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回依约,寻味北京的会馆戏台

2022-01-29张卫东侯磊

世界博览 2022年2期
关键词:会馆戏台

张卫东 侯磊

北京故宫博物院畅音阁。这座清代乾隆时期所建、保存至今的三层大戏台将逐步恢复宫廷戏曲剧目演出。

北京的古戏台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现存古戏台大都是清代遗留,有宫廷戏台、庙宇戏台、府邸戏台、会馆戏台、饭庄戏台、茶园戏台等6种类型,大体上是以露天、室内和罩棚3种形式出现。这么多种戏台中,惟有会馆戏台虽因时代变迁而屡遭挫折,却能有几处犹如京城的博古清供在市井矗立。而今保护修缮亦是看在文旅营业价值所做,与彼时的团拜、酬神等同乡联谊会所功能大相庭径,更难以复古成为脱离现代化设施的演出场所。

中国的剧场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严格意义上的室内戏台和售票表演场所出现得却比较晚。北京人素来把表演的舞台称为“戏台”,把演出的场所称为“园子”。有“楼”字招牌的园子只称“楼”,绝对不会出现“戏楼”的称谓,如“广和楼”“广德楼”等,晚清以来文字上也有“茶园”的称谓。雍和宫附近虽有“戏楼胡同”,但这也只是口语称谓,“戏楼”早已无存。至于“戏楼”一词,那时也没有今日普遍,更不会叫“古戏楼”。

2020年正值徽班进京230周年,安徽会馆重新启用, 这是西城区2020年“京剧发祥地艺术季”系列活动之一。

会馆戏台的魅力风貌

明代管理宫廷戏曲演出的机构教坊司,设在北京东城区本司胡同内,这一带还有勾栏胡同、演乐胡同、马姑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粉子胡同等。可见,这里曾是歌舞升平之地,不过,几处戏台的痕迹如今已不见踪影。

清代以来,大明设在内城的娱乐区域全部迁出,在外城开设会馆和戏园逐渐盛行。建筑营造以及等级制度依然维护明代的严谨格局,戏台的形制自乾隆年以来亦是绝对不能僭越宫廷状貌。京城康熙年间的原始戏台已经无存,留下的多是乾隆年以来的格局,现存的基本上经过重修或是在同治年以后建造的。戏台一般都是3尺高长方或正方形青条石攒青砖结构,上下的台栏继承宋金以来的“勾栏”形制。台冠一般是在戏台顶部类似佛教中的毗卢帽形状,有加雕花罩隔扇或安装8扇窗隔的,在上面彩绘有各色花卉或神仙图像等,一般台顶都装有天花板。

说到戏台格局,无论室内还是露天,都是三面敞开,依然继承宋金以来的瓦肆状貌。演员始终在观众的包围之中进行演唱,观众与演员之间有与今镜框舞台迥异的交流,因此诸多表演看着更为贴切,如出场、走边、趟马、起霸、圆场等表演皆能惠顾三面的观众,桌椅道具也要依照五行方位对称性安放,如此也就形成戏曲表演的程式性、虚拟性和服饰化装等的装饰性,在处理时间、空间的灵活性方面更是独特。

戏台必须装有台匾、柱联、台冠和台栏,这也是承袭宋代以来的“勾栏”形制,在上、下場门上悬挂与台匾有所关联的台额,一般常见的是“出将”和“入相”,其间正中高处悬挂与戏台点题的台匾。后台正中要有神圣主宰,固定设置梨园祖师神龛,不常演出的话要用高丽纸封上神龛,再演出时还要擦洗神像,更衣祭祀后进行破台。演出所用的衣箱、道具等在两边放置得有条不紊。

夏仁虎《旧京琐记》中说:“堂会演戏多在宣外之财神馆、铁门之文昌馆,其大饭庄如福寿堂等亦各有戏台。至光绪甲午后,则湖广馆、广州新馆、全浙会馆继起,而江西馆尤为后进,率为士大夫团拜宴集之所。”清代中后期,营业性的演出场所还都是剧场,会馆戏台并非全营业正规剧场,属于内部邀请或报销红票,多有达官显贵光临,名角儿也喜欢在此首演新戏以产生广告效应。如果是赈灾义演,名角儿们不拿包银,会馆也不收场租。晚清民国以来,有些会馆逐渐转为对外营业或出租,会馆戏台的服务以及经营已形成规模化管理。

会馆戏台的古今跨越

若是戏说北京的会馆戏台,还应该从会馆的本位属性谈起。

北京的会馆大体分为两种:一种相当于外省(地)驻京办事处或对外招待所等机构,是给外省(地)漂泊在京城的举子们一个扶持帮助的地方,也是该省(地)寄居京城人士的政治、经济、社交等方面的一片集散地。另一种就是行业会馆,即各个行业公会所在地。行业公会是一种民间组织,作用在于维持行业发展、解决本行业纷争、实施行业救济等,由本行业内热心的资深人士组成,例如,前门外的正乙祠是钱业公会所在地,精忠街的精忠庙是早期的梨园会馆所在地,两所会馆都有戏台可以演出。但是,会馆和驻京办事处或对外招待所的本质却大不相同,在京所有会馆皆是民间会所形式经营,并不是官方机构,虽多有科举人员与官场人员的频繁往来,但资金运作方式依然是民间捐助,并不是皇帝恩赐或国家行政机构出资维护。

正乙祠银号会馆。

一座会馆大者有数百间房,从议事公堂到花厅、花园以及藏书楼或书房,还有供奉本省先贤的祠堂以及宗教殿堂等,一应俱全。因此,大型会馆必有戏台以满足酬神需求,并不是为了人员聚会娱乐而建造。在戏台上演戏则是一种礼教,继承原始跳神祭祀的风格以歌舞形式寓教,即所谓“替天育化”社会民众。人们参与其中,这是分享神余、联络乡情或血缘关系的体现。因此,会馆建造得比较高大阔气也就不是僭越,戏台知名度高也是因为有著名演员曾在此作场。据笔者手头早年收集的资料,民国初年北京的内外城存在400多所会馆,有固定大型戏台的会馆约20多座,有些很早就已经转为对外营业的茶园。

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京城有固定戏台的会馆有:江西会馆、南昌会馆、福建会馆、延平郡会馆、粤东新馆、中山会馆、湖南会馆、甘肃商馆、河东会馆、洪洞会馆、奉天会馆、全浙会馆、浙慈会馆、浙绍乡祠、精忠庙梨园会馆等,如今,这些会馆戏台早已拆除,有些虽有区级文物部门保护,但也只是一块“保护牌”而已。

2020年10月15日下午,第18届“椿树杯”北京市社区京剧票友大赛在湖广会馆鸣锣开唱。

2020年10月28日,北京安徽会馆重新启用,国粹名馆再添新活力。

奉天会馆戏台因所在西单的繁荣地段,很早易名“哈尔飞戏院”对外营业,又经几次改建后再更名为“西单剧场”,如今早被高楼压在脚下荡然无存。上世纪90年代,较早翻修恢复演出的有湖广会馆(虎坊桥)、正乙祠银号会馆(和平门外西河沿街)两家,后来山西阳平会馆(前门外小江胡同)改成“刘老根大舞台”,虽不上演京昆剧种却营业效果显著。早年的阳平会馆如紫禁城内畅音阁和颐和园内德和园的内廷戏台一样,装有特殊“机关”绞架,形同而今拍摄影视剧的“吊威亚”一样,为了烘托神仙下凡一类的场景而进行表演,此种装置绝无仅有。目前这些舞台装置还有些存留。颜料会馆(前门外芦草园)、安徽会馆(南新华街后孙公园胡同)翻修多年后陆续营业。

这些会馆戏台都属于室内木结构建筑戏台,每次翻修后的建筑装饰都会令人遗憾——不是修复得太晚,而是太糟。为了开辟旅游市场,适应外来的声光电,在戏台上多装有现代化的灯光、音响、暖气等,甚至连空调也装上。粉刷涂料基本上都是石化产品,应该用的植物、矿物以及动物脂肪类油漆颜料不过是点缀而已。会馆场地容纳观众一般不多,修复时会加座儿,从而显得拥挤不堪。安装玻璃门窗不仅影响演唱声音质量,在光线上也没有古法和谐,还是高丽纸窗或丝织棉类对声音的震慑力最中和。

早期的营业剧场,是从会馆或私人宅邸戏台发展而来。前门外鲜鱼口内的“查楼”——亦称“广和查楼”“广和楼”“广和楼茶园”“广和戏院”以及“广和剧场”,是明清以来最著名的营业性剧场,幸运的是,它自明代以来从未易址更名,虽经多次重修改建——哪怕改建为现代形式舞台,戏台朝向、位置也基本未变。

这类茶园的观众席设置,是在戏台前竖放若干长条桌,两边放长板凳,观众侧向戏台而坐,这种座位叫“池座儿”,位置叫“池子”,是普通观众席;距离上下场门最近的座位是较好的位置,演员上场下场时距离观众最近,可以与观众对眼神,特别是旦角可以与观众眉眼传情,因此这里也称“钓鱼台”;在四周是最一般的座位,称为“散座儿”;在最后靠墙或靠窗户的位置有几条略高的大板凳,北京人习惯称为“兔儿爷摊儿”,那是最便宜的位置。而今,所谓“戏楼”是指设在楼上的观众席,一般是由6个人围坐一张的八仙桌设在戏台左右,这种座位就是所谓的“官座儿”。在戏台正向的位置还设有“散座儿”或包厢,后面有时还是“兔儿爷摊儿”。

露天院落式会馆戏台

京城的会馆戏台也有一座露天院落式的,可惜因为两广大街的开通被拆除了。这是原本坐落在西珠市口路北的潞安会馆,它在一座青砖拱券门内,比一般的会馆略小,只有3间正房与前后两进院落,两边的厢房各为3小间,东山墙上镌刻会馆历史和捐助者的石碑残破不堪。会馆大门在东南方“巽”位,连接大门的3间南房与大街地面持平,进大门2丈处即是下洼地,比路面洼下2尺6寸。戏台坐南朝北,按照传统称谓应为“阴台”。

戏台是悬山卷棚顶的六檩、双梁、四柱的建筑,酷似“垂花门”的后半部。戏台建筑通高2丈,檩直径1尺、长2丈,梁直径1尺3寸5分、长1丈8尺,柱直径1尺、高1丈2尺。戏台基座用青条石攒帮、内衬青砖,高2尺。戏台内境长、宽各1丈5尺,表演区域共25平方米,顶部有49塊天花板。整体建筑油漆彩画几乎全部脱落,大梁两头隐隐可见万寿字彩画图案,天花板绘制云鹤图,斑斑点点难以看清。大梁的二梁顶部用一双“脊童柱”支住双檩,双檩之间用“弓形椽”连接“花架椽”“出檐椽”与“飞椽”。

比戏台略矮的3间南房便是后台,与戏台后厦檐勾连搭并与上下场门相通。正房与戏台之间的距离仅2丈,两边的厢房与戏台最近处只有4尺5寸,正房地基高度1尺3寸,厢房地基高度7寸5分。观众在正房的正厅、前廊、厢房以及院中看戏,戏台的高度设计巧妙,特别是坐在正厅看戏是最佳位置。由于这是一座较小的院落露天戏台,日光可斜射舞台上,光线反差大,比室内戏台亮度强,有利于观众看戏。

这种戏台能将演唱者最完美的自然声音送到观众耳朵里,且声音不会受到撞击而改变,况且小院内四周都是木制糊纸的门窗,观众坐满后的吸音程度极好,不管是激烈铿锵的锣鼓唢呐声,还是旦角演员细腻委婉的拖腔道白,都能使观众听得清晰,绝不会有干滞涩燥之感。在这样的戏台演出,真正具有天人合一的美感。

整座戏台用料是清代北京造宅最讲究的“黄松”,这种木材产自北京西山一带,很早就已伐绝。由此推断戏台应早于会馆内的房子,从下洼地面2尺6寸的程度和戏台古朴的建筑风格来看,可能是清代嘉庆年间以后建造,迄今约有近200年矣!

会馆戏台中还有一种是活台:平时是厅堂,也看不出来有戏台的装置,演出时把隔扇拆开简单装置台栏即可演戏。位于菜市口南横街内珠巢街的中山会馆已经维修完毕,这里就有此种戏台,还是半活台的形制,原有些基础高出多8寸的台座,若是积极装饰开发,亦是会馆戏台的唯一典范。此种半活台的特点就是在聚会后很快就可以开戏,而且也是小众的室内艺术环境,有时演员比观众还要多,除了演戏,还可以进行清音吹奏和八角鼓子弟书说唱等室内演出。

“观其复”昆腔班的复古演出。

戏曲剧种的发祥地

会馆戏台也是戏曲剧种的发迹之所,当今国粹、世界非遗的京剧诞生发展与会馆文化密不可分。其实,北京的主体文化是从大运河漂来的,会馆戏台如承载戏曲的大小船只,无论宋金传来的诸宫调和院本杂剧,还是元明散曲和元曲杂剧等,特别是明代的昆曲和弋阳腔,都与会馆戏台息息相关。四大徽班入京是以昆曲为主,夹杂吹腔以及二黄、西皮等,又汲取山陕传来的秦腔梆子(与今秦腔不同),彼时没有很多的营业剧场,除了庙台府邸,经常演出的场所就是会馆戏台。而徽班艺人们也有的客居在家乡会馆中,梨园行会下处公寓多在家乡会馆周边购置。清代内廷原把昆弋称为“雅部”,其他地方戏定为“花部”。弋腔改变后沦落到地方戏曲行列,此种京音歌唱的高腔称为“京腔”。徽班素以昆曲作基础,京腔、秦腔梆子等地方小戏都拿来,再加上二黄、西皮胡琴唱腔,既以“乱弹”自称,又被称为“皮黄”。最终,以京班大戏的“京腔”作为招牌,到天津、上海后才出现京调或京戏的剧种称谓。所谓“京昆不分家”,实指“京腔”而言,而“文武昆乱不挡”,也是衡量一个京剧名家的标准。

近来,南新华街前孙公园的安徽会馆修缮时保留了一些原始砖石木料,窗隔形制以及整体状貌恢复得较为完整。新张之时昆曲演得也比较复古,最起码可以感应到清代风格的传奇剧目,沿用了旧日戏班的称谓习惯,取名为“观其复”昆腔班。青年演员们装扮依照升平署穿戴样式,演唱也是本真自然的戏曲声音,没有洋歌儿话剧情愫的新艺术装点,留给观众的是以观其复的意境……

(责编:刘婕)

猜你喜欢

会馆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一岩九饮会馆
戏台送到家门口
百年来古戏台断代问题研究
狸猫戏台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福建会馆今景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山西古戏台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