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下半场新能源汽车如何发力跑?
2022-02-02余璇编辑曲艺
■本刊记者 余璇/ 编辑 曲艺
“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新阶段,亟需产业链各方持续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基础技术研究,统筹推进内燃—电力驱动协同发展,加快燃料电池商用车跨区域推广,以联通车能、车路、车云推动跨界融合,以绿色低碳推动产业升级,着力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电动、智能、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新征程。”2022年11月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上海参加以“聚力行稳 蓄势新程”为主题的2022中国汽车论坛会议上指出。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稳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与强大韧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正逐步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转型,为我国践行“双碳”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为减碳贡献重要力量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24.2万辆和2197.5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9%和4.6%;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528.0万辆,同比增长1.1倍。
2022 年,我国汽车行业经受住了疫情多点散发、芯片短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产销量依然表现出逆势增长态势,尤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不断刷新纪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转型中锤炼出超强韧性,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转型的挑战、疫情的磨炼,正积极应对供应链的新挑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行业未来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构建中国式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融合生态,健全供应链新体系,夯实产业基础。
随着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汽车领域减碳、减排工作迫在眉睫,也成为践行“双碳”目标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资料图
记者了解到,从汽车全生命周期角度,汽车领域的碳排放量约占我国总碳排放量的10%,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为汽车全生命周期的减碳、减排工作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力量,目前汽车市场已进入“双碳”目标引领的转型发展重要时期。
据介绍,2020年,平均每辆民用汽车在使用环节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吨,相较2011 年,同比下降约50%,年均碳排放量降幅超过7%。2017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占比不断提升,单车使用环节直接碳排放的下降幅度不断扩大。
在肯定近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以及降碳成果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成长烦恼”也引发业内关注。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虽然取得新进展,但仍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商用车进展缓慢、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挑战。”万钢坦言。
“这两年大规模的芯片短缺我们没有预估到,镍钴锂等原材料价格的暴涨也没有预估到,这些都是真正左右我们未来发展的战略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认为。
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产能布局、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多重挑战,业内专家表示,现阶段,迫切需要行业和政府来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汽车强国支持。在新时代背景下,着眼未来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将把握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着力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健全完善,全力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表示,工信部将通过五大举措继续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通过优化政策供给,修订发布积分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二是持续保障稳定运行,健全汽车生产风险预警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做好原材料保供稳价工作;三是支持创新突破,发挥龙头企业和国家创新中心的积极作用,加大投入,加强资本和技术对接以及成果转化;四是优化发展环境,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五是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建设汽车海外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多技术路线发展增程电动技术备受关注
记者注意到,新能源汽车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现状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低碳汽车适合中国国情,是交通领域碳达峰的重要途径。电动化、氢能化包括生物质燃料是汽车零碳发展的产品方向,多技术路线是我国汽车清洁低碳转型的必经之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毅表示,我国的能源禀赋决定了在碳中和前多种能源并存,化石燃料、清洁能源共同维系着能源安全,共同支撑能源转型。汽车低碳转型必将历经从低碳到零碳两个阶段,“无论插电式混合动力,还是增程式电动车,都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技术转型主流技术,正在被市场接受,也必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李万里看来,汽车技术路线的抉择主要受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赋予的定位要素、所处大国责任的定位要素、大产业体系任务的定位要素、承受国内难题和底牌的定位要素、与网络化和智能化高度融合的定位要素、大能源转变过程的定位要素、大开放博弈的定位要素等国际国内宏观要素的综合影响,我国一定要在多技术路线下发展新能源汽车。
对此,李万里建议,当前汽车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不应当设限。“只要不是旧的技术路线就不应被排斥,满足‘30/60国际承诺目标’的技术路线都应该允许,促进实现‘28/50技术路线’的都应该鼓励。”“总体来说,通过对外开放引进的技术路线要依法保护;靠汽车吃饭的技术路线要坚决守住;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更要倍加爱护。”
在各技术发展路线细分“赛道”中,增程电动技术“赛道”广受关注。
记者了解到,目前增程式电动汽车以其提速快、成本低、更好解决“续航焦虑”等优势在市场上表现亮眼。其主要工作原理相当于在普通的电动车上装载了一台发电机,在电池电量充足时,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提供整车驱动功率需求,此时发动机不参与工作。当电池电量消耗到一定程度时,发动机启动为电池提供能量,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当电池电量充足时,发动机又停止工作,由电池驱动电机,提供整车驱动。
“经过持续不断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深刻认识到,增程电动是最适合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技术路线。”理想汽车产品规划负责人张骁认为,增程电动提供了城市用电、长途发电、露营放电的全新产品价值,同时满足了消费者、企业、国家3 个层面的需求。对消费者而言,增程电动提供的长纯电续航里程,可实现低能源成本、城市零排放。对于企业而言,增程电动整个完整链条在国内拥有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条,增程器、电池、电驱动系统都拥有全球领先的本土供应商合作伙伴。
赛力斯汽车(轮值)总裁许林认为,在多种技术路线发展的今天,增程技术用户有90%的纯电使用时长和70%的纯电使用里程,使用体验和能耗都是最接近纯电的新能源汽车,是真正节能环保的技术路线,符合中国国情,如果再有政策的大力支持,相信增程式电动汽车必将大有可为。
“增程技术路线也是最接近纯电的技术路线,很好地解决了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的问题,对节能环保的贡献也是非常高。”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周安健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用户对于增程技术喜好和购买意愿大幅提升,也为市场效率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记者了解到,根据车企相关市场调研,用户对增程技术认知度达到80%以上,2020年用户喜好度、购买意愿约为20%、17%,2022 年喜好度、购买意愿比例已上升至31.9%、32.5%。
车用动力低碳发展氢能燃料被寄予厚望
“过去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向铁器时代,并不意味着先人真把石头用完了。昨天的汽车一直依赖于上亿年前阳光照耀的产物——化石燃料。明天的汽车,每天的阳光将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电和可再生燃料!”对于新能源汽车燃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描述了这一颇具画面感的愿景。
近年来,在政策大力拉动扶持下,氢能作为新能源汽车燃料的“新宠”在汽车领域多点开花,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记者梳理发现,在政策规划方面,截至目前,包括北京、河北、山西、陕西、贵州等地的能源“十四五”规划中都对氢能产业制定了中长期规划。整体来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已初步形成氢能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在政策带动下,氢能作为氢燃料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辐射到交通领域。2022 年上半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1379 辆,接近2021 年全年产量,同比增长194%。加氢站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加氢站数量超过270 座,位居全球第一。
“氢能化是汽车零碳发展的重要技术路线,特别是长途商用车,氢发动机和燃料电池是主要产品方向。氢能及燃料电池在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有重要一席。”何毅指出,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层次推进,光伏、风电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主要发电模式,氢能是重要的储能方式,其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会愈发凸显,逐渐成为社会普及应用的二次能源。
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中军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发展的先锋方向。从2018 年、2019 年燃料电池和氢能行业逐渐受到行业、政府和投资各个领域支持,氢能进入了产业化发展新的起点。从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到现在示范城市群启动,氢燃料电池汽车迎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记者注意到,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京津、河北、河南、上海、广东五大氢能示范区,而其他区域也在加速出台政策和启动示范。示范区的推广应用将为“十四五”时期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技术成熟和市场发展带来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场景应用方面,五大示范区不断加快建设步伐,不仅密集投入运营燃料电池汽车,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同时纷纷布局氢能产业链和核心技术。
以上海为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与应用不断有新突破,大功率电堆等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膜电极、双极板等八大核心零部件到燃料电池汽车的系统集成,形成了技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基本实现燃料电池汽车车型的全覆盖。
侯中军表示,目前氢能分为绿氢、蓝氢和灰氢,由于绿氢发展刚刚起步,还属于技术和产业逐步提升的阶段,要基于灰氢进行有效利用,支撑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快速示范运营的规模。目前加氢站随着示范区的任务快速普及,达到支撑商业化运营的场景。
面对氢能燃料电池蓬勃发展走向新阶段,侯中军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行业仍然面临一些共性挑战,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如何发展进步、基础设施如何支撑示范运行的规模等。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特别适合氢能和燃料电池商业化发展现状。”何毅表示,受氢制储输用全链条制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氢能及燃料电池尚无法普及应用,主要靠示范拉动。投入时期长,短期无回报,只有具有战略定力和真正关注氢能事业的政府和企业才能不计回报,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