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的三维向度
2021-12-03罗俊梅代洪宝
李 凯,罗俊梅,代洪宝
(1.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207;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重要讲话、回信中多次强调要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号召全社会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以历史、理论和实践三维向度为基本依循,弘扬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既是为满足新时代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供价值引领的理论之需,也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实践之要,其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弘扬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的历史向度
英雄既是历史产物,又塑造着历史,英雄的伟业与历史的变迁发展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孕育锻造伟大英模精神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进程中不断深化拓展,经历了阶段性与时代性相融通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的形成与坚持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们党领导和带领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初步形成了汇聚革命力量、彰显民族精神、契合时代要求的英模精神。正如毛泽东所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3]从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共产党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担起民族脊梁,肩负着民族命运,涌现出一大批革命英雄和群体。譬如,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大义凛然,从容赴死;夏明翰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迈诗篇;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用脚趾蘸着鲜血写下“革命成功万岁”的文字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塑造了伟大而崇高的英模形象,体现出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这一时期的英模精神集中体现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党至大革命时期以执着勇敢的精神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形成黄埔精神、红船精神和北伐精神;在土地革命时期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在延安时期形成南泥湾精神、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西柏坡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等。这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我们党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
(二)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的延续与丰富
新中国成立不久,面对国内积贫积弱、民生凋敝的艰难境况,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大力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全面开启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工作。为更好完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艰巨任务,我们党通过选树榜样人物,以激励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评选出300多名战斗英雄和400多名劳动模范,拉开了自党成立以来的首批英模人物表彰会议序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迎来了延续与丰富的全面展开阶段,涌现出一大批杰出英模。如视纪律重于生命的战斗英模邱少云、舍身堵枪眼的革命英模黄继光、艰苦奋斗的人民公仆英模焦裕禄……他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十年“文革”浩劫使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的传承进入低谷与挫折期,部分英模因其卓越贡献和英雄事迹受到表彰和宣传,也有部分英模被“打倒”,在“文革”结束后才得以恢复名誉。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的典型代表,蕴涵着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和舍己为人、舍生忘死的高尚品德,体现着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等核心精神的追求。
(三)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进入了传承和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我国处于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需要解决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发挥英模人物的模范引领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面临新旧经济政治体制瓦解与建立的相互转换,导致部分制度缺失,暴露出如贪污腐化、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亟须通过选树和表彰英模传承弘扬英模精神,发挥英模的道德模范、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
这一时期的英模人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聚焦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集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进取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涌现出以无惧生死的抗洪英模李向群、殚精竭虑的军人英模杨业功、载人航天团体、女排“五连冠”群体等为代表的英模人物谱系,并以“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杨善洲精神等为主要表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传扬的重要历史基础,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
(四)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的弘扬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进入弘扬与创新期,展现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开创“伟大事业”实践中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独特优势。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一方面,我国在新时代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利益格局,亟须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和体制机制上的瓶颈,通过创新英模人物的选树、宣传与保障的方式方法,弘扬创新英模精神,激发党带领人民群众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转变,要想更好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以创新发展英模精神为引领,汇聚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重任的磅礴伟力。
新时代涌现出隐姓埋名三十载、深藏功与名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逐梦海天、强军先锋的海军英模张超,攻坚克难、立志报国的航空英模罗阳,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脱贫攻坚英模黄大发,敢医敢言、生命至上的抗疫英模钟南山,卫国戍边英模祁发宝、陈红军、肖思远等。概言之,以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和抗疫精神等为代表的新时代英模精神,构筑起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恪尽职守、不怕牺牲,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务实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高地。
二、弘扬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的理论向度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作为时代的产物,集中体现了其在思想渊源、文化基因与价值引领三个方面的理论指向。
(一)思想渊源: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的理论内核
1.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英雄观
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一方面,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英雄观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英雄人物就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承载社会主流价值思想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典型人物,他们的出现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内在统一,并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4]649-650,“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5],以此说明英雄人物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更强调“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英雄人物只有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才能更好地领导人民群众去创造历史,如果英雄人物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先进性作用就难以发挥出来。因此,英雄人物的进步作用“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相一致”[6]。另一方面,注重个性和共性有机统一的典型观。马克思早在《神圣家族》中鲜明地指出,“典型人物”是个性与共性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是更高级、更成功的艺术形象,任何成功形象的塑造都是独特鲜明的个性与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共性的有机统一融合体。恩格斯也针对小说《城市姑娘》提出了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著名论断。尽管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典型艺术形象与英模形象的塑造有所区别,但二者关于形象塑造的本质内涵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为共产党英模形象的塑造宣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滥觞于中华民族德治思想的优良传统
“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道德性的历史……中国的历史人物既是道德性的,也都是豪杰性的。”[7]纵观华夏五千年辉煌历史,儒家、道家和佛家均以“德”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彰显了道、德一体的文化内涵。选树道德模范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德治方式之一,它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鲜明的道德准则与精神旗帜,有利于规范个体道德修养、维护社会文明秩序。无论是孩童还是耄耋老人,均可通过对典型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得到思想的教育引领,从而积极向模范看齐,树立正确的“三观”。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选树模范和宣传典型的方式方法及其孕育形成的英模精神也在发生变化,但德治思想的优良传统并未随历史的发展而消失,而是在与时俱进中通过弘扬英模精神,成为发扬社会主义优良道德的重要手段,从而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弘扬英模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德治思想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3.生成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英雄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孕育英雄、选树典型、推崇楷模的民族。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体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淬炼形成了以革命英雄主义为典型代表的诸多优秀革命传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锻造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朱德曾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中指出:“革命的英雄主义,是视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毫不犹豫地贡献出自己的生命。”[8]无数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用前赴后继的英雄壮举换来中国社会的浴火重生。1937年,毛泽东以“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9]称赞徐特立老人的崇高品质。1939年,为纪念白求恩,毛泽东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10]。1944年,为追悼张思德,毛泽东指出“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并送上“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这都是弘扬我们党革命英雄主义传统的生动典范。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写道:“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11]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无数革命英雄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捍卫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英勇奋战、顽强拼搏的事迹,是教育、激励和鼓舞一代代华夏儿女奋勇前进的独特精神标识。
(二)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的思想根基
1.英模的共产主义信念是筑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指引
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凝聚全体党员及中华儿女奋斗不息的心灵纽带和光辉旗帜。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信念,铸就了伟大的雷锋精神;革命女烈士江竹筠一生“红心向党”,以为革命理想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赤胆忠心、将人民福祉和民族命运扛在肩头的家国情怀、身处艰难险境而坚守信仰的精神境界诠释了“江姐精神”的深刻内涵;女英雄赵一曼面对日寇和伪满的严刑逼供,留下了“你们能够把人剁成烂泥,但却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的生命绝唱;张志新烈士面对“四人帮”对其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迫害,用年轻的生命和鲜血坚决捍卫了革命信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军中英雄之所以具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雄伟胆魄,就是因为其坚定的革命政治信仰和忠于祖国人民的共产主义信念在穿越时空中历久弥新,激励和指引着中国人民战胜千难万险、一路向前,是筑牢广大人民群众理想信念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2.英模的舍生忘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辉煌历程中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靠的就是中国人民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和敢于斗争的舍生忘死精神。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谱系蕴涵的舍生忘死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保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具有积极的教育和激励功能,对社会产生广泛的“标杆”作用和“辐射”影响。胸有忠心,才能入火海而不退;心有赤诚,就会视苦难如甘醴。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一大批“水火英模”,他们在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面临威胁的紧急关头,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擘画出一幅幅气壮山河的英雄画卷。他们之中有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杨根思,舍己为公、不惧生死的向秀丽,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生命赴使命的抗疫英雄钟南山、张伯礼……无数优秀共产党人以其先进的英雄事迹、舍生忘死的坚毅决心和顽强拼搏的果敢精神,谱写出激励全体人民奋勇向前的不朽战歌。
3.英模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和民族精神的根脉滋养,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共筑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也是中华儿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血脉源泉。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历程中的英雄事迹层出不穷,无数仁人志士以身殉国,彰显出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灵魂、培本固元作用的鲜活资源。方志敏烈士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在《可爱的中国》中倾吐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心怀爱国之情、笃行报国之志的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耗尽毕生精力,带领科研团队在地球物理研究中取得巨大突破,始终如一地坚持报效和建设祖国的梦想。他们怀揣赤子之心,全力以赴、为国为民,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需要以英模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站起来”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和精神支撑;面向新征程,为实现“强起来”“富起来”,更需要以爱国主义作为永葆人民本色的“精神钙片”,使英模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新时代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养料。
(三)价值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英模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国家富强的鲜活资源
中国共产党的英模人物来自各行业各领域,出身背景、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是立足于自身工作岗位,勤勤恳恳、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先进职业模范代表。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有之,家喻户晓、彪炳史册的有之。无论职业种类、事业大小、成就高低,他们都在数年如一日中坚守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在无私奉献中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恪尽职守的工作热情,在无数平凡的日子里书写成就人生价值的不平凡。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和杰出劳模,他们既是为祖国建功立业的排头兵,又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国家繁荣富强的鲜活教育资源。譬如,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最美奋斗者郭明义,用“一团火”服务精神温暖每一位顾客的张秉贵,用留在青山绿水间的足迹和汗水镌刻共产党人光辉形象的杨善洲,在无怨无悔中用32年青春守岛卫国的王继才,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他们在平凡中书写伟大,默默奉献爱心,发扬了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是新时代奋斗者学习的楷模。
2.英模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是激励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
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厚资源,也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在挫折中坚忍不拔、刚健有为的精神支柱。一是刻苦学习、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文革”期间涌现出深受折磨、迫害和摧残的知识分子、科学家、文学家楷模,他们不惧艰难、不停进取,紧跟时代步伐刻苦钻研,为国家的建设发展贡献才干智识。以蒋筑英和罗健夫为代表的科学家英模以忘我工作、勇于攻关、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激励着无数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为中国科研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书写爱国奋斗的时代答卷。二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拼搏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刻苦钻研、勤奋攻关的老英雄孟泰用其先进事迹诠释了自强不息、精益求精、鞠躬尽瘁的“孟泰精神”。三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铁人”王进喜、时传祥等是新中国建设初期艰苦创业的杰出典范,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他们的共同品质,他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展现的与天地战斗的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激励着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砥砺奋进。
3.英模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支柱
以中国共产党英模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在促进社会发展、谋求人民幸福、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锻造培育了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与追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发展拓荒牛精神的共产党英模。一是以李保国、黄文秀等为代表的脱贫攻坚英模。如“新愚公”李保国始终奋战在科技兴农、扶贫攻坚和教书育人第一线,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成为培育山区开发治理的先进典型。二是以钱学森、孙家栋、屠呦呦等为代表的科学家英模。如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让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走向国际并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三是以库尔班·尼亚孜、樊锦诗为代表的文化传承英模。如樊锦诗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构建“数字敦煌”,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弘扬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的实践向度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12]英模精神形成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力量彰显在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需要以英模精神为价值引领,通过塑造英模形象、讲好英雄故事、弘扬英模文化和践行英模精神的实践路径予以传扬和发展。
(一)崇尚英雄:塑造英模形象,感受榜样力量
尊崇和致敬英雄是我们党百年来发展壮大的优良传统,杰出楷模和时代先锋以其榜样力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与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时代航标。我们要在塑造英模形象,感受榜样力量中崇尚英雄。
一是在英模形象的刻画中体现真实性与艺术性。恩格斯曾批判考茨基在描绘阿尔诺德时“太完美无缺了”“爱莎已经被理想化了”[4]579。马克思也在《弗兰茨·冯·济金根》中指出拉萨尔“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4]437。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应坚持真实性和现实性原则,反对从抽象概念或观念出发的理想化倾向。英模形象的塑造不仅在于说服,更在于强烈的带动引领和潜移默化的感染,英模形象必须真实可信、合情合理,真正实现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在英模形象塑造中应真正刻画出有温度、有情感、有人气的英模形象。
二是在英模形象的塑造中把握平凡性与崇高性。部分关于英模形象塑造的纪录片、英模剧等影视作品因过分有意拔高英模人物,对英模形象的塑造过于“神圣化”“概念化”“完美化”,形成单一的模式化和“高、大、全”的英模形象。而有的却将英模与普通凡人混为一谈,未正确区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用力过猛的英模形象塑造极易给人以虚假之感,反之则流于一般和平常,难以被人民大众真正接受,甚或引起抵触、排斥和反感。每个时代的英模人物都是兼具平凡性和崇高性的普通人物,英模形象的塑造应遵循平凡性与崇高性相一致的原则,真正做到审时度势、拿捏得当、恰到好处。
三是在英模形象的建构中注重普遍性与典型性。要使英模人物形象塑造得真实可信、立体丰满,应坚持“单个人物多元化”“模范人物个性化”“熟悉人物陌生化”的塑造思路,既要善于提炼总结和升华英模人物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内核,又要以创新思维和陌生化视角展现不同英模的独特个性,还要坚持以“人物细节化”“细节故事化”“故事逻辑化”的塑造方式来建构具有真实性、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英模形象。
(二)捍卫英雄:讲好英模故事,营造浓厚氛围
伟大的民族捍卫英雄,高尚的事业召唤先锋。近年来调侃恶搞、杜撰篡改、解构歪曲英模历史事件的言论不少。譬如,出现邱少云身体燃火违背生理常识、董存瑞炸药包被贴双面胶、抹黑5位卫国戍边英雄等诋毁言论,对此现象,必须严厉指责并加以澄清,以正视听。我们要在讲好英模故事、营造浓厚氛围中捍卫英雄。
一是讲好英模故事回击亵渎英雄思潮。加强中国革命历史的正面宣传教育,充分利用英模纪念馆、烈士陵墓、革命旧址、战场遗址等红色资源,让英模人物的感人形象在润物细无声中“飞入寻常百姓家”,提高党员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对“病毒”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鼓励开展科学的人物历史研究,开展扎实丰富的人民英雄及其群体研究,增强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的说服力,警惕以考证、揭秘之名行政治图谋之实的错误行径;大力倡导依法保护英雄人物,对恶意亵渎英模、造谣惑众者要追究法律责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二是创新英模故事讲述内容与传播方式。以英模人物的个人经历、先进事迹所反映的高尚品质与道德为内容,既回望历史、铭记不朽,又注重开辟新的叙事场域,在丰富内容中彰显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的魄力,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风貌;大力挖掘萃取英模的先进事迹和战争历史故事背后的精神特质和思想内涵,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依托虚拟现实(V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大数据驱动的英模图谱构建,利用多媒介传播和短视频的流量红利,使英模故事在融媒体环境下发挥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积极作用。
三是提升英模故事的话语表达自信。讲好中国共产党英模故事,本质上就是在讲好“中国式的英雄主义”时,抒写英雄在平凡中成就非凡的无私奉献情怀、艰苦奋斗精神和家国一体的信念。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述英模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以人民大众的视角讲述英模精神的传承发展,让中国故事中的英模人物更有历史感、立体感和亲近感,彰显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三)学习英雄:弘扬英模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英模的先进事迹为人民所敬仰,形成的英模文化为人民所效仿。向英雄学习、致敬,是我们党和国家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动力引擎。我们要在弘扬英模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中向英雄学习。
一是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突出仪式教育,夯实英模文化之“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仪式庆典是英模文化沉淀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英雄精神情感的升华。向英模塑像宣誓,邀请亲历者讲述英雄壮举,追忆英雄足迹;常态化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如在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使人民大众在浓厚的仪式氛围中受到激励和感染,提升其学习英雄的自觉性与认同感。
二是在创设人文环境中融注英模内涵,铸牢英模文化之“魂”。深入挖掘和宣扬英模事迹,打牢英模文化底色,通过张贴标语、塑造雕像、宣传漫画等方式,广泛开展英雄先进事迹宣传活动,如“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劳动)模范”“人民英雄”等荣誉称号,为英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浓郁的物态环境、精神环境、网络环境和构建主题鲜明的人文环境创设格局。
三是在健全英模激励与保障机制中砥砺血性斗志,强化英模文化之“力”。健全英模激励与保障机制,有助于弘扬英模的英雄气概、崇高品格、道德风范和爱国精神。建立健全英模人物褒奖长效机制,整合和完善英模人物褒奖政策,如对英模人物的褒扬、抚恤、救助、家属赡养等,实现褒奖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健全完善英模权益保障机制。如见义勇为保障机制,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度落实和生效,提高见义勇为英雄在生活保障、社会尊重、政治荣誉等方面的优待。
(四)争做英雄:践行英模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英模人物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也是引领时代新风正气的示范者,是激励党和人民砥砺前行的榜样力量。我们要在践行英模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中争做英雄。
一是在坚定理想信念中学习传承英模精神。理性信念是中国共产党英模精神谱系之“魂”。面对新征程中的新矛盾与新挑战,全社会应大力组织开展纪念英模教育活动,加强对党员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引导民众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历史观;党员干部应率先垂范,加强理论武装,在知行合一中自觉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拼搏精神不懈怠,在传承英模精神中引领激励广大民众自觉做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是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中弘扬践行英模精神。以英模精神为实践载体与精神资源,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进学校”“进课堂”中的凝魂聚气作用;让英模精神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实际行动;找准新方法新途径,使用新载体新模式,通过“两微”、抖音、B站等渠道加大宣扬力度;明确领导责任、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如建立英模故事宣传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领英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三是在与时俱进中推进英模精神融入生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英雄典范和精神气象。面对新时代多元文化和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积极推进英模精神与现实生活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融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如利用网络媒体开设英模精神弘扬专栏;注重英模精神传承弘扬的实际效果,大力传扬新征程中的“三牛精神”,教育引导民众在争做英雄中塑造积极正确的英雄观,营造学习和尊崇英雄的浓厚氛围,确保“人人争做英雄”的价值共识更加深入人心。
时代岁月在变迁,英模精神恒久远。中国共产党英模是引领民族风尚的精神路标和时代符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力量。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各类风险考验和任务挑战,需要在崇尚、捍卫、学习和争做英雄中赓续共产党人的英模精神血脉,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营造涵养英模之气、锤炼英模之节、锻造英模之格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在“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中奋力谱写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