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与广西梧州白话民谣的结合与旋律编配研究
2022-01-31王雨菲
王雨菲,王 蕾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一、广西传统民谣的现状
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较多,流传着众多的民歌民谣,如瑶族山歌、壮族山歌、下俚歌等。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唱该类民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少,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在农村的青年人外出打工定居,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并且传唱这种原始民歌的大多是老年人,久而久之,这些老年人年事已高,自然离世,就造成了这类民谣逐渐消散的局面。
二是如今这个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媒体高速发展,人们受到媒体传播信息的影响,在无形之中总会追求所谓高端大气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在某些方面也受到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对于这类民族性较强、乡土气息较重的音乐不感兴趣,或者觉得其不上台面,导致这些作品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三是这些民谣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由于当时农村会唱这些民谣的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见识也不多,未能意识到要把这些民谣保留下来。当年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在录音方面也有很大的欠缺。
二、保护、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民谣的必要性
谱例一:点虫虫
民谣是由人民创造的、质朴无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人民群众丰富的物质生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民谣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强烈的感染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与向往,也体现了独具中式风格的音乐作品特点。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族人民唱着不一样的民歌。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一直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传统音乐文化是有效传递中华民族信念与中国社会特色的重要媒介。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民谣——这一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产物的可持续发展。
三、白话民谣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
(一)梧州白话概述
白话是粤语的俗称。粤语又被称作广东话、广府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中国著名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
粤语起源于梧州,梧州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粤语之乡”。在现代定义中,粤语以广州音为标准,其他的粤语属于粤语的次方言,如广西玉林属粤语勾漏片区。梧州的白话本身也十分耐听,语调舒适自然,发音清脆悦耳。
(二)白话民谣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
广州是“粤”的中心,据史料记载,白话民谣种类繁多,以粤歌和粤调为例,仅粤歌就有拦门、坐堂、送花等;粤调有摸鱼歌、咸水歌、粤讴等。至于小调、小唱、劳动号子等诸多歌种,更是数不胜数。
广州是“白话”的文化发源地和传播点,它吸收了粤各地的土著文化并加以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广州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和风俗文学。这些市井之曲、街巷之歌的俗唱,从各方面体现了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风土人情、世俗风貌,如广东地区的传统节日、婚俗文化和社会的交往、交际习俗等。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历史的变迁,许多白话风俗韵文已经失传,或被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目前,在互联网或出版的书籍中,白话民谣可供参考的书目少之又少,笔者基于林维迪先生的《月光光照地塘》一书,产生灵感,写此论文,希望以此引起广大音乐爱好者、音乐工作者的注意,发掘更多有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的本土音乐文化,促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
谱例二:氹氹转
四、白话民谣与视唱练耳学科的结合与课堂应用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其根本任务是组织整合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提高学生听辨音乐的能力,最终将其应用于其他音乐课程、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
视唱练耳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 世纪的法国,到20世纪初引入我国,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以西方大小调体系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由于长时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视唱练耳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国音乐教育界沿用的是西方大小调的旋律、和声和区别于中国音乐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形成了“西方音乐耳朵”,从而忽视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作品。这不利于我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的,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此,在视唱练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现有的教材内容,还要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方法,这更符合多元化教学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建立对本土音乐的正确认知,了解传承发展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笔者在现有的白话民谣基础上,通过实际的社会调查与资料搜集,结合广西梧州地方特色与风俗文化,充分考虑白话的特殊腔调与发音咬字,为其中的部分民谣编写旋律。另外,笔者还以视唱练耳的专业要求为依据,以其中部分民谣为例,编写了适用于小学、初高中等学校音乐课堂的教材,使学生通过演唱这些重新谱曲的民谣作品,完成音高、音调、节奏等方面的训练,促进中国化音乐课堂教育的正式实施。
结合以下三首民谣节选片段,笔者对具体的改编情况加以阐释:
《点虫虫,虫虫飞》是一首母亲和孩子两个人玩游戏时唱的童谣,在这里,笔者将其改编成了一首变奏曲体裁的音乐作品,运用了C 宫五声音阶,在主旋律中,只出现了do、re、mi、sol、la 五个音,配以跳跃性的伴奏,使该曲呈现一种愉悦、活泼的氛围,符合母亲和孩子之间亲子游戏的亲切、愉快之感。
该曲的第一部分是主题部分,呈现了全曲的主旋律和主基调,此部分以钢琴伴奏和人声演唱主旋律为主。变奏一从第9小节开始,采用了加花变奏的形式,使旋律变得更加紧凑,更为跳跃,该部分是钢琴独奏部分。接下来是主题的再次出现。变奏二从第17 小节开始,此次变奏具有圆舞曲式的三拍子特征,是全曲的抒情部分,改变了之前速度较快的较为活泼的音乐特点,仿佛孩子在与母亲的游戏中渐渐进入梦乡。
笔者还选取了一些描绘当时家庭、社会现状的民谣,这些民谣反映了旧社会家庭的畸形现象,是从前妇女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当作家里的工具、仆人,是一个家庭中最苦命的人。《氹氹转》是当时的抗争者表达内心不满与愤怒的民谣。
谱例三:月光光
这是一首A 宫系统的、加了变宫的五声音阶作品,除了固定的la、si、do、mi、fa 这几个音外,sol 作为变宫短暂出现在第7 小节,使曲子更为丰富又不缺乏中国五声调式的民族性特征。把旋律揉进钢琴伴奏中,既保证了演唱时朗朗上口,又能兼顾听觉上的和谐。在第28 小节还加入了复调式的伴奏,短暂的逆向进行能更好地把最后的旋律推向高潮。
《月光光》又名《月光光照地塘》,是一首传统的白话儿歌,从简单的音符和通俗的语言来看,应该是流传于很久以前的传统民谣。至今,从各个粤语地区收集到的“广府版”月光光多达35 个,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的是月光光虾仔版摇篮曲,歌词温馨,令人动容。
《月光光》是一首C 宫系统(加清角)的五声调式作品,在改编上,沿用了原来的旋律,着重改变伴奏织体,整首作品的高音声部采用了复调写作手法,形成了全曲的第二条旋律线。第9 小节是钢琴华彩部分,一连串的do、re、fa、sol、la 上行琶音进行丰富了作品本身较为单调的旋律,使其更具流动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白话民谣种类繁多,每一种都各具特色,它们反映现实,抒发群众的心声,表达民众的喜悦及怨恨,真实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研究这类民谣,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民众心理。因此,这些传统民谣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从目前来看,各类院校的音乐课堂和各类音乐教材中有关民族音乐的内容较少,对白话民谣进行专业改编和整理,符合视唱练耳课程的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应该支持并鼓励增加各地传统音乐的相关内容。音乐只有扎根本土,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音乐意识,传承优秀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