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打造“经济双循环连接点城市”的战略研究

2022-01-29龙秋宇

商展经济·上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区域经济

摘 要:“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疫情冲击和逆全球化抬头等复杂国内外环境提出的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分析徐州打造双循环连接点城市的背景、意义和内容,结合徐州的现状,提出建议。徐州面临打造双循环连接点城市,只有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才能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徐州打造“双循环”连接点城市,既有优势只有劣势,但总体来看利好因素更多。徐州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扩大和升级消费,拉动内需;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国际陆港功能;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扩大门户开放,努力将徐州打造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枢纽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增强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双循环连接点城市;国际循环;国内循环;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本文索引:龙秋宇.<标题>[J].商展经济,2022(03):-035.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形势变化,全球经济受阻,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国家积极树立以采取提高经济发展、与时俱进的新型发展格局为战略目标,制定扩大国际间经济合作及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2020年5月14日,在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作用的新发展格局[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国内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大幅度减缩等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提出的。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2]。我国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认清发展新态势,从而抓住机遇,加快在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3]。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着眼新发展格局,找准“坐标系”和着力点,探索有效实现路径,着力打造 “双循环”重要节点和区域枢纽,充分提高徐州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引领区域发展、服务全局发展[4]。

1 徐州构建双循环连接点城市的必要性

1.1 面对挑战,不进则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创新驱动需求明显,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面对我国经济的腾飞,开始从各个方面施加压力,意图阻碍我国的成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挑战。面对此轮全球新冠疫情的大力冲击,想要牢牢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且做到做好,必须扩大内需,充分利用世界最大消费市场的优势,增强国内经济体系。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解决市场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大幅减缩的重要手段。徐州位于三省交界区域,交通便利,应当充分发挥区位特色,勇于迎接挑战,增加与苏南地区的经济联动效应,进一步减小江苏经济发展差异,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综合协调发展。

1.2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换增长动力、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多种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重重困难和挑战[5]。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但就全省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南北差异较大,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交通、区位及经济基础优势明显,徐州位于苏北地区,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接壤,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能否抓住机遇,实现质的飞跃,成为区域转型发展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6]。 徐州应当抓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机遇,发挥江苏区位优势,实现南北互通的多层次联动发展新格局,把握苏北特色,推动创新发展。

2 徐州构建双循环连接点城市优劣势分析

2.1 徐州构建双循环连接点城市的优势

徐州打造“双循环”连接点城市,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但利好因素更多。第一,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贯穿国家东西、南北铁路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如何快速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历史洪流中,迅速抓住机遇,实现质的飞跃、全面跨越赶超,是挑战更是机遇。第二,徐州作为老牌工业化城市,肩负着工业化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双重任务。作为一个承东接西和沟通南北的区位交通优势、新亚欧大陆桥东部最大的经贸中心,有基础、有能力在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新发展模式中抓住机遇,实现质的飞跃。第三,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抓住中心城市的建设战略机遇,大力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高中心城市发展能级,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着眼于增强承载集聚辐射力,持续放大城市发展优势。作為 “一带一路 ”的重要节点城市,徐州可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作出更大贡献[7]。

2.2 徐州构建双循环连接点城市存在的问题

徐州素有“五省通衢”的称号,作为老工业基地,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史上,徐州一度发展成为江苏省仅次于省会南京的“大城市”,但近几年徐州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虽然经济总量有所增长,但人均经济在整个江苏省并不具优势,出现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1)优势被淡化。近些年,凭借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位于苏南地区的多个城市经济迅速崛起,从而让位于苏北的徐州优势得到了分流,随着铁路网在全省的铺开,徐州作为交通枢纽上的优势地位,被逐渐淡化。 (2)资源被淡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徐州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资源优势也已淡化,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如何让徐州这座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从“地下”走到“地上”,成功走出一条产业转型之路,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3 双循环体系下的徐州经济现状

3.1 市场消费现状

徐州消费性支出数据显示,2020年徐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万元,同比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万元,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万元,同比增长6.8%。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6万元,同比下降2.2%,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4万元,同比下降1.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3万元,同比下降4.0%。2021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徐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超过30%的增幅,增幅居全省第2位,体现出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扩大内部需求、刺激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双循环体系下推动徐州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徐州经济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仍相对较低,企业整体的外部竞争力不足,导致职工工资增长缓慢,消费者收入水平不利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制造业作为徐州的主要产业,为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在双循环背景下,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较低的市场壁垒下,难以在产业链中形成竞争优势,行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为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撑。

3.2 营商环境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统筹推进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说:“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招商、安商、稳商工作,增强外商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8]构建一个良好完善的营商环境体系,是徐州获取投资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徐州提高发展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只有优化营商环境的“引进”,才能保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只有确保优化营商环境的确定性,才能有效对冲当下外部环境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唯有优化自身营商环境,不断引进,才是最持久、最强劲的制胜之道。

3.3 产业结构现状

2020年,徐州GDP超过7300亿元,比2019年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2.8%,第二产业同比增长4.0%,第三产业同比增长3.0%。从产业结构看,增速最快的仍然是第二产业。转型前,徐州是一个典型的以煤炭资源型为主导的老工业城市,但近年来受到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及自身资源逐渐枯竭的影响,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徐州经济发展。近年来,徐州国民经济虽然实现了较快增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三大产业的发展结构也进一步得到优化,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但与苏南经济发达地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要继续保持徐州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大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4 徐州构建双循环连接点城市的优化建议

4.1 扩大和升级消费,拉动区域内需

徐州实现区域经济优化,既要把握国内竞争市场,又要面临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因此,只有扩大和升级消费,拉动内需,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内生动力,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取得优势。一是要实现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城市发展,推动新技术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二是推动“新基建”的发展,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实现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实现数据信息的安全、高速、流畅传输,为经济发展打通数据通道。三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渠道。在拉动内需方面,既要实现居民收入的增加,又要注重培训和开发新的消费渠道,实现城市消费新支点、新引擎、新动能。

4.2 优化营商环境,吸收外来企业

营商环境优化事关徐州打造“双循环”连接点城市高质量发展全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换位思考,确保服务精准度,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饶”的工作原则,建立全心全意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使政府服务有效作用于企业,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和谐发展。第二,依托“五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建设双循环经济体系重要连接点城市、淮海经济区对外开放枢纽城市及江蘇东西双向开放门户城市。第三,大力建设先进制造业,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提高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第四,深化区域协同发展,调整贸易政策、加大开放门户,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徐州都市圈的建设工作,全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徐州的陆港优势功能,构建“东联、西进、南拓、北改、中优”的空间布局,共建区域大市场。

4.3 调整产业结构,扩展开放政策

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区域创新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徐州的经济发展迅速,总体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趋势,市场内部需求持续增长,但城乡二元经济突出,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徐州经济的发展,徐州的产业结构亟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二是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四是统筹对外开放,激发经济活力,继续扩大加深徐州对外开放门户。五是完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米字型”高铁枢纽,形成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进一步提高徐州作为全国交通枢纽的功能、努力打造极具竞争力的枢纽城市。

参考文献

蔡春林.关于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交会在“双循环”连接点平台作用的建议[J].中国发展,2021,21(S1):37-41.

范其正,仇方道.淮海经济区经济弹性时空特征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1(6):7-11.

张远.徐州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J].江苏商论,2021(10):58-61+85.

夏斯明,陈相州,燕群利,等.徐州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对策研究[J].铁道货运,2021,39(9):22-26.

朱苗苗,董金玲,江明洪,等.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测度与评估[J].中国商论,2021(16):168-170.

袁冲.徐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与对策[J].市场研究,2020(6):55-56.

季仲勇.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徐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与思考[J].时代金融,2017(24):55+61.

赵丹,于晓龙.徐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选择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2): 22-24.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区域经济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