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2022-02-02李艳芳

南方论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政治路线权威党中央

李艳芳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青岛 266525)

1929年古田会议,党的政治建设工作开始成为党建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要命题,并将其置于我国党建体系的首要位置。同时,报告指出,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有着巨大的指导引领意义作用和示范统领作用,能够带动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发展完善。知史得以明鉴,笃行得以致远。在新的起点、新的征途上,做好各项国家大事关键就在于党,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增强党内执政保障能力,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科学理论为实践指导,进一步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经得起时代风雨考验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一步提高党执政的关键核心执政能力、夯实强化党的重要执政地位。

一、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

党的政治路线对党在特定阶段的行动方向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影响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无产阶级政治路线,是党在不同时期夺取全面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确立并执行了符合我国实际的路线方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整个国家被乌云笼罩,处于封建军阀残暴统治与帝国主义列强的肆意压迫之中,改变这一局面、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需要正确政治路线的指引。1937年,毛泽东在其《矛盾论》中阐述了建立正确的政治路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正确的政治路线有着重要指引意义,能够促使我们的党组织更加坚固,也是我们革命取得尽快成功的重要保障。在1939年,毛泽东向共产党人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阐明了我们要建设的政党的重要特征,其中特征之一是我们的政党要在政治、组织、思想等方面保持完全巩固。同庚,他又进一步深刻系统地探讨了党的政治路线和加强党的建设问题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性,再次表明了制定正确政治路线的必要性。随后,毛泽东不断总结革命理论和实践经验,于1948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作出了进一步概述,这是共产党人对总路线内容进行的最完整的总结论述。这一总路线及时正确地制定,为中国共产党人寻找正确的、符合当时实际背景的革命方向提供了正确指南,为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性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局面的变化以及当时经济建设的要求,制定了新的政治路线。为了顺利实现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党中央于1952年底提出了“一化三改”,使之作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总任务,这一方针政策将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机统一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基本建设与广大工农业基础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以净化党的队伍、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1956年,根据当时我国发展的实际,党的八大作出了新的论断,即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但在八大后,出现急于求进、急于求成等问题,党的正确政治路线被中断,给党的政治建设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批判修正文化大革命之前的错误指导思想,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开始对党的政治、思想、组织等基本路线进行拨乱反正。全会确立“一个中心”及“两个基本点”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科学协调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有序建设提供了科学正确的理论指南,是党与国家的根本生命线、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幸福线。“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进入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一以贯之,牢牢围绕基本路线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期,社会主要矛盾结构也出现了历史性的新转变,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事业所处历史阶段形势的认识与判断却并未出现根本性改变。在新时期,习近平一直强调,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既不容背离偏废,也不可改旗易帜。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正确政治路线的制定和执行,无疑为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开启新篇章提供了可靠方向,这一历史过程充分表明,在新时期执政党必须正确、深刻认识政治路线的导向作用,发挥其对于不断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意义。第一,政治路线的制定实施要立足于一定历史阶段的国情现状,满足该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在需要;第二,政治路线的正确制定,影响着党建工作与党的事业的曲折枯荣;第三,新时期推进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和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必须要一以贯之执行党领导制定的正确政治路线。

二、切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切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其广泛而深刻的理论渊源。早期为了肃清巴枯宁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对革命斗争的严重影响,恩格斯在《论权威》中运用唯物史观第一次对权威思想作了深刻论述,他指出,权威的存在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定范围的社会权威在一切社会组织中也是人们进行某种联合活动取得成功的客观先决条件,“获得胜利的政党必须凭借权威以武器对反动派造成的恐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2]。列宁认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唯一保证,并提出“共产党作为先锋队,理应领导国家各项工作开展”[3]。

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来看,确立强有力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确定党是最高领导机关最早可追溯到党的二大上,但由于当时党尚处于萌芽年幼时期,成熟的党中央尚未形成,党内出现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使党的事业受到了极大的挫折。经过惨痛教训后,中国共产党始意识到了中国共产党自身掌握人民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意义,一九二七年,在“八七会议”上,我们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关于独立自主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决议。在遵义会议召开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非凡意义在全党范围内被深刻认识,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初步确立,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形成。逐渐成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党在革命过程中实现思想全方位高度协调、工作高度统一提供了根本领导保证,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赢得抗日民族战争的全国性胜利打下了牢固的政治基础。如毛泽东所言,“这个革命”,只能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由无产阶级自身的先天优点和革命历史需要决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党的领导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当时,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党的各项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全党上下同心同德,坚信“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4],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坚强领导。“文革”之后,怀疑党的领导的声音时有出现,为此,邓小平多次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他指出,要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中央要有权威,如果中央没有权威,很多事情就办不到,很多政策就执行不通,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才能为改革事业有序进行提供有力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意义,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党内重要党纪法规,为更好保障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和巩固执政党政权需要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表明:第一,有权威的领导集体是领导党和国家及人民实现欣欣向荣的必要选择;第二,坚持强有力的政党集中统一领导原则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保障;第三,必须重视行动意志自觉、思想理论认同、法律制度保障的重要作用。

三、实现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任何主义都有所不同,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能否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对于政党执政具有重要影响。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党和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地位。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作出了关于“人民”的论述,他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提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包括经济工作,“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6],表明当时共产党人已经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政策的重要规划。一九四五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更加深入而全面地阐发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并提出了共产党人的“三大作风”。他强调,对人民负责是共产党人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出发点,作为共产党人,既不能与群众相脱离,也不能仅仅代表个别人或者部分少数团体。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这是党章首次明确写入“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法制化权威化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满目疮痍,国计民生亟待解决,改善民生迫在眉睫。面对如此困境,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生产事业、国民经济不能“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要失败”[7],为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实践探索活动。彼时,物价暴涨、商品供不应求,严重影响百姓生活,为了稳定物价、安抚民心,党中央从经济上实行“米棉之战”,行政上实行“银元之战”;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党领导人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为改变当时我国产业结构所呈现的不平衡状态,保障国家安全和改善人民生活,党中央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大改造”,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提供了动力源泉,同时也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基础性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但整体上仍没有改变温饱不足的情况。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邓小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发展生产力高度相联系,将二者置于高度统一地位。他强调,一切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需要看人民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否有所改善和提高,把人民的生活水平看作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集中体现了党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奋斗目标。1992年,改革开放的新浪潮在我国再次掀起,我国经济呈现迅速发展状态,党中央进一步落实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人民生活逐渐从贫困走向小康。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生极大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在新时期,人民群众的需求进一步升级,更加注重精神层次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面对这一现象,党中央始终紧扣民心,进一步坚持并发展了“人民观”,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8]。2015年,党中央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理念为更好保障民生、增加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以来,习近平在多个报告、讲话中多次提及“人民”“民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重视。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全方位、深层次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

在党的世纪征途中,百姓最关注、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对百姓群众最切身利益的具体反映,做好党建工作必须落实好、保障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第一,全党同志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中心里最高地位,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作风;第二,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生产发展高度一致,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检验标准;第三,不断推动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筑牢力量之源。

猜你喜欢

政治路线权威党中央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真理标准大讨论与政治路线的根本转变
新时期政治路线与党的建设
关键抉择
—— 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擘画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向党中央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