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的小学生心理干预新探索
2022-01-27陈蕾
陈蕾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要求,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引起高度关注。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干预机制并不完善,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学校心理咨询室通常无法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干预,甚至鞭长莫及。因此,利用“互联网+”模式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改善学生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互联网+”视域;心理干预;新探索
一、“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心理教育现状分析
2019年,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要求全面推进“互联网+”,融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时代互联网特点,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在“互联网+”模式下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适应时代要求,为探索新时代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新思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出发点。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实施的状况和质量,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往往和班会等德育课程混为一谈。很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甚重要,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低。此外,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不够完善,大多数中小学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多由班主任老师兼任。对学生而言,不少心理问题由于涉及隐私,寻求心理帮助的积极性不高。心理咨询室门庭冷落,成为摆设。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学校心理咨询室受场地限制,无法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干预,而班主任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素养,对学生的心理指导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二、基于“互联网+”的小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透视
经济条件的改善,让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发展较以往有了飞速提升。但由于部分家长对子女娇惯溺爱,学生自私懒惰、害怕困难、任性软弱等缺点也逐渐显现。此外,有调查显示,学生的耐挫力明显下滑,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长期处于在家自主学习的状态,缺少成人的监督和课时的合理安排,在学习上缺乏目标和动力,不少学生的内心感到迷茫,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心理状况。
当小学生遇到超过其应对能力的问题时,易导致暂时性心理失衡状态的出现,即产生心理危机。一旦小学生的心理危机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就很有可能出现自伤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模式下干预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帮助其尽快恢复积极的心理状态显得很有必要。
笔者在开展本课题研究前,运用网络技术对本校学生开展线上问卷调查,了解利用网络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可行性。本问卷包括对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了解学生家庭网络状况,统计达到参与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条件的学生人数。本项调查范围为本校所有师生,总人数为3361人,参与线上调查的有效问卷样本为3279份。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家中符合线上教育条件人数为3223人,占全校师生总人数的98.3%。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在互联网模式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互联网+”视野的小学生心理干预新策略
1.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关注学生心理状态
当前,借助网络平台收集心理危机评估预警数据对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大有裨益。学校可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生发展评估预警体系,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情绪管理、人格特点、家庭关系等方面,对疫情期间在家的小学生进行心理危机评估,建立小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及时发现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并积极设计心理治疗方案,以强化心理干预。
建立“互联网+”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共享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优质心理课程资源,学校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传到网络上参与分享,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提升教育活动的交互性。针对小学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师资的情况,可利用网络资源,将心理组织、中小学各校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班主任联合起来,组成心理危机预防网络,通过网络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学生心理数据,有针对性地疏导治疗其心理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2.整合网络资源,开展线上心理辅导
心理倾诉是缓解小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手段。学校心理网站可利用网络搭建留言板块,鼓励学生和家长在板块上跟帖留言、沟通交流,减轻疫情之后学生所要面对的社交恐惧。还可以利用相关软件,创设微信、微博公众号,鼓励学生发表心情日记,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提升社交技能。比如,可以利用腾讯会议平台、抖音等社交软件进行网络直播,每天安排学生以劳动、说新闻、介绍养殖生物等形式,与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记录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关注生命。教师也能时刻关注学生居家活动动态。
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特点,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可以让学生放下戒备,保护学生隐私。学生可以邮件等形式,向网络平台进行心理求助,心理咨询教师可定期接收学生的私信或邮件,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完成心理干预。同时在不透露当事人隐私的前提下,在网群管理中,教师要发布常见的心理案例及专业的心理建议,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引导他们主动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3.加强心理培训,鼓励家校全员参与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疫情防治的特殊情况,可在网络上开展全民心理培训,为家校维持心理健康提供保障。開展班主任线上培训,普及积极心理学理论、家庭教师培训等,鼓励班主任及时跟踪本班学生在家期间的学习生活状态,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还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积极的心理干预,开展心理拓展游戏,如写感恩信、设置目标、推行冥想和放松活动等,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同时发动家长交流家教资源,组织线上家长心育课堂,为家长在疫情期间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及交流的平台。
此外,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学校可以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协作活动。比如,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短视频拍摄、定期开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安排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以形成良好的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要鼓励学生既能足不出户,遵守管控规定,又要保持健康心理,降低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率。
要帮助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心理健康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可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资源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教师还能够针对互联网调查反馈的信息数据,及时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成长态势,干预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减少特殊时期突发情况的发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要注意突破教学环境的限制,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危机预防教育体系,是势在必行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赵文杰,冯侨华,张玉萍.基于构建性学习的“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理论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24).
[2]王晓娇.“互联网 +”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03).
[3]蔡伟林.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