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新发展的理性思考及路径选择

2022-02-03彭玉婷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减体育教师体育

彭玉婷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今天,我国的体育事业已取得了巨大发展,无论是在冬奥会上的精彩表现,还是体育产业为我国带来的长效利益增长,无不体现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速度之迅猛。审视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国家政策的出台是推动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不断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以下简称“双减”),这项政策着眼于学校教育、学生中心,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开展学校教育工作重心的改革举措,从根本上减轻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学校体育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在“双减”政策颁布后将得到进一步提升[2]。对“双减”政策的深层次解读将有助于实现国家政策与学校教育现状的有机融合,为学校体育政策的新发展找到合适的契入点,进而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新发展开辟新路径。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双减”政策基础之上,对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试提出有助于更好推进学校体育新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新思路。

1 “双减”政策解读

1.1 学校教育回归本位

学校教育在21世纪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早在多年前我国教育制度就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由于过去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唯分数论”仍然是当前多数家长评判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主要依据,伴随着这种现象而来的是大批校外培训机构的应运而生以及学校教育资源及配置的越发不均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学生迈入学校开始,这种“等级”就处在孕育之中,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很大程度是由家庭原本经济状况或者外部因素所决定的,例如交通便利程度、教学环境状况等,在此阶段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无本质上的差异。小学阶段开始面临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重点班、非重点班的抉择,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可能会输在起跑线上时,将更多的希望和金钱投向了校外培训机构[3],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这种现象往往会伴随到学生高中毕业为止。故,“双减”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能够缩小校外培训机构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缓解社会差距带来的学习压力,让学校教育回归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

1.2 学生中心回归本位

“双减”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并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4]。当前过于严重的基础教育“内卷”现象导致中小学生原本应该充满童真的年纪却充斥着各种压力,特别是升学压力,过分追求高分数确实为高文凭的获得提供了保障,但从本质上改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目的与意义,片面追求应试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像是学生为了去达成某一目的而进行的“物物交换”,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化需求。“双减”打破了这种片面化的教育模式,要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因材施教,避免“唯分数”“唯升学”教育方式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实施面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大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石,也是我国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在“全面教育”大实施的背景下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反观当前学校教育现状,学生以“智育”培养为中心,导致智育负担加重,挤压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学生发展中所占的比重[5]。因此,基于现实状况,“双减”政策的颁布实际上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缓解学业压力,回归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渠道。

2 学校体育新发展的理性思考

2.1 对学校体育的再认识

学校体育的发展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缩影,国家的快速发展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养分,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实际举措,其中“终身体育”“体教融合”“双减政策”是为实现学校体育地位提升、助力学校体育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政策内容。

其一,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终身教育思潮影响下逐渐成型。2001年,我国正式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纳入到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学校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最重要的中间环节[7],学生早期对体育形成的价值观念是影响学生未来体育学习态度、是否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之,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具有相似性,因此终身体育思想在我国的迅速传播帮助学校体育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受众群体”,为学校体育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其二,2020年8月30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更是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从关注学生学科成绩增长到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转变,充分说明作为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体育课程将成为本次改革的重点。体教融合的本质是将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式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8],以此达到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主要目的,学校体育作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基础阵地[9],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这一目的的达成度。因此,学校体育在实现体教融合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体教融合也为学校体育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其三,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切实保障学校育人能力,规范校外培训,“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改变当下学校教育困境的重要举措。政策强调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工作重心[10]。尽管“双减”更加强调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学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是有助于减轻“双重负担”的主要途经之一。其中政策明确指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课后服务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质量是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双减”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是实现学校体育巩固发展的重要路径。

2.2 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2.2.1 学生体质状况愈下

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国家一直密切关注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质量决定了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质量,从而影响国家的发展航向。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我国中小学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下滑,尽管国家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政策,但似乎并不能扭转学生体质状况整体下滑的趋势。通过浏览相关学者研究,发现中小学体质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以肺活量水平,身体形态,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肥胖状况,视力状况,身体机能等几方面为主,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又以中小学生的膳食结构,学业压力,日常活动量,学校体育锻炼量、生活方式,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因素影响等为主[11]。其中学校体育锻炼量较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代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进入小学阶段开始就日益剧增,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学校体育课程更能够释放学生天性,造成的学习负担相对较小。但是受到原有学习负担的影响,徒增的体育运动任务只会让学生觉得学习负担的进一步加重,多数选择以懒散态度应付或逃避体育课程学习。因此,尽管出台了很多关于增加体育锻炼的政策,却始终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成效。

2.2.2 体育教师地位较低

上述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契机,但是受到传统固化思维的影响,体育课程的地位却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快速提升,甚至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依旧得不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12]。体育教师的认同度偏低实际上是长期存在于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问题,从主观上来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自体育以“体操”为初始授课内容出现在学生课堂上时,对于成为“体操教师”的要求就相对较低,即会“体操”即可成为“体操教师”,导致人们从主观感受上认为体育课程是一门相对简单的课程,即便是没有接受过正式统一的教育教学培训也能够满足成为体育教师的要求。然而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后期体育教师的发展也并未急于扭转这一局面,而是选择继续维持旧状,老套的体育课堂模式难以激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自然而然树立起对体育教师的不尊重、不认同之情。从客观上来看,传统观念上的不认同是导致体育教师地位相对其他学科教师较低的根本原因,从战国时期的重文轻武开始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已经奠定了“文”与“武”之间存在的差距[13]。再到1932年7月,刘长春一人代表我国正式踏上奥运会舞台,实际上已足以证明我国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对体育给予过多的关注与重视。尽管改革开放以后,包括体育在内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依旧改变不了人们传统观念中对体育的认识。以“体育教师做班主任”为例,很多家长对于这一做法表示不赞同,认为体育教师是负责室外课程的教师,并不具备班主任管理能力,而实际上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班级指导”能力也是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指标之一。

2.2.3 体育课程资源不足

通过学者研究发现,体育课程资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足以支撑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14],其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资源与场地器材资源不足。首先,体育教师资源的不足,一方面体现在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体现质量的不足[15]。各地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体育教师的重任,受到待遇、编制、工作机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会在毕业后选择加入教师队伍,而是另谋他业。有调查显示,相对于其他课程教师而言,体育教师还需要承担出早操、课间操、课后活动等非规定的工作任务,而且部分学校并不会有相应的薪资补贴。试想体育教师除了要承担繁重的常规体育课程教学之外,还需要负责上述额外的工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劝退”了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次,体育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第一,在本该提升自身能力的年纪选择了安逸,“一专多能”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完成4年课程学习之后应该达到的标准,但就目前状况来看,这一标准的达成度并不理想,有学者对初任体育教师做过详细研究,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育人理念的未贯彻、口令的不灵活使用、动作示范的不规范性、技术讲解的不清晰等都是频繁出现的问题[16];第二,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烈,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运动项目教学而言,教学方法处于不断地“更新换代”中,如果只是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水平上,那么将会影响到课程教学进度,延缓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而中小学生却是不良后果的最终承担者。

3 “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新发展的应然选择

3.1 学校家长社会协同发力,助推学生体质新发展

随着学生不断增加的近视度数、不断攀升的身体质量指数、不断突发的校园意外事故等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近几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家试图通过加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方式来改善当前的现状。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仅靠体育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大改观的,故只有在学校、家长、社会协同发力的情况下,学生的体质状况才有可能得到大幅度提升。首先,学校需要从“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入手,常规的体育课堂倾向于各种运动项目技术的传授,比较枯燥乏味,而且受到课程时间的限制,不利于建立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因此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体育课程的系统规划中来,不断开拓课外体育资源,规范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17];其次,家庭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家长对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会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18],特别是在学生年纪较小、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之前,家庭因素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国外很多家庭会组织每周一次的户外运动,那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定期参与运动将会成为生活必需,这种习惯很可能会终身保持,因此家长必须重新建立起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态度,认真监督学生完成学校安排的家庭体育作业,“双减”在带来学业负担减轻的同时,也为学生增强体质健康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社会应积极配合服务工作,退休教师、社会体育工作者、志愿者等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到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之中,同时社会体育组织,例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俱乐部等,应发挥好自身的功能,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资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发力,助推学生体质健康新发展。

3.2 利用政策效应树立威信,实现职业认同新发展

政策效应,顾名思义是指政策带来的作用,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在推动学校体育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政策效应好的一面调动出来,帮助体育课程树立起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威信,从而帮助体育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认同与尊重。我国素质教育和体育课程改革不断得到深化,利用政策带来的良好效应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不仅仅能够提高体育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也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要求[19],最终改变长期以来学校、家长、社会、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刻板印象”。“双减”提出“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这为学校体育在学生心中地位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客观上避免了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干扰。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严格监管甚至减少,会让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到学校体育教育,那么就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要求的达成需要唤起体育教师的主体意识,实现教师岗位的自我认同,从而自觉深入专业发展,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改善实际教学效果。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自然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最终实现对学校体育的再认识,增强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

3.3 保障体育资源合理配置,加快课外体育新发展

首先,解决当前体育教师的空缺问题,“双减”中明确提出“课后服务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或者志愿者参与”,这样一来,就能够缓解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足的问题了。由于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征集到的“临时体育教师”需要注意,在注重对学生体育重点培养的同时,关注其他“四育”的提高;保证授课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体育课程的特有形式,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并根据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体育教师的薪资待遇保障机制,这是吸引更多学生报考体育专业,未来从事体育教师行业的根本举措,否则体育教师的空缺问题将一直存在。第二,场地器材问题,“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通过学校体育场地和社会体育场馆的相互合作共赢举措早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就已提出,但实施效果并不尽人意。因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例如两者最终目的的不一致,社会体育场馆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学校体育场馆以学生受益为主要目的。因此,两者的合作还需要从长计议,共商对策处理好两者利益的矛盾关系、处理好校内外场地和设备资源的配置问题等,最终解决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体育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学校体育新发展[20]。

猜你喜欢

双减体育教师体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