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性教学视野下我国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范式的重构

2022-02-02

四川体育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范式预设传统

谭 萍

生成性教学视野下我国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范式的重构

谭 萍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生成性教学作为复杂性教育学下的一个分支,它强调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实现意义的获得和提升。基于我国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范式的线性、预设性、程序化、外力推动以及简单性思维等基本特征。本文将通过对生成性教学与我国传统体育教学范式的对比,提出重构的相关建议。从“线性”到“非线性”,从“预设性”到“生成性”,从“程序化”到“有机化”,从“外力推动”到“内心驱动”再从“简单性思维”到“复杂性思维”。

生成性教学;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范式;体育教学范式重构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多样化且动态的教学模式。作为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生成性教学体现了现处于快速发展状态的变革时代对教育的内在需求,虽然生成性教学的理论价值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但仍还没有在教学常态中获得认可。其中造成生成性教学从理论走向课堂主要阻碍则为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范式还是处于一个追求效率,缺乏课程丰富性和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机制,再者教师缺少相应的实践性知识也是一大关键性原因。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范式与核心素养下的生成性教学观点进行对比,再对其缺陷进行论述,最后指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范式重构的应然取向。以此希望能更好的提高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对话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创造的能力,倡导师生平等共同成长,培养出能够适应新时代人才。

2 对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范式的反思

通过日常生活为背景进行分析,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下体育课程的主导性较差,体育课程渐变为身体规训下心智的片面增长。虽然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主体存在的意义,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但是,教学实施的主体不应该完全否定式地去批判传统体育教学,需要客观和辩证地去认识传统体育教学,去除糟粕取其精华。[1]

2.1 强调线性,忽视非线性

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线性,指的是围绕着体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某种固定顺序地展开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的过程多呈线性的单一发展形式。一节体育课通常被分为三个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部分之间也没有紧密的联系关系。准备部分一般以热身操,慢跑为主,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下使得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简单机械的刻板映像,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2.2 强调预设性,忽视不确定性

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预设性,即教师对真实教学活动的结构、试图提问的问题、作业等进行预先安排。体育教师往往假设按部就班的依照计划展开教学活动可以达成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师教什么样的内容,而学生就该有如何的反应。课堂中出现什么问题,针对此问题该如何去解决,一切都在自我理想之中。这种教学模式失去了学生对学习的个体源生的自主性,学生无法从内心上自主的去喜欢并接受学习,在此情境下教师与学生皆变为了课堂上独有的个体,缺乏课堂应有的关系连接,教学内容便不能得到更有效的传递,对促进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成长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体育课本身是一门智力与身体相结合的课程,并不是所谓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错误观念,体育教学过程应该是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充满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2.3 强调程序化,忽略个体差异性

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程序性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具有完全普适性的方法指引教学者在相似目标群体的课堂中皆采用该种方法,并将其模式化、步骤化、批量化。在任何一种运动课程而言,它可能体现为对该课程历届学生皆采用不变教学过程、步骤和方法。而实际学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差异明显,每个人的擅长领域擅长项目更是大不相同,所以单用以框架式模板进行教学可想是不太适合有差异性的学生群体。

在一名体育教师获得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如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他将往往倾向于将其经验在理想状态中结构化,将其转化为自身所认定的有意义的若干教学步骤,并试图在所有的同类型体育课中使用这一结构,使其程序化。秉持该观点的体育教师有意的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将其视为一种统一的,对自身教学“模式”皆可适应的无差别个体。

2.4 强调外力的推动,忽略学习者源生的自主性

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诉诸于教师的权威社会身份以及纪律作为学习者的推动力。体育课中的列队形式使得外力推动这一隐喻更加的形象。学生接受教师的命令来进行学习,犹如士兵接受士官的命令来组织一样。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带有强制色彩的教学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规范和统一的作用,对学生的集体精神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塑造作用[1]。

在典型的体育活动课中,体育活动中的学习往往是一种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掌握某些运动技能,亦或是按照国家标准提升自己的身体活动能力,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探索欲以及身体发育过程中源生的生命活力。

2.5 简单性思维扬弃了学习活动的复杂性

教学范式倾向于采用简单性思维模式,尽可能去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中小学体育教师更倾向于把体育教学活动更单纯的理解成对学生其身体活动的组织,往往忽视了其身心在学习过程中的统一性,以及学习活动自身所存在的复杂性本质。

显然,体育活动中的学习其本质并非是简单性而是复杂性,相比其他类型的课堂,体育课堂相对而言是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由于大量身体活动的社会化展示——合作与对抗,学习者将不可避免的处理大量认知、情感与社会维度上的信息,技能需要观摩与模仿、情感需要以合适的方式面对挫折、对抗与合作皆是学习者个人社会化的表现形式。

3 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是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式教学不同,他更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计理念。课堂教学具有非线性、生成性、有机化、内心驱动以及复杂性思维模式等特征。这其中无一不体现了生成性教学的弹性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式的刚性教学。

3.1 中小学生成性教学特征与中小学传统教学特征的比较

3.1.1 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流程与中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流程 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流程:宣布课程内容--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动作--学生再次练习。

中小学生成性体育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灵活导入--学生探讨,合作交流,自主生成--反馈评价,及时调整,扩展生成--小结。

通过对比发现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多样化且动态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需要规则的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又敢于放弃规则的教学。体现了现处于快速发展状态的变革时代对教育的内在需求,实现学生的优化发展。

3.1.2 生成性教学更关注表现性目标教学 表现性目标是不明确学生在学习后会获得到怎样的学习成果,只需要明确学生需要面临的问题和从事的活动,学习成果主要靠学生不同的表现自主获得。[2]

生成性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创造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推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式灌输。

3.1.3 生成性教学更关注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更多的应是学生的自身发展,而不是传统上的完成教学目标,而学生的自身发展更多的则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突出过程性,注重开放性,在学生发现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思考与探究、合作交流与分享以及师生对话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优化学习效果,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3]

3.1.4 生成性教学师生间的互动性教学方法 由于应试教育和效率机制的影响,原应互动的教学过程成了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而在生成性教学思维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不再是简单的灌输和接收过程,更多的是相互探讨相互学习,正是因为这一系列互动过程,才能促使教学过程更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互动即时生成性教学的表现,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原因,因为互动,所以才有新的信息与资源的生成。”[4]

3.1.5 生成性教学关注附加的教学价值 附加的教学价值主要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在预设之外偶然性突发事件带来的发展价值。生成性教学更多的则是把意外事件当成一种必然。然而,这些必然有时则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要考察与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教学预设的备课纸是必要的但更需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与应变能力,即是否能根据随即发生的教学情境随时作出应变,适时调整课前预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输出大脑储备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5]

3.2 生成性教学视角下传统体育教学的合理性

3.2.1 对“预成论”教学观进行了完善 受预成论教学的影响,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已使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发展需求发生了脱离。在教学中,学生虽然获得了大量的老师规定的信息与体育动作,但渐渐地失去了对事物信息的辨别能力以及筛选和创造的能力,缺乏了创造精神的培育和保护,最终导致占有了大量教学资源的我们,却生产不出什么新的知识。

然而生成性教学正是弥补了预成论教学导致的学生与现实脱离。它认为教学当中必然要有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但更多的知识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如何用已获得的知识进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教学的意义则在于学生在经由课堂上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并增强对学习知识的渴望和主动探究、创造的欲望。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使学生能够拥有对幸福生活的感受力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对知识的拥有。

3.2.2 由完成教学目的到以学生生存发展为主的教学目标性转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由于应试教育的效率机制的影响,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全程以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为目的从而进行教学,秉持着“知识的接受为目的”客观的认识知识。客观认识具有偏离教学“为人性”价值、背离教育教学“导向人类灵魂觉醒”指向的危险,显然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这一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

而生成性教学则是对完成教学目的的改造。在生成性教学视野下传统教学及“预成论”在根本上秉持着客观认识,教学过程中“未能把教学认识论和学生的生存发展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然而从现教学模式发展来看,学生日后的生存发展问题越显严重。针对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应用自身的生存发展,让学生获得主动、持续生长的能力是当下教学首要任务,而其中主要手段则是由完成教学目的到学生生存发展的转变。

4 生成性教学视野下我国体育教学范式的重构

4.1 从“线性”到“非线性”

在线性的逻辑下原本复杂且多维的课堂教学被简化为教师的单向性传输过程。在生成性教学下,课堂的教学过程错综复杂、灵活多变,毫无规律且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明显的体现出了非线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不能对教学进行简单线性理解,而要更加强调具体、特定的教学情境下的特殊规律的呈现及其作用,更关注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随机产生的丰富、复杂的变化。

4.2 从“预设性”到“生成性”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认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选择从三个方面着手: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学科专家的建议,然后在大量的教学目标中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选择出最适合的。所以目标是预先精心设计好的、确定的,减少了教学的偶然性,增加了教学目标达成的必然性。

4.3 从“程序化”到“有机化”

程序化是固定的,而有机化则是灵活多变的。两个模式主要区别在于教师在课程中对教学过程和课程中关系的处理,相比程序化教学教师对整堂课程充满了控制性,有机化教学模式则更多的强调了整个课堂的关系性,这其中的关系不仅仅只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课堂之间的关系,学生与课堂之间的关系等等一系列能有关联的关系,而正是这一系列的关系的存在,才使得课堂中每个个体更好的建立联系联结成一个整体。而在教学过程中程序化总是遵循着一套固有模式的教学,有机化则是富有着丰富的弹性,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每个学生给出的不同反馈,不断的在不影响主体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变化着教学方式和内容。

4.4 从“外力推动”到“内心驱动”

外力推动是被动的,内心驱动是主动,两个观点首要的区别就在于课程中的主体学生的差异性,现课程观由于效率机制影响,学生被不断的被动灌输知识,缺乏主动,只是木讷的接受知识和所谓的成长。而生成性教学则把学生以课程出发不断完善所学课程,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并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一切都以兴趣为驱动,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从内心上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其次是教师地位的转变,前者是具有权威性的知识代言人,不容置疑,而后者则是平等关系的参与者,什么事都可以商谈,虽然前者让人厌烦,但是他已通过实际运用展现他独有的运用,后者虽然美好,但是太过于理想化,且没有实例可以考究,但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观点确实引人入胜。

4.5 从“简单性思维”到“复杂性思维”

中小学传统教学由于处在追究高效的社会背景下,所以课程讲究的是简单高效,即使学生不乐意接受,但教师更需要在意的是如何快速的去灌输知识,对于评定学生的也只仅仅是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体育测试的分数。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简单粗暴,而且对于部分人来说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而生成性教学则更在意课程中的人和过程本身,课程方式由简单转向复杂把单一的课程加入活力,使课程转变为有感情、有经历、有效率让学生充满期待的存在。

5 小 结

中小学传统体育教学范式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但是,教学实施的主体不应该完全以否定的眼光去批判传统体育教学,需要以客观和辩证的眼光地去认识传统体育教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统体育教学范式应以生成性为出发点对自身进行重建。具体需通过从“线性”到“非线性”,从“预设性”到“生成性”,从“程序化”到“有机化”,从“外力推动”到“内心驱动”再从“简单性思维”到“复杂性思维”进行转变。

[1] 尚力沛.体育教学需客观认识传统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9(08):107.

[2] 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78.

[3] 陈 琴.新课标下体育生成性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4]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08):47~53.

[5] 李启迪,邵伟德,胡建华.体育教学生成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83~86.

[6] 陈长洲,王红英,项贤林.新中国70年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范式转型——从“教受范式”到“导学范式”再到“对话范式”[J/OL].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02):169~174 [2020-03-1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140.g8.20200311.1610.014.html.

[7] 马卉君,马成亮,李雪峰,等.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课程整合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9):45~48.

[8] 钟启泉.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8):62~68.

[9] 季 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38(02):3~20.

[10] 王耀东.略论简单性思维与复杂性思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50~52.

[11] 余宏亮.生成性教学:知识观超越与方法论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9):80~87.

[12] 程良宏.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的构建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08):9~14+82.

[13] 张俊列.生成性教学的兴起、失范与规范[J].中国教育学刊,2011(06):37~40.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aradigm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Teaching

TAN P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As a branch of complexity pedagogy, generative teaching emphasi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students and texts, and realizes the acquisition and promotion of meaning through dialogue with teachers and texts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original cognition. Based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linear, presupposition, program, external force and simpl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aradigm in our country, some of them deny the nonlinearity, uncertainty, difference, autonomy and complexity in real teaching activities. from “linear” to “nonlinear”, from “presupposition” to “generative”, from “programmed” to “organicized”, from “external force driven” to “inner driven” and from “simple thinking” to “complex thinking”.

Generative teaching;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aradigm; Re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aradigm

G807.2

A

1007―6891(2022)01―0135―04

10.13932/j.cnki.sctykx.2022.01.30

2020-03-18

2020-04-14

猜你喜欢

范式预设传统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