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老经济与金融合作

2022-01-27王梓琦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老挝走廊一带一路

杜 莉,王梓琦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近年来,我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参与和支持。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即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正处于积极的推进当中,初期的一些愿景、展望已经发展到真正的实施阶段。

经济走廊建设的宗旨是立足于区域差异,以交通基础设施为骨干,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双边及多边贸易与投资,建立多层级的政府间合作机制,确定重点合作领域,在走廊沿线合理布局产业,将其建设成功能多样的经济区域[1]。在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中,老挝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中老经济走廊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的重要地位,中老经济走廊也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中推进速度较快的一部分,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老挝的第一大投资国及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2016年,在中老两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规划纲要》中,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农业、能源建设、产业集聚区、文化旅游、金融、商业与投资等合作领域均被纳入规划纲要,并围绕其开展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老双方正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经济与金融合作。

一、中老经济与金融合作的基础和优势条件

从经济维度观察,作为地处中南半岛并与中国接壤的国家,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东盟成员国)尚属于不发达国家。1986年,老挝提出以经济为中心、全面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对外开放,颁布外资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经济关系,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自此老挝的经济开始逐步发展。老挝的GDP总值在逐年增加,并且增速很快:2017年经济增长6.9%,GDP约170亿美元;2018年经济增长6.5%,GDP约179亿美元;2019年GDP约182亿美元。1997年以后,老挝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经济连续几年持续低迷,并伴随着严重的通货膨胀。经过几年的调整,老挝经济开始逐步复苏,并持续向好。2001—2006年,老挝年均GDP增长达到 6.8%。2006—2010年,年均增长率达到 7.9%。2017年,老挝实际GDP增长率为6.9%。据世界银行统计,老挝是2017年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前10个国家之一,人均GDP达到了2 708美元[2]。与此同时,老挝的通货膨胀率自2003年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2009年通货膨胀率甚至降到0.1%。之后虽然出现波动上升的情况,但是也都在合理的范围内。2017年老挝的通货膨胀率仅为0.8%。

总体而言,尽管老挝目前仍属于不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但是老挝的经济增长总体态势良好,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处于培育期和发展期,全面改革正在激发创新和发展的活力,因此,老挝的经济和金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

从政治维度观察,老挝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国民普遍信仰佛教的国家,整体社会和政治局势稳定。老挝政府及其执政党对于推进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且与中国有长期合作关系。1997年,中老投资合作委员会在老挝首都万象成立并签署协定,委员会专门负责中老投资合作事宜。2000年11月,中老两国签署了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确定发展两国“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彼此信赖”的全面合作关系,为两国在21世纪的合作指明了方向。继而,中老关系提升为全方位倡议合作伙伴关系。2016年9月8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关于编制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是我国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沿线国家签署的首个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具有标志性意义。2017年1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老挝进行正式访问,并提出中老之间是24小时全天候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表明了中国对中老关系的重视。总体而言,中老关系友好,老挝国内政治环境稳定,老挝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抱有积极的态度。

二、中老经济与金融合作的成就

(一)中老贸易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老两国的经贸交流呈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中国向老挝的出口贸易额为9.87亿美元,2017年增长至14.19亿美元,年增长率达43%;中国自老挝的进口贸易额也从2016年的13.60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16.05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8%。中国已成为位列泰国之后的老挝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1998—2017年间中老双边贸易发展情况详见表1。

表1 1998—2017年中老双边贸易发展变化情况 单位:万美元

(二)中国对老挝的投资持续增长

2015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老挝的最大投资国。至2017年,中国对老挝的投资已达66.55亿美元。投资的领域广泛,包括矿业、基建、能源项目等。中国对老挝的投资情况详见表2。

表2 2003—2017年中国对老挝的投资情况 单位:万美元

在中老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中国投资或援助建设了一系列包括很多行业在内的标志性项目。据统计,截至2007年9月,仅中国进出口银行对老挝贷款签约金额就超过550亿元人民币,近140个项目,涵盖了多个行业[3],如中老铁路、水电站、公路体系等标志性项目。

1.中老铁路

中国对老挝投资的最主要的标志性项目就是中老铁路。它由中国昆明起,终点抵达老挝万象,总线路长约984 km,其中老挝境内421 km,预计2021年实现通车。未来将再经万象至老挝南部,纵穿老挝的国境后,向南可以进一步连接泰国。这条铁路的建设将大大提高中国与老挝之间的货运运力。据计算,如果中老铁路实现通车后将使原由公路承担的46.9%的货运量流向铁路[4]。正是由于中老铁路的建设,使老挝从“路锁国”变为“路联国”。

老挝素有“中南半岛的十字路口”之称,中老铁路对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沿线国家铁路规划的全部实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老铁路建设是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基础设施主轴,且对泰中铁路的启动有明显的助推作用[5]。如果中老铁路连接上泰国境内铁路,将形成直达印度洋出海口的高速通道,极大地推进我国通往印度洋便捷陆路通道的发展[6]。

可见,中老经济走廊的一些项目建设非常重要,甚至会影响到中国与东盟的经济格局,一旦中国与东盟的陆路连接得以贯穿,就能减少西方势力在海上对中国的封锁,为中国找到新的“出海口”[7]。值得一提的是,中老高铁建设有60%以上的路段为桥梁和隧道,全线采用中国铁路Ⅰ级标准。这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一张重要名片,是中国高铁品质的证明,同时也是中国标准走出去的一个良好契机。

中老铁路投资近500亿元人民币,资金分为三部分,40%的资金由中老两国政府承担,剩余60%由中铁、中水电国际和中国电建公司承担。其中,40%的由中老政府承担的资金中的30%由老挝政府承担,70%由中国政府承担,而老挝政府的30%的资金也是老挝政府通过主权担保、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取得的资本金[8]。

2.老挝水电站

老挝作为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境内水资源丰富。据老挝湄公河委员会测算,老挝境内可开发的水电资源装机总容量达3 5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 1 600亿度[9]。近几年,老挝正在努力利用国内丰富的水资源建立发电站。

2015 年 9 月 26 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实质就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10]。此倡议与老挝打造“东南亚的发电机”的发展策略非常契合。考虑到东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增长趋势,老挝水电站的建立将会有巨大的收益。2014年,电力出口收入占老挝出口收入的25%[11]。

为推动水电站的建设速度,老挝积极引进外资开展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其中。如南欧江梯级电站就是由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分7个梯级电站进行开发,总装机容量达127.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50亿千瓦时,总投资额约 28 亿美元[12]。中国电建目前在老挝投资规模达50亿美元以上,这些投资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截至2016年,老挝已建成发电站(厂)46座,总投资额为100多亿美元,累计装机 630.8万千瓦,其中老挝供应国内的装机为 210万千瓦[13]。

3.老挝高速公路

据统计,老挝全国公路里程43 605公里,其中混凝土路866公里,柏油路6 496公里,碎石路15 324公里,土路20 919公里[14]。目前老挝国内还没有高速公路,而公路运输是老挝最重要的运输路径。老挝的公路状况亟须改善,特别需要建设高速公路。按照规划,中国云南建投集团以BOT方式承建的老挝首条高速公路——万象市至万荣高速公路建设于2017年动工,于2020年12月20日建成通车。该高速公路全长113.5公里,设计为双向4车道,路宽23米,总投资额为13亿美元。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和投入运营,大大改善老挝的道路运输状况,带动沿线的商业发展,节省运输设备的损耗,提高运输效率[15]。

除了这些标志性的基建及水电项目,老挝政府还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到老挝投资。老挝政府为吸引外来投资,明确了支持的九个行业,并划分了等级及地区。对于边远地区(一类地区)的投资,政府给予10年免税;对于农村的投资(二类地区)给予4年免税;对城区投资(三类地区)无税收减免,采取国民待遇。政府积极鼓励利用高新技术为导向的项目以及无公害的畜牧业。

(三)中老金融合作不断深化和发展

为拓展中老经济走廊的合作广度和深度,并满足在老挝投资的中资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中国金融业根据需要在老挝设立了金融分支机构。2011年,中国工商银行万象分行设立;2015年,中国银行万象分行设立。另外,还有一家中老合作提供金融服务的合资银行——老中银行,它由富滇银行与老挝外贸银行合资成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老挝设立当年就已实现盈利,包括老中银行在内的三家银行的运营情况较好。2016年,中国工商银行万象分行总资产规模已超老挝外贸银行,成为老挝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2015年,人民币计入SDR后,老挝的银行业及货币兑换点可以做人民币兑换老挝货币——基普的业务。这彻底改变了之前需要将老挝货币基普兑换成美元再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的局面,为居民和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便利,并减少了兑换损失。

经过这几年中资银行的发展以及人民币兑基普业务的开展,中老两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也为进一步推行中国与老挝的人民币结算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中老人文交流带动了资金的流动

老挝的旅游业是老挝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2016年老挝的GDP总值为135.8亿美元,GDP增长率为6.9%,其中服务业同比增长9%,约占GDP总量的40%。全年入境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旅游收入为8.01亿美元。老挝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其中瀑布、山洞、原始森林等自然风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作为佛教国家,老挝国内佛教文化昌盛,寺庙众多,各具特色,是老挝的文化符号。这些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老挝旅游、经商和交流。随着旅游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老挝已成为中国游客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中国游客已经成为老挝旅游消费的主力军。2017年,中老两国旅游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旅游培训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2017年,老挝公民(含边民往来)访华23.09万人次,同比增长176.2%,中国公民赴老挝75.19万人次,同比增长58.1%。2018年上半年赴老挝旅游的外国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同比增长6%;其中,中国游客为4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50%[16]。

三、中老经济与金融合作面临的问题

(一)投资风险及其管理问题

1.经济因素及其风险

虽然老挝近几年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但是整体经济体量还是较小。老挝国家税收管理松散,财政收入低,连续几年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年财政收入总量约为20亿美元,往往入不敷出。2017年,老挝政府财政赤字增大,约达当年GDP的5.2%。老挝公共负债远高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外债和内债分别占GDP的52%和6.3%,债务持续性风险升高[5]。目前,老挝的贷款主要依赖亚投行与丝路基金。老挝政府的这种财政支撑能力,使得依托政府财政担保的投资有一定的风险。

以中老铁路投资为例,为建设该铁路,中老双方合资成立了一家公司。老挝占股30%,中方占股70%,中方由中铁、中水与中投三家公司提供资本金,老挝方通过向中国进出口银行申请由主权担保的出口信贷的方式交纳了资本金。由于项目采取BOT方式,相当于中方全额投资且垫资建设。虽然当前老挝公路等基础设施薄弱,为中老铁路提供了市场空间,但中老铁路共需340多亿元人民币的总投资,有着典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期长的特征。同时,考虑到老挝政府债务的不断攀升及外国投资流入的来源结构,中老经济走廊建设资金来源中的中方资金的比重很有可能进一步上升,建设融资的可持续性及融资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也值得引起重视。这些问题都对投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

2.政治因素及其风险

从国际评价看,老挝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待提升。以世界银行2017年营商环境指数中的开立企业、获得建筑许可和获得电力的情况来衡量老挝的行政效率,2017年老挝的这三项指标在190个国家中的排名分别为第160位、第47位、第155位,前沿距离分别为74.42%、75.11%、48.67%。老挝政府缓慢低效的工作状态,导致其现阶段的投资环境并不理想,其投资环境的国际排名已经从130多名下滑至141名[17]。同时,与区域平均水平相比,老挝在办理营业许可等手续所需时间多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反映出老挝的行政效率仍有待提升。如老挝法律规定,在老挝设立公司的手续应在两周内完成,但事实上,在老挝获得营业执照需要一个月,费用在3 000~4 000美元左右。中资金融机构在老挝万象成立分支机构以及在中老铁路合作建设中,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体验。老挝政府的体制强调自下而上,一旦民心转向,政府的政策也会发生变化,使投资的政治风险提高。

(二)中老经济合作项目的价值认知问题

中老经济合作虽然已经在老挝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仍存在问题与挑战。在老挝,人们对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倡议价值的认知有限,中国对老挝投资及其意义的信息在老挝扩散的广度和深度有限。目前老挝政府对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宣传,还仅仅停留在强调中国对老挝援助40亿美元这一层面,而没有进一步地让公众了解到相关建设项目不仅是短期的基础建设项目,而且是对老挝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有着长远意义的建设。这使得老挝民众无法对中老经济走廊建设项目与其他国际组织或国家的官方援助项目进行区别,进而出现对中国投资方或建设方要求老挝对投资项目给予国家担保并要求保障一定水平的收益率不理解的声音,而且容易使老挝民间对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形成有偏差的预期,而当现实与预期不符时,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对双边关系的长期发展形成障碍。

(三)金融合作与风险问题

1.老挝的金融发展规模和开放程度有限,使其本身对合作建设项目的支持能力以及对外金融合作空间有限

总体看,老挝当前的金融市场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老挝目前有42家银行、181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银行的规模普遍较小,商业银行总资产只有120亿美元左右。近几年老挝的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但截至目前,整体体量还是偏小,只有6家上市公司,同时存在资本市场不活跃、流动性差等问题。

在金融业开放和监管层面,老挝的金融监管采取的是巴塞尔Ⅰ的标准。在2015年之前,老挝还曾允许无任何金融背景的民营企业在老挝开设银行,但近年来,老挝为了强化金融风险管理,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提高了设立金融机构的门槛。

2.老挝存在新兴市场发展中面临的多种金融风险

其一,货币兑换的敞口风险。老挝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由于外汇储备少,因此用基普兑换美元很困难。中方金融机构在老挝首都万象的经营业务,面临着美元与基普兑换中大量持有基普的风险敞口以及为客户进行垫资和提前兑付的风险。由于金融市场特别是同业金融业务不发达,且基普不是可兑换货币,几乎无法通过同业掉期对冲风险。其二,现金的大量使用和地下钱庄运转的风险。老挝的北部与中国相连,对人民币需求较大。但在老挝商户设立的POS机刷银行卡结算要加收3%左右的手续费,所以人们的商业购物以及消费活动等多用现金。因此,中方金融机构需要从老挝境外大量调运现金,因交通基础设施较差,调运的运输和时间成本很高。不仅如此,按老挝法律规定,人民币作为外币不能在老挝直接用于支付,所有的人民币支付须进行转账。为资金使用便利就出现了地下钱庄。地下钱庄的隐蔽运营形成了与官定汇率不同的黑市价格,导致中方金融机构等正规金融业外汇交易中的基普敞口进一步增大。交易商愿意以官定高价将基普卖给金融机构以换取在黑市容易脱手的美元,再将美元以黑市的高价卖给地下钱庄。此外,地下钱庄的存在和运营也增加了洗钱活动的可能性,再加上现金交易比例高亦给反洗钱工作造成了困难。其三,老挝的投资利润汇出国境难。按照老挝的法律规定,外国投资企业在提供完税证明后,可将利润按正规渠道汇回本国。但老挝的现金交易多,偷税漏税问题严重,导致一些企业因无法提供完税证明而无法汇回利润。这也是导致老挝地下钱庄问题严重的现实背景之一。其四,老挝只有土地证,没有房产证,土地、汽车等资产不允许外国人持有,导致抵押贷款业务难以开展。而且对个人也难以开展信用贷款业务,因为老挝只有针对公司的征信系统,个人征信尚未建立,针对个人的信用卡等信用业务很难开展,有的银行虽发放了信用卡,但也是建立在客户有存款覆盖的前提下。

四、推动中老经济与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

为了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长期可持续顺利发展,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解决上述几方面问题。总的来说,需要中老在合作建设过程中真正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在两国之间以及在老挝国内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共享。对中方自身而言,也要实现经济利益与倡议利益的平衡、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

(一)投资逐步属地化运营并以BOT替代EPC模式

目前,中老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此基础上,对老挝的投资应当紧密结合中国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中,应更多地扶植相对更加适合老挝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接受能力的产业,如对本地就业吸纳性比较强的制造产业和农业,并在这些产业领域对老挝开放中国国内市场。这样既可以增加老挝本地就业、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又可以提高本地民众对双边经济合作的认可和支持程度。

另外,以老挝对中国市场依赖替代对华资金依赖,对中国而言既可获取贸易定价权的收益,又减少了对老挝输出美元资金的压力。考虑到在EPC投资运营模式下中方只管建设而不管经营,后续的经营问题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往往会对中方的投资声誉产生滞后影响,借鉴中国在缅甸建立的水电站被迫停工就是由于与当地融合不够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改变传统EPC基建项目的投资模式,更多采用中老铁路建设所采用的合资的BOT方式,在未来的运营中要注重老方员工及管理人员的参与比例和规模,通过BOT方式加深双方的合作。

(二)积极推进人民币投融资便利机制的建设

如果中老双方能够为双边贸易与投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提供便利条件,老挝外汇储备的美元压力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得到缓解。目前在双边贸易与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的障碍既有人民币可兑换性较弱、资金清算与流动渠道不畅导致老方接受人民币意愿不强的原因,也有部分中国企业倾向于在贸易投资中使用美元赚取汇差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推进双边本币结算协议、直接交易机制等人民币投融资便利机制的建设,提供人民币汇率避险工具等措施,也可以尝试使用人民币与美元组合进行投资和结算。

(三)大力推进中老双方民间交流

为了促使老挝民间对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互利共赢性质有更加全面而直接的认识,实现“民心相通”,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之外,中资企业、中国学者乃至在老挝的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做出相应的努力,使各方面形成合力,真正有效地促进“民心相通”的实现。为此,首先,我国可以积极帮助老挝加大对自身旅游资源的宣传,促进中老的旅游交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像孔埠瀑布作为亚洲最大的瀑布,在中国知名度还不高,多数人对老挝的了解还仅限于万象和寺庙,对老挝南方的特色自然景观尚不了解。虽然中国游客赴老挝旅游的人数在逐年增长,但是与赴泰国、缅甸、菲律宾这些国家的游客人数相比,还是相对较少。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游的人数在1.3亿人次,较2016年增加了7.0%,花费达1 152.9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18]。加大对老挝独特自然景观的宣传,将会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前往老挝旅游,推动中老民间更多的交流。其次,采取积极措施推动老挝政府有关部门在相关交流活动中的宣传作用,即要充分宣传中老经济走廊建设的互利性而非援助性质,这些项目对老挝的经济发展有着长期的促进作用,还会给老挝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改变与便利,使老挝民众认识到中国投资的项目并不是消极地消耗当地资源的投资,而是造福当地的双赢项目。再次,在老挝的中国公民的言行也需严格规范,打造正能量的中国公民形象;中资企业除了经济活动外也应积极参与乃至赞助当地的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最后,充分促进中国高校、智库、科研机构与老挝的相关机构展开交流,在民间层面、公共外交层面上宣传互利共赢理念。

(四)拓展合作领域,以此带动经济与金融合作

当前老挝投资环境及金融市场和监管不完善等问题是新兴经济体发展初期的共性问题。但要看到老挝特别是首都万象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都很高。老挝的大环境虽然比较落后,但是其小环境对推动国际化很有利。而且老挝的政府官员有出国留学背景的比例较高,学习能力很强,这对老挝在政策决策过程中发挥后发优势很有利。在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这些政府官员能够利用在国外生活和学习的经验,总结各国发展的经验,扬长避短。老挝人民亦有很强的发展意愿,当前老挝正在着手建立电子化的税务系统,强化金融监管。相信未来的投资环境会更好。我们应基于两国发展的共同愿望,加强合作,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在共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合作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都可以解决,亦不会影响大趋势。

首先,通过政策激励推动中国企业对老挝进行旅游设施的配套投资。老挝有1 500多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点,但是开发的程度还比较低,周围的配套设施极少,道路不通,耗时较久。随着中国在老挝建设公路等项目的完成,诸如南北交通的问题将有所改善,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在老挝兴建酒店等景区配套设施,以吸引更多游客。

其次,通过政策激励支持,将中国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在中老经济走廊作合理分布。可通过设立更多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支持老挝的学生赴中国留学,帮助老挝培养更多的人才及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中方医疗团队的援助和设立合作医院等方面改变老挝的医疗条件,并逐步改变老挝民众对泰国医疗资源的依赖,实现就地从医,提升民生质量,并树立中国在老挝当地的形象。

猜你喜欢

老挝走廊一带一路
神奇的走廊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走廊上的时光
走廊上
在走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