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民健身提升民众获得感的挑战与出路
2022-02-02侯光定史文文王春顺
侯光定,余 磊,史文文,王春顺,杨 洁
新时代全民健身提升民众获得感的挑战与出路
侯光定1,余 磊2,史文文3,王春顺4,杨 洁1
1.湖南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湖南湘潭,411104;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500;3.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4.重庆大学,重庆,400044。
全民健身战略作为新时代社会健康发展的旗帜标识,对全民健康促进与民众获得感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资料与归纳演绎等方法,剖析新时代赋予全民健身的挑战与出路,即满足健身健康需求,实现体育强国梦的新目标、适应社会新矛盾,提升民众获得感的新要求与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新任务。研究认为,新时代全民健身获得感提升的出路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体育思想引领,推进全民健身战略相关法制有效落地、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以满足人民对健康的需要,发挥体育健身健心的功能,提升民众获得感。
新时代;全民健身;获得感;挑战与出路
2016年2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获得感”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词”,以健康发展为首要前提,以民生优化为重中之重,从民众权利的关键表达出发,民众获得感提升从理论释义上明确了社会发展和改革的目标、落脚点和突破口,从实践检验上解决了发展改革效果的评判问题[1]。201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之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发展的政策和标准,推动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取得的成果获得民众的一致好评,增加了健身的基础设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态,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2]。为此,在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以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从体育对民众获得感提升的机制研究出发,以全民健身参与角度去深入思考,探究新时代全民健身背景下民众获得感提升的挑战,并提出全民健身开展中民众获得感提升的具体路径,希冀助益全民健康与健康中国。
1 新时代全民健身提升民众获得感的挑战
1.1 新目标:满足健身健康需求,实现体育强国梦
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变化赋予了全民健身新的挑战目标,既需要满足人民对于身心健康与休闲娱乐的需求,在大环境下还需要完成国强民富的长远任务。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速度,一举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生活质量,体育的功能已不局限于强身健体,而成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越来越承担着社会安稳、人民健康、经济稳健、文化繁荣的重任[4]。但现实上,体育工作相较于文化、教育、卫生工作上处于劣势,政府在重视程度与投入上都存在不充分的情况,易造成全民健身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体育“育人健心”的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凸显。新时期如何实现全民健身供需均衡发展,提高群众对于体育功能的认知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与健身休闲需求,推动我国建设体育强国之路,是新时代赋予全民健身提高民众获得感的新挑战[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国家的统一对于实现体育强国梦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实现了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说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这彰显了国家必然统一的强大信念与爱国情感内核。新时代各族人民和国家体系发展的时代背景差异下,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完整统一,除了政治权利和民权还包括民族文化在世界的认同感,而决定一个民族是否能够经久不衰长远发展取决于其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是否深入人心,国家统一不仅是人们心中的强烈要求,更是一个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然举措,这也是新时代民众获得感高低水平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1.2 新要求:适应社会新矛盾,提升民众获得感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人民对于健身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全民健身战略的提出,在政策利好背景下,鼓励五大发展新理念[6],凝聚中国力量,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加快健身场馆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赛事开展,做好全民健身指导工作,这些新的政策举措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内容,在适应人民对于健身需求的矛盾转变下,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在的获得。
(1)“民众获得感”的本质内涵。对比幸福感,从主客观获得的角度探析,一个在于主观体验,一个在于实实在在的物质获得。就主观的体验评价而言,“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幸福感”强调的是个体体验过程的主观即时感受。“获得感”是实在的得到。新时代进程发展不断改善物质生活质量、生活居住条件和社会福利保障,但研究发现人们主观幸福感却并未呈现相应的直线上升。幸福感是基于人自身的主观感受。用即时的主观反馈来评价长远的客观改革成效,研究认为这样的评价机制缺乏客观性和严谨性。因此,习总书记根据实际民生需求的满足进而提出的“获得感”来评价结构性改革的效果相对客观,并非强调个人的幸福主观体验,而是“得到”,尤其是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收入持续增长,生活环境改善,休闲时间增加等社会福利保障的获得。
(2)民生的改善是民众获得感提升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有了较大改变,体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7]。”其中,社会阶层与资源分配是伴随主要社会矛盾转变和改革发展必然存在且长期出现的问题。因此,新时代坚持民生导向,实现民众获得与人尊严相关的权利,在全民健身上,民生质量的高低体现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化程度以及享有的健身指导和体质监测等福利保障体系的完善,这是“民众获得感”的重要内容[8]。研究认为,创新多样化的全民健身参与渠道,满足健身平等且“包容”的参与权利,促进高水平的社会健身服务供给是改善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全民健身在民生改善和适应社会矛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赋予了更大的期望与要求。
(3)全民健身战略与民众获得感的关系。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对全民健身事业开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高度重视。新时期,全民健身致用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发挥着巨大的链接效应,国家更加重视全民健身的基础性研究和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其重要性和群众的需求更加凸显。民众体验了更多改革的成果,享受更好的健身福利保障,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凝聚了中国力量,全民健身在提升民众获得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共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1.3 新任务: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时代在更新发展,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智能与5G技术助推生活环境方方面面的改变,全民健身也有了新的任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也随之发生变化,对于健康幸福生活质量和社会提供的健身福利政策要求会更多。改革开放40年来,各行各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我们仍要牢牢把握生产力的脉搏,清醒的认识到国家发展面临的压力,当民众物质文化的需求得到较大满足、生活水平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后,人们希望能够拥有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健康的身体成为享受社会福利的基础,也是群众最为关注的内容,全民健身为全民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思想”。习近平同志继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并做了两个阶段的任务安排,坚定有效的表明了我国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态度与决心,但发展需要时间的沉淀,尽管贫富差距缩小,但历史遗留的贫富问题仍旧不可忽略,因健康问题,因病致贫成为重大阻碍。如当前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着世界人民健康生活,而中国采用的方舱医院、确诊患者治疗费用全免等福利政策保障了受疾病影响人民的基本生活,医护人员带领患者共同锻炼提高免疫力抗击病毒,成为抗疫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身心健康才能奔赴小康,要实现共同富裕,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成为脱贫致富,共同富裕实现的必要条件[9]。
2 新时代全民健身提升民众获得感的出路
全民健身战略为提高我国民众获得感提升提供了契机,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人民幸福之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上述民众获得感提升的现实挑战,依托新时代背景,深入探讨全民健身战略对于民众获得感提升的优化路径。
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体育思想为引领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体育工作批示120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重要论述15次[10]。体育功能对于中国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民众的获得,历史早有见证,从“小球推动大球”,中美建交等,均作出重要贡献。新时代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批示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体育思想,引领体育强国的建设[11]。其中全民健身成为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论述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内涵体现为全民健身体育发展是体育强国的重要体现,体育强国梦又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因此,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建设体育强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全民健身政策的推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体育特色思想引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更加有效,全国各地建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如江苏省、湖北省等,场地器材多样化,健身信息更通畅,场馆更开放,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开展得如火如荼,社区居民有了更多的福利和便利,生活更有奔头,获得感持续增强[12]。
2.2 推进全民健身战略相关法制机制有效落地
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发挥全民健身在全民健康促进的独特作用,推进全民健身相关法制机制有效落地,是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全民健身战略面对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健身健康权益,进一步深入推进全民健身相关法制有效落地,成为新时代我国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13]。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能够为群众安全科学的健身提供保障,发生任何意外都能够第一时间寻求到公平有效的帮助,只有全心全意的服务人民,帮助人民解决实际的各种问题,才是惠及民生,这也是民众能够看得见的获得感。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全民健身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共享发展理念下,我国应加快推进城市与农村统筹协调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事业,优化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加快实现以点带面、以城带乡,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区,积极通过全民健身工程,扶持建设社区健身项目,办好人民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赛事,完善相关制度改革建设,推进社区健身法制机制,丰富群众生活内容,打造锻炼、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法制社区环境,提高社区治理能力,更好地服务居民,提升全民获得感。
2.3 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群众体育发展达到新的水平”的目标要求[14]。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力争到2020年实现乡镇健身设施15000个,体育公共场地面积人均达到1.8m2。为此全国各省市纷纷落实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的举措,通过示范区的良性带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下的社区政策和相关配套设施,通过相关专家调研,资政建言,撰写标准和反馈表达机制,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更好服务社区居民,增强居民获得感。
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的战略布局,需要紧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推出一系列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全民健身赛事,使得全民健身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名片[15]。如万人参与的城市马拉松一度成为社会讨论与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也成为城市的招牌,如号称中国四大马拉松的北马、上马、厦马和大马等城市马拉松,报名异常火热,往往如同彩票摇号,一签难求,推动着全社会人士积极参与、主动运动的健身氛围,且各大城市均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又如武汉提出了“四马奔腾”即汉马、赛马、天马和水马等品牌项目。这些全民健身项目在很多程度上就积极促进社会形成了人人参与运动的全民健身氛围,健身人数的增加又反推全民健身体系建设的完善和落地。
2.4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行动要求。深度融合是指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两大民生工程紧密合作,共享建设资源,互为促进[16]。融合的具体实践上,一方面把国民体质监测纳入社区,定期开展社区居民健康监测,制定运动处方,及时有效的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健身的技术与理论服务;另一方面是完善健身场地的开发与维护等保障工作,因地制宜的开发全民健身的新项目,做好社区健身知识和竞赛的宣传工作,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主动学习健身健康理论知识,有步骤分阶段的开展社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建设,依托社区开展全民健身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试点工作,建立市、县、社区三级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社会组织指导中心,探索依据地域特点,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建立全民健身与健康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3 结 语
新时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不断探索发展进程中,民生始终贯穿其中,尊重民生需求,以人为本,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全民健身作为国家尊重民生需求的重要发展战略,对于社会的稳定,大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民众获得感是民生需求满足的重要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强调整个人民群体,是一种实在的“得到”和利好。对比幸福感,习总书记提出“获得感”来评价效果更贴近客观。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不仅要求切实获得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获得公平公正的健身权利享受,而且也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这种“获得感”更加贴近民心。
[1] 曹现强,李 烁.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02):18~28.
[2] 于善旭.论我国全民健身的宪法地位[J].体育科学,2019,39(02):3~14.
[3] 卢元镇,于永慧.我国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回顾、展望及应关照的社会事实[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01):1~6.
[4] 曹 江,李寿邦.全民健身视域下体育场馆供需矛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01):71~76.
[5] 韩晓伟,王凯珍.全民健身研究进展与知识基础透析[J].体育学研究,2019,2(02):66~72.
[6] 卢文云,陈佩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内涵、路径与体制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18,38(05):25~39+55.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hnsjct.gov.cn/sitesources/hnsjt/page_pc/xwtttiao/articlecc30034729346a89c0f8fe85f2eaa0a.html., 2017-10-18.
[8] 王春顺,贺 芒,曾 伟.新基建赋能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1(01):69~74.
[9] 文 宏,刘志鹏.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基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2018(03):3~20.
[10] 刘国永.对新时代群众体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体育科学,2018,38(01):4~8+17.
[11] 楼俊超,徐献杰.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J].体育学刊,2019,26(03):1~7.
[12] 侯光定,孙民康,杨水金,等.后疫情时代下全民健身的功能、任务与路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1,43(03):1~5.
[13] 田思源.“健康中国”视域下《体育法》与《全民健身条例》的修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03):7~12.
[14] 徐 惠,符 壮.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公益与商业的协调互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03):31~33.
[15] 王春顺,向祖兵,李国泰.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路径与策略[J].体育科学,2019,39(08):87~97.
[16] 刘红建,张 航,沈晓莲.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价值、理念与框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03):25~33.
The Challenge and Way Ou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Fitness in the New Era
HOU Guangding1, YU Lei2, SHI Wenwen3, et al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4, China;2.Guang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0, China;3.School of PE,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China;4.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As the flag sign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the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public sense of acces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given to the national fitness in the new era, that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fitness and health, to achieve the new goal of the dream of sports power, to adapt to the new contradictions in society, to enhance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people's sense of access, to improve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and to realize the new task of common prosperit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way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national fitness in the new era needs to be guided by Xi Jinping's new era sports ideology, promoting the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y related legal system effective landing, speeding up the nationwide fitness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promoting the national fitness and the National Health depth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people's needs for health, play the role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mental health,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public access.
New era; National fitness; Sense of gain; Challenge and way out
G80-05
A
1007―6891(2022)01―0081―04
10.13932/j.cnki.sctykx.2022.01.19
2020-03-21
2020-04-20
湖南省社科一般项目:家庭视域下基于代际互动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研究(18YBA122);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项目:积极老龄化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XSP21YBC347);湘潭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湘潭市人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获得感的机制研究(2021Y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