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2022-02-02申玉涵

南方论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历史精神

申玉涵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22)

2022年,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30周年,细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最后一篇文章,依然能深深感觉到伟人信心的充分、信念的坚定和对展开新一轮改革开放、谱写“春天的故事”的殷切希望。“南方谈话”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缘由和意义,从理论上廓清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本质等许多问题的疑惑,给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解放的春天。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这次觉醒不仅仅是思想意识的警醒、认识世界眼光的转变,更是改变世界方式的变化。敢于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变革、革命。“变”的是思想观念、决策策略、体制机制,“不变”的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而这种精气神又在激励着我们将改革进行到底,进一步的改革实践不断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使我们更加一致地认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从这个视角来看,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探究和阐述改革开放精神的发生逻辑、内涵以及丰富与发展的脉络,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改革开放精神的发生逻辑

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需要经过一段思维过程,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再从抽象规定到具体,这种具体不是客观上的具体对象,而是思维中的具体;简单地讲,就是从分析的过程上升到综合的过程。历史不是范畴、观念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改革和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和规律。正是基于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现象的感知,通过科学的抽象,对历史现象的层层分析,找到最本质的属性,形成最一般的规定性——改革开放精神,这是对改革开放史的最深刻认识。伟大的实践,需要理论的创新、精神的指引。从改革开放历史发展进程中去考察和探究改革开放精神,不难发现其形成有着独特的发生逻辑。

(一)理论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2]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是过去的人类的活生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的经验是宝贵的,是值得注意与研究的。历史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智慧。改革开放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发展规律,贯穿于自人类有史以来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在不断的改革中进步,在走向开放中发展,这是社会历史的普遍性、常规性的因素。”[3]尽管中国封建社会的开放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蕴含着璀璨的民族精神,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变革和开放精神引领、规范、激励着人民勇往直前,不退缩。无论是在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史上一直都有主张和推进变革的人,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与开放精神。我们之所以能进行改革开放,是因为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变革和开放的文化基因。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变革、开放精神,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二)实践之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规律,通过实践把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力量。所以,只有在正确精神(观念)的指导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改革,才可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4]认识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理论的突破更需要有实践上和思想上的充分准备。改革开放精神是把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上升到理论、把特殊上升到一般所得到的精神财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清醒剂。今天,我们更要认真回望来时路,破解过去胜利的密码、汲取历史的力量。把百年党史放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上升至理论高度,使之成为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凭借那么一股将革命(改革)进行到底的强大精神。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们传播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的建党精神,这是党的精神之源。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开放也是一种变革、改革。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制度社会一样,把他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改革必然会催生并伴随着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精神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的一种理论回答与关照,是对经验总结与理论创新的现实注解。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伟大建党精神是“流”与“源”的关系,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核,成为时代的一个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要实现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依然需要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的激励、鼓舞与引领。

(三)政治必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我国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基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自觉进行的自我调整。实行改革开放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40多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取得了快速发展的伟大成就。我们决不能自我满足、沉醉于已有的发展成果,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本准则的要求,把改革开放看作一项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革命。改革开放是伟大革命,是我国社会根本的发展战略,这是其被赋予的根本政治定位。改革开放之所以是我国的根本发展战略,在于改革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改革是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一种普遍性形式。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发展的起点要通过改革来创造,进一步发展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社会越来越开放,是历史发展的走向,是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推进了党的执政理念、方式的转变。社会主义必须由改革赋予生机活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需要从这宏大历史叙事中揭示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的规律,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提供规律性指导。

(四)根本逻辑: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是获得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目的,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迫切要求,是人民的正确选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就是为了对得起人民,是顺应党心民心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政策选择。改革开放40多年就是解放人、发展人的4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不断增强,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变得更加自信、自觉和自由。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帮助与支持。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人类历史车轮不断滚滚向前的基本力量、也是决定性力量,而不是什么救世主或者某种神秘力量。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中国的改革是有立场的,这个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始终贯彻人民至上的理念。“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6]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全面深化改革,要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努力,要善于倾听人民的发展要求和期待,做到问政、问策、问需于民,让人民群众体会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

二、改革开放精神的科学内涵

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孕育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

(一)内核: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立足点。改革开放是一场思想领域的伟大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对于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判断,客观标准是实践,而不是主体的主观感受和愿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了思想解放的运动,促进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指导思想,贯彻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在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7]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不断为改革开放注入新动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改革是一种自我完善、发展,而不是一种质变。改革开放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以深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能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成为改革成败和事业兴衰的关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对“三大规律”不断深入认识的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努力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自觉做到与时俱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二)底色: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创新精神

从主体性和客观性的角度来看,要实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主体就必须进行创新。不通过创新,就难以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统一,也就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和时代前行的号角。创新与党的思想路线具有内在统一性。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开拓创新。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勇于创新,敢闯敢试体现了一种创新的魄力和勇气。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就在于它与改革开放实践的密切联系,在于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规定,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在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抉择。回首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充分证明了创新的价值。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8]随着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改革的难度也逐渐加大,“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只有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敢闯敢试,认真总结实现理论创新的经验,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才能不断开辟创新的新境界。

(三)关键:奋斗搏击、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9]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说得精彩,不如干在实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喊不来、等不来、要不来的,是干出来的。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时常见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样的标语,这不无体现了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中国人民从不认为伟大梦想是等来的,改革开放伊始就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正是因为有着奋斗搏击、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比如,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经济飞速增长的一个重要秘诀就是实干。将改革进行到底,需要行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这种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实践探索、敢于在实干中解决难题的精神。“搞革命,搞改革,都需要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传承这种精神,敢闯敢干敢试验。”[10]我们坚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一定会实现,“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四)视野: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包容精神

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包容精神是改革开放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全球视野。基于对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过程和客观规律的思考,我们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并且越来越开放,世界历史走向民族国家的联合,建立真正的普遍交往,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正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中国与世界经济差距拉大的现实,“落后于时代”,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怎样才能“赶上时代”,摆脱诸多的困扰与束缚,实现突围,是一件考量执政党的执政智慧和勇气的事情。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遵循世界开放的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全球观念,把自己作为开放世界的一部分,努力融入世界,抓住机遇,敢于直面挑战,由此赢得了主动。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中国一举一动,都吸引世界眼光。如今,通过改革完善,我国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普遍交往,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向未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是对全球治理与发展的重要贡献。“和而不同”“美人之美”“兼容并蓄”等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三、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改革开放精神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神指引和动力。新阶段、新局面,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精神从理论形态进一步转化为实践形态的过程,就是对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最好的传承与弘扬。

(一)进一步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改革开放是广大人民的事业。当前,改革开放的基本理路就是坚定不移坚持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依然离不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要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握群众所虑所想所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和人民在一起,就一定能为改革开放汇聚起磅礴力量,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因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代表了时代的精神,体现了历史的主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体现了党的根本立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定不移地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努力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人民就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就能获得深化改革开放一路前行的力量和保证。

(二)进一步开拓求真创新之路

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需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开拓求真创新之路。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已经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注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因循守旧、犹豫不决、等待观望的观念要不得,必须摒弃。创新集中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人的创新实践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其中,科学技术创新能为社会进步奠定物质技术基础,为交往关系的不断扩展提供有效手段。“技术创新必然促进思维方式的转换。”[11]解决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创新。我们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同时也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自欺、不自卑、不自大。要发挥好国家在重大科技攻关中的组织力量,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做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供给。创新不问“出身”,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进而推动我国的创新发展。创新发展、科技驱动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在新征程上,不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走创新发展之路,全面建设创新型现代化强国。

(三)进一步推进实干兴邦伟业

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要扎实推进实干兴邦伟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美好生活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地提升,更多地注重生活品质与体验,从同质化向个性化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要靠奋斗、实干。“好话说破千言万语,不如干成实事一桩”。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奋斗。需要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创造精神,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加油干,必然能够战胜各种风险与挑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我们不畏风险、不惧挑战、迎难而上,坚持知行合一,始终做一个奋斗者、实干家。将改革进行到底,更需要党员干部的决心、担当和实干,努力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四)进一步拓宽合作共赢路径

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合作共赢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致力于开放发展,“一带一路”是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写入联合国文件。开放是当今世界的特征,开放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为世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展现了大国担当。中国不谋求独乐乐的自身发展,而是立足于为世界谋大同、为全人类谋发展。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建立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和繁荣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对外开放不会改变,中国的发展属于中国、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事业。“改革开放不仅有益于中国的发展,更有益于世界的共同发展。在新冠疫情正在改变着的世界中,只有各国共同坚持改革开放,才能真正推动人类和平的共同事业。”[12]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历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拿出精神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