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坚持深化改革 矢志能源报国
2022-02-02曲艺编辑余璇
■本刊记者 曲艺/ 编辑 余璇
中国海油渤中35-2 油田。 (何正国 摄)
“碧海丹心、能源报国”,寥寥数字浓缩着海洋石油人深厚的家国情怀,也成为他们劈波斩浪驰骋蓝疆的力量之源。
底气何来?
回望来路,1982年,中国海油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这十年,中国海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驰而不息推进改革。
2022 年,正值中国海油成立40 周年,亦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 月18 日,中国海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工作总体完成率为99%,在治理、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不难看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壮大的40年,“改革”贯穿始终,成为最突出的题眼。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改革永远在路上。40 载乘风破浪,中国海油勇立潮头。展望未来,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遵循,中国海油将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再度扬帆远航。
打好治理提升“组合拳”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2022 年10 月28 日,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汪东进主持召开中国海油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
在听取集团公司改革三年行动整体推进情况汇报后,汪东进指出,集团公司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资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扎实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落地见效,在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上获得新提升,在优化公司产业结构布局上迈出新步伐,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总部改革和三项制度改革上取得新成效,有力保障了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
汪东进强调,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总目标,关键是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在此过程中,如何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尤为重要。
中国海油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有机统一,加快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中国海油特点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公司发展动力活力和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获评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
成绩的背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
坚持“中国特色”,建立现代企业治理体系。中国海油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修订完善“一章、两制、八规则、四清单”,厘清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决策程序和运行规则。严格落实党组前置审议程序,推进战略型、规范型、监督型“三型”董事会建设,推动重要子企业全面落实6项职权,实现子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和外部董事占多数。把握海洋石油工业高风险、高投入行业特性,着力构建“1+3+N”风控体系,即建立落实董事会风控职责的一套体系,筑牢业务部门专业把关、风控部门体系审查、监督部门职能监督3 道防线,强化投资、资金、安全、采办、海外等重点领域全面风险管理。
把握“行业特性”,打造新型组织管理架构。中国海油着眼提升全球贸易能力,组建国际贸易公司,建立资源配置平台和销贸储运融一体化运营平台。着眼顺应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势,推动成立能源经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所和新能源公司。着眼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和共享服务网络,推动成立物装采购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优化法律支持中心、审计中心等职能,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突出“海油特点”,构建现代企业管控模式。中国海油坚持市场化运作、专业化发展、集团化管理大方向,进一步明确集团总部战略决策、资源配置、组织保障、监督管控4个职能定位,确立“总部—业务板块—所属企业”3 级管控架构,推动集团管控模式向“战略+核心运营”转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总部授放权审批事项近70 项,精简25%以上,确保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管理好。
做强油气主业“基本盘”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眼下,在海南三亚西南200 千米外的深海海域,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的二期工程正准备开钻。
聚焦主责主业,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立身之本。
中国海油积极践行海洋强国战略,坚持“油气并举、海陆并进”,大力实施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资产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油气产量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增储上产“主力军”地位更加凸显。
坚持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放在首位。油气资源基础稳步扩大,先后成功探获渤中19-6、垦利6-1、临兴气田等一批大中型油气田,2021 年在国内近海获得27个商业及潜在商业发现,成功评价30个油气田,数量是2012年的2倍多,国内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3 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1300 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七年行动计划”指标。“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实现了向1500 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油气产量规模不断做大,2015 年公司油气总产量首次突破亿吨级并持续保持稳产,2019 年以来国内原油生产增量居三大油公司之首,连续两年在全国总增量中占比80%左右,2021年渤海油田原油上产超3000 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高质量推进冬季天然气保供,凭借可靠的“联供联运联保”机制,推进管网互联互通,实现了资源串换和“南气北输”,在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保供任务基础上主动增供,有力缓解了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
坚持将能源供应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立足海上油气低碳生产,努力打造“绿色油田”。加大清洁能源为油气田供电比例,实施渤海湾油气田岸电项目,这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向绿色开发、高效开发、智能开发迈出了历史性变革的一步。积极推动CCUS 示范项目,我国海上首个碳封存项目——恩平油田群百万吨碳封存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与国际石油公司联合开展大亚湾CCS/CCUS 集群研究项目,积极探索海上“零碳”“负碳”产业新模式。着眼过渡期天然气生产利用,努力打造“绿色产品”。着力提升天然气在油气总资产中的占比,天然气产量由2012 年的164 亿立方米增长到2021 年的338 亿立方米,LNG 进口量由2012 年的1079 万吨增长到2021 年的3408 万吨,深入实施“气化珠江”“气化长江”“气化运河”“气化沿海”工程,推动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LNG 储备基地——江苏盐城“绿能港”一期项目机械完工。展望未来新能源行业发展,努力打造“绿色产业”。战略布局新能源新业务,成功获取海南东方150 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公司首个30 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坚持将资产布局向“一带一路”集中。进军中东伊拉克、阿布扎比油气市场,取得圭亚那百亿桶级的石油大发现,完成俄罗斯北极2 和巴西布兹奥斯项目权益并购,决策开发乌干达项目,海外资产布局持续优化,业务管控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坚定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历史和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从“跟跑、并跑”向“领跑、主导”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2年8月8日,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研究总院”)科研攻关“赛马制”启动大会举行,重点突破水下采油树等关键核心技术。
“科研攻关‘赛马制’正式启动,是公司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升科研创新体系效能新的有益尝试。”汪东进表示。
这也从侧面印证,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公司主业发展,中国海油正加快打造海洋油气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聚焦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全力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中国海油“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成功实现3 项世界级创新、攻克13 项“卡脖子”装备国产化难题,获评全国十大科技新闻和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有力推动我国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能力跃居世界前列。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成功安装,标志着我国在超大型海洋油气平台导管架设计建造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开创了我国中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新模式。
聚焦科研成果转化,全力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坚持以规模创效为导向,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努力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自主研发的“璇玑”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技术装备,作业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为公司节约作业服务费支出超50 亿元。自主攻克掌握LNG 储罐技术体系,已在国内17 个项目应用,累计创收超15亿元。
聚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全力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在创新科研攻关机制方面,除上述的“赛马制”外,全面推广以项目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揭榜挂帅机制改革,目前已在上百个项目实施。在加大精准激励力度方面,设立1 亿元科技创新专项奖励金,对旋转导向与随钻测井研发团队奖励金额超1000 万元,对LNG储罐研发团队奖励金额超600 万元。在健全完善科研平台体系方面,组建院士工作站,成立化工与新材料科学研究院,为主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完善人才培养“新矩阵”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中国海油始终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坚持“以奋斗者为本”理念,以实施干部人才队伍建设“3+1”工程为抓手,在壮大人才“蓄水池”上持续用力。
干部人事、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2021 年7月《中国海油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充分激发了广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105 人次竞聘51 个岗位,有4 个岗位分别超6人竞争,其中一个高达8 人……如此激烈的角逐,来自研究总院三项制度改革竞聘现场。
37 岁的研究总院专家杨仁锋,在6 人同台竞争中排名第一,成功竞聘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研究所所长;同样为37岁的青年先锋谢仁军,在7人同台竞争中排名第一,成功竞聘钻采院副院长……一批年轻科研干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是中国海油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中国海油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站起来、再坐下”岗位竞聘,较改革前中层干部退出265人,占比超12%。建立健全以劳动效率效益为核心的用工总量管理模式,公司现有用工总量相比“十三五”初期下降31%。坚持薪酬与业绩贡献挂钩,2021 年公司各层级管理人员整体浮动薪酬占比达到三分之二,关键科研岗位、绩优营销人员和出海员工的薪酬水平有了明显增长,极大鼓舞和激发了科研人员与一线员工的奋斗激情和工作干劲。
同时,大力加强战略性高层次人才建设。采取内培、外引等有效举措,建强战略型、领军型、创新型人才“雁阵”。近年来,中国海油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新增两级技术技能专家及青年科技英才800余人。总结提炼并大力弘扬“爱国、担当、奋斗、创新”的海油精神和“碧海丹心、能源报国”的海油文化,公司先后涌现出攻克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技术的全国劳模尚捷、攻克LNG 储罐核心技术的张超、参与设计“深海一号”的“全国三八红旗手”侯静、“大国工匠”韩超等一大批科技英才。
在此过程中,着眼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中国海油千方百计加强年轻干部人才培养、选拔、使用。2021 年中层干部队伍平均年龄由48.5岁降至44.3 岁,党组直管正职领导人员50 岁以下的占比上升到22%,45岁左右的占比上升到12%,提前实现中组部明确的“2023年底45岁左右二级正职达到10%”的要求。在中组部组织的测评中,公司选人用人工作好评率达到96.9%,位居央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