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家治理体系下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探究

2022-02-02王润一张依萱

南方论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实效性逻辑民主

王润一 张依萱

(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2)

审计监督是围绕经济与财务相关问题进行审核督导,以期提前识别潜在危险、甄别管理漏洞、弥补财务过失等行为。审计监督作为监督类业务,不注重产生实际的开拓性执行动作,而是与预计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与经济以及财务相关的行为并行,保障相关行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审计监督的产生及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密不可分,换言之,基于国家治理的需求,审计监督及相关行业才应运而生。同时,只有在追求公平正义与民主的国家,审计监督才更有可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效应。而在新时代探究审计监督及其蕴含的民主政治逻辑,更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民主政治视角的切入点,为国家治理带来了启发与思路。

一、国家治理体系下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特性

(一)迫切性

首先,审计监督的产生即有其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审计监督的产生与国家政治体制与社会形态密不可分。在封建社会,审计无法对专制皇权产生有效监督,其审计监督更多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是“御下”的工具[1]。即在封建国家治理体系下,审计监督名存实亡,只在于以等级为中心的事务执行,更倾向于以核对检查形式的存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虽然仍由王权个体作为权力的象征,但实则已经推行三权分立、权力分割制衡的机制,因而科学系统的审计监督具有规范与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在社会主义体系下,人民作为国家真正的主人,通过审计监督对国家经济事务以及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以及参与建议更是顺理成章。另一方面,尽管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对审计监督已形成一定的共识与概念雏形,但由于其历史局限性,缺乏具体的体制机制以及运行架构的参考,现有的审计监督历史沉淀不足,运行逻辑尚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同时,审计监督背后的民主政治逻辑更是需要系统的梳理。一方面,审计监督依托于民主政治而生。民主的呼声催生了审计监督,即审计存在的前提是国家践行人民当家作主、以民主管理为目标。而真正的民主并非少数服从多数的简单粗暴型的拉人头,而是需要与政治结合,厘清其逻辑,梳理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可以解决普适性情况的总体原则。因此,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也需围绕这一要义,真正围绕民主目标进行[2]。另一方面,民主政治逻辑的完善与发展需要审计监督的辅助。民主政治逻辑的完善并非一蹴而就的,其中必然经历各种尝试与探讨,而审计监督本身也是监督这一过程,及时拨乱反正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必要性

一方面,审计监督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审计监督背后的民主政治逻辑更是保持审计监督持续发展的根本指导理论。首先,审计监督作为一项具有监督意义的工作,其有效运行保障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治理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心剂。其次,梳理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其有助于审计监督效率的提升。审计监督涉及事务繁杂、层级丰富、内容体系庞大,执行的细则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具有较高统一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总体原则引领整体方向。因此,民主政治逻辑的作用还体现在理论原理上的指导,有助于审计监督在具体非核心细节有差异的情况下反复重新探讨处理方案,对效率的提升有必要性。

另一方面,审计监督是民主政治中的一种具体有效的实现机制。民主政治概念的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保障作为非王权持有者、非决策者的普通群众的利益,即其理念核心是为了达成控权目的,避免过于集中的权力不能真正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民主政治理念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践行是体现人民当家做主,将权力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真正实现权力的本质价值回归。而民主政治作为一种理念,更多在思想引领层面起作用,其具体在现实中的实现需要以具体事务为载体。同时,在现代的无论何种社会形态中,经济都是决定国家发展、决定国民命脉的重要方面,而审计监督则是保障国家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有效工具。因此,审计监督及其管理机制的运行与民主政治的逻辑保持一致及其具有必要性[3]。

(三)伴随性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与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伴随性。一方面,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民主能够通过政治得以真正地实现和持续性地保障,审计监督自然得以落实。反之,国家治理体系不完善,没有内在的民主政治逻辑,表现为处理问题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追求绝对意义上的公平而忽略现实具体条件差异性的制约,或盲目套用其他社会形态的抽象模式,则容易导致人民对国家信任的崩裂,审计监督的顺利推行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人民作为民主真正的需求者,对国家机器作为权力代表的态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人民需要通过国家治理体系使民主权利得以落实和保障,但同时国家治理体系作为统筹制衡权力的一方,拥有了相对较大的权限,如果缺乏有效的内在运行逻辑,很容易在推动庞杂的体系中迷失及产生偏差。而审计监督所直接触及的经济财务类问题,是最容易在管理中以先显性且可量化的形式暴露的,同时由于审计监督中的问题通常关乎物质利益,是人民追求的重要方面,也是较容易触及公平性等话题的敏感点,因此也最容易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完善与否,民主政治逻辑是否清晰的晴雨表。

另一方面,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得以理顺,审计监督工作条例清晰,能够有效服务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必然与之伴随。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以审计监督工作为落脚点,围绕经济管理开展,将务虚的政治理论逻辑落到具体社会形态下的具体事务中,其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逻辑相通,又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具象化的参照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的伴随性再次得到印证。

可见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的产生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相生相伴,两者无法在时间顺序上机械切分先后,但两者的正相关关系对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提供了有效思路。两者可谓点与面的伴随关系,既可由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实现理论突破与经济管理监督的切入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也可由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为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梳理提供内在动力,进而驱动审计监督的业务发展。

二、国家治理体系下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要义

在国家治理体系下,审计监督对民主政治的体现以及其中政治逻辑的梳理与完善,是建立在其核心要义上的。具体而言,国家治理体系下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要义主要体现为三点:基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实效性、基于民主政治权利的协同性、基于民主政治问责的责任性。

(一)基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实效性

审计监督民主政治逻辑具有基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实效性[4]。首先,民主政治制度的实效性最直接的内涵指向于审计监督中的民主是当下的民主,即审计监督的反馈与作用需即时产生,对有问题的地方需要即时纠正,而不是指向规划愿景式的调整。实效性需要通过民主政治制度以保障。一方面,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了“实”,即真实、实际、实在之意。通过民主政治制度,审计监督的过程有明确的现实时间节点,具体金额由真实准确的数字表示,反馈整改结果需要落到实处。只有构建民主政治制度,促进广大人民的主动有机参与,才真正保障了审计监督实效的可行性与现实性。另一方面,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了“效”,即审计监督中的效果、效率。审计监督不是监而不督,而是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而对人民民主不利,有可能妨碍最广大人民现实利益的就是潜在问题。通过民主政治制度,人民可以切实了解审计执行以及监督推进的进度,把握审计过程,促进审计监督效率。同时,根据审计监督的服务主体——人民的反馈不断调整完善,审计监督的核心目标效果自然可以达成。

其次,实效性是对履行审计职责的前置要求。审计监督由相关审计部门落实执行,而相关部门进行审计监督的权限正是由民主政治制度赋予以及限制的,民主政治制度通过实际具体的条约对各层级审计部门的职责与权限进行厘定,确保审计监督在执行过程中能够有效率地产生实际效果,而非财务工作的再重复。这决定了实效性是审计监督工作的前置性要求,即只有能够实现审计监督实效,促成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严谨度与公信力,才有必要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民主政治制度对审计监督实效性的保障是必然要求而非底线要求。

此外,实效性是民主政治的精神体现。审计监督中民主政治逻辑的实效性在更为宏观的层面表现为精神的引领。具体的政治制度在围绕为人民民主服务的前提下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一定的修改以实现不断地完善,但其民主精神是原则指引。审计监督本身作为一项具有客观性与独立性的工作,通过民主政治制度为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公众信任度与道德合法性的价值尺度。简而言之,普通群众并不一定能够理解每一条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内涵以及内在逻辑,但阅读直观数据、投票、实际生活体验等方面实现民主并不困难,民主精神通过实际生活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参与已然渗透在方方面面,人民能对民主达成共识并在实际中践行,即在精神层面体现了审计监督基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实效性。

(二)基于民主政治权利的协同性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还在于政治权利中的协同性。具体表现为党的领导、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以及信息公开[5]。

首先,党的领导是民主政治权利在审计监督中得以实现的基石,也是审计监督民主政治权利实现过程中协同性的核心。党的领导确保审计监督能够真正切实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为审计监督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精神支柱。讨论民主政治权利,需要结合具体背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党的领导正是为民主政治权利保驾护航的不二法宝。

其次,多层次的审计监督体系确保了民主政治权利的有效协同运行。一方面,从集中度与影响力高低进行划分,审计监督体系可分为媒体舆论的监督以及人民群众个人的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具有较高的集中性,对影响方位较广、关注度较高的经济问题能够得以全方位更细致的监督。同时,人民群众个人也能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及时了解动态,建言献策,不至于审计监督大幅度偏离民主政治权利导向,这也为审计监督提供了有效的协同保障。另一方面,从专业性的角度分析,审计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指审计体系内部在党的领导下完成审计工作的同时,接受相关专业机构的监督与行政监管,而外部监督则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听证、查询等途径参与审计监督。外部监督相比于内部监督虽然专业性上可能有所不及,但外部监督的动力通常源于与人民自身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利益,对民主诉求更有代表性。多层次的审计监督体系确保了审计执行能够与审计监督在同一时空维度内尽量集中地完成,有助于审计监督发展中及时获取反馈,进而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节约。

此外,信息公开是民主政治权利的协同性在审计监督中得以实现的实际保障。一方面,通过主动的信息公开,能够使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审计监督的工作进度与工作成效,同时便于相关专业机构及专家学者提取信息数据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推动审计监督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审计监督信息的申请公开,能够对人民关心的问题给予反馈,促进审计监督闭环的形成,提升审计监督的公信力。

(三)基于民主政治问责的责任性

一方面,审计监督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负有责任。审计监督的责任落实是维护民主政治内在逻辑的必由之路。通过责任的细化与明确,最为直观的体现是具体的审计监督工作可以落实到单位、部门乃至个人。同时,责任的承担也呈现层级性,若仅仅由执行者承担责任,则反而可能导致“做多错多,不如不做”的责任推诿氛围,无法促成真正的审计监督民主。因此,民主政治问责中的责任,往往还会对分管领导进行追责。通过完善的问责制度,将权限的运用和制约相统一,理顺了审计监督在责任层面的民主政治逻辑[6]。

另一方面,问责体现了人民民主对国家审计事务的主动性。民主政治问责体系中的逻辑要义并不在于将具体过失归咎于某一个人,而是通过问责制度明确责任来源,落实责任主体,在问题出现之前通过监督力量最大程度避免因职责不清故意出现的过失,同时在问题浮现之时最大程度避免责任推诿而导致无法弥补的纰漏,其根本目标是为了促进民主的实现。当人民群众有主动意识地进行责任源头的追溯,意味着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合理途径实现自己的诉求,而非盲目控诉指责。同时,这也意味着以审计监督为切入点的国家治理体系逐步规范化科学化,人民参与以审计监督为代表的民主政治的难度门槛降低。

三、国家治理体系下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路径

探索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要义及其实现路径,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有效地推广与普及、保障与维护、落实与发展。

第一,推广与普及。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应该形成系统的理论架构,同时通过更通俗易懂的形式向人民群众推广普及。一方面,推广与普及在于促进精神共识的形成,即人民群众能够了解审计监督的内涵,认识到审计监督与自身权益的关联。另一方面,推广普及还在于审计监督民主参与的具体可实现路径的推广。第二,保障与维护。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是清晰的,道路是越走越宽的,但为了保障其民主性与科学性,还需要坚持保障与维护。一方面,可通过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对审计监督制度进行保障与维护。另一方面,可借助民主的力量本身,开拓举报、反馈等监督渠道,实现审计监督的保障与维护。第三,落实与发展。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是伴随国家治理体系发展的,即其应该是与时俱进、能够反馈时代民主需求的。不同的时代对审计监督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等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差异。因此,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并非以刻板的教条形式存在的,而是需要融合社会变量,因时而进、因事而化,落实到位,不断在务实中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治理体系下审计监督民主政治逻辑的产生具有迫切性、必要性和伴随性。以审计监督为切入点的国家治理体系下的民主政治逻辑要义在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实效性、民主政治权利的协同性、民主政治问责的责任性。把握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审计监督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作用意义,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落脚点与启发思路。基于此,国家治理体系下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路径囊括推广与普及、保障与维护、落实与发展全过程。

猜你喜欢

实效性逻辑民主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逻辑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创新的逻辑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