实验室的功能,将实验室物品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有必要的物品留下来,完全不必要的物品进行清理,以保证实验室可使用空间充足、安全,并创造新的实验场地。整理过程中还需重视实验室物质文化的传承。不必要的仪器设备或文献资料清理过程中会发现不同年代的设备、资料能展现不同时期科学发展的水平和历程,我们应该利用这些“非必需品”,让科研人员和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过程。如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中有大量废弃的金相显微镜、教学书籍和一台老式扫描电镜,学院开辟出一块场地,将这些设备和文献资料陈列起来,标注好购买日期、使用年限、功能、操作方法和原始测试图片。每年学院均会组织新入职教师和学生进行参观,以了解学院的发展历程。
“整顿”是安全管理的前提,可针对实验室性质对物品进行定类、定量、定位管理[8]。按照使用物品的风险性质进行分类,可分为危险物品、安全物品和隐患物品,其存储要求和管理方法完全不一样,为此我校出台了《山东科技大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山东科技大学危险品储存管理细则》《山东科技大学放射性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等。按物品使用性质定位管理,实验教学中需要用到的试剂、耗材分门别类,并放到提前规定好的位置,摆放有序、记录明确,以备查找。
“清洁”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保障,制定符合实验室的清扫标准,并落实清扫责任。清除实验室内的污垢、垃圾和废旧物品,保持实验室窗明几净,实验人员也会心情愉悦。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清理、消毒可以有效延长仪器的使用年限,按时对精密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可以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并得到可靠的数据。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工作环境是实验室文化的外在表现,可以形象地展示实验室的内涵和特色。
2.建设实验室安全制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制度文化应该具有体系化、可执行的特点,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对实验人员和学生加以约束,使实验活动的开展有序、安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重要作用[9]。依据5S管理模式,整顿实验中存在的可操作性不强的、欠缺人性化管理的实验室制度。结合不同实验室的学科特色、技术领域和仪器设备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成从组织管理制度、条件保障制度到激励约束制度的相辅相成,不留漏洞的管理模式。
最后还需要制定实验室的整理、整顿、清洁等制度,使实验室环境、功能持续保持最佳状态,建立从学校、学院到实验室的三级督查小组,以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依据,整理、整顿标准为准绳,定期开展实验室检查,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规必依、循规必严。
3.坚持以人为本。“素养”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安全是实验室管理的目的。实验技术人员和学生要有“未雨绸缪”的安全意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习惯和处变不惊的安全技能。我校坚持“以德立学”,致力于把安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已经发生事故的典型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安全责任;定期的消防演习,培养学生应急能力;制定安全月活动,扩充学生的安全知识。习惯决定行为,安全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通过加强整理、整顿、清洁过程的管理,让学生和实验人员养成维持实验室环境、保持实验室卫生、隐患随时整改的习惯。
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室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实验室文化发展的主体,实验室文化建设只有成为实验室队伍的一种文化自觉,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实验室安全质量。在实验队伍有限编制的情况下,我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将安全工作列为重中之重,通过对实验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模块化考核,进行综合评价,鼓励人员积极投入工作,创造优异的工作成绩。对考核中的优秀者以奖励、晋升优先等方式获得自身价值的认可。
四、结语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作,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可有效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防范和遏制实验室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并对师生形成持续性的影响,养成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方式。5S的管理模式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结合高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要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才能发挥出其在实验室文化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