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话题标记内部的语法化程度差异现象探讨
——以话题标记“像”为例

2022-01-27邓莹洁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标引类别语义

邓莹洁

(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北京100048)

专用话题标记的使用接近或类似有格形态语言的格标记,是适合于常规句式的结构标记[1],而汉语缺少全面、标准的形态变化,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话题标记。和傈僳语、日语、韩语等语言的话题标记相比,汉语话题标记在专用程度上具有非典型性。

总体来看,汉语话题标记的语法化程度较低。汉语话题标记正处在语法化中,并处于语法化链条的低端[2]。汉语中不仅存在词汇性话题标记,也存在语法性话题标记[3][4]。语法性话题标记和词汇性话题标记之间属于模糊的连续统,有的词汇性话题标记正向语法性话题标记演变[5]。前人指出,各个汉语话题标记之间存在词汇性标记和语法性标记的差异,本文拟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个体话题标记内部存在的语法化程度差异的现象,例如:

(1)说到与中国的结缘,高地笑着告诉记者……(《人民日报》2000年)

(2)2001 年7月 1 日入网费取消,手机又向百姓靠拢了一步。说到上网,陆小姐也属于较早尝鲜的一族。(《文汇报》2002 年)

(3)就我这种没本事的人 ,偏还有人哭着喊着赖上门来。(王朔《过把瘾就死》)

(4)就这个人,这个人的儿子是弘皙。(百家讲坛 2005年)

“说到”在充任话题标记时,有时表示言说动作的概念功能十分明显(如例1),有时这一概念功能则已弱化,此时,“说到”主要具有标记话题功能(如例2);再如,“就”在充任话题标记时,有时话题成分语义上具有消极性,其所在结构属于有标记话题结构[6](如例3),有时充任话题的成分无局限性,这样的“就”纯粹标引话题(如例4)。

个体话题标记内部存在语法化程度差异的现象在汉语中并不少见,本文将主要以话题标记“像”为例来探讨这一现象,在共时平面上依据相关语法化标准和参数来推测“像”发展至语法性话题标记的路径,分析其发展动因和条件,并讨论这类现象存在的深层原因。

一、 内部存在语法化程度差异的话题标记“像”

(一)话题标记“像”的语法化程度差异

关于“像”充任话题标记,前人的研究主要讨论了“像”标引“代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这种/那种+体词性成分”这类特殊结构的情况[6][7][8],例如:

(5)像于富贵这种见多识广的老警,就是发生天大的案子,也不会让他慌了手脚。(BCC 语料库)

本文考察了带有话题标记“像”的语料435 例,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第一,语料库来源,包括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BCC 语料库)、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CCL 语料库)、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室语料库在线以及人民网报刊检索语料库等。第二,电视剧或剧本台词来源。如电视剧《新恋爱时代》《北京青年》等[注]本研究所采用的“像”语料中,有部分电视剧语料为学友董雨薇提供,谨此致谢。。第三,检索自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的语料。本文讨论的话题标记“像”除了上述情况 ,还包括以下其他三种情况。

(6)过去55 年,中国有句名言:“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事实证明,这句话是完全对的。像20 世纪30 年代的外滩,华人与狗是不能进黄浦公园的,现在完全变了。(杨福家《让中国人站稳站直》)

(7)但是这种方法只适合小型魔精石弹。像我们这次带来大型魔精石弹,我怕奔跑的力量很难将其引爆。(《天龙王》)

(8)在那之后,我奇迹似地得救了,身体就这样活了下来,但其他的部分我想大概就变成黑炭,全烧成灰烬了吧。像双亲或是家,如果全都消失的话,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就一无所有了。(《辛亥道士的圣杯战争》)

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将以上四种情况的话题标记“像”分别称为“像1”(例6)、“像2”(例5)、“像3”(例7)和“像4”(例8),其中,“像1”可被视为词汇性话题标记,“像2”和“像3” 可被视为准语法性话题标记,“像4”可被视为语法性话题标记[注]“像1”兼具标记话题和举例的功能,实义明显,属于词汇标记;“像2”和“像3”中语义要素已虚化,主要发挥标记话题的作用,但“像2”所标记的话题成分结构形式固定,所标记的话题类型受到限制,“像3”所在语篇“对比”的性质固定,也带有限制性。尽管这两类“像”话题标记已经脱离词汇词的范畴,但由于它们在标记话题的同时负载限制性条件,只能被视为准语法性话题标记。相比而言,“像4”语义虚化,标记话题最为自由,可以说最为接近专用话题标记,在此将“像4”视作语法性话题标记。为方便叙述,我们称“像3”和“像4”标引一般性体词成分,即除去“像1”“像2”标引对象的情况。。话题标记“像”的四种类型可用下表1概括。

表1 话题标记“像”四种类型特征概况表

(二)“像”是成熟的话题标记

本文考察的话题标记“像”语料435 例,包括以上四类“像”。统计发现,“像”所标记的话题涵盖了汉语中常见的两大类话题:论元共指性话题和语域式话题[注]我们在确定所考察的汉语话题类型时,主要按照徐烈炯、刘丹青(2007)划分和界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二位学者认为,按照话题成分和其后结构之间的语义关系,汉语话题可分为四大类:论元共指性、语域式、拷贝式和分句式话题(后两类属于吴语式话题),其中语域式话题又包括背景语域式、上位语域式、时地语域式、属事语域式和领格语域式话题。我们在此基础上作了细微的调整和补充:在语域式话题中加入了“属格语域式话题”这一类,该类话题是述题谓语动词某个论元的属格成分,话题中可能出现和述题谓语动词某个论元的属格成分共指的定语。,并且能够标记各小类语域式话题。“像”后的话题“X”既可以和述题中与主要动词相联系的某个论元或相应空位有共指关系,又可以为述题提供时间、空间和个体等方面的范围和框架,而与述题在语义上没有严格配置关系。具体统计情况见表2。

表2 “像”标记各种类型话题分布概况表

由上表可知,“像”后的成分“X”包含了常见汉语话题的所有类型,“像”充任话题标记并不是偶然性、临时性的,它属于成熟的话题标记。同时,“像”在标记话题时具有倾向性特征,在“像”标引的话题中,论元共指性话题最常见,占所有语料的80.7%。

二、 话题标记“像”的不同发展路径

张伯江、方梅以指代词的虚化过程为例阐述了以下原理:同一个词在共时系统中表现出不同用法,表明它正处在语法化的动态过程中,可用动态、历时的眼光分析词在共时系统中的变异及其原因、途径、认知依据[9]。对于话题标记“像”内部存在语法化程度差异的现象,我们可运用相关的语法化标准或参数来确定不同“像”的语法化程度,并据此推测“像”的演化路径,归纳出从语法化程度较低的“像”到语法化程度较高的“像”的语法化连续统。

(一)从表示【+相似】的“像”到语法性话题标记

Hopper & Traugott认为,语言形式不会从一种范畴突然转变为另一种范畴,其变化会经历一系列细微的过渡阶段。如以下类型的“语法性斜坡”具有普适性:实义项>语法词>附着形式>屈折词缀[10]。鉴于汉语属于孤立语的事实,上述语法化斜坡在汉语中应为:实义项>语法词/附着词>词内语素。从表示【+相似】的“像”发展至语法性话题标记是由实义项到语法词的演变,这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细微变化。

“像2”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标引“类指”。例如:

(9)像你这种年纪的女人,一般都爱想入非非。(《作家文摘》1997年)

二是标引“特指”。例如:

(10)像我这么一个没有丈夫的女人,很需要有人和我谈这些。(《作家文摘》1994年)

我们推测,“像2”作为话题标记,先发展出标示“类指”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出标示“特指”的用法,这一步为“像”发展至语法性话题标记提供了条件。

1.标引“类指”的话题标记“像2”

正如李秉震所说,引出标准的“像”发展出了话题标记功能[7]119。“像2”由带有语义要素[+相似]的“像”发展而来,其话题标记功能经过改变分界、重新分析后得到。例如:

(11a)像 “冠捷”“冠旺”这样投资1 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家伙”,据说融侨工业区就有6 家。(《福建日报》1992年)

(11b)像/ “冠捷”“冠旺”这样投资1 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家伙”,据说融侨工业区就有6 家。(《福建日报》1992年)

以上两例表层表达形式一样,但“像”所在句子改变分界后,“像”的语义虚化,具备了标记话题的功能。带有语义要素[+相似]的“像”属于话题内部成分,而“像2”已脱离话题并虚化,接近语法标记。然而,在这个阶段的“像2”的使用存在限制性条件,“像2”标引的话题成分的结构是固定的。

2.标引“特指”的话题标记“像2”

当“像2”演化出话题标记功能后,其所能标记的成分的范围逐渐扩大,由“类指”对象发展至“特指”对象,但仍保持原有结构形式。

(12)像他这样的人,(他们)都很要面子。(安顿《绝对隐私》)

(13)王志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用良心说话的人。像他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在理性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BCC 语料库)

(14)田珉其实是个挺敏感的人。像她那样对婚姻非常乐观的人,知道原来她的丈夫已经不爱她了,痛苦可想而知。(安顿《绝对隐私》)

“一解>歧解>一解”是成分虚化大多要经历的过程[9]。以上例句反映了“像2”发展至标引“特指”话题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范围副词“都”推知“像2”标引的话题可理解成“类指”(例12);第二阶段,“像2”标引的话题理解成“类指”或“特指”均可(例13);第三阶段,由上下文可推知“像2”标引的话题为“特指”,仅指“田珉”(例14)。

当“像”能够标引“特指”成分时,话题的结构形式由“代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这种/那种+体词性成分”类扩展到“这样/这么一个+N”类,此时,仅通过话题结构形式就可确认话题为“特指”。如下例15:

(15)像这么一个很简单的案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CCL语料库)

3.标引一般性体词成分的“像4”

“像”后的话题可由“特指”成分充任时,话题这一位置上的成分由“类别”扩展至“个体”,由相对受限的范围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像”有条件逐渐发展出标引一般性体词成分的用法。如以下例句所示,可用“晴雯”替换原有话题:

(16a)晴雯放在第一位。像这样一个丫鬟,是曹雪芹倾注了最大热情的一个丫鬟的形象。(百家讲坛 2003年)

(16b)晴雯放在第一位。像晴雯,是曹雪芹倾注了最大热情的一个丫鬟的形象。

(16c)按照宝玉身边的丫鬟的次序来排,好像应该是袭人、晴雯,但是在金陵十二钗册子里面呢,是晴雯、袭人。晴雯放在第一位。像袭人,也受到了王夫人——宝玉的母亲的特别尊重。

从例16a到例16b,占据“像”后位置的成分打破固有结构形式,最终发展至标引形式可自由的一般性体词成分“像4”(例16c)。

4.第一条发展路径

语法性话题标记“像”可能由带有实义【+相似】的“像”发展而来,我们推测,其发展路径如下:

“像”([+相似])> “像2”(类指)>“像2”(特指)>语法标记“像4”

上述各个“像”的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第一条发展路径中“像”的各阶段特征

(二)从表示【+例如】的“像”到语法性话题标记

Hymes、Watkins和Chafe认为,从句、句子的结构规则和词语内部的结构规则相同,“句法”只是扩大了的形态。从历史角度看,更低层次语法单位的关系可从更高层次的句法环境来分析,斜坡“特定句法环境中的词汇项>附着形式>词缀”可概括语法化的一些具体语言事实[10]。

标引一般性体词成分的“像3”和“像4”是话题标记中语法化程度较高的成员,尤其是“像4”,其所标引的对象的结构形式无局限性,其所在语篇的性质不固定,语法化程度最高。“像3”和“像4”都可视作由“特定句法环境中的词汇项”演化而来。

1.语篇带有限制性特征的“像3”

“像3”所在语篇一般具有对比的语篇特征,可以说这样的语篇是具有限制性特征的,这又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像3”之前的话题(位于语篇起始话语D1)属于类别A,“像3”标引的“X”是类别B 的成员b,类别A和成员b之间存在转折对比关系;二是从某个维度出发,“像3”标引的“X”或其所在话语和“像3”之前的话题或其所在话语之间标示了转折对比的关系。

第一种情况如:

(17a)(D1)对于那些“买了不会使、使了少见效”的东西,农民当然是难以接受的,像专卖饲料的粤汉公司,除饲养这一环之外,几乎把小鸡变成商品的全过程全包下来了,农民只要一心抓生产,等着卖鸡收现金,这样的支农公司和支农产品能不受农民欢迎吗?(《人民日报》1995年)

在D1和“像”句之间可以插入话语D2:

(17b)(D1)对于那些“买了不会使、使了少见效”的东西,农民当然是难以接受的,(D2)(但对于那些“买了就会使、使了见效快”的东西,是非常欢迎的)像专卖饲料的粤汉公司,除饲养这一环之外,几乎把小鸡变成商品的全过程全包下来了,农民只要一心抓生产,等着卖鸡收现金,这样的支农公司和支农产品能不受农民欢迎吗?

此时,“像”所在语篇可具有这样的内在语义联系:(1)语篇起始话语D1的话题和“像”所标引的话题语义联系较远,但可以形成转折对比的关系;(2)“像”话题句前可以有话语D2存在,而D2与“像”话题句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类别—成员”或类“类别—成员”[注]具有类“类别—成员”关系的语篇中,语句S1 标示“类别”,语句S2 标示“成员”,但S2中的成员与S1 所列举的类别并不具有完全对应的类属关系,如下例中的S1 列举了多个类别(“罐头、复水菜、冻干水果、糕点、主食、饮品”等),而S2中的成员并非完全属于其中的任一类别:在“神六”上,将要飞行119 小时的两名航天员将会食用哪些食品呢?据航天食品专家介绍,有罐头、复水菜、冻干水果、糕点、主食、饮品等,而每一种类都有多种选择。像“鲍鱼”“咸水大虾”“鱼香肉丝”“宫爆鸡丁”“墨鱼丸”“牛肉丸”“叉烧肉”“红烧猪肉”都是带到“神六”上的“种子选手”。(《文汇报》2005 年)的关系;(3)D1和D2蕴含着类别之间的转折对比关系;(4)实际语篇中,并不存在D2。其语篇可呈现如下图1的语义结构:

图1 “像”所在语篇的一种内在语义联系示意图

当D2存在时,“像”为表示例举的话语手段,即“像1”,D2对D1和“像”的话题句之间的语义衔接有重要作用;当D2不存在时,“像”为语法标记,引介话题,有助于上文未直接出现的成分充任话题。

第二种情况是,当“像”具备作为语法手段引介话题的功能时,“像”所标引的成员b可和前文的成员a之间形成转折对比,而这样的语篇中已无标示“类别”的话语,如:

(18)她是一无所有的年轻人,甚至于连个姓都没有……像娇蕊呢,年纪虽轻,已经拥有许多东西。(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2.语篇性质不固定的“像4”

“像4”主要起到标记和转换话题的作用,所需满足的限制性条件最少,其所在语篇没有固定性质,其所标引的话题没有固定结构形式,如:

(19a)(D1)米兰站为一专营名牌二手手袋买卖的商店,本部在香港,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其分店。像TVB 的很多港剧里演员用的名牌手袋都是米兰站赞助的。(BCC 语料库)

这样的“像4”可以理解成“像3”所在语篇脱离了“对比”性质后发展而来。下例为“像3”语篇,“普通人”和“TVB 的很多港剧里的演员”之间可形成对比关系:

(19b)(D1)米兰站为一专营名牌二手手袋买卖的商店,本部在香港,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其分店。(D2)(普通人很难得到米兰站的赞助)像TVB 的很多港剧里演员用的名牌手袋都是米兰站赞助的。

当去掉“普通人很难得到米兰站的赞助”时,语篇失去对比性质,所在语篇具有固定性质的“像3”发展至语篇性质不受限制的“像4”,这也可视作规则的泛化。

还可将例19a中标示“类别”的话语补充出来:

(19c)(D1)米兰站为一专营名牌二手手袋买卖的商店,本部在香港,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其分店。(D2)(米兰站还是很多电视剧的赞助商)像TVB 的很多港剧里演员用的名牌手袋都是米兰站赞助的。

“像”所在语篇可具有这样的内在语义联系:(1)语篇起始话语D1 的话题和“像”所标引的话题语义联系较远;(2)“像”话题句前可以有话语D2存在,而“像”话题句与D2 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类别—成员”或“类别—成员”的关系;(3)D1和D2是语义关联较近的话语;(4)实际语篇中,并不存在话语D2。其语篇可呈现如下图2所示语义结构。

图2 “像”所在语篇的另一种内在语义联系示意图

当话语D2存在时,“像”为表示例举的话语手段,即“像1”,其对话语D1和“像”话题句之间的语义衔接有重要作用;当话语D2省略后,“像”为语法标记,引介话题,有助于上文未直接出现的成分充任话题,具有转换话题的作用。

3.第二条、第三条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准语法性话题标记“像3”和语法性话题标记“像4”都可能由带有实义【+例如】的“像”发展而来,而带有实义【+例如】的“像”可被视作特定句法环境中的词汇项。此外,准语法性话题标记“像3”也有条件发展至语法性话题标记“像4”。“像3”所引介话题或其所在话题句与上文中某个对象形成对比关系,这种对比可能关涉类别A和成员b之间的对比,也可能关涉成员a和成员b之间的对比。前一种对比中,“像3”涉及列举的功用,而后一种对比中,“像3”已经具备作为语法手段引介话题的功能。随着规则泛化,“像3”由标示类别A和成员b之间的对比,发展出标示成员a和成员b之间的对比。“像4”则是由“像3”所在语篇脱离了“对比”的性质后发展而来。具体发展路径如下图3所示。

图3 语法性话题标记“像”的第二条、第三条发展路径

上述语法化程度存在差异的各个“像”的具体情况汇总如下,见下文表4。

表4 第二条、第三条发展路径中“像”的各阶段特征

语法化的分析需要从语用角度在话语范围内做动态的研究[11],在第二条、第三条发展路径中,能和“像3/像4”话题句之间构成“类别—成员”或类“类别—成员”关系,并能位于“像3/像4”话题句前的话语D2的缺失位置,对“像3/像4”的最终形成至关重要。话语D2不属于言者想要表达的重点,在语境中被省略,但通过转喻机制,话语D2的缺失并不会影响话语的连贯和人们的认知。尽管话语D2被省略,仍能保持话语隐性连贯、维护统一的话语语义关系,这点将在下文做出进一步分析。

三、“像”类话题标记的形成及存在的条件和原因

(一)对话题属性要求的满足

关于话题的信息属性,曹逢甫认为话题总是有定或通指的(generic),Li & Thompson也有相同的观点;徐烈炯、刘丹青则进一步指出,话题通常由有定、类指、全量、有定类指成分的等类成分充任,这些成分具有语域功能、相关性功能和起点功能[1]。

在第一条演化路径中,“像”所标引对象“X”的性质始终满足话题属性的要求,为其最终演化为语法性话题标记提供了基础条件。话题常常为类指的或有定的,“像2”后的成分表示类指时,其后成分符合话题属性的要求;“像2” 后的成分表示特指时,其后位置由有定信息占据,也符合话题属性的要求;在“像4”阶段,当有定信息的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特指”成分时,“像”标记话题就更为自由,语法化程度更高。在第二条、第三条演化路径中,“像”所标引对象“X”全部符合相关要求:“像([+例如])”阶段,其所在话题句与前文标示“类别”的话语相关;在“像3/像4”阶段,话题成分则通过“像”标示的转喻关系和上文话语发生关联,属于有定成分。

在各个阶段,由“像”标示并常常在“像”后出现的成分“X”始终满足话题属性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一成分和“像”一起占据句子首位的句法位置,这样的成分易于成为话题,“像”随之具备引介话题成分的性质,这使得各个阶段的“像”具备了作为话题标记在共时平面上同时存在的条件。如“说到”“就”“如果说”等其他具有内部语法化程度差异现象的话题标记所标引的成分同样也始终满足话题属性的要求。

(二)认知动因

类别和成员(category-and-member)的转喻关系属于整体和部分间的转喻。关于转喻机制,Langacker提出了认知参照点模型[12]。转喻属于一种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CRP)现象,而认知参照点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人们常将已知某事物视作参照基点,通过激活目标对象和参照基点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世界。

“像”的第二条、第三条发展路径,标引一般性体词成分的“像3”和“像4”从话语手段演化而来,都可能受到语篇中表示“类别”的话语D2被省略的影响。表示“成员”的“像”话题句是认知参照点,为人们认知被省略的表示“类别”的话语D2提供了心理通道,即便话语D2不存在,也不会对人们的认知带来困扰。但伴随话语D2的省略,“像”的【+例如】语义要素已不存在,“像”也随之由词汇词发展至语法标记。

话题常常由“已被激活的共享信息”充任,但针对汉语事实,徐烈炯、刘丹青指出,话题位置上的成分本身未被激活、但属于“存在于交谈现场或交际者共同的心理关注范围内的对象”的情况是一种间接激活,这样的成分也可充任话题,而标记可为提示听者提供物化和专门的激活手段,表明和上文或情景有联系的新信息正在充任话题[13]。“像”“说到”“就”这类标记就可作为激活目标对象和参照基点关系的手段发挥功用,尽管这些话题标记内部存在着语法化程度高低的区分,但无论是词汇性话题标记还是语法性话题标记,它们都能作为激活手段来引介“间接激活的信息”,而“已被激活的共享信息”也需要这些话题标记的突显功用。这些话题标记为人们提供上文或情景的心理可及,使得标记对象成为共有的心理关注范围内的对象。

(三)“像”类话题标记存在的深层原因

这些内部存在语法化程度差异的话题标记之所以形成和存在,与汉语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

汉语是话题优先型语言,汉语话题优先特征的表现之一即为语用上的话题常被句法位置和话题标记等显性表达[14],话题标记能够突显话题地位,甚至在特殊情况下赋予对象话题性。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和形态标记,没有完全等同于傈僳语、日语、韩语等语言中的话题标记的成分,汉语话题标记属于非典型话题标记,具有使用上的弱强制性、功能上的不纯粹性和不那么高的形式化程度。一方面,汉语没有高度专门化、形式化的话题标记,但另一方面,汉语的话题范畴发达,需要话题标记这一显性表达手段的突显作用,这一状况使得各种虚词甚至实词进入汉语话题标记系统。

可以将话题标记视为话题语法化程度的一个指标,若一种语言中话题标记越多,功能越明确,分工越精细,说明这种语言话题的语法化程度越高,更加接近话题优先型语言[15]。“像”类成员在作为词汇词和语法标记时都能发挥标记话题的功用,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汉语话题的语法化程度是比较高的。

猜你喜欢

标引类别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中医古籍医案知识元标引方法的思考及对策
一起去图书馆吧
简析基于概率预测的网络数学模型建构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怎样做好著录标引工作
选相纸 打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