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在颅内肿瘤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2022-01-27李冰
李冰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一科(商丘,476000)
0 引言
颅内肿瘤作为临床上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属于一种神经外科疾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在任何年龄均有发病的可能性。在疾病临床治疗中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在以往治疗中主要是使用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治疗方法,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具有并发症多及创伤面积大等弊端,临床上急于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1]。现阶段,倡导在颅内肿瘤疾病临床治疗中使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方法,该种治疗方法本身属于一种并发症少、创伤小及神经血管损伤等优势,疾病临床治疗效果突出。在颅内肿瘤疾病临床治疗中,受肿瘤位置大小及位置等的特殊性等因素影响,增加了手术治疗工作的难度。下面将74 例接受治疗的颅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的长骨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方法和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方法,比较其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20 年1 月份至2021 年6 月份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74 例颅内肿瘤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37 例。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法为对照组,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法为观察组。对照组,男性20 例、女性17 例,年龄32~67 岁,均值(51.3±2.7)岁;观察组,男性18 例、女性19 例,年龄33~69 岁,均值(52.4±2.6)岁。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在入院后需要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对患者做好各项检查工作,制定出完善的术前准备工作,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应对患者进行利尿、脱水及降低颅内压治疗。以患者的肿瘤性质、部位及大小为依据,对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判断。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法,以术前检查结果为依据,明确患者的肿瘤类型及发病位置,对患者实施常规开颅手术操作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法,要求患者应保持仰卧位姿势,依据术前肿瘤位置定位之后,选取马蹄形切口,并切开头皮,将骨瓣锯开,将硬膜剪开,在显微镜下,切除掉暴露的骨窗。当手术结束后,对硬膜及头皮进行缝合。在术中及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各项体征指标进行严密的监测和观察。观察组,行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法,要求患者应保持仰卧位姿势,给予患者的麻醉方式为全麻,对患者的头颅方向调整至20°~40°,转向对侧之后,并将其稍稍抬高,之后向后仰10°~15°。在患者眉弓中外2/3 处切口部位,需做好眶上神经保护。之后使用骨钻进行钻孔,将骨孔眶缘内层中的骨质磨除掉,以此来对手术操作空间及操作视野进行扩大。常规锁眼外科入路包括眶上、颞下、大脑半球间及经皮质-脑室锁眼入路,各项操作应以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合理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手术操作在实际的实施及开展过程中,应采用内窥镜和显微镜联合应用方法,以防止血管及神经遭受到严重的损伤。在手术结束之后,应对患者实施常规头皮缝合操作,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颅内水肿、颅内感染、应激性溃疡、神经功能障碍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明显改善,CT 检查结果显示颅内未出现水肿和出血情况,未出现残留病灶;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有所改善,CT 检查结果显示颅内无出血及水肿,病灶残存率为<1/3;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未改善或加重,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仍然存在出血或脑水肿症状[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软件,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无颅内感染、应激性溃疡和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Tab.1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临床治疗显效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者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n(%)]Tab.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的颅内肿瘤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发展趋势,引发颅内肿瘤疾病的产生与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有直接关系。颅内肿瘤作为神经外科中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引发该种疾病的产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先天性肌层薄弱等有直接关系[3]。通过对颅内肿瘤疾病统计分析可知,大多为恶性肿瘤,仅有少部分为良性肿瘤,良性肿瘤的发病开始一般较轻,肿瘤呈现出不断增大情况,从而压迫到患者的脑组织,在疾病临床治疗中倡导实施早切除治疗原则。在以往颅内肿瘤疾病临床治疗中,主要是使用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方法,该种治疗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对一定面积的骨窗进行抑制的方式,来分离正常的脑组织,以此来对肿瘤进行分离暴露,在直视下切除掉肿瘤,在该种治疗方法下,可将颅内的占位快速地解除掉。但是该种治疗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会破坏患者的正常脑组织,损伤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区域及血管,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效果不好[4]。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临床治疗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医疗上不仅应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还需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以防止手术治疗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创伤,提升疾病预后治疗效果。
现阶段,在颅内肿瘤疾病临床治疗中倡导使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方法,该项技术本身属于一种新型的手术治疗方法,该项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强调在不同的肿瘤病灶治疗中使用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选取最为合理的清除病灶的入路,以此来满足患者疾病的个体化治疗需求。锁孔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建议将骨窗缩小至2 cm 左右,并使用小孔状的骨窗来切除掉肿瘤病变,在疾病治疗中主要是利用患者的生理学解剖空间,使用器械来夹闭动脉,并对出血进行控制,在内窥镜或显微镜下,放大手术视野,以精确的分割病灶,避免重要神经及血管、周围脑组织遭受到严重的伤害,使患者的神经组织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得以保留。在颅内肿瘤疾病治疗中使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方法疾病临床治疗效果突出,避免对患者造成诸多的不必要损伤,缩小了人体脑组织的暴露面积,术后患者恢复效果好,防止对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并且对手术医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熟练掌握病灶解剖结构及显微操作技术[5]。
本文研究结果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颅内肿瘤疾病治疗中应大力推广使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方法,以提升疾病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颅内肿瘤疾病治疗中,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方法,有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疾病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