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逻辑、思想内涵及时代价值

2022-02-02田思思麻静怡

南方论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理念

田思思 麻静怡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旧有处理国际事务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难以应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具体的执政实践中对此理念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为世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国际视野,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对世界发展的期望,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会受到这个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为指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洞察当今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结合百年的奋斗经验形成的。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共同体”是马克思在勾勒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美好图景中使用的重要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在对旧有共同体意识的批判中形成的。马克思指出,在人的依赖社会中形成自然共同体,在物的依赖社会中形成虚幻共同体,只有在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会形成真正共同体。马克思着重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幻共同体,资产阶级革命将人从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解救出来,看似实现了人的自由,但是实际上又陷入了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资产阶级以解放人类为口号,构建出一个虚幻的共同体,看似全社会成员共同享受利益,但在资产阶级掌权后形成了阶级对立,只有统治阶级可以真正享受到利益,真正共同体根本无法实现。只有当阶级消亡,社会再无特殊利益群体,全社会成员实现真正的平等,才能够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人类的共同价值目标。在真正共同体中个人实现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社会共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得到彻底解决。马克思所讲的真正共同体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发展才能实现,是需要长期坚持努力的方向。当前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休戚与共、责任共担才会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便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实践。

(二)文化逻辑: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发展与转化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理念,在长久以来的传承发展及实践中,“和”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先秦时期史伯明便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春秋时期孔子讲道“君子和而不同”。秦汉以后,和合观念得到普遍应用,不仅各家学派讲和合思想,宗教文化也讲和合,各思想流派弘扬自己的特色思想也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由此中国的和合文化持续发展,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各个历史阶段。“和”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和”并不是无差别的一致,而是强调多样性的统一,追求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协调,是一种内在统一、外在一致的状态。“和”体现了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处世方式。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之间交往融合便是“和”文化的最好的证明,“和”文化体现在国与国的关系上就是主张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平等相待,和睦共处。中国共产党人深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的对外交往中都秉持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不仅如此,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便是传统“和”文化的逻辑延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开放包容面对世界的态度以及对世界各国不同社会的尊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成果。

(三)历史逻辑:对党百年奋斗经验的传承与发扬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入侵,中国社会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人民受多重压迫难以生存,山河飘絮、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时代,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对和平与稳定有强烈的渴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行走在为实现国家独立而奋斗的道路上,同时党也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资本主义阵营对华封锁禁运、外交孤立,在联合国排挤大陆政权,企图将新生政权扼杀。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的建交往来,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为新生政权争取合法权益。经过不断的努力,新生国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打开国门,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为世界的发展以及和平稳定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国际社会,更加积极自信地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现在有实力、有勇气、有信心对待国际事务,在国际社会不断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愿与世界各国共享成果,承担大国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党百年奋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达则兼济天下”,中国自身经历过风雨飘摇的岁月,在取得一定成绩之时更愿意与世界各国谋求共同发展。

(四)现实逻辑:对国际情况深刻变化的分析与把握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随之而来的不稳定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但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逆历史潮流不断蔓延给世界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同时,地域性冲突不断升级,恐怖势力逐渐抬头,给世界和平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粮食短缺、能源匮乏、毒品威胁等世界性难题都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区域性组织能够独自解决的。面对世界情况的新变化,加强国际协作、维护多边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于世界该如何发展的时代命题,中国共产党给出了中国答案。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局势的基础上,结合理论作出判断,应顺应时代潮流前行,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解决世界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从世界整体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世界各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各国之间加强协作能够更好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兴盛;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需要各国之间以交流化解矛盾争端,维护国际社会持久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的发展趋势,为世界各国提供全新的契机,为世界更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中国方案。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对国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自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进行详细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对当今面临的世界问题作出解答。

(一)坚持对话协商、和平共处的政治观

人类在创造世界文明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战争与冲突,战争往往是利益的争抢、资源的争夺造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到目前为止参与国家最多的世界性战争,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近20亿人卷入战争,波及人民生命,经济发展停滞,给全世界造成极大的灾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珍惜和平,绝不能让战争悲剧重演。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追求睦邻友邦,希望天下太平。中国自古强调以政治手段解决利益冲突,奉行中庸之道,除元朝外未曾发动过大规模侵略战争。近代以来,中国蒙受战争之苦达一个世纪之久,中华民族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之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方针,力求和平,这是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当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各个国家应该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世界处于不断变革的时代,旧有的国际秩序也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发展需要。目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层出不穷,国际社会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推动构建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如何有效化解争端是国际社会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对于人类是绝对的灾难,和平发展以实现合作共赢才是世界应该走的正确道路。要建设一个长期和平的世界,各国要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坚持以对话协商解决争端,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始终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二)坚持共建共享、同舟共济的安全观

安全是世界发展的基础,保障安全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的重要责任。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然是时代主流,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安全问题,人类生活在安稳与不确定性交织的状态下。世界总体和平,但是局部仍有战争和冲突,传统型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安全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也无法独自解决,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1]这是中国对于实现亚洲和平的方案与措施,同时也是建设安全世界的态度与决心。共同安全是指各个国家相互尊重,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尊重他国的合理关切,对内发展对外和平;综合发展是指各个国家需要统筹应对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系统全面解决国家的安全问题,国家间协调应对威胁与挑战;合作安全是指各国之间坚持平等对话,以协商化解争端,构建科学的合作体制机制;可持续安全是指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安全共同实现,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形成持续发展、持续安全的局面。安全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需要,面对现实存在的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应团结起来共同解决。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需要坚持科学的安全观,各国平等协商,面对问题风雨同舟,保障世界安全。

(三)坚持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经济观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发展不平衡问题显著,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公平问题、治理难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加之新冠疫情的冲击,世界经济整体处于较为低迷的发展时期。一些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短期利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甚至对经济全球化持抵制态度。需要认清的是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贸易保护主义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本国的长期利益都是相悖的,这损害的是全世界共同利益。显然旧有的发展方式难以应对当下的经济发展问题,中国则通过自身的发展走出一条依靠自身发展带动周边国家的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改革开放后中国就积极融入世界,一步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仅实现了自身经济发展奇迹,同时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对外开放为世界带来了新的发展动能。构建新“一带一路”、筹办亚投行等举措不仅促进了自身经济发展,同时带动相关参与国家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202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正增长经济体,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应摒弃零和思维,团结协作才能实现共赢。建设一个普遍繁荣的世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积极推动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共同发展。

(四)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文化观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和传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文化构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世界文化因不同而多彩、因丰富而繁荣。世界上存在多种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历史与传统都不尽相同,所产生的文化也是不同的,每种文化都是独特的。否认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马克思曾指出,各民族文化为公共产品,多种民族文化形成世界文化,以此来阐述世界文化多元发展趋势。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未曾发生过文明中断的文化大国,始终秉持着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推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讲话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3]中国一直坚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文化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通过官方、民间多种渠道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在充分尊重其他文化的基础上,将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分享。文化交流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是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推动者和文化多样性的拥护者。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需要世界各国科学对待文化之间的差异,抛弃以往的文化冲突论,放弃不客观的文化优越感,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对于文化应以交流促进互鉴,从而实现共同进步。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会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五)坚持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生态观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人类的家,是各个国家不容推卸的责任。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给人类带来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在工业发展之初,人类沉浸于生产力提高带来的物质享受中,没有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没有对环境保护给予充分的重视。如今,无论是生产发展还是人类的生活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远甚于工业发展之初,生态环境持续遭到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亟待解决。发达国家通过消耗资源、透支生态环境走过了工业化阶段,而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如何承担责任,发展中国家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是全世界需要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传达中国节能减排决心,倡导世界各国进行生态保护。习近平在巴黎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应携手共同面对生态环境问题,促成了《巴黎协定》的签署。同时,中国全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承担大国责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需要世界各国相互协作、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保护人类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面对世界问题的最强音,集中体现了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态度、准则和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世界贡献了新型价值观,为全球治理新秩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借鉴。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在国际上的一次新的亮相,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大国形象,提升了国际地位。

(一)构建了世界发展的新型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达出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包含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工业化初期,各国通过战争争夺国际权力,掌握了权力争取自己国家更大的发展。历史证明,战争是惨痛的,通过争抢国际权力、由少数几国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是不合理的、难以维持的。零和思维、冷战思维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相悖的,各国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才是当今世界应有的权力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利益观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和平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乃至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都不再只涉及某个国家的个别利益,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达一种相互协作、同舟共济的共同利益观;目前生态环境问题非常明显,世界人民同住“地球村”,保护生态环境靠某个国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世界人民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才能维护好我们的共同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可持续发展观,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世界秩序的维持需要一定的国际组织,便于协商应对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全新的社会治理观,提出在平等的基础上,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各个国家、地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共商共建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达的新型价值观同过去旧有的价值观有着本质性的不同,新型价值观为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推动了全球治理新秩序的建立

目前的全球治理体制是承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西方社会主导建立起来的,其中有很多不公平、不合理之处,也难以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受制于现有治理体制,广大发展中国家无处发声,这种全球治理是不公平、不公正的,难以体现全球治理的“全球性”,无法达到全球治理应有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声,呼吁建立公平公正、适应现代社会的全球治理新秩序。面对此情况,中国积极作为,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了合适的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便是中国发出的时代强音。和平与发展虽是时代主题,但不和谐的因素还有很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一系列不和谐声音的存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但是面对的危机与挑战也随之增多,需要全世界共同应对。若使世界各国有效沟通、相互协作则需要加强全球治理,建立一个真正能够服务全世界人民的全球治理新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在国际事务的处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建立全球治理新秩序的重要指导。结合当今世界情况、遵循科学的理念,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必将能够为有效解决世界问题提供基本的保障。

(三)彰显了大国权责同担当的风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对世界形势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理论创造,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理论内涵,证明其科学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关于全球政治、安全、 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给出了中国答案,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非常成熟,其中倡导的各国之间平等相待、互惠共赢理念对于稳定世界局势、推动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稳定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蕴含的新型价值观为世界各国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价值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声音层出不穷、不绝于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便是对这种不和谐声音的有力回击,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新的亮相。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有担当、负责任的形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势必会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积极作为,在处理全球事务中做出更大贡献,有力地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理念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