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与策略研究
2022-01-29吴荻李展
吴荻 李展
摘 要: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间的推移,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在经费来源、管理制度、文化服务品质、数字化服务方面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韧性理论引入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建设中,通过对其发展历程五个阶段的分析,识别出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基于韧性理论从经济、制度、文化和技术四个维度提出韧性发展策略,以期为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沈阳故宫;世界遗产;发展历程;韧性;发展策略
本文索引:吴荻,李展.<标题>[J].商展经济,2022(03):-00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极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1]。中国现有38项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是我国关外唯一的皇家建筑群,宫殿建筑融汇了满、汉、蒙多民族建筑特色,2004年作为中国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然而,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加剧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韧性作为在复杂社会生态系统下,为回应压力和限制条件而激发的一种变化、适应和改变的能力,对遗产类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发展历程的梳理,获得了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韧性发展策略,以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
1.1 待兴阶段: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愈加重视国内的博物馆事业。1950年,中央发布征集革命文物令,明确指出收集革命文物和任何有关革命文献、实物的范围和方法。此后,众多博物馆向沈阳故宫调拨了大批文物。沈阳故宫则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和购买文物,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藏品体系。1951年,文化部印发了《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4],沈阳故宫积极响应,将其定位为清代历史与艺术博物馆。在陈列上体现地方综合性,以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作为衡量标准,建立科学的文物保管制度。1956年,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博物馆的基本性质、任务、社会地位和作用[5]。这一时期,沈阳故宫馆藏文物显著增加,陈列展览形式多样,文物修缮保护工作也步入正轨。
1.2 停滞阶段:1966—1977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沈阳故宫古建筑修缮与文物保护工作被迫中止,基本陈列被拆撤,部分建筑设施也被改作他用。直到197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博物馆工作,沈阳故宫才重新对外开放。1977年,国家文物局召开座谈会,提出健全各类规章制度,重新恢复博物馆日常工作。自此,沈阳故宫重新开展古建筑修缮和文物保护工作,初步完成了馆藏文物的收编工作,文物保护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1.3 规范阶段:1978—2003年
我国博物馆事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步入了发展的崭新时期。1979年,国家文物局颁布了《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对新阶段的博物馆工作进行调整,为我国博物馆工作体制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管理规章。沈阳故宫积极响应,强化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改进了基本陈列内容和表现形式,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组织机构。1982—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先后出台,使沈阳故宫的经费管理、馆藏文物的定级建档和综合管理等有了法律依据。2003年,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沈阳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进一步确定了沈阳故宫建筑和文物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使沈阳故宫的保护工作更为科学规范。
1.4 发展阶段:2004—2012年
2004年,沈阳故宫申遗成功,相关保护、科研和管理工作开始遵循世界遗产管理准则和规范,沈阳故宫步入高速发展时期。一方面,沈阳故宫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皇家礼仪表演、文化交流和展览活动,积极宣传遗产文化,打造文化遗产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全方位展示沈阳故宫的文化底蕴,掀起了沈阳故宫文化遗产品牌建设的高潮。2007年,沈阳故宫开始对古建筑进行修葺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改变了古建筑群表面破旧的现象,并据此提出了2007—2012年发展规划,力争在未来五年做到“四个一流”和“三个一”,实现“三个中心”的发展目标,使沈阳故宫的各项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1.5 创新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把馆藏文物“活”起来的发展思想,为博物馆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沈阳故宫一方面改善展览设施,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办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加强文创用品开发,规范了古建筑的施工和保护。2014年,沈阳故宫成立文创产业部[6],相继开发文创产品近千种。“清前史研究中心”多次申请专项资金用于古建筑修缮和文物保护。2015年,国务院发布《博物馆条例》,对博物馆的法律地位、藏品管理、社会服务和文创产品开发等作了明确规定,为博物馆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沈阳故宫据此明确了各部门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奖惩条例,提升了版权保护水平和文创产品研发能力,并正式运营沈阳故宫文创体验馆,开启了沈阳故宫文创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2 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遗产保护经费来源单一
在《沈阳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中,沈阳故宫的保护与发展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所需經费列入财政预算,保护经费必须专款专用[7],意味着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沈阳故宫的保护经费。虽然沈阳故宫门票和文创产品销售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但远远不足以支撑古文物和古建筑的修缮保护、管理开发、数字化建设和文化宣传推广等所需经费。这些额外支出都需要政府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撑,而辽宁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难以满足沈阳故宫保护资金的有效供给。
2.2 遗产保护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沈阳故宫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多已经出台十余年,无法满足当前沈阳故宫保护与发展的需求。目前,沈阳故宫保护的相关条例和规定大多权威性、约束性和影响力相对较差,且保护工作的责任权限边界模糊,导致相关机构权责不清,管理混乱。此外,沈阳故宫周边环境的保护管理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周边商业街道仍存在混乱和无序的问题,不仅严重破坏了沈阳故宫建筑群的整体风貌,还容易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
2.3 遗产文化服务品质有待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服务作为景区的重要产品日益受到旅游者青睐。目前,沈阳故宫的文化服务主要集中在文化演出、文物展览、文创产品和衍生品领域。在文化演出方面,沈阳故宫的文化演出时间和场次有限,演出以清代服饰和帝王出游活动展示为主,缺乏故事性和代入感,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文物展览方式也较为传统,缺乏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及与游客的互动性。在文创产品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和设计团队,且对沈阳故宫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文创产品缺乏特色性、社会影响力不足、品质也有待提高。
2.4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利用亟待提高
沈阳故宫目前的数字化技术运用不够广泛。在文物数字化展示方面,沈阳故宫仅开创了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站和App客户端,然而呈现方式过于大众化且缺乏创意和新颖的设计,没有尝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交互技术等创新性手段开发相应的App。在数字化管理和维护方面,缺乏专业的数字化技术人才参与,无法实现从技术到文化的解读。在馆内数字化建设方面,沈阳故宫的数字化技术只覆盖了极少部分展厅,缺少具有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数字化技术的研发、探索和应用。
3 韧性视角下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策略
3.1 积极拓展遗产保护经费来源渠道,打造沈阳故宫经济韧性
第一,激发社会广泛参与,提高沈阳故宫常规收入。沈阳故宫可通过互联网、广播、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逐步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积极加强与其他博物馆和策展机构的合作,不断优化沈阳故宫承展的软硬件环境,将沈阳故宫打造成东北地区最具历史和文化风貌的展览中心。第二,创新产品开发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沈阳故宫可选取文化认同度高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明星藏品进行系统开发,将产品延伸至文化、日用、服饰、餐饮等领域,根据产品属性、图样纹饰等的不同,结合当今时尚潮流,打造大IP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同时与知名设计师合作,将沈阳故宫的文创用品推向全国。
3.2 逐步完善遗产保护管理制度,稳步提高沈阳故宫制度韧性
首先,拟定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性法规。结合国家和相关部委要求,将沈阳故宫独有的、典型的古建筑和文物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纳入法规,制定针对沈阳故宫的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清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其次,明确划分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完善中央和地方,规划局与文物管理局等机构之间的责权,避免出现政出多门、交叉管理、权责不清等现象。最后,制定沈阳故宫周边规划管理条例。科学划定沈阳故宫的核心区、附属区、外围区,明确各个区域的范围和功能,提出针对沈阳故宫周边的环境管理、街道管理、交通管理的规划、改造和升级方案,共同保护沈阳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体风貌。
3.3 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强化沈阳故宫的文化韧性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囊括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等的相关服务[8]。基于此,沈阳故宫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首先需要打造独特的文化遗产品牌。依托满族特色文化,通过节庆、宗教仪式、文艺展演、民俗展示的方式,再现满族文化的艺术性、独特性和感染力,通过互动与融入的方式使沈阳故宫的文化内涵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呈现。其次,挖掘文物内涵,提高文创产品附加价值。沈阳故宫可以将满族独特的语言文字、八旗标识、装束、剪纸、补绣、礼仪等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开发出包装精致、设计新颖、便于携带且实用性强的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特色文化产品。最后,将沈阳故宫的合作群体逐步拓展到企业群,积极开展与各类文化和传播企业的合作,引导和鼓励其参与到沈阳故宫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营销工作中,为沈阳故宫衍生品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
3.4 加快推动遗产文化数字化体系建设,稳步提高沈阳故宫的技术韧性
文化数字化是在互联网和智能化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融合形成的新产物。沈阳故宫首先可以积极推进文物展示数字化。通过建立数字文物,将互联网技术与数字交互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交互性的教育或商业App,并运用地理信息技术、H5交互技术等,使文物由单一展示向交互式展示转变,从而拓展展示内容的覆盖面,让公众更便捷、更直观地获取全面的文化资源信息。其次,与专业团队合作,积极开展数字化管理工作。沈阳故宫可以考虑与高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合作,建立遗产文化数字化保护系统。最后,打造多元数字化博物馆,實现文化互动新体验。可以在场馆内利用AI、AR等交互性强、具有沉浸式和立体化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实景展示,通过推出数字文物、数字地图、数字书法、数字屏风等项目,为沈阳故宫的藏品展示、游客服务营造良好的虚拟环境和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谈大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浅谈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促进武进经济的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1,19 (30):330-331.
李如生.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11,35(5):38-44.
佘高红,侯怡爽.韧性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研究:以古北口村为例[J].华中建筑,2019,37(7):88-92.
潘敏.对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展览陈列基础工作的思考:以甘孜州民族博物馆展览陈列工作为例[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0,29(3):21-24.
艾赖文.现阶段我国博物馆发展的两个问题[J].中国博物馆,1998,15(4):10-15+9.
苏阳.浅谈现代社会发展和古代建筑保护与利用:以沈阳故宫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5,12(24):181-182.
王洪伟. 沈阳故宫保护中的政府职责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王淑娟.浅谈公共文化云服务在基层[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9,64(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