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情侠骨的世间绝唱

2022-02-03吴莹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林觉民革命精神家国情怀

摘 要: 革命英雄林觉民的一封绝笔家书《与妻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柔情侠骨的革命烈士形象。从文学意义与社会价值的角度解读《与妻书》,其既是一封爱家者的血泪家书,也是一个爱国者的忠善宣言,还是一篇爱仁者的慷慨陈词。解读《与妻书》一文,为剖析革命烈士英勇的形象、品味家书多层次的内涵和弘扬国人的家国情操具有独特价值。

关键词:林觉民 《与妻书》 革命精神 家国情怀

清朝末年,内有清政府压迫百姓,专制腐败,外有列强环伺,瓜分中国之心昭然若揭。疲敝之中国,亟须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惊醒世人的耳目,振发全国人的睡梦。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的号角吹响,革命战士怀揣为民族谋出路、为国家求新生的理想,勇敢踏上革命之路,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斗争。七十二名革命志士杀身成仁响应号召,用自己的碧血丹心,谱写下中华民族抗争史上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林觉民就是七十二个革命者之一,英勇就义前他将一生的“情”和“爱”,化作一封遗书——《与妻书》,希望慰藉妻子悲痛的心灵,唤醒国人“沉睡”的灵魂。重读《与妻书》,回顾革命历程,铭记革命志士,能滋养中华儿女的革命精神。《与妻书》既有缠绵的爱恋,又有报国的丹心,儿女情深更能突出英雄志坚,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忠于祖国又温暖柔情的铁血男儿。这封既是遗书也是情书的家书,一百多年来让人们倾情诵读,缱绻不已。a这封书信以一方手帕作为载体,用饱含真情的文字,诉说爱国者的忠善宣言,记述爱家者的离别血泪,发表爱仁者的慷慨陈词,深情与勇决交相呼应,儿女情长与国家大义共融互生。

一、爱家者的血泪家书

响应起义之时,好友冯超骧愿随前去,其妻立下“一去不返,吾相从于地下”的誓言。林觉民见此情景,潸然泪下,既忧心家中父母,又挂念爱妻情况,生怕陈意映为其舍弃生命走上殉情之路。于是,起义前夕,他在灯下执笔,留下《禀父书》《与妻书》两封绝笔信,交代举义牺牲之原因。他忍悲而作《禀父书》,全书仅四十一字,虽言简,但意明,从“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可以看出其心情慷慨激昂,从无法侍奉父母的“大罪”,不敢祈求宽恕,又见心中悲情,每读此信都有悲愤与遗憾的交缠之感。《与妻书》则因字里行间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流芳百年,可谓是大吕黄钟之作。

林觉民用温柔的笔触,深情的文字,来诉说对其妻的情之深切。《与妻书》中,林觉民带着复杂情感,执笔缓缓写下爱妻之名,“意映卿卿”几字亲切又自然,可“与汝永别”伤感又刺眼。从“世间一人”变为“阴间一鬼”,他不惧怕死亡,只担心爱妻过度悲伤,于是眼泪和着笔墨写明留此书的原因,希望爱妻能够体察他的内心。在面对生与死时,先死之人会得到解脱,而后死之人须承受永别之苦,林觉民甘愿将苦痛留给自己,希望妻子先其死,但现实却不允许。在执笔写信时,他脑海里浮现的都是曾经幸福美好的生活。一忆双栖之所,跟随回忆的思绪进入家门,穿过长廊,走过曾经遍布你我足迹的曲折小路和充满欢声笑语的小厅,就来到了我们的爱巢。二忆初婚三四月,在冬天的满月下,在细碎的月影中,你我二人手牵着手、肩靠着肩,窃窃地诉说衷肠。三忆六七年前,我离家又返,你哭着恳求我,希望每次遠行一定如实相告,天涯海角愿随我一同前去,但此行结果难测,你有孕在身,我无法开口告之,只能用酒压抑内心之悲。从三忆往事可以看出,林觉民对妻子的不舍与牵挂,嘱托妻子,照顾稚儿,延续自己的志向,这寸管无法形容的悲痛,既来自他对妻子深切的爱,又来自他对家庭崇高的责任感。

家书末尾,林觉民幻想死后的情景,浪漫又真切。一愿,我在九泉之下听见你的哭声,与你一同哭和;二愿,人死后可以成为鬼,灵魂永永远远相伴你左右;三愿,人与人之间能有心灵感应,天上黄泉,慰藉彼此孤寂哀痛的心灵。正因为情之切,才有九泉之下的恸哭相和;正因为爱之深,才让无神论者敬畏鬼神;正因为思之浓,才憧憬心电感应,灵魂相依。

万千情思系于笔端,一封家书,写尽心中挚爱,一方手帕,寄托永恒思念。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b林觉民的“真”与“诚”力透纸背,时而低鸣,时而高亢,时而哀婉,时而激昂。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这深情不仅是儿女情长,还有对家庭的责任,细腻动人,却不露骨,恰到好处地将夫妻真挚爱恋和责任担当呈现给读者。这纯朴真挚的爱和责任化作一股暖流,数百年来涤荡着众多读者的心。

二、爱国者的忠善宣言

林觉民用满腔赤诚,以身殉国,来表达对国家爱之深厚。林觉民的心中一直有革命的火种,曾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因此,青年时期就勇于投身革命,日本留学期间也毅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的浪潮掀起,他只身回国,为救国不懈努力,秘密筹备黄花岗起义。虽然他深知时间仓促,革命之火刚刚燃起,还不具备燎原之势,但是“中国”的情况已不允许退缩。当时外有民族压迫,内有清政府暴力屠杀和镇压,这些凶狼恶犬在华夏大地上践踏着国人的尊严、屠戮着革命志士的生命。这一切让林觉民痛心疾首,于是,他敢为人先地踏上革命征程,抱着必死心态进行战斗,投身于黄花岗起义。

从《与妻书》中,我们也可以看见他英勇赴死的侠士气盖。在家书中他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来形容中国的社会现状,又以“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来表今日中国的危急局势,可是大部分国人却“麻木不仁”“冷眼旁观”。陈天华也曾在《警世钟》中写道:“中国的人,最可耻的,是不晓得国家与身家有密切的关系,以为国是国,我是我,国家有难,与我何干。”c世人的“冷漠”让林觉民深感痛心,于是立下“以己之肉身,唤天下觉醒之心”的誓言。革命前,他还嘱托妻子,教导稚儿像他一样,有报国的赤诚之心,有革命的热血之魂。挽救危亡的中国,为起义抛洒热血,为革命牺牲生命,林觉民毫无怨言,就算死百次、千次也在所不辞。真正的革命人格和爱国精神,就是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将家国之魂深藏于心,都始终捍卫祖国万里山河,在追求人民幸福、国家安宁的过程中百折不挠的奋斗。简短的家书记录了他全部的心声,让我们看见一位魁伟的英雄和一颗蓬勃跳动的高尚的心。百年来,这封书信感动了千千万万革命志士,也激励了许许多多后辈,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奋斗不止。

林觉民只拥有二十四个春秋的生命,在这短暂的人生里他却始终坚定信心,为救国救民奔走不息,将“刹那”变成“永恒”。自古国与家便为一体,《说文解字》将“国”解释为“邦”,将“家”解释为“居”,只有成百上千的小家才能组成强大的祖国,只有国家稳定昌盛才有小家的幸福安康。林觉民把对小家的爱与责任扩充为国家的大爱情操。爱国在林觉民身上,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于是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呼喊,并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唤醒仁人志士荡平黑暗、丹心报国的灵魂。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略序》中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d斗转星移,春秋更迭,百年之后,透过短短的书信,我们不仅看见了侠肝义胆的林觉民战士,也看见了危亡的中国大地上所有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气与胸襟的革命斗士。

三、爱仁者的慷慨陈词

林觉民用仁义之心,浩然之气,来抒发对天下人的同情与爱护。受家庭的熏陶,虽然自幼饱读诗书,但“万户侯”并不是他的追求,兼济天下的仁爱之心才是他一生的坚持。在《与妻书》中,他早已预见自己的命运,于是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宽慰妻子。仁爱之人,尊敬、爱戴自家老人,以此推己及人,尊敬、爱戴全天下的老人;仁爱之人,呵护、关爱自家孩童,以此推己及人,呵护、关爱全天下的孩童。在“家国不能两顾”的矛盾中,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挣扎中,林觉民扩充对妻子的爱,将心中的儿女情长放大,以此来关心天下人,铿锵有力地发出“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呐喊。他的眼中有妻、有家,他的心中有国、有天下。起义前夕,林觉民曾说:“嗟乎,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e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的土地上,所有人都自顾不暇,惶恐不安,而林觉民却愿意牺牲生命帮助天下所有人得到渴求的爱,劝勉其妻将天下所有人的思念作为自己的思念,此等胆识与义气非常人所能及。起义失败,林觉民受伤被捕,面对狱中审问,他字字铿锵,痛斥清政府的罪恶,慷慨激昂抒发革命救国、振兴中华的道理,显示出革命者义无反顾的气概。就义前,他谈笑自若,为国家和同胞的利益大力鼓吹革命理想,这是他对革命深情的呼唤、对祖国虔诚的剖白、对民族真挚的信仰,这种舍生取义的仁爱精神,甘于奉献的无私情操值得每个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仁爱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民族。古有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壮志,清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今有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敢为人先的情怀。家国天下是仁人志士永不能忘怀的责任与担当。带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勇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林觉民投入到爱国的洪流中,用生命捍卫天下为己任的信仰,只有拥有满腔大爱,才能关注民间疾苦,才会为了缓解人们的苦痛而奉献自己的一切,将仁者爱人的思想践行。他既是黄花岗起义者的代表,也是为人类解放和进步而不懈努力、无谓牺牲的全部烈士的缩影。历史的红尘中这些革命烈士是渺小的、平凡的,但革命精神却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值得我们继承发扬。这些经过时间淘洗仍历久弥新的情愫早已融于中华儿女的骨血之中,并在艰难岁月里砥砺人们前行。一百年前的革命风浪早已平息,也许我们无法体会当时革命志士的无奈与苦痛,但在文字中流淌出的脉脉潺潺的温情和澎湃激昂的革命理想中,可以感到恣意流淌的少年英才的大义情操。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旋律的今天,中华传统的家国情怀,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应该历久弥坚。

纸短情长,文字书不尽他心中的深情,手帕承载不下他伟大的志向。寥寥数字的家书,字字铿锵,声声泣血,虽饱含儿女情、家国情和仁爱心,却不矫揉造作、高谈宏论,林觉民让淳朴的文字与动人的真情相映成趣,为这封书信增添独特的魅力。在信中多处使用叠词“卿卿”“低低”“切切”等,句式长短结合,似与妻子絮絮诉说内心难舍的愁绪,又在娓娓道来的过程中,穿插着昔日往事的回忆,用简短的言语,勾画生活点滴小事,抒情与叙事此唱彼和,让读者从亲切质朴的语言里读出了离别的切肤之痛。同时在诉说离别之痛时又贯穿道理阐释,引用古人仁爱之语,表“为天下”的大爱之心,连用五个“死”阐明中国危在旦夕的境况,立救亡圖存、献身救国之志。层层说理的同时反复抒情,慰人勿悲的同时催人奋进。情中含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情真意切又荡气回肠,可谓是“字字泣血书爱妻深情,句句含情表报国赤诚”的佳作 。

四、结语

《与妻书》既是林觉民烈士的绝笔书,也是辛亥革命时期所有革命党人的正气歌。f在生与死、家与国、情与义的较量中,谁能不矛盾、不挣扎呢?只有真正的英雄才会选择为祖国、为人民肝脑涂地,而林觉民正是这样的英雄。血祭长空的英烈,眠于大地的灵魂,不应该被时代遗忘,《与妻书》选入教材正是对英雄的歌颂,对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的赞扬。烽火渐远,硝烟散去,抚今追昔,革命烈士洒过热血的土地,如今正沐浴朝阳;革命烈士的青冢,正见证着祖国繁荣富强的盛况;革命烈士深沉的大爱,让我们贫瘠的心田不再荒凉。《与妻书》,这封洋洋洒洒又荡气回肠的遗书,百年来用文学艺术的魅力感染着读者,用革命者的精神与气魄影响着社会,也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缅怀为民族献出爱情和牺牲生命的林觉民烈士的同时,切莫忘记其他革命英雄。许多革命者光荣的事迹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湮没,我们无从知晓,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但革命精神的火种永不会熄灭。流传百年的《与妻书》见证了中国人民从不屈服、奋起抗争、掌握命运的过程,也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顺应历史潮流,勇担时代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中华民族从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时代,到今天的凝聚力量、伟大复兴的时代,这是一个筚路蓝缕的历程。它是中国人民追求独立民主的探索史,也是中华儿女反抗侵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仁人志士的“无我精神”与“革命精神”。百年前的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还没结束。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追随先烈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幸福而探求真理、唤醒公众、无我奋斗的闪光足迹,重读革命先烈的优秀作品,重温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操,能厚植爱国主义精神,能传承红色基因。这种基因承载着中华儿女迎难而上、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承载着中华儿女舍生取义、前赴后继的忘我精神,承载着中华儿女百折不回、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重品饱含民族精神的作品,回顾革命曲折历程,是为了从屈辱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力量。革命先烈的功勋彪炳千秋,革命先烈的精神永垂不朽。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充满艰难险阻,我们要缅怀革命先烈,珍惜祖国来之不易的繁荣富强,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国家的伟大复兴梦想。

a 林升文:《〈与妻书〉:情动百年 流芳两岸》,《福建日报》2018年4月16日,第12版。

b 陈珍芬:《重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文学教育》(上)2008年第2期。

c 《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d 周兴梁:《黄花岗起义以阳历三月二十九日为纪念日的由来》,《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e 杨小敏:《辛亥英烈的“大爱”情怀——以林觉民〈与妻书〉为中心》,《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f 顾甫涛:《绝笔传千秋 忠爱树丰碑——林觉民的〈与妻书〉赏析》,《名作欣赏》1983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潘宏.革命者的大爱情怀——林觉民《与妻书》赏析[J].语文建设,2012 (18).

[2]罗孝辉.《与妻书》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2020(1).

[3] 韩晋华.刚柔兼备 起伏跌宕——谈林觉民《与妻书》的抒情特色[J].师范教育,1992 (12).

[4] 桑地.林觉民《与妻书》的前缘后事[J].福建当时月刊,2001 (2).

[5] 毛明琼.承认并尊重个体的存在——林觉民《与妻书》文本解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 (9).

作 者: 吴莹,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方向。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林觉民革命精神家国情怀
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辛亥革命
林觉民:不负天下,但负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