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探析

2022-02-03黄东阳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重工业轻工业苏联

黄东阳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论述

1951年12月,毛泽东在指导“三反五反”工作时指出:“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1]这是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要把重工业作为国家工业化的优先发展方向。1953年6月,毛泽东在全国财经会议上讲到:“为了保证国家的独立,我们在编制五年计划时要把建设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增强国防力量,向社会主义前进。”[2]273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重工业投资占到了工业投资总额的88.8%,真正将重工业放到了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毛泽东开始对重工业优先的思想进行总结。在1956年4月的 《论十大关系》 一文中,毛泽东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3]与此同时,毛泽东也提到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强调协调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是对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重要补充。1957年2月,毛泽东再次指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4]241

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促使毛泽东重新思考重工业的地位。在1959年的 《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 一文中,毛泽东指出:“重工业我们是不会放松的……重工业要为轻工业、农业服务。”[4]78这表明此一时期,毛泽东对于重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开始突出重工业的服务作用。这一认识转变既切合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实际,也是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基本国情的正确反映,对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把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思想概括为以下几点主要内容:

首先,要优先发展钢铁工业等基础工业。钢铁工业是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基础工业之一,能够为汽车工业、船舶工业和国防工业等提供原材料,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个国家钢铁工业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该国的工业化水平。因而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就非常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他曾在一次座谈会时提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吹起来牛皮很大,历史有几千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一年才生产二百几十万吨钢,现在才开始造汽车,产量还很少,实在不像样子。”[2]500此后,他又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钢铁工业,把钢产量提上去。尽管对于钢产量的片面追求和继之而起的全国范围内的大炼钢铁运动对国民经济造成了损失,但建国初期毛泽东对钢铁工业在重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强调,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要正确处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毛泽东也在根据经济建设的推进情况不断调整和反思对于农业和轻工业的认识。一方面,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一关系,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提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有效积累资金,为重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反过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后,毛泽东开始强调重工业的服务作用。因而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于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关系问题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最后,重工业的发展既要注重引进苏联技术,学习苏联,又要结合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重工业主要是从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开始起步的。毛泽东也多次强调向苏联学习的重要性:“重工业的设计、施工、安装,自己都不行,没有经验,没有专家,部长是外行,只好抄外国的。”[4]368通过获得苏联援助并向其学习,我们在建国初填补了航空发动机、钢铁、汽车、石油设备等方面的空白,有效缩短了重工业起步和发展的时间。同时,毛泽东指出,重工业要为轻工业、农业服务,从而为避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弊端,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形成原因

首先,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依然盘踞台湾,并且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为了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美国甚至不惜对中国采取政治打压、经济和军事封锁。1950年,更是组织多国军队发动了对北朝鲜的侵略战争,严重威胁着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安全。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国家必须首先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才能全面增强军事防御能力,维系自身安全。为此,中央宣传部在1953年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中就明确指出:“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这种痛苦我们中国人民已经受够了。如果现在我们还不建立重工业,帝国主义是一定还要来欺侮我们的”[5]705。

其次,国内面临着一穷二白的重工业基础。1949年,中国的重工业发展基础弱、层次低、占比少,机器大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到17%,煤炭、钢铁的产量和发电量等主要重工业指标都很低。毛泽东也曾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329薄弱的重工业基础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制约社会主义的健康成长。因而在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的起步,进而夯实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必须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

最后,苏联重工业巨大成就的示范作用。苏联是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建国初即开始重视并着力发展重工业,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1928——1937年间,苏联的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8%,钢铁产量从425万吨增加到1773万吨,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坦克和飞机等先进工业产品都已经可以大量制造。正是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突出成就,为苏联打赢卫国战争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战结束后,苏联又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并成为第一个把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苏联的成就引得各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与苏联类似,新中国在建国初也是一个及其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只有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才有机会实现后发赶超。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迅速向社会主义阵营靠拢,与苏联签订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开始借鉴苏联经验,全面开展了重工业建设。

三、20世纪5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大历史意义

首先,有效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建国初严酷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以较快的速度建立了拥有当时尖端技术的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石油化工、特种钢、汽车、飞机、坦克、船舶、常规武器、电子、核工业等,为现代军事工业的建立奠定了扎实基础,也为打赢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引爆原子弹和氢弹,成为了具有核威慑力的大国,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安全。

其次,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初步完善。经过建国初10年左右的努力,主要的重工业部门逐渐建立了起来。钢铁工业方面,1953年鞍钢建成并投入生产,1955年武汉钢铁公司也开工建设。汽车工业方面,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建设,这也是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化学医药方面,1954年华北制药厂开始建设,1958年投入生产。除此之外,中国的航空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和冶金工业等,也在这一时期逐步建立了起来。只用了不长时间,新中国就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一改建国前工业部门基本集中于轻工业的落后状况。

最后,极大改善了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一系列大型的基础设施在这期间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公路方面的青藏公路、康藏公路和新藏公路等,铁路方面的鹰厦铁路和宝成铁路等,都在这一时期相继建成通车。1957年,长江上第一条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也正式建成。电力方面,“一五”期间有25个电力项目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建设,发电量迅速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时期取得的突出成果,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经验启示

首先,必须努力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对中国这样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要求得真正的独立和全面发展,就必须立志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在建国初,苏联曾要求中国不要搞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是参与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国际分工。毛泽东反对这种受制于人的做法,明确提出要把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工业化的重要目标。后来的历史表明,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可以避免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风险,还有利于提高对外竞争力,降低工业配套生产成本。如果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农业大国势必沦为发达国家的廉价原材料产地,在政治上也将不得不依附于人,甚至沦为他国附庸。

其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和引进技术相结合。引进国外先进的重工业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缩短发展时间,突破一些重要的技术瓶颈;但对于一些重大的、核心的、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工业、国防工业技术,则必须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不放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建国初,我们利用身处社会主义阵营的有利条件,积极从苏联引进技术和设备,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对于技术引进,毛泽东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引进新技术不是一味模仿,照搬照抄。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结合起来。引进新技术必须同自己钻研结合起来。”[5]126正是由于对独立自主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强调,在苏联撤走专家和设备后,我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出困境,继续重工业的建设步伐。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摒弃“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错误发展思路,努力攻关,早日克服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等“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最后,在发展过程中要更好地处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关系。受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重工业发展巨大成就的鼓舞,以及对自身情况的认识不足,我们在建国初期对重工业发展、特别是钢铁工业产量的增速要求过高,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客观实际。这固然反映了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对于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况的强烈期盼,但它所带来的欲速不达、主观冒进的教训也是深刻惨痛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克服了机械取经、简单模仿的发展弊端,经历了“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再到“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持续思想升华,实现了政治坚强稳定、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目标。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把毛泽东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与我国现今政治经济的客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努力夯实现代化工业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搞好农轻重综合平衡,不断提高国家实力,持续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求。

五、以总体性的视角评价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

首先,不能单纯以经济视角衡量其效果。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国家既要医治国内战争创伤,又要开展抗美援朝斗争,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政权,保卫人民胜利果实。为此,必须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建立起保家卫国的物质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站稳脚跟,赢得时间,最终解决人民的生活幸福问题。毛泽东在1953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会议上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6]跳出单纯、狭隘的小仁政圈子,站在辩证、宏观的“大仁政”高度,我们就能清楚认识到20世纪5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其次,要从中华民族漫长曲折的现代化发展斗争历程出发进行评价。在旧中国,中华民族苦于三座大山压迫,政治凋零、经济羸弱、军事废弛,内受地主买办盘剥,外受帝国主义列强欺辱。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的目标,还需要通过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一穷二白的经济状况,才能巩固革命成果,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美好图景。无可置疑,毛泽东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是正确的,不仅有力推动和保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其带来的积极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为当前中国的强大政治示范力、经济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回看,没有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就无法有效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也很难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取得如此突出的伟大成就。

猜你喜欢

重工业轻工业苏联
郑州轻工业大学成果展示
2018年7月轻工业景气指数88.24
2018年7月轻工业景气指数88.24
2018年7月轻工业景气指数88.24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论析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