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漫画的多模态认知批评话语分析
2022-04-20曹进李晨
曹 进 李 晨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孕育了话语形态的多模态特征,而话语与社会文化之间紧密相连,即在“特定历史和文化关系中,人们运用语言和其他手段,开始进行有某种目的和效果的社会交往活动”[1]。在视觉时代,新闻报道与漫画“联姻”形成的新闻漫画脱颖而出。作为现实性的图文符码,新闻漫画属于典型的多模态话语,其编码过程不可避免地会糅合创作者的思想,因此,它既是一种独特的新闻报道形式[2],更是传递信息、表达观点、传播价值观的重要渠道。2020 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引起全球关注,基于此背景,2020 年1 月28 日《中国日报》主办的中国新闻漫画网发布了有关“倡议书——漫画作枪,抗击疫情”专题漫画的征稿活动通知,希望通过漫画的形式帮助受众及时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本研究选取“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美术家在行动之漫画篇(一)—(三)”里的新闻漫画作为语料,基于多模态认知批评视角,运用“功能—认知”分析法,揭示新闻漫画多模态符号资源隐含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机制,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漫画传递的价值观,也有利于信息时代培养受众的多模态识读能力[3]。
一、理论基础
张德禄[4]指出“多模态话语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若单模态话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如既有文字又有图像),也可称之为多模态话语[5]。van Dijk[6]认为话语是各类符号(表情、手势、文本等)意义的表现形式,学者开始关注非语言符号时,表明多模态视角在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中逐步流行起来。随后,Machin[7-8]提出“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Multi-modal CDA)这一概念,试图揭示多模态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为了实现有效的揭示,需要分析多模态符号资源的表层意义及其蕴含的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在无形中塑造人类的思维[9],为话语的解读提供认知理据。辛斌[10]表示话语既表征心智,又通过心智表征社会,因此,话语分析同时需要认知视角和社会视角。基于此,多模态语篇的分析需要结合认知与批评两个维度,因此,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的出现是必然的,其两个主体理论是社会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11]。本研究将基于社会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建构具体的“功能—认知”分析法探析新闻漫画,前者聚焦于多模态语篇的社会性,后者注重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在语篇中的意义建构作用[11]。本研究中,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里的“批评”仅表示一种中立客观的态度,即揭示新闻漫画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从而了解其体现的价值观念。
(一)功能分析法
社会符号学作为交叉性学科[12]142-144,强调符号的社会性。Kress 和van Leeuwen[13]基于社会符号学,借助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建构了解读视觉图像关系的视觉语法,包含三个层面: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然而,视觉语法忽视了激活多模态知识建构的思维过程,以致偏离了结合语境的信息解读[14]。因此,单一的视觉语法理论无法满足分析图文并茂的新闻漫画的条件。Royce[15]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出了符际互补理论(intersemioticcomplementarity),该理论促进了文本模态和视觉模态的相互补充与协同,旨在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为受众呈现一个连贯的多模态语篇。符际互补理论与视觉语法皆衍生自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基于此,本研究将二者结合构建“功能分析法”,试图弥补视觉语法的缺陷。
本研究将多模态功能分析法分为三部分内容: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构图功能。概念功能中,视觉模态旨在表征图像参与者(人/物)、正在进行的过程(事件)和环境成分(地点)的交际关系或概念关系。基于 Halliday[16]与 Halliday 和 Hasan[17]的词汇衔接理论,确定了视觉模态与文本模态存在衔接互补关系:重复关系(repetition)、同义关系(synonymy)、上义关系(hyponymy)、反义关系(antonymy)、借喻关系(metonymy)和搭配关系(collocation)[18]。
人际功能主要表征与受众的人际关系。视觉模态人际意义的实现体现在受众与图像表征参与者之间的参与水平、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参与水平指图像参与者与受众是否存在矢量(目光),若存在,属于索取类图像,即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或参与者寻求受众的观点;若无矢量,图像属于提供类,即受众仅接受信息。图像参与者与受众的社会距离依赖于镜头的取景:近景、中景和远景。近景表示参与者与受众间是一种紧密的社会关系;远景表示一种疏远的关系;中景体现的社会关系处于近远景之间。权力关系通过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体现。水平视角包括正面与斜面视角。正面视角给予受众一种身入其境的感觉;斜面视角表示受众仅是旁观者。垂直视角包括仰视、平视和俯视。仰视指图像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平视指受众与参与者地位平等,无权力差异;俯视表示受众地位较高。文本模态的人际意义通过小句的语气系统实现。Halliday[16]将人际交往活动划分为四种言语功能:提供(offer)、命令(command)、疑问(question)和陈述(statement)。提供的言语功能指文本提供某项服务;命令一般由祈使句实现;疑问通过疑问句实现;陈述则通过陈述句实现。
构图功能中的视觉模态与文本模态从信息值、显著性和框架方面协同合作,呈现连贯的语篇信息。信息值表示图像中各视觉元素的位置(上下、左右、中心等)被赋予特定的意义。显著性体现在图像各元素的大小、色彩、前景化等方面。框架指图像中是否存在分割线条、元素间的颜色划分或形状的连贯性等条件。
(二)认知分析法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认知手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其本质是“用一种概念或现象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概念或现象”[19]。隐喻在映射的过程中,“场景”是概念的核心,由此,Musolff[20]提出了“隐喻场景”概念,并强调其带有明显的态度或文化意识。各种符号皆承载人类的思想与感情[21],隐喻也可以用非语言符号表现,基于此,出现了多模态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表示两个概念是替代性的关系,即“A stands for B”(A 代表B),其解读较依赖于文化背景和语境。转喻的研究落后于隐喻,同样多模态转喻的出现晚于多模态隐喻,其相关研究并不多。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不仅传递语篇信息,实现与受众的人际功能,也传递言语者思想,基于此,本研究建构了“认知分析法”的模型(图1)。
图1 认知分析法
交际双方的互动过程作用于意义的识解[22]。由图1 可知,多模态隐/转喻的意义识解成功需要主体性(交际主体:言语者)及社会性(交际客体:受众)的共同作用。交际主体在话语发出的过程中伴随一定的权力,蕴含自身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试图在多模态语篇中以隐喻/转喻的修辞手法影响受众的信念或认知。在多模态语篇中,交际客体需理解和阐释与权力相关的话语结构,即揭示其社会过程和认知过程[23]。Fairclough[24]认为社会与语言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是观之,语境的形成无法脱离社会情景。交际客体即社会成员(受众)在解读多模态隐喻/转喻语篇时要综合考虑微观层面: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群体意识形态(如政治信仰)以及宏观层面:多模态隐喻/转喻语篇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因素。多模态隐喻/转喻具有传播态度和固化思维的作用,运用主体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结合而成的多模态分析法对多模态隐喻/转喻语篇进行意义识解,有助于揭开其意识形态的本质。
新闻漫画常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赞扬或批判社会现象,从而构建图像参与者形象,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体现其社会意义及价值。本研究运用“功能—认知”分析法,构建完整的新闻漫画分析框架:社会文化语境—语类形式—多模态符号资源分析—多模态隐喻/转喻意义识解。
二、新闻漫画的语境与语类分析
本研究从中国日报网站新闻漫画网资讯板块中第14 页[25]里选取了主题为“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美术家在行动之漫画篇(一)—(三)”相关漫画94 幅(重复漫画仅计一次),基于图文结合且具有多模态隐喻/转喻的条件进行甄别筛选,本研究判断符合条件的漫画有52 幅。
基于上述语料,本研究将回答两个问题:
问题一:新闻漫画中多模态符号资源是如何协同影响受众意识形态的?
问题二: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下,受众对漫画中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解读传达了其怎样的认知意义?
(一)新闻漫画的社会文化语境
己亥岁末,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其蔓延速度之快,亟需全社会和全世界的齐心抗击。2020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6]同时,会议强调要加强舆论引导,公开、准确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为响应此次会议号召,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发出倡议通知[27]:漫画家有责任拿起手中的画笔,在疫情防控任务的前中后期,通过生动形象的新闻漫画助力抗疫工作。
(二)新闻漫画的语类形式
Kress[28]认为“语类是分析交际中程式化语言性质、语言体现、语言功能的一种手段”。换言之,语类主要阐释文本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新闻漫画的语类内容则表示“做什么”,即漫画围绕哪些话题开展叙述。新闻漫画的语类特征对应“怎么做”,即新闻漫画承载的语言态度和意义以何种方式呈现及传播。
首先,新闻漫画的独特性在于其表达的观点明显包含创作者自身对社会事件及话题的态度和立场。基于新闻报道类型,新闻漫画对社会事件的呈现可分为三个方面:赞扬性的正面漫画、批判性的负面漫画、客观性的中立漫画。从本研究所选语料来看,新闻漫画呈现类型(如表1 所示)多以正面漫画为主。
基于表1 可知,新闻漫画较多呈现积极正面的内容(医护人员,公众齐心抗疫,科普疫情知识等,共34 幅),其次是中性漫画,多呈现居家隔离的画面以建议公众做好防护工作(11 幅),最后是负面漫画,多批判疫情期间社会不良现象,如传播不实信息、造谣、滥食野生动物(7 幅)。基于此,新闻漫画的内容围绕四方面展开:“医护人员”“团结抗疫”“防疫措施”和“社会不良现象”。
表1 新闻漫画类型
其次,从新闻漫画的文本模态看,其语言风格有三种特征:1.简洁性:概括性强、重点突出及照应图像(如请战书、KO!);2.修辞化:转喻与隐喻并存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如拨开乌云见晴天、保护神);3.积极性:表示正能量、积极的词汇居多(如武汉加油!中国必胜!)。
三、新闻漫画的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
漫画创作者在漫画中选用的图像、色彩等符号同语言一样,既复制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又对其进行重构[5]将漫画建构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多模态符号资源的运用在无形中影响受众。多模态隐喻/转喻是多模态符号资源意义建构的表征,受众对其进行识解的过程会伴随自身的认知因素。新闻漫画既是创作者思想与立场的表达载体,也是受众交流、互动与共鸣的平台,在记录社会事件与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价值观念。
(一)多模态符号资源分析
基于漫画呈现类型,本研究首先对52 幅漫画所包含的视觉信息元素进行了标注,对应每幅漫画呈现的语言符号,每幅漫画中图像与文本均存在图文衔接关系(如表2 所示)。
基于语料的分析,本研究将图文衔接关系的实现总结为四类:搭配(collocation)、近义(synonymy)、借喻(metonymy)和重复(repetition)。搭配指文字与图像共同出现在一个语境中,如文字模态(信息)与图像(手机)搭配,传达出手机里有信息的意思;近义指图像与文字所示意思相近,如图像(蝙蝠)与文字模态(野味)形成近义关系;借喻指以喻体代本体,如图像(楼)与文字模态(黄鹤楼),共同构成了“武汉”的形象;重复是指图像与文字表达同一概念。表 2 中,(C)(S)(M)和(R)指每幅漫画体现的关系,其后的文字表示与该关系中相衔接的参与者、过程或环境,如漫画篇(一)里“正面漫画”类型中的“(R)|(M):新冠病毒”,其具体含义是正面漫画中,有两幅漫画同时与各自漫画中的参与者“新冠病毒”有衔接关系:重复关系和借喻关系;“(M)|(M):门神”的含义是有两副漫画同时与各自漫画中的参与者“门神”有重复关系。经统计发现,漫画篇(一)中,重复与借喻关系出现的次数一样(各7 次),其次是搭配与近义关系(各4 次);漫画篇(二)中,重复关系出现次数最多(15 次),其次为借喻关系(3 次);漫画篇(三)中,重复关系与借喻关系均出现3 次,基于此可知,重复关系是漫画创作者实现图文互动的重要手段,其次是借喻关系。重复关系的作用是受众可以直观地了解漫画呈现的参与者、过程及事件发生的背景,更好地理解漫画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意义;借喻关系的运用促使漫画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深入受众内心,为其留下深刻印象。
表2 新闻漫画的图文衔接关系
本研究对新闻漫画人际意义的讨论从图像与文本两个视角出发(如表3 所示)。图像元素的人际意义分析从三方面展开:参与水平、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就文本而言,其人际意义的实现需借助语气系统:提供、命令、陈述与疑问。
基于表3 可知,新闻漫画的文本多以陈述语气(共27 次)的方式传递信息,促使受众对事件内容一目了然。从参与水平出发,视觉模态(图像)的人际意义实现主要体现在“提供类”(共47 次),表明图像参与者与受众之间不存在矢量,受众仅接受信息。图像参与者与受众的社会距离主要体现在中景(共30 次),即两者之间的关系仅是信息传达方与接收方。从权力关系看,水平视角下的正面视角与斜面视角出现次数一致(各26 次),正面视角指漫画给予图像参与者正面形象,赋予受众感同其深受的情景;斜面视角指图像参与者以侧面形象出现,受众仅是旁观者。垂直视角下,新闻漫画多以平视视角出现(共29 次),即漫画中,受众与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同样平等,无权力差异。
表3 新闻漫画的人际意义
新闻漫画的构图意义主要体现在信息值、显著性与框架三方面。经分析,本研究发现所选语料中,新闻漫画的图像元素位置摆放各有不同(如上下、左右或中心等),具有特定的意义。图像各元素的色彩鲜明度较高。下面本研究将结合具体的漫画(漫画1)进行其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构图功能的分析。
漫画1 杀(作者:沈天呈)[29]
从概念功能出发,基于图像与色彩符号(白色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可知,漫画1 主要参与者是“医护人员”;图像呈现的事件过程是白衣天使面朝病毒挥剑;环境成分代表地球。文本模态“大刀向凶顽病毒砍去”与视觉元素“刀”和动作“挥剑”构成“重复”的语义关系。图文协同的方式直截了当的传达“医护人员积极抗疫”的思想。基于此,图文的概念互补明确了该漫画的主题——抗疫期间,医护人员化作战士,以刀作枪进行“战疫”工作。
从人际功能看,文本模态“杀!”本身具有“暴力”色彩,但在漫画1 中,其“暴力”的皮肤下隐含积极的意义:病毒的存在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必须将其消灭。“杀!”以感叹句的形式出现,表明创作者强调新冠病毒的威胁性,唯有予以强力反击才有可能遏制其传播,同时提醒受众做好防护工作。文本“众志成城”以陈述语气的形式呈现,表明“抗疫是一场全国性的行动”。视觉模态下,参与者“医护人员”与受众之间虽无矢量关系,但受众深知正是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的挺身而出,才有了人民的平安康泰。从取景角度(近景)看,图像“医护人员”呈放大化(身体部分较长),说明“医护人员”与受众之间比较亲密——疫情期间,众人心怀恐惧时,医护人员“疫无反顾”,奋战在前线与病毒抗衡,以平凡之躯为人民保驾护航,由是观之,受众对医护人员怀有崇敬与赞美之情,其关系是亲密的。从权力关系看,漫画给予“医护人员”正面视角,表示受众对其“身临心会”——在灾难与挑战面前,众多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受众虽未奔赴“真实的”疫情战场,但内心同“医护人员”一样牵挂每个人。漫画1 中,“医护人员”被放在比观众视线更高的位置,受众仰视医护人员,既体现了医务人员作为英雄,在抗疫期间的重要地位,又说明受众对医护人员的尊重与歌颂。
从构图功能出发,漫画1 的信息值体现在元素的位置摆放,基于水平方向,左边的元素——病毒代表已知信息,右边的文本和图像元素则表示新信息。图像“病毒”是受众熟知、易理解的信息,但仅凭借该元素无法完整传达漫画的意义。漫画右边文本模态“大刀向凶顽病毒砍去,杀!”作为新信息,其明示意是“击杀病毒”,但隐含意是“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早日打赢疫情防控战争”,并结合图像“医护人员”实现了漫画的意义——医护人员积极抗疫。从垂直方向来看,图像上方的元素是理想的信息载体,而下方的元素则表示现实的信息。“医务人员”位于漫画上方,代表疫情期间的中坚力量,是救治病患的最佳人选,漫画创作者旨在传达:抗疫时期,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是伟大的英雄。“病毒”元素位于漫画下方,出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人类虽无法直接观察到起具体形状,但距离人们较近,危害性强。基于中心—边缘的构图布局,文本模态“众志成城”位于漫画中间,负责传递核心信息,而处于边缘的元素起辅助作用。“众志成城”既表明“防疫抗疫,人人有责”,也表示国人的团结是抗疫工作的坚实基础,众人齐心协力,做好防护工作,以期更快更好地打赢这场战“疫”。漫画1 的显著性和框架体现在色彩方面。首先,漫画背景隐含意是新冠疫情发生在地球上,医护人员积极抗疫。其次,白色防护服、手套与口罩旨在呈现严峻的疫情形势,漫画创作者呼吁受众做好日常防护。刀刃部分呈现部分红色,表明防疫抗疫已经取得的显著效果,刀把所束的红色飘带附有文字“众志成城”,说明众人的齐心协力是抗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挥剑动作产生的笔直线条及病毒的分裂说明疫情发生后,中国迅速采取防控措施,已取得显著效果。漫画1 主要描述了医护人员抗击疫情的信息,传递的主旨思想是彰显医护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英勇奋战、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值得我们赞扬与歌颂。
漫画创作者多以重复关系实现漫画的概念意义,人际功能下文本模态的意义以陈述语气的形式实现,视觉模态中图像参与者较多与受众无矢量关系,受众与图像参与者较多无权力差异,地位平等。本研究所选漫画中虽有中性与负面漫画,但其表达的都是正面意义:建议受众疫情期间做好自身防护,同时告诫受众“舌尖上的野味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漫画较多赞美医护人员的“英勇战斗精神”和国民的“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更弘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多模态多模态隐喻/转喻意义识解
隐喻多出现于象征主义和诗歌中,现实主义语篇中多用转喻[30]。新闻漫画属于现实类文本,本研究经统计发现有14 漫画中出现了多模态隐喻,其余38 幅漫画中存在多模态转喻现象。
1.多模态隐喻意义识解
通过分析所选新闻漫画语料,本研究对14 幅漫画的多模态隐喻表征意象进行整理归类(表4),同时总结了三大目标域。
表4 多模态隐喻三大目标域及源域表征意象
从表4 可知,源域表征意象多借助人造物,即人类日常生活所见所用之物和神话传说及历史典故人物形象作为源域来认知“目标域”相关概念。其中,医护人员多被喻为“神话传说人物或历史人物”,比如钟馗,专司打鬼驱邪,是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人们所熟知的角色。基于这种传统文化理念,漫画创作者将医护人员比作钟馗,换言之是将“新冠病毒”化作“凶猛的年兽”,唤起受众内心的情感,使之对医护人员产生敬仰、信赖之情。其次,本研究所选新闻漫画中多模态隐喻主要围绕“医护人员”“新冠病毒”及“(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不良影响”三个目标域展开,构成一个隐喻体系。
漫画2 KO(作者:张飞)[31]
新闻漫画中,多模态隐喻在表达观点、立场与情感上更具创造力和直观性[32]。从主体性因素出发,创作者选用拳击用语“KO!”为受众呈现一个拳击竞赛的激烈场景,体现了其强烈的感情色彩(消除威胁生命的安全隐患),但结合文本“新型冠状病毒”可知“KO!”的含义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其权力表达是“人类将彻底消灭新冠病毒”。基于图像(拳击手套和头套、护栏等)可知这是一场拳击赛。从图像及色彩(白色防护服、防护面具及口罩)可知拳击选手是“医护人员”,其隐含意是“防疫抗疫的医护工作者”。基于图像(国旗)可知,“医护人员”来自中国,其隐含意是“抗击疫情的中国国民”。综上,该漫画传递的信息: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医护人员积极付出实际行动抗疫,表达了漫画创作者对医护人员崇高的敬意,也表达了其美好愿景——战胜新冠病毒。
Shilperood 和Maes[33]认为“新闻漫画隐喻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其场景性”。多模态隐喻场景将意义置于具体的时空语境中,使源域变得更加直观,同时,隐喻场景具有非现实性和巧妙性特征,因此,受众需借助自身文化背景进行解码。漫画2 中,“拳击比赛”以源域的形式构成隐喻场景,包含比赛选手,比赛过程及结果等元素。从社会性因素看,漫画2 中,一位身着医护服,面戴口罩的拳击选手正击打对手,擂台下欢呼的观赛者和选手的动作构建出“拳击比赛进行中”的场景(激活工具:擂台、护栏、手套等成分),这些要素和激活的成分唤起受众记忆中与之相关的信息,形成“具有对抗性质的比赛场景”的源域空间。从明示意角度出发,这是一场紧张激烈的比赛,但其隐含意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使得抗疫工作迫在眉睫。基于漫画中的图像:防护服、口罩、国旗等;文字模态“新型冠状病毒”,受众构建出“医护工作者积极抗疫”的场景,场景中各要素形成目标域空间。此目标域则反映出医护人员在防疫工作中的重要性。两个空间的元素形成映射关系:拳击者映射医护人员,擂台映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拳击手套映射灭疫药物等。漫画2 的隐喻场景“消杀新冠病毒”,既是漫画传递的主要信息,也承载着广大受众的愿景——消灭病毒,恢复往日生机与活力。
漫画2 建立在“抗疫是拳击赛”这一隐喻上,“擂台”与“国旗”的选用别出心裁。“擂台上是抗疫战场”,医护人员作为抗疫战士,冲锋在前,为疫情雾霾下的城市与国家撑起一片蔚蓝天空,以行动诠释了其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与英勇无畏的伟大抗疫精神;而擂台下是居家防护的公众,抗疫时期,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命运与共,铸就了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国旗”既代表中国积极抗疫,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抗疫精神。从拳击比赛看,观赛者挥臂舞动欢呼的模样强烈表达了其爱国主义精神,基于此可知,漫画2 弘扬了白衣天使的伟大抗疫精神及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与众志成城。
2.多模态转喻意义识解
Ungerer 和 Schmid[34]认为转喻有 9 种类型(如整体代替部分、部分代替整体、地点代替机构、地点代替事件等)。基于其他学者的研究,Peirsman和Geeraerts[35]指出有23 种转喻类型,比如:次事件代替复杂事件、空间部分代替整体、特征代替实体等。本研究对38 幅漫画的多模态转喻类型及转喻内容进行统计,如表5 所示。
从表5 可知,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类型较多(共28 次),如漫画中出现建筑(黄鹤楼),辅以文本模态“抗击肺炎”可知“黄鹤楼”是指整个城市“武汉”。此类转喻类型的优点在于受众容易理解漫画传递的信息,从而快速了解社会事件或话题。其次,地点代替事件的转喻类型出现3 次,漫画中出现了类似战争的场景,下面辅以文字描述“分散,就是人员密集的地方不要去!”,其真正含义是公众在防疫抗疫期间要做到“足不出户,自行防护”。转喻类型的多样性丰富了内容呈现及信息传递的形式。
表5 多模态转喻类型及内容
漫画3 的转喻类型是部分代替整体。从主体性角度看,漫画创作者选用文本模态“保卫武汉,保卫全中国”,其中“保卫”一词颇具特色,饱含历史文化特点与感情色彩。“保卫”容易唤起受众关于战争(保卫战)的历史记忆,“保卫”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爱国情怀。漫画3 上方,“黄鹤楼”位于中间位置,承载漫画的主要信息,其四周的背景是连绵不断的山脉与雄伟壮丽的长城。结合文本模态“保卫武汉,保卫全中国”可知,象征一种战争氛围。漫画3 下方呈现的场景不同于上方。文本模态“联防联控”“抗击肺炎”提供了主要信息。“众志成城抗新型冠状病毒”表达了创作者的观点:疫情当前,众人要齐心协力进行防疫工作,早日消灭新冠病毒。基于漫画3 下方的图像(抗疫人民)可知,人民是取得抗疫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
漫画3 保卫武汉保卫中华(作者:韩鹤松)[36]
转喻的映射与次认知域中的心理突显或激活有关[37](Barcelona,2000),换言之,转喻意义识别的关键在于对源域中复杂事件的推断,其识别较依赖于漫画语境与源域所包含的文化内涵[11]。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其坐落地是江城武汉,而长城位于中国首都,基于此,受众依据文本模态“保卫武汉,保卫全中国”以及图像“黄鹤楼”“长城”及“山脉”在脑海中构建起目标域“武汉”与“中国”。同时,受众结合“保卫武汉,保卫全中国”以及红色背景,在脑海中建构起“战争域”的认知体系。基于漫画3 上方的意义编码过程,受众得知“武汉”是此次战争的重要收复地——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荆楚大地遭受新冠病毒肆虐,武汉逐步“沦陷”,此时,唯有保护好武汉才能保卫全中国。建筑“黄鹤楼”后面有一辆与之“背道而驰”的车辆,其隐含意是“支援武汉的人力(逆行者)与物力资源”。世界上没有无所不能的超人,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抗疫之战,白衣逆行;共产党员,逆向而行,不惧艰险,星火驰援武汉,体现了逆行者的长征精神,正是他们的奋战与支援让蓬勃的希望在荆楚大地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抗疫人员(医护工作者与公众)位于漫画中间,其代表的是全体中华儿女。面对疫情,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14 亿多中国人民患难与共,举国同心,绘就了团结即力量的画卷。图像符号“测温计”“针管”“口罩”等都代表了“抗疫药物”,说明药物是救治新冠病毒肺炎的有效方式。文本模态“众志成城抗新型冠状病毒”表明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全国掀起了联防联控全面抗击疫情的高潮,大家抱以“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积极态度开展防控工作。从色彩符号出发,“黄鹤楼”周围呈现白色,其隐含意是“前路光明,阴霾终会散去”,在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同病毒对抗,终会再见“樱花怒放,笑声满山川”的江城。漫画3 中,创作者选用“长城”“黄鹤楼”“山脉”等图像,彰显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抗疫之战终将取得全面胜利,同时发扬了抗疫期间,中国人的五四精神,赞扬其长征精神爱国主义与英勇奋战,整幅漫画形象地体现了国家和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念和决心。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本研究发现多模态隐喻与多模态转喻的意义识解过程反映了受众综合考虑社会、文化和情感等多重因素,借助自身经验及历史文化认知事物的特征,成功地获得漫画所传达的认知意义:抗疫期间,医护人员与中国人民的奉献、团结与爱国情怀既书写了中国人的担当,又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与伟大抗疫精神。
四、结语
基于多模态认知批评分析方法,本研究分析了中国新闻漫画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美术家在行动之漫画篇(一)—(三)”新闻漫画多模态符号隐含的意识形态及认知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新闻漫画较多以重复关系实现其概念意义,以陈述语气的形式实现人际意义,受众与图像参与者较多无权力差异,地位平等。新闻漫画较多赞美医护人员的“英勇战斗”和人民的“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2.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与多模态转喻的意义识解过程反映了受众综合考虑社会、文化和情感等多重因素认知事物的共性,从而知悉漫画传达的意义与价值观——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