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1-29邵秀英杨惠婷翁线珍
邵秀英 杨惠婷 翁线珍
摘 要:山西乡村旅游起步较早,村落旅游景区数量众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利用2020—2021年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三个人家”乡村旅游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地方空间凝聚力不强,未与周边地区产生旅游联动效应;乡村旅游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不配套;省级激励机制不足;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智慧乡村建设、旅游營销松散等问题。因此,本文从空间整合、完善设施、政企合作、组织培训、加强营销等方面提出对策,以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本文索引:邵秀英,杨惠婷,翁线珍.<标题>[J].商展经济,2022(03):-034.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并逐步成为旅游市场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作物增收、农民致富、城乡协调发展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充分发掘,与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为了使旅游业良性循环发展,还要重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目前,我国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视角,有旅游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对环境影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等方面。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乡村旅游发展对带动社会消费、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三个人家”的评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先行性。2019年,山西省发布《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黄河人家、长城人家、太行人家基本要求与评价标准》,评定100家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175家“三个人家”的基础上,2020又评定了首批4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第二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及161家各具特色的“三个人家”,成为山西省独有的旅游品牌。
1.2 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的乡村旅游地数据信息,来源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公布及经过去重处理、网站查询和实地调研获取到的数据。乡村旅游地地理坐标借助谷歌地图进行标定,并利用 ArcGIS10.2 进行可视化表达。
1.3 研究方法
研究选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类型、集聚度、分布重心、与各要素空间关联性等方面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得到山西省乡村旅游地核密度分布情况,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乡村旅游地发展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以探究其方法对策。
1.3.1 最邻近点指数
该方法主要反映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类型。当R=1时,为随机型;当R>1时,趋于均衡;当R<1时,趋于集聚。
1.3.2 核密度估计法
该方法主要反映研究对象要素的分布重心。
2 空间分布特征
2.1 分布类型
山西省乡村旅游地遍布11个地市118个县,吕梁、阳泉、晋中、临汾、晋城分布较为集中(图1)。山西省面积为15.67万平方千米,根据公式计算出山西省392个乡村旅游地理想随机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是29.92km。用ArcGIS10.2计算得到其实际最邻近距离≈17.42km,测算出最邻近点指数≈0.582。根据最邻近指数的判别标准,山西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类型特征表现为凝聚型分布。
2.2 分布重心
利用ArcGIS10.0空间分析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使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三个人家”空间分布格局可视化,如图1所示。示范村和“三个人家”总体上表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态势,呈现为晋北单核聚集区(定义为片区1),山西中部单核聚集次核环绕区(定义为片区2)和晋南、晋东南多点均衡区(定义为片区3)。片区1主要包括大同、朔州和忻州东北部,片区内忻州东北部集聚分布成“核”,表明大同、朔州示范村和“三个人家”分布密度小且属于无核心均衡分布区,忻州五台县地区“三个人家”集聚成“核”。片区2主要包括忻州、太原、阳泉、晋中、吕梁,片区内示范村和“三个人家”密度大且不均衡,表现为阳泉核密度明显,忻州、吕梁和晋中多核环绕,属于“单核聚集次核环绕”型不均衡分布区。片区3主要包括运城、临汾、晋城和长治,片区内示范村和“三个人家”数量较多,核密度分布形成曲沃—襄汾—翼城片区、平顺—黎城片区、阳城—泽州片区和沁水—垣曲四个相对密集区域,属于“多核”型不均衡分布区。
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地方空间凝聚力不强,未与周边地区产生旅游联动效应
通过调研团队前往晋北、晋中及晋南地区各代表性示范村及“三个人家”考察发现,各地市之间的乡村旅游发展联系并不紧密,缺乏对乡村旅游发展方向的总体思考,而且各地经营者及相关部门对于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3.2 通往目的地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地区交通路况直接制约着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如临汾市尧都区翟村卧虎山庄、忻州市忻府区解原乡泉江山庄等“三个人家”,通往山庄的道路、停车场、信号塔等公共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公共基础设施的不配套严重制约着山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推动山西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尽早解决城市通往乡村旅游目的地及目的地之间互联的道路交通问题。
3.3 省级相关部门的旅游发展激励措施不足
针对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三个人家”,省级相关部门没有专门的奖补政策,导致部分条件好、潜力大的旅游村申报积极性不高,创建成功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三个人家”激励机制不够,挫伤了创建热情,标准执行的长期性无法有效保持。
3.4 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乡村硬件设施条件有限,乡村老龄化现象普遍,很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学习,不具备旅游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并且普遍受教育水平低,年龄整体偏大,在一些技术岗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较少,在处理在线投诉或旅游相关档案记录等过程中,工作质量和效率难免会受到影响。
3.5 智慧乡村建设,旅游营销体系尚未成熟
目前,“三个人家”的营销策略尚未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模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給政府部门一些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地增加了难度,也制约了一些优秀民宿资源的整合和部分乡村旅游产品项目投资的进度。如平遥县横坡村的张家山窑洞老院,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及优越的交通条件,但由于该民宿的经营者缺乏营销宣传意识,在一些订房App和多媒体社交软件均未上传该民宿的住宿信息及宣传短片,导致旅游者只能先到达村内游览后,才能得知这些特色民宿的存在,慕名而来的客人皆为身边亲朋好友口口相传,很多外地的客人均不知道该民宿的存在,类似的案例在山西各个乡村旅游目的地还有很多。整体来说,示范村和“三个人家”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还处在初级阶段。
4 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4.1 多方联动,均衡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太原大城市圈对外围的辐射与扩散作用,从“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游山西读历史”“康养山西、夏养山西”等文化和旅游品牌出发,积极申报乡村旅游开发,增加乡村旅游点数目,使山西省乡村旅游地向极核密集区发展,对全省乡村旅游地的数量和类型分圈层进行统筹规划,引导各地区、各类型的乡村旅游地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4.2 改善交通,便捷出行
乡村地区由于产权、资源等方面公私交错,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同时,交通的便捷更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会极大地影响游客的出行意愿。对于较偏远的地区,要增加二级主干线、村内公路,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同时,要完善村内道路标识、绿色智慧停车场、游客休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广大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4.3 政企合作,开辟多元化发展模式
省级政府要以扶贫攻坚为切入点,开辟产业发展途径,探索学习如村企联合、村民合作、政企村多元发展多种类型的乡村经营组织模式。同时,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指导旅游企业行为,促使双方共同进步,实现协同发展,拓宽各个乡村旅游地的客源市场,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4.4 组织培训,全面发展
乡村旅游地村民的生活从整体上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精神面貌,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的地,有很多村民会参与到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工作中,对于这些村民,村委会管理层要联合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定期针对性培训,全面提高全体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如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围绕临汾“寻根、铸魂、悦生活”的基本要求,起草《“回家悦生活”服务品牌质量要求》团体标准,成立临汾市“回家悦生活”服务品牌创建活动领导组,在领导组的指导监督下,设立“回家悦生活”服务品牌评定委员会,定期下乡对乡村旅游目的地从业人员进行指导培训,从根本上引领临汾市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发展的大方向。
4.5 科技创新,加强营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旅游业提供了成本低廉的营销渠道。要充分利用网上各种形式的营销手段,如将农家乐的地理位置、行车线路、家庭旅馆详情、特色项目报价、联系方式与本地的气候、风土民情、相关政策及游客留言等,投放在一些浏览量大、点击率高的网站进行宣传,同时可以跟有影响力的网站、论坛联合举办活动,吸引游客并更好地宣传自己。
5 结语
通过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找出制约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以探究解决其问题的对策及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是示范村和“三个人家”总体上表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态势,分布类型呈凝聚型,呈现为晋北单核聚集区,山西中部单核聚集次核环绕区和晋南、晋东南多点均衡区。二是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本文发现山西省乡村旅游地存在地方空间凝聚力不强,未与周边地区产生旅游联动效应;乡村旅游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不配套;省级激励机制不足;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智慧乡村建设,旅游营销松散等问题。三是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多方联动,均衡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改善交通,便捷出行;政企合作,开辟多元化发展模式;加强培训,全面发展;科技创新,加强营销等对策,以期对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可借鉴价值。
当然,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会不断涌现一些新问题,诸如乡村旅游用地归属权问题、康养旅游地旺季森林防火问题等。因此,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全民共同协作来实现。
参考文献
ZHENG M, CHEN C, LIN H, et 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popular tourism program involvement on rural tourism image,familiarity,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J]. Sustainability,2021,13(9):4906.
任世国.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5(9):56-58.
姚旻,赵爱梅,宁志中.中国乡村旅游政策:基本特征、热点演变与“十四五”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21(5):2-17.
何芸,吴长年,黄戟,等.SWOT 量化分析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J].四川环境,2009,28(6):127-131.
卢飞飞.以风土人情为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20(12):57-59.
闫孝茹. 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环境友好行为的关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20.
洪占东,殷滋言.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安徽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与规划布局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4): 117-122.
贾未寰,符刚.乡村旅游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机理、模式及对策[J].农村经济,2020(3):19-25.
邵秀英,田彬.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3):120-123.
冀晓燕.网络新媒体发展下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J].社会科学家,2020(2):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