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追求职业梦想的实践探究
2022-01-27张萌
张萌
[摘要]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初中生刚刚步入青春期,普遍存在跟父母沟通不佳等情况,家校共育推进不力。我们以开展“职业梦想”系列活动为契机,促进学生与家长互相了解,既引导学生初步进行人生规划,又充分发挥家长作用,增强家校育人合力,进一步提升了家校共育效果。
[关键词] 职业梦想;家庭教育;家校共育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常有家长向教师反映:“回家以后我们很想跟孩子说说话,可孩子根本不想和我们交流。”“同样的话老师说的就很认真对待,我们说多少遍也不当回事。”“孩子好像都是为我学的,自己没有目标。”家庭教育难以有效开展,质量不高,迫切需要进行指导和干预。
基于此,我们尝试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梦想”、审视自身差距为目的的家校共育系列活动,促进亲子交流。活动整体遵循“学生为本、家长主导、教师协助”的原则,分为“前期调查、活动实施、反馈调整”三个阶段进行,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家校共育追求职业梦想活动的组织实施
1.活動设计与准备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的萌发阶段,自尊心强,极易敏感,而这一阶段又是学生初步形成和具备思辨与判断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教师创设条件,设计切合初中生实际的调查问卷,分别提出“你的梦想职业是什么(有先后顺序,最多写三项)”“你何时确立这个职业梦想”,以及“你是否需要相关职业的介绍和指导”等三个问题,以利于他们将心中所思所想真实、清晰地表达出来。
全班共发放问卷44份,回收有效问卷41份。经统计,具有一定社会认可程度和专业性的职业最受初中生青睐(见图1),如医生、教师、公司管理者、律师、设计师等。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的理想职业呈现出更丰富多样、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点。有些职业理想则较为笼统,与学生对该职业了解不足密切相关。
由图2可见,有超过60%(25人次)的学生在此次调查以前并未慎重、系统地思考过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问题。从问卷第3题答案的统计情况来看,有84%(35人)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进行职业相关指导”。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与家长代表积极讨论研究,制定了以下具体活动方案并落实了参与人员(见表1)。
2.活动组织与开展
(1)“职业初探讲座”——了解职业素养
经过班主任与班级家委会成员协商,班级家委会成员积极组织、邀请班里从事医生、律师、设计师、企业管理者、演员等职业的家长,利用班会课时间,依次为全班同学开设了“职业初探讲座”。内容设定如图3。
讲座后安排了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家长们耐心解答。主讲家长还应学生请求留下联络方式,便于后续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注意到学生关注的大都集中在拥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所谓成功职业,活动又邀请了学校保安、厨师、保洁员等为学生进行了一次“我们是不可或缺的普通人”的讲座。学生听后感触颇深,对于广大劳动者平凡而重要的工作怀有更多的理解与敬意。
(2)“职业电影观摩月”活动——重视职业精神
“职业电影观摩月”活动分别选择了介绍医生、教师、律师等职业的经典影视作品,例如,《死亡诗社》《心灵捕手》《白色巨塔》《杀死一只知更鸟》等。特别推荐了《放牛班的春天》与《入殓师》两部电影,因为其中所展示的“在困境中如何坚守职业选择”“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具有极强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经典影片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从事自己并不满意与向往的职业,如何勇敢面对挑战,坚守职业精神,是我们应着重培养的意志品质。其重要性,甚至超过职业选择本身。部分学生回家后还与父母一同观影并讨论,充分交换了两代人不同的观念和思考,增进了亲子交流。
(3)“父母职业深度报道”活动——感悟职业细节
活动由班主任给出宏观方向,安排学生就父母的职业进行深度报道。要求不能浮光掠影,而要有深入的细节体验。此环节也有利于活动后续搜集学生个体反馈感受,从而进一步总结改进。
由于前期铺垫充分,学生对父母的“访谈”进行得较为顺利。有的学生跟随父母亲自体验了“工作的一天”;有些父母作为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带领孩子参观了创业之初的“小作坊”;有的父母请了做出突出成绩的同事为孩子讲述先进事迹;有的父母展示了一年来跑销售积累的上百张交通票据等。
一位学生在文章中写道:“这个活动让我有机会看到我的母亲(窗口服务业)一天竟然耐心细致地接了73个电话,其中超过20分钟的电话就有8个,想起晚上她打电话到我宿舍时我还很不耐烦,就觉得内疚不已……”父母把勤奋、坚韧、细致、耐心等职业素养最直观地展示给了孩子。学生对于职业的印象不再停留于表面的光鲜傲人,而是充分了解了各种职业的平凡、艰苦而又充满成就感的细节,更加深了对父母的理解与崇敬之情。
(4)“我的职业梦想规划”——合理规划职业
活动的尾声由学生和家长协商,经教师参与建议,共同制定一份“我的职业梦想规划”,包含了“我要向着这个职业努力奔跑”“这个职业需要哪些素质”“我的优势与劣势”“我要做出的努力与改变”等四个部分。
学生大都能够比较理性地认识自身情况与职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梦想。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有的父母与子女就未来的规划曾有过重大分歧,经过多次深入沟通交流,明显更能互相谅解,求同存异。许多父母也表示孩子长大了,自己以前大包大揽,没有充分考虑孩子个人的意见,经过这次活动,愿意帮助孩子尽量去实现他的个人理想。
3.活动反馈与完善
活动之后,家校双方及时总结,并继续做好如下工作:(1)及时关注并搜集整理国内外行业的最新信息,与孩子沟通交流。(2)在学业要求上更注重能力的提升并及时给予孩子肯定,例如,即兴演讲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为孩子创设通向职业发展的爱好培养环境。(4)及时进行家校沟通,协商调整规划中欠合理之处,有效保障孩子“立长志”,而非“常立志”。
从家长和学生反馈来看,大部分家长能够做到坚持后续跟老师沟通孩子的“职业梦想规划”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二、家校共育追求职业梦想活动的积极成效
1.推动亲子交流,提升学生家庭认同感
家校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互通,学生和父母也更贴近对方的心灵,这无疑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一课。活动结束后,多位家长反馈“孩子回去以后说,没想到妈妈你在工作上这么厉害”“爸爸你要管那么多人,原来要做这么多事、担这么多责任,我只知道当老板挣钱多”。一位家长作为蜚声国内外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专门打电话表达感谢,她的女儿回家就含泪拥抱了她并且深情地说:“妈妈,原来你学戏吃了这么多苦啊!”该家长表示,当时她比得到任何大奖还要高兴和感动。
2.树立职业梦想,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参与活动后,多位学生学习状态明显好转,全班学习风气更加浓郁。由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可知,低级需要所带来的行为驱动力是有限的,而高级需要带来的行为驱动力则更强大与持久。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迷惘中,对未来的认识和自我定位都不够清晰。学习的内驱力比较单薄,往往是为了“父母的要求”“众人的期待”“同伴的羡慕”等原因而展开学习活动。“职业梦想”活动正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可以通向“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3.开阔视野胸襟,拓宽融入社会渠道
教育不应安于学生一直在象牙塔内,应该寻求一切积极有意义的渠道,带领孩子走出去,接触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唯有了解我们生存的社会与时代,才有可能学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本领,培养时代需要的能力。
一位学生在活动反思中写道:“我一直以来被父母保护,基本没有真的了解过成年人的世界都在干什么,感觉自己在学校里‘只管学习就好。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以前认为理所应当享受着的一切,都是有我不认识的人在默默付出……我更深刻地认识了我身边的世界。”有家长反映,孩子以前比较内向,经过一系列访谈活动,孩子更愿意主动地与他人交流了。
4. 改善家校沟通,促进协同共育效果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堂,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二者如不能充分合作、高度共识,很难取得共育效果最大化。班主任老师应该充分寻求学校支持,积极思考策划,在传统的家校活动之外探寻更多形式的家校共育活动,为家长能直接参与学生教育搭建更加丰富多样的平台。此次活动,加深了家长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使更多家长充分掌握学生思维、情感发展动态,对班级教育理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许多家长都表示,未来将更好地配合做好学校班级的各项教育工作。
三、家校共育追求职业梦想活动的角色反思
1.关注家庭教育,做和谐亲子关系的推进者
初中生对父母产生叛逆心理,往往表现为“不听父母的话”“看不起父母”,这种心态往往缺乏客观依据。现有的家校沟通活动中,学校、教师也往往对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认识不足,甚至对“家长不参与”持默认甚至乐见其成的心态,这是导致家校双方在學生教育问题上难以产生有效合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班主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绝不能以“学生只听我的”而沾沾自喜。应有责任帮助学生架起与父母之间沟通理解的桥梁,正确引导青春期的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父母、认识社会,感恩父母,关爱父母、尊敬父母、学习父母的优良品质。
2.善用家长资源,做家校共育平台的搭建者
初中阶段与小学相比,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在家时间缩短。家长能够亲近、陪伴孩子的时间十分有限,在寄宿制学校这种情况则更为突出,学校、班级为家长营造的教育参与契机很少。以所在学校(寄宿制)为例,学校一般创设的家长参与活动大体分为“活动展演观摩”“家校教育沟通”两大类(见表2)。其中缺少家长与孩子之间直接互动的必要环节,而多以旁观欣赏的形式呈现。
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有知识、有能力、有胸襟。班级层面应充分利用自身小集体灵活机动的优势,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热情与积极性,经常性组织家长共同探讨,研发更丰富、可行、有趣的家校共育活动及课程。例如,尝试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排练并在班级演出课本剧、母亲节里学生和母亲互相为对方作一首诗、请父母写一段评价子女的话在班级展示“猜猜这是谁”等,有效运用活动课堂,促进家校、亲子双向交流。
3.学会换位思考,做家庭有效教育的指导者
201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二条指出:“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随着时代进步,相当一部分家长具有极高的家庭教育参与热情,希望参与到孩子的每一个教育阶段中来,愿意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迫切渴求关于如何进行有效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然而,目前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往往还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
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尽可能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育人技术,为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与不断改进提供丰富可行的参考意见;向家长汇报多角度、个性化、细节化的学生发展情况,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依据。针对个别待发展学生,更要形成常规性的“沟通—反馈—调整”家教模式,帮助学生实现应有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石.家校共育微课程,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影子老师”[J].班主任,2018(05).
[2]田丽霞.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J].班主任,2018(02).
[3]王晓明.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阿尔弗雷德·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