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的四重维度

2022-02-02谢芳芳

南方论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强国现代化制度

谢芳芳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潮州 521041)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巨大嬗变,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所追求的发展目标。然而,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条件与现实条件不同,选择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不尽相同。中国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开创一条有别于西方又超越西方的独特道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系统梳理和凝练概括这一思想体系背后所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丰富内涵,有助于更深刻地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原创性理论贡献。

一、以图强为核心的目标导向

无论是西方“内发型”还是中国“外发型”的现代化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进行。马克思曾指出,财富表现为目的本身,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的。欧美资产阶级率先以工业化进程推动现代化,通过构筑以交换为核心,以自由竞争为驱动的商品生产体系,旨在实现自身财富的无限增长,即为“治富”。而中国晚清至民国的现代化运动,无论是由官僚士绅为主导的“师夷长技”洋务运动,抑或由先进知识分子所主导的变法改制等救亡图存运动,其直接动能显然不是内在的市场逻辑,而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所引发的亡国灭种危机的回应,其最终目标不在“治富”,而在于“治民”——通过修正制度缺陷和调整统治策略加强权力的有效运行,使特权对于臣民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中国传统式“治民”和西式“治富”都无法指引中国成功走向现代化。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现代化最终目标是人类获得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它内含两个具体目标,一是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推翻一切剥削阶级统治而夺取政权、摧毁私有制以实现政治解放,二是国家政权力量组织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实现经济解放,它突破了特权本位的“治民”与金钱本位的“治富”目标局限,根本上指向了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国家实现富裕与强盛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举起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炬,照亮了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前进方向,揭开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将现代化最终目标与现实目标相结合,着力于“解决温饱、实现小康”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性重要目标,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党中央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新时代“图强”目标赋予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目标更新更丰富的意蕴。目标体系上,突出整体与个别的辩证统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五位一体”总目标是衡量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标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教育强国、航天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网络强国、体育强国”十三个子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坚实基础。目标实现上,强调奋斗目标和战略步骤相结合、连续性和阶段性相一致。结合新阶段新特点,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新战略立足我国发展的良好势头,将改革开放时期“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三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整整提前了15年。同时,现代化强国目标是接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体战略安排中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主体及覆盖面上,突显强起来的整体性,涵盖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国强党目标,全民性的共同富裕目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全领域性具体目标,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性目标。

二、以制度为根基的治理体系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分析过程中阐发其现代化思想。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以本质性的批判与揭露,马克思将现代化运动负面效应及其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可以说,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质是资本批判。基于这种批判性思想,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的实现形式作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进而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批判的基础上转向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想追求的必然性的论证,建构起关于现代化历史发展的一般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3]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所具有的批判性与建构性特质。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自觉探索到主动拓展再到自信创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建构进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走苏联的路”到“以苏为鉴”的发展范式,从“超英赶美”到“两步走”的基本思想,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战略布局,毛泽东围绕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作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探寻和丰富现代化的根本内容和实践任务,从而为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政治制度基础,亦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改革开放时期,在深刻反思中国和世界现代化历程之后,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既要大幅度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多方面改变生产关系,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4]135-136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和实行社会制度改革则是必经之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性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地解答了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富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升了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创新性地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充分彰显以创造为特质的时代精神。首先,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同时,根据现代化动态发展的需要灵活转化三种制度的不同地位,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提升为根本制度,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多重挑战大背景下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治本之策。其次,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求构建一个有机协调、动态平衡的制度运作系统。如果说创新是现代化强国有机体的心脏,高质量发展是血肉,那么国家制度体系及其运作就是骨骼。现代化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制度的先进与否,也取决于其运行方式和状态。只有国家制度及其运行高效畅通,现代化发展才能日趋强大。最后,坚持制度完善和制度执行的辩证统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而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构建多元共治、协同互促的国家治理新格局。

三、以道路为原则的发展进路

现代化始自十五世纪的西欧,而后逐渐扩及全世界,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变革潮流。可以说,现代化是世界历史朝向一个更高发展阶段的变化过程。正因为现代化肇始于西方,西方传统社会进化论者均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样板,对世界体系中的现代化发挥“规范”的作用,绝对效仿西方模式是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引进西方的资本和先进技术,还必须引进他们的经济文化政治制度。与此种“规范”论不同,马克思着眼于“规律”。在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坚持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规律是本质依据,道路是实现方式。任何规律的实现都是以一定的条件开辟道路。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同国家、民族所具备的发展条件错综复杂,可以利用和改变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借以发生的条件,使规律为其所用,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3]中国共产党始终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必然性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张力中专注于“道路”的探寻。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启了现实之道。随后,在制定和实施现代化战略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强调要立足中国具体情况,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针对现代化运动中的中西文化之关系,毛泽东提出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新形态。邓小平承担起了深入理解现代化内涵、拓展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使命。他明确提出:“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4]163,“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在对外开放中,从中国实际出发,用社会主义方式来实现现代化一般要求的现代化。

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对“道路”重要特征作出新概括: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处理好“做大蛋糕”和“切好蛋糕”的关系,避免两极分化;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激活人民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能搞“福利主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坚持循序渐进实现共同富裕,杜绝攀比与冒进式共富。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要实现两个文明“比翼双飞”。要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提升精神文明。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之首。创新是发动机,科技创新是引擎。走向现代化强国,不仅应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应站在时代制高点主动把握社会生产方式最新趋势,而不是等待观望、亦步亦趋。将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作为根本要求。走向现代化强国,不仅应将发展视为“硬道理”,而且应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于提升各项事业和工作的质量效益。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经济基础。同时以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引领物质文明,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要教育广大共产党员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始终发扬斗争精神,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意志和力量。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但不能脱离实际,切勿搞“碳冲锋”,“一刀切”、运动式“减碳”,应该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良性发展。第五,中国式现代化亦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充分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亦要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依归

现代化是一个总体性范畴,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等方面都被囊括其中。但归根结底,现代化必须依靠人、满足人的需要才能得以发展,也必须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应是现代化的价值指向。西方现代化一方面宣扬人本主义思想,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凸显人的理性价值。但是,此种人本主义的核心是抽象不变的个人,最终不可避免地滑向极端个人主义;另一方面以发展工业化生产力为唯一衡量标准,致使人的主体性逐渐让位于作为生产力的工具要素主体,造成人的发展的普遍异化和工具化。“以人为本”亦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但它不是从抽象的人和人性出发,而是在批判西方现代化导致人的异化的同时,强调立足处于现实经济关系之中的人,发掘推动现代社会变革的进步力量,从实践活动方面阐明无产阶级才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起就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原理指导实践,以“人民”作为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选择,确立了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至上的原则。毛泽东历来深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一方面,他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民群众,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他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归宿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且强调要关注现实中每一群众个体的利益,因而提出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应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着眼于中国具体实际,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当下世情、国情和党情相结合的最新发展成果。“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价值,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谁,依靠谁,由谁共享”这一时代命题。首先,“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体现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理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基点。坚持人民至上是一种政治原则和规范要求,它关乎人心向背、国政稳定,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命运。要顺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始终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三感”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位置。其次,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6]因此,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现代化发展理念。其中,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之首。创新是发动机,科技创新是引擎。走向现代化强国,不仅应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应站在时代制高点主动把握社会生产方式最新趋势,而不是等待观望、亦步亦趋。人民是现代化事业的实践主体,创新发展需要依靠人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要为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物质、精神、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而无论是解决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与绿色发展,还是坚持开放发展不动摇,都需要在共享理念的指引下进行,因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7]。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使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猜你喜欢

强国现代化制度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学习强国”礼赞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秦晋争霸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