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文的关联开发何以成为可能?

2022-02-02何郁

语文建设 2022年12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

何郁

【关键词】《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石钟山记》,整合阅读,比较阅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课文组合方式上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而且探索的力度可能是历次教材中最大的。5册教材共有116篇文章,算上课外诵读文章是136篇,共组成69课,其中单篇类的31课,组合类的38课。组合课占比超过一半,这在历次教材中可能都很少见。

这样的探索或许意在鼓励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尝试。于是很多老师开始实践探索,有改变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性质的,有在一个单元重新组合课文的,也有跨单元进行课文关联的,其中最后一种无疑是跨度最大、实现难度也是最大的。目前新教材施行才刚刚开始,一切新的尝试都应该值得肯定。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张晓毓老师,采取了最后一种课文关联开发方式,将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和第三单元的《石钟山记》整合在一起。这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某种程度上一定会拓展一些老师关联开发课文的视野,也为课文关联开发开辟了路径、积累了经验,其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更具有借鉴意义,所以这节课特别值得介绍和研讨。

课文的关联开发何以成为可能?我想就是在两篇文章之间找到可资比较的问题点(共同点和不同点),如果是多篇文章,就可以组成一个专题,那这个专题的立足点也应该是可资比较的问题点。经过深入研读文章,张晓毓老师发现,《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和《石钟山记》在反映古代中国人求真求实的精神上有共同点,那就是都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对某种问题的执着探索,前者对宇宙结构的探索长达一千三百多年,后者对石钟山的得名探索有五百年之久,从时间上、从意义上,都可以称之为“旷世之争”。这个发现应该是深入研读课文的结果。这就启示我们,要想作好课文关联开发,其基础和关键都应该是深入研读课文,找到确实可资比较的问题点。这一点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很多老师不愿意下这个功夫。当下的语文教学很热闹,但愿意下功夫研读课文的老师还是太少,这或许是影响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所在。

须要注意的是,可资比较的问题点并不都是共同点,也一定有不同点,比较共同点是发现共性,比较不同点是发现差异,但不同点的探究也应该以共同点作为前提,否则不同点的比较就没有底线也没有方向了;无论是发现共性还是发现差异,都是在发现有价值的学习问题。深入研读这两篇文章后,张晓毓老师认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是一篇科学论文,篇幅长,概念多,引文多,它是用科学道理、科学知识和科学推断作为构成文本的基础。《石钟山记》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很不相同,它是文学作品,是一篇游记散文,且这篇文章着力点不在于记游,而在于说理,即通过一次实地考察,以反问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得出结论,文章在精彩的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理趣,既呈现出强烈的文学性,也指向宋代山水游记的某些旨归。因此两篇文章完全是不同类型的表达,其阅读方法和阅读路径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样,张晓毓老师就确定了本次课程整合的所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整合阅读的前提和重要学习内容。

如果比较阅读的内容就止步于此的话,势必在合理性上留下欠缺,也会给人浅尝辄止的感觉。很遗憾,就笔者观察,一些老师的比较阅读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往往止步于对所学内容作简单的异同点梳理。张晓毓老师没有这样做,相反,在完成两篇文章异同点的比较梳理之后,她再一次把学生带到一个学习高地,追问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看古人的这种探索过程,看他们身上表现出的这种探索精神,其意义何在?这样的追问,一方面深刻揭示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的合理性和价值意义;另一方面,也将学习的内容从平面的课文转向纵深,即对科学精神的培育上,这就使统编教材的“双线结构”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人文价值培育)完美地呈现出来。

张晓毓老师为此安排了两个小的学习环节:一是充分打开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古今中外的科学争论和人文价值讨论,从课文的学习转向对大千世界的探寻;一是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度发问,让学生从对外在世界的追寻转向对自身的追问,后一个追问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两个学习环节,再一次引爆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且大大提升了本节课的学习质量。

张晓毓老师在本节课中,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课文关联的问题,而且在教学实践的环节上——也就是在如何实现关联的可能性上,也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上述评述中就包含着这样的经验。在此,我想再作一点补充。对于如何处理课文的主次,张晓毓老师也提供了经验。一般来说,如果是两篇文章作比较阅读,最简单的一个做法是,两篇文章平均用力,同时作阅读梳理;但是对于篇幅和内容有不同分量的两篇文章,应多考虑一主一次的处理方式。这样的课文有一些。比如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中,毛泽东的两篇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就适合处理成一主一次,前者精读精讲,作为例子剖析毛泽东论说文的说理艺术,再整合后者,作类型研究。再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的《蜀相》,也适合處理成一主一次,前者精讲精读,以带动后者的学习,然后再作李杜诗歌的比较阅读。张晓毓老师正是本着这样的认识,将《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和《石钟山记》处理成一主一次的。考虑到前者自读自学难度较大,而且学生自我阅读也确有困难,就需要老师花点力气,多带一带;而后者文字浅显易懂,描写生动有趣,文章的主旨也不难理解,篇幅还短小,学生对于阅读这样的文章已积累一定的经验,所以后者适合学生自读自学。这样的课文处理方式,应该说是合理的,有意义的。

对于梳理不同文体的主要内容,张晓毓老师也是特别用心,作出了很好的实践探索。总起来说,有这样两个特点:

第一,对于《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抓主要矛盾,不蔓不枝,不求面面俱到,这就很智慧。主要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一是理结构,二是谈体会。理结构,便于整体把握全篇的内容和观点,做到提纲挈领;谈体会,能深化对古人求真求实精神的认识,方便为后面整合阅读《石钟山记》打好基础。为了防止理结构时学生过于疏落和宏观,张老师又在这个环节上,以一带十地设计了一个品鉴精要语句的环节。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观点,不至于读完文章后空有一个架子,留不下实际内容;另一方面,学生还初步了解了科学论文用词造句的特点,与第三阶段比较两类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形成一个照应关系。这虽然是一个小细节,但显示了张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过人的教学智慧。

第二,每个环节的学习和研讨都注意设计学习支架来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且在课堂上“看得见”。如梳理《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主要内容,就设计了表格,引导学生谈认识,提供了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苏轼的求真求实精神,引用了《古文观止》的观点,等等。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建议老师们多做。开发学习支架,使学生的学习——听、说、读、写、思等,全都看得见,既方便学习落地,还便于师生讨论,对学习质量也有期待,便于评价,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中高段教学中要用好“比较阅读”
浅论语文比较阅读教学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比较阅读,触及文本底蕴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质疑·比较·批判
如何提高农村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