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甘肃省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2-03

社科纵横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旅甘肃省旅游

海 敬 符 音

(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2.兰州大学萃英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

2018 年3 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对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自此文化和旅游在我国从机构设置和管理机制上真正实现了融合、创新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明确提出“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2020 年10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村,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十九届五中全会构建的文化强国远景目标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擘画了蓝图、明确了路径。在一系列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精神的指引下,甘肃省文化旅游发展稳中有进,繁荣向好,甘肃省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超过8%,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度逐步攀升,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 年国庆期间,甘肃省共接待游客170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6 亿元,较2020 年同期分别增长17%和21.7%,分别恢复至2019 年假日同期水平的79%和68.4%。甘肃省文旅产业具有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强大的后发优势,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和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协同创新发展,把《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推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便成为当前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甘肃省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数量丰富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仰韶文化、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石窟文化、农耕文化、餐饮文化、医药文化等,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甘肃省民族成分多样,其中东乡族、保安族和裕固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迁徙、交流、融合发展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民俗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流经甘肃省9 个城市,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甘肃省是陕甘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长征的主要途径地和会师地,有着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随着甘肃省打造文化和旅游强省的提出,甘肃省还形成了一批诸如《读者》杂志、《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极富社会影响力的现代文化旅游资源。据资料显示,甘肃省文旅资源的富集程度位于全国第五位,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是甘肃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文旅融合发展态势逐步增强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文化旅游产业确定为全省重点培育打造的十大生态产业之一,成立文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大对旅游和文化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从体制机制和财政保障方面有效促进了全省文旅产业的发展。2019 年11 月,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促进全省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的意见》,提出着力实施“文化+旅游+N”,促进了甘肃省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实现文化旅游强省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三五”期间全省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利用建立的文旅产业项目库储备了1526 个文旅项目,通过“一会一节”“兰洽会”等平台签约重大文旅项目59 个,落地35 个。这一时期,甘肃省文旅产业全面打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主题形象品牌,成功策划举办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行节,使“一会一节”成为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互鉴、旅游合作共赢、民心相通互融,展现丝绸之路灿烂文化和甘肃对外开放形象的重要国际性节会[1]。为了促进非遗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谋划,将“非遗进景区”列为重点工作,积极组织推进,将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唢呐艺术、通渭小曲、崆峒派武术、两当号子、武山秧歌等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活态传承,引入景区,打造了一批“非遗景区”和特色线路,促进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活态传承创新。这一时期,甘肃省还通过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会址项目、天水·白鹿仓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推进甘肃省文旅产业向纵深发展[2]。此外,麦积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建设项目等12 个项目被列入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世界银行批准为“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项目”提供1.8 亿美元贷款。“十三五”期间甘肃全省文旅产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累计接待游客13.2 亿人次,是“十二五”期间的2.5 倍;实现旅游收入8995 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2.82 倍。

(三)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得到提升

甘肃省全面塑造“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化旅游形象品牌,引导全省14 个市州分别提炼各具特色的区域旅游品牌,形成以全省文化旅游主题品牌为龙头,区域文化旅游品牌为支撑,景区品牌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合力推动“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旅品牌迅速深入人心。“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全力打造“一会一节”品牌节会,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和成功举办,已经成为引领甘肃和中国文化旅游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3]。这一时期甘肃省还率先在全国文旅系统连续三年策划开展“丰收了·游甘肃”冬春文化旅游惠民活动,获得“2018 中国旅游影响力营销推广活动Top10”大奖,被评为2020 年度中国旅游影响力品牌案例。从2020 年3 月起,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甘肃省文旅部门联合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了“你是人间四月天”——甘肃文旅致敬 医务人员健康休养活动;以乡村旅游为抓手,策划了“全国医务工作者游甘肃”“甘肃人游甘肃”“陇上花开·乡约甘肃——甘肃省乡村旅游美丽之旅”等系列活动。这一时期,甘肃省文旅部门联合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全力打造“环西部火车游”文化旅游产品,服务国家战略。这一时期,甘肃省文旅产业更加注重产品驱动、市场导向,并加大对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宣传推广,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走向形象宣传、树立品牌的新阶段。

(四)文化旅游业态日益丰富

甘肃省文化旅游业态全面发展。一是深入开发利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景区建设,打造出了包括会宁县红军会师旧址、大墩梁国家级红军烈士陵园、迭部县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迭部俄界会议旧址、华池县南梁红色旅游景区、高台县红西路军纪念馆、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批红色旅游品牌景区。二是通过实施一体化夜间场景设计,打造出兰州市兰州老街、嘉峪关市嘉峪关·关城里景区、酒泉市敦煌夜市特色商业街等文旅商深度融合的夜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夜游莫高窟”“夜游雅丹”“夜游黄河”等成为甘肃省夜文化旅游产品的亮点。三是发展研学旅游,出台《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实施意见》,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形成了10 个示范基地,其中张掖民生小镇等14 家单位被授予甘肃省首批“研学营地”,张掖国际露营基地被确定为“甘肃省青少年教育基地”。这种“旅游+”的模式促进了甘肃旅游业态产品的转型升级。四是旅游演艺事业蓬勃发展,《又见敦煌》《敦煌盛典》累计演出1300 余场次,接待游客85 万人次。大型的歌舞剧《丝路花雨》《大漠敦煌》获得多项荣誉,电影《月圆凉州》和历史体裁的《大敦煌》受到一致好评[2]。五是大力发展会展旅游,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文化旅游节会和国际赛事来对外展示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敦煌文博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庆阳香包民俗文化旅游节、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嘉峪关国际滑翔节、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和酒泉神州科技文化旅游节等一批重大节会也成为“流动的景点”和“活化的景区”,这些节会活动在甘肃省文旅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对外交流、深化合作、洽谈投资等作用,使文旅节会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持续扩大[2]。

(五)科技成为推动文化旅游的重要力量

甘肃省文化旅游已从信息化阶段发展到以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VR 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的智慧化阶段。智慧文化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化旅游经营管理的局限,使甘肃省在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营销等方面实现了智能化和智慧化。甘肃省文化旅游的品质也在显著提升,智慧旅游为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全新的设施设备和产品体验,将传统的文化观光产品逐渐转向全新的情境体验类文化旅游产品。“数字敦煌”正是科技与文化旅游的有效结合,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等技术将敦煌的文化遗迹数字化,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莫高窟的背景知识,身临其境地去观看洞窟的建筑、彩塑和壁画,同时减少了游客参观所带来的文物破坏,更好地实现文物保护的精准性和完整性,提升了游客参观体验的品质[4]。对消费者来说,智慧文旅不仅提升了文化旅游的管理效率,也极大提高了文化旅游服务的质量,更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效果。这一时期,甘肃省不断完善景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竭力为游客提供各类智慧旅游服务,使旅游门票预订、电子导航、商品订购等服务实现智慧化。甘肃省全面启动“一部手机游甘肃”,重点围绕游客行前、行中、行后服务,设计了信息查询、产品预订、行中体验、便捷服务和分享评论五大功能模块。同时借助携程网等平台搭建在线旅游产品预订、销售、支付平台;与腾讯、途牛等11 家平台签约开展互联网宣传营销,“微游甘肃”完成与甘肃省14 个市州、86 个县区旅游部门、78 个4A 级以上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的链接;腾讯“企鹅号”、今日头条“头条号”、百度“百家号”、马蜂窝网“蚂蜂窝号”也完成与甘肃全省近200 家旅游部门和景区的链接。甘肃省通过上述平台,对全省重大旅游讯息当日同步发布、集中推介,发挥了重要引流作用。总体来说,“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旅游”模式有效延长了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大大提升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内涵,丰富了游客的参与感与体验感,甘肃省文化旅游升级换代迎来了新的契机。

二、甘肃省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以来,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塑造“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在文旅品牌建设、产品打造、文旅景区建设、文旅业态升级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但限于各种制约因素,甘肃省文旅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甘肃省作为西北内陆省份,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和强度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造成了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却无法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局面。从最近几年甘肃省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来看,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大多数以文化观光为主,对文化休闲、娱乐、康养、度假、研学等高品位的体验性文旅产品开发力度不大,现有文旅产品缺少特色和内涵,同质化现象严重,这种现象与甘肃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极不匹配。另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甘肃省很多文化旅游景区的餐饮设施、交通设施、娱乐设施、休闲设施、购物设施等不完善,功能不齐全,文化旅游服务产品与文化旅游需求不协调,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文化旅游需求。

(二)文化旅游产业主导地位不突出

当前,甘肃省文化旅游企业除个别达到了一定规模外,绝大部分企业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服务水平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产业链延伸不足、竞争实力不强等问题,这些文化旅游企业开发高端和高品位文化旅游产品的能力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强大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甘肃省文旅企业的发展。整体来看,这一现象的背后,也反映出甘肃省文旅产业还没有成为区域的先导和主导产业,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不强。

(三)文旅融合发展机制体制不健全

甘肃文化旅游发展在体制机制的设计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在制度设计方面,一些省级层面的文化旅游政策缺少实际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小微文旅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政、税收、金融等关键政策的支持力度较弱。相关部门在土地、城镇空间、产业布局、生态环境、自然及文物资源等多个方面对文化旅游发展配套要素的统筹规划还比较欠缺,造成许多旅游目的地的游览休闲要素配套不完善,建设普遍停留在产品、景观层面,缺乏产业高度。文化产业规划和旅游规划还没有充分融合,而这两类规划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衔接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甘肃省文化旅游在融合发展机制上还不健全,部门之间沟通少、合作少。伴随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中国出游人数连续保持高位增长,市场的监管压力增大,文化旅游部门“大市场职责”与“小市场权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当前甘肃省文化旅游部门的协调能力不足,联动协同监管机制远未建立。

(四)智慧文旅产品不完善

目前甘肃省智慧文旅建设存在重智慧文旅硬件建设而轻视内容与数据库建设问题,极少面向智慧文化旅游的不同目标客源市场设计文旅产品。在智慧文旅建设工作存在面向对象不具体,智慧文旅服务的精准性缺乏问题;存在重展示、重管理、轻分析服务的现象,不同部门、不同行业文旅信息共享困难;产业缺少开发人才,没有形成成熟的运营模式;管理与运营的旅游附加值与附加效应不够明显,智慧文旅产品的附加值低;较少开展需求导向的产品研发,缺少面向对象的解决方案,缺乏智能和智慧核心,特别缺少针对老人群开发的适老智慧文旅产品;产品开发转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如当前甘肃省智慧文旅IP 主体多为传统风景名胜,ACG(动画、漫画、游戏)和文娱类IP(电影、电视、戏剧、文学、音乐等)数字化旅游产品缺少,现有智慧旅游产品未有效体现消费意愿。在将传统景区和景点进行数字化、可视化、虚拟现实化方面,甘肃省已开展了很多尝试。然而在体验经济时代,文旅产业消费需求呈现圈层化和分众化趋势,甘肃省智慧文旅在顺应文旅消费升级上仍存在滞后和创新不足等问题,亟需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实现情境艺术与文化旅游消费者情感深度共鸣的文旅消费产品。

(五)文化旅游产业分散,集群发展能力不足

甘肃省文化旅游体系的协调沟通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统筹协调全省文旅产业发展的统一平台。甘肃省由于省级财政对文旅产业的投入有限,导致统筹全省文旅产业发展力量不足。全省文旅产业联动发展和集群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各地区分工协作、整体推进、错位发展不够,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不够紧密,虽有协作,但交流多为浅层次、单渠道交流,尚未形成多方合作利益共享机制。同时,甘肃省文旅产业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不顺畅,省级层面的联合发展机制未建立,多方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构建。

(六)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新时代,人才、知识、科技等创新要素使文化旅游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旅游对相关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旅游产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增,不仅需要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在创意、产品、运营、市场、管理、增值服务等方面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胜任能力,也要熟悉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但是目前,甘肃省文化旅游人才集聚能力、培养水平与引进力度仍然较低,文化旅游人才队伍总量偏少,学历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缺少真正能够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领域、各层次人才,缺乏既有宽广人文视野,又有精深产业理念的复合型高素质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5]。专业人员的缺乏对甘肃省文旅产业创新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因此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三、甘肃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路径予以解决:

第一,加快组织对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在科学论证和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实施一批甘肃独特的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工程,谋划实施一批中医药、研学、旅居、养老、户外休闲等大健康产业项目,支持国有企业积极参与甘肃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充分发挥重大工程项目对甘肃省文旅产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把甘肃省巨大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真正落实文旅强省战略目标。

第二,加快培育壮大文旅产业发展主力军,突出文旅产业在甘肃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通过持续优化融资环境,支持省属国有平台企业以放大国有资本效应为基点,探索资源变现、资产变现、产业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有效路径,融合股权、基金和政策性资金,力争经过2—3 年时间培育2—3 家文化旅游类主板上市公司,用3—5 年时间在省级层面打造一个千亿元级文旅产业投融资平台,有效提升文旅产业投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甘肃省文旅产业的重点突破、率先发展。

第三,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甘肃省优质文旅资源省级统筹整合,打破区域分割、行业壁垒,引导资金、人才、技术向优势区域、优质平台集聚,有效发挥资源资产聚合放大效应,推进全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向战略纵深推进,用3—5 年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新创建2—3 家5A 级景区,切实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第四,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甘肃省文旅产业的研发投入,全面打造智慧文旅产业新业态。要借助科技创新加快谋划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文旅产业发展新途径,借助5G 的高速度与低延迟,在AR、VR 以及云游戏等领域强化技术应用和研发,开发VR 全景直播、超高清视频、VR 短视频等网上文旅产品形态,研发一批电竞与传统体育、城市文化、旅游目的地、景区业态融合的沉浸式体验项目,提升文旅IP 生态价值,注重网店、MCN 机构、主播、平台、用户、服务商产业链集成,大力发展数字文旅产业,开发甘肃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做好全省文化旅游IP 数字化集成,培育活力十足的网上文旅新生态。

第五,加快放大文旅产业“链主”集群带动作用,支持省属国有资本以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宽广的视野、更现代的眼界培育市场主体,牵引带动行业产业突围发展。特别是针对目前甘肃省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底子薄、受疫情影响市场信心恢复难的特殊境遇,要聚焦大企业产业链集成带动效应的有效发挥,牵引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足文旅供给潜能培育文章,孵化带动千百万文旅小微企业,丰富产品供给,做活文旅产业市场。

第六,实施人才兴旅方略。文化旅游高质量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引领带动,因此要不断加强甘肃省高等院校与文化旅游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推进政校、校企、校校项目合作,把文旅产业规划、文旅产业管理与文旅旅游专业技能一起作为甘肃省文旅人才培养的必修课,提高甘肃省文化旅游人才的综合业务能力,培养多层次、精细化、复合型、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人才。另外,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文化旅游服务人才的培养,在体验深度化、服务个性化的文化旅游背景下,此类人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游客提供新的文化旅游方式和旅游产品。

猜你喜欢

文旅甘肃省旅游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