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2022-02-03高越风陈沛绅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高越风 陈沛绅

摘要:新发展阶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阶段,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动力,必须以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推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必须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及实践要求。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逻辑关联;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之治的世界意义研究”(20ZDA012)。

作者简介:高越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质环境与生态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北京100038);陈沛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1-007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1]109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阶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阶段,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与实践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共同富裕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重要表现。中国古代先贤所推崇的“天下为公”“大同社会”,以及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笔下的“乌托邦”“太阳城”,无不承载着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许,但由于历史条件、思维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终究没有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找到了通往美好社会的正确道路。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对资产主义旧社会革命性的超越,届时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787。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把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目标。毛泽东认为“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3]496。邓小平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4]37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深刻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5]83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强调,促进共同富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以帝王为中心的封建社会运转逻辑的写照。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受累,是资本逻辑导致的“李嘉图陷阱”。“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增进民生福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6]“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7]35纵观百年党史,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8]235在当下,推进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要坚持阶段性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分析新形势、研判新问题、把握新变化、解决新矛盾,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重要任务提上议程并且付诸实践。“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9],我们要在取得全国范围内脱贫攻坚战伟大胜利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将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从精准扶贫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问题,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整体性部署,超越单向输血的扶贫逻辑,逐步实现从“换血”到“生血”的飞跃。乡村振兴既要在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上谋篇布局,又要充分推动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改善整体的精神风貌,促进多维度、全方面共同富裕的实现。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目标内含于共同富裕这一远景目标。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解决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深厚、最广泛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充分激活农村的发展潜力,挖掘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动力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强调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須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0]17坚持新发展理念,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只要坚定必胜信念,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避免发展陷阱,克服路径依赖,实现弯道超车,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11]113-114立足新发展阶段,为实现共同富裕,迫切需要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此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助推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目前,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如期实现,全体人民踏上了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作为新发展阶段的常态,是助推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9]“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9]如何理解“总体”?共同富裕要避免孤立的、片面的理解,要充分考虑到历史的、发展的维度,设想要在一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口基数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离不开对全局的准确研判、对阶段性特征和矛盾的准确解读。坚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以高质量发展为助推,牢牢掌握发展方向与发展成果的共享,逐步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宣布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难题的解决,并不意味问题与矛盾的终结,要解决新的更加难啃的“硬骨头”——相对贫困问题,依然任重道远。纵观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每个阶段发展所面对的重点难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明显,农村发展相对落后。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保障并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基础保障。要重点关注农村居民收入问题,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和精准性,同时进一步推动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发展等领域的深化改革,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质量,切实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依托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广大的农村居民群体将成为促进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的重要支撑,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扎实推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以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进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依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要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努力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一,坚持产业振兴,拓宽致富之路,加速实现共同富裕。产业兴旺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促进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节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要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从扶贫产业向富民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推进农村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功能,让农民更多地依靠二、三产业就业,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要推进农村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二是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引进先进的资本、管理、人才等要素,建立和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引导各类工业、商业资本合理进入农业,有效发挥其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应有作用。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三是要加强宏观调控,在政策引导层面,监管资本流动与介入,对引进项目进行严格追溯与考核。充分依托现代化发展新模式,打造共享经济在农村的新发展,促进如共享果园、共享菜园、共享民宿等新型共享经济模式创新开发,带动农民创业和就业,实现乡村振兴。坚持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通过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兴旺,实现由城乡一体化向城乡融合的转变。

第二,依托先进科技,促进科技兴农,大力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以后,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就明确指出,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多地“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12]196。在现代经济学中,人们对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独特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了专门研究。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在节约资源、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总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技兴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发展方向。一是落实科技兴农扶贫工作责任制,充分提高对口帮扶工作的效率。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领导体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要下大气力当好“一线总指挥”。各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二是提高乡村工作信息化程度,抓好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市场信息服务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市对接”,将“小生产”与“大市场”充分对接。以县为单位,建立龙头企业、努力打造区域性地标品牌,推动农民合作社、贫困农户与技术公司共同投入,搭建专业化、综合性的产业扶贫平台。三是坚持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核心的“双强行动”,改进和引入高效农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四是联合农业科技专家、行业专家、科研单位,打造科技振兴农业团队,不断向农业和上下游产业注入技术创新要素。不仅要把新技术、新基础设施、新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还要让新农民接过技术创新的接力棒。既要在生产技术上有所革新,更要通过科技战略培养一系列新型的农村生产者,从根本上为产业升级与转向奠定原生动力。

第三,发展绿色经济,坚持“美丽共富”,营造乡村良好生态。如何使人、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习近平强调:“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3]209“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彰显了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和衷共济的现代化发展理念。着眼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一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天然优势与宝贵财富,要坚持生活、生产、生态三位一体,实现美丽生活、美丽经济、美丽生态“三美”融合,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道路。二是依托生态修复技术,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环境,突出乡村在自然景观和文化价值层面的比较优势。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乡村,推进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人民富与生态美的统一。三是乡村振兴要着眼长远,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坚持推動经济生态化、生态节约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采用文化赋能,挖掘乡村元素,创造认同与精神价值。要重视文化主导乡村振兴模式的发展,挖掘农村潜在文化元素。一是重视存量盘活,在具有历史文化优势的乡村,要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风情特色,重点发展富含历史文化特色、传承工艺产品的乡村旅游,带动当地农民的就业。二是推进乡村地域统筹规划,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历史文化村镇、古树名木,建设人民富裕、美丽宜人的新农村。传承农业文化,打造农业特色小镇,挖掘特色民俗,保留原生态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灵活经营,将农村打造为城市居民可以休闲度假的农家乐园,形成文化主导乡村振兴的模式。在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农村,可以打造特色乡村建筑与景观,将文化艺术元素融入乡村。通过加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实现跨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孙来斌:“精准扶贫”彰显深切的人民情怀[EB/OL]. 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20-05/14/c_ 1125982614.htm.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9]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周玉婷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