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兴县方言指人代词的复杂形式

2022-01-26史秀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兴县指人词根

史秀菊

(山西大学 文学院,太原 030006)

一、概说

兴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与岚县、岢岚接壤,南与临县、方山相连,北与保德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神木县相望,是山西省版图最大的县;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1],其方言隶属晋语吕梁片兴岚小片。本文主要以兴县县川片(城关话)为描写对象,分析兴县方言特殊的指人代词。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指人代词”都是指代第三人称的指示代词,我们不看作人称代词。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这些指人代词还有距离远近的区别,即有“近指——较远指——更远指”的区别,部分复数形式甚至是“近指——较远指——更远指——最远指”的四分形式,而世界语言中人称代词没有距离远近之别;二是因为这类代词的主要构词要素都是指示代词性的,而且一部分在特定语境中仍可以兼作指示代词用。所以,我们把这些词叫作“指人代词”,归入指示代词中,不看作第三人称代词。

(一)兴县方言的指示代词

兴县方言的指示代词是三分系统,我们分为“近指——较远指——更远指”。

表1的指示代词中,近指有4个读音,较远指1个读音,更远指3个读音。韵母相同远近对应的指示代词有4组:

表1 兴县方言三分系统指示代词读音一览表(表中上标的“=”表示同音替代,下同。)

这1——那1这2——那2这3——兀 这4——苶=

显然,兴县方言三分系统的指示代词也是由“这—那”系统和“这—兀”系统叠置而来的,其具体路径与张维佳[2]459-480、史秀菊[3]553-560所述基本一致,不再赘述。具体而言,“这1——苶=——那1”能够独立作论元,专用于指人(如“这1刚来他刚来。”);也可以限定量词,一般指物(如“那1个杯杯是那1他的。”)。根据周边方言的整体特点,“这1/那1”应是与量词“个[kuəʔ55]”合音后的变音形式。“这2——那2”分别是“这一”和“那一”的合音形式,不能独立作论元,只能限定量词或数量短语,如“这2/那2本书”。“这3——兀”不能作论元,只能限定量词、数量短语,或与量词性、方位词性语素组合成词(如“这3圪嘟这些”),成词后可以独立作论元。根据周边方言,“这3”和“兀”应是指示代词的单字音。“这4——苶=”一组,只出现在指代方式的用法中(如“这4/苶=底个这样/那样”),“这4”读[t]声母,可能是存古形式;“苶=”与作论元的“苶=”语音形式完全相同,根据当地音系,应是“那家”的合音形式。

(二)兴县方言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

兴县方言有专门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单数的“我”和“你”与汉语其他方言无异;复数第一人称“弭些 [mi³²⁴ ɕiɛ⁵⁵]”中,“弭”是词根,“些”是词尾;第二人称复数“苶=弭 [niɛ³²⁴ mi⁵⁵]”中,“苶=[niɛ³²⁴]”是词根,“弭”是词尾。根据周边方言,第二人称词根“苶=[niɛ³²⁴]”,应是“你家”的合音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兴县方言第二人称词根“苶=”与指示代词中的“苶=[niɛ³²⁴]”语音形式完全相同,二者在口语交际中所处语境形成互补分布,不会相混(表2)。

表2 兴县方言第二人称复数词根“苶=”与指人代词(第三人称)“苶=”分布比较

兴县方言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单复数的转换可通过异根和附加词尾来实现(参见史秀菊,2010)[4]362-367,领属位置多用复数词根,详见表3。

表3 兴县方言第一、二人称代词

兴县方言没有第三人称代词,其第三人称都由指代人的指示代词兼任。本文重点关注指人代词。

二、指人代词的复杂形式

兴县老派方言中“他”“他弭他们”是含贬义的,只用于鄙视、讨厌所指称对象的语境中,一般语境中很少使用。一般语言或方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在兴县方言中都是由指示代词兼任。如前所述,本文不把这些代词看作第三人称代词,而叫作“指人代词”。

指人代词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共31个:单数3个,“这1”“苶=”“那1”分别表示“近、较远、更远”的距离义;复数28个,大多是由单数指人代词“这1”“苶=”“那1”和复数单音节代词“乃”叠加而成,少数复数形式的距离义具有四分特点(详见表4)。

指人代词不仅具有距离远近的之别,而且有单数、少数、多数、最多数的不同,甚至还有亲近和疏远之分。

表4 兴县方言指代人的指示代词①表中的“这/那”即表1中的“这1/那1”。

(一)主宾语位置上的单数指人代词

如表4所示,兴县方言单数指人代词有三个,三者之间具有距离远近的不同语义:

近 —— 较远 —— 更远

这1tsou324—— 苶=niε324—— 那1nou53

“这1tsou324”是近指,被指者离说话人很近(一般在说话人伸手能触摸到的地方);“苶=niε324”是较远指,被指者一般在离说话人较远的地方,但一定是在说话现场;“那1nou53”是更远指,被指者往往不在说话现场,但如果需要给现场的人进行距离分类时,“那1nou53”也可以在说话现场;三者作为指人代词,一般独立作论元,或构成“的”字短语作论元。例如:

(1)这1是兴县人,苶=他,在说话人较远的地方是临县人,那 是汾阳人,都是吕梁人。1在说话人更远的地方

(2)这1个杯杯是这1的他的(近),苶=个杯杯是苶=的他的(较远),那1个杯杯是那1的他的(更远)。

(3)我不要么,那1他:很远,不在现场生硬要给我嘞他非要给我呢。

(4)叫那1他:很远,不在现场把那2本书给给苶=他:较远,在现场。

例(1)(2)中的“这1”“苶=”“那1”一般是在说话现场,“这1”离说话人最近,“苶=”离说话人较远,“那1”离说话人最远;例(3)中的“那1”在不在现场均可;例(4)中的“那1”一定不在说话现场。

(二)主宾语位置上的复数指人代词

1.“近——较远——更远——最远”的四分关系

如表4所示,28个复数指人代词的距离分类大多数与单数一致,也与兴县方言指示代词三分系统一致。但有4个以“乃”为词根的指人代词表示“最远”义,与其他指人代词构成四分关系,即:

“这1”类 →“苶=”类 → “那1”类 → “乃”类

近,在现场 → 远,在现场 → 更远,在/不在现场 → 最远,不在现场

例如:

(5)这1些他们,近来咧,苶=些他们,较远也来咧,那1些更远也来咧,乃些最远,不在说话现场还没来。

(6)我不要么,乃他们:最远,不在现场生硬要给我嘞他们非要给我呢。

例(6)中,“乃”单用,也表示“他们”在很遥远的地方。

2.“少数——多数——最多数”与音节数的关系

指人代词复数分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4种,其中单音节只有一个“乃”,其他都是多音节的(参见表4)。多音节代词的叠加和组合很有规律,基本上是在单数“这1”“苶=”“那1”与复数“乃”的基础上叠加或附加词尾“些”“弭”等组成,有的叠加和附加是多层的。

28个复数指人代词按照音节多少,分别表示少数、较多数、最多数义:双音节指人代词是以“这1“”苶=“”那1”为词根,分别叠加“些/乃”构成“这1些/苶=些/那1些”和“这1乃/苶=乃/那1乃”等,都表示人数较少,一般被指称者只有两三个人;三音节指人代词是在“这1些/苶=些/那1些”和“这1乃/苶=乃/那1乃”的基础上再叠加“弭”尾,构成“这1些弭/苶=些弭/那1些弭”和“这1乃弭/苶=乃弭/那1乃弭”,或让“些”与“乃”再分别叠加,构成“这1些乃/苶=些乃/那1些乃”和“这1乃些/苶=乃些/那1乃些”,都表示人数较多,一般在三个人以上;四音节指人代词是在三音节“乃”和“些”尾之后再叠加“弭”,构成“这1乃些弭/苶=乃些弭/那1乃些弭”等,都表示人数最多,往往是一群人。我们以词根“这1”为例说明:

双音节 → 三音节 → 四音节

这1些 (+ 弭) → 这1些弭

这1乃 (+ 弭) → 这1乃弭

这1些 (+ 乃) → 这1些乃 (+ 弭) → 这1些乃弭

这1乃 (+ 些) → 这1乃些 (+ 些) → 这1乃些弭

少数(两三人) → 多数(三人以上) → 最多数(一群人)

以“乃”为词根的指示代词能组成“乃些”“乃弭”“乃些弭”三个多音节人称代词,其中,单音节“乃”人数最少,与上述双音节代词相同;“乃些”“乃弭”人数较多,与上述三音节所表人数相同;“乃些弭”人数最多,与上述四音节所表人数相当。其规律如下:

单音节 → 两音节 → 三音节

乃 乃些/乃弭 乃些弭

少数 → 多数 → 最多数

3.“亲近——中性——疏远”的亲疏义与词尾的关系

指人代词复数还有亲近和疏远之分——多音节指人代词中,以“弭”结尾的,如“乃弭”“这1乃弭”“苶=乃弭”“那1乃弭”等,一般用于指称心理距离较近的如熟悉的或喜欢的人;相反,以“乃”结尾的,如“这1乃”“苶=乃”“那1乃”和“这1些乃”“苶=些乃”“那1些乃”一般用来指称心理距离较远的如陌生人或不喜欢的人;而以“些”结尾的代词如“这1些”“苶=些”“那1些”和“这1乃些”“苶=乃些”“那1乃些”等则没有亲近或疏远的感情色彩。其规律如下:

“弭”尾——亲近 “些”尾——中性 “乃”尾——疏远“弭”尾表示“亲近”义,这与“弭”是第一人称复数词根和第一人称专职的领格形式有关(如“弭些我们”“弭我妈”);“乃”尾表示“疏远”义与“乃”在指人代词中表示“最远指”义相关。但四音节的代词都是以“弭”作词尾,如“这1乃些弭”“苶=乃些弭”“那1乃些弭”等,当地人已经感觉不到带有亲近色彩,只感觉四音节指称的人数最多。例如:

(7)a. 这1些弭他们是弭些我们的同学,苶=乃些他们是弭些的同事,那1些乃他们我认不得不认识。

b. 这1乃些弭他们是弭些我们的同学,苶=乃些弭他们是弭些的同事,那1些乃弭他们我认不得不认识。

例(7a)句的“这1些弭”较亲切,“苶=乃些”较疏远,“那1些乃”很陌生;但例(7b)中的3个四音节代词只能表明人数多,当地人已经感觉不到色彩义方面的差别。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当地人认为三音节代词比双音节的指向更具体、更确定,四音节代词又比三音节的指向更确定、更具体。

4.替换关系

三音节和四音节中,有一些组合体的意义没有区别,如三音节的“这1乃弭—这1些弭”“苶=乃弭—苶=些弭”“那1乃弭—那1些弭”,四音节的“这1乃些弭—这1些乃弭”“苶=乃些弭—苶=些乃弭”“那1乃些弭—那1些乃弭”,这6组指人代词所指称的对象既没有人数多少之分,也没有情感亲疏之别,能够自由替换。

三、指人代词与指物代词

一般语言中指代人和指代物的指示代词没有区别,是同形的,但兴县方言大多数指人代词与指物代词在形式上发生了分化:很多指示代词只能用于指代人,不能用于指代物,只有少数指示代词既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物(只指代物的指示代词参见表1)。

(一)只能指代人不能指代物的指示代词

1.“这1”“苶=”“那1”只能指代人,不能指代物

首先,在单说、独立作论元时只能指代人,不能指代物。例如:

(8)谁干的?——这1/苶=/那1他。

(9)这1想去,你走动了吼上这1他想去,你走的时候叫上他。

(10)那1做的营生,谁也看不行他做的活儿,谁也看不上。

其次,构成“这1/苶=/那1+的+中心语”的定中结构时,也只指代人,不指代物。例如:

(11)这1的老师去太原咧他的老师去太原了。

(12)苶=他的手恶水得伤了他的手太脏了,给苶=洗给一下给他洗洗。

(13)那1他的东西,我早就还咧。

2.“弭”类和“乃”类双音节、三音节指示代词只能指代人

如表5所示,“弭”尾词不能用于指代物,只能指代人,应该是因为“弭”是个专职人称代词——既是第一人称复数“弭些我们”的词根,又是第一人称专职的领格形式,所以“弭”限制了这类代词,使之只能用于指代人,不能指代物。

表5 只能指代人的指示代词

因为单音节“乃”只能用于复数指人代词的语境中,表示最远指,所以凡是包含“乃”语素的指示代词都只能指代人,不能指代物(西川个别人认为以前可以指代物,已不常用)。

3.“这1家”“苶=家”“那1家”“乃家”只能指代人

“这1家”“苶=家”“那1家”“乃家”只出现在亲属领属关系中,都只能指代人,不能指代物。例如:

(14)那1家爹的当校长着啦不咧他的父亲(还)当校长不当了?

(15)苶=家娘的来来咧没他的妈妈来了没有?

(二)既可指代人,也可指代物的指示代词

兼指代人和物的指示代词很少,限于以下6个(表6):

表6 兼指代人和物的指示代词

这6个代词多数语境中指代人,少数语境中指代物,有时既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物,属于兼类代词。不过兼类词的语境已显示出分化的趋势。

1.“这1些”“苶=些”“那1些”指代人和指代物时出现的语境

首先,“这1些”“苶=些”“那1些”指代人时可以出现在单说、独立作论元或构成“这1些/苶=些/那1些+的+NP”的定中结构中,与“这1”“苶=”“那1”所出现的语境一致。例如:

(16)谁弭谁们把我做的饭吃啦?——这1些/苶=些/ 那1些他们。

(17)苶=些做作业嘞,不要吼苶=些他们做作业呢,不要叫他们。

(18)你坐给这1哒你坐到这里,苶=些他们坐给苶=哒那里(较远),那1些他们就坐给那1哒那里(更远)。

(19)这1圪都书是谁弭的这些书是谁的? ——这1些的/苶=些的/ 那1些的/乃些的他们的。

(20)苶=些/ 那1些的家长来咧没他们的家长来了没?

其次,“这1些”“苶=些”“那1些”指代物品时,不能独立作论元,只能限定名词性短语,而且必须是并置式,不能加领属标记“的”。例如:

(21)这1些杯子好看,苶=些杯子也还行,那1些杯子难看得伤了。

(22)这1些菜好吃,苶=些菜不好吃,那1些菜还行,你尝尝。

当地人一般用“这1圪嘟”“苶=圪嘟”“那1圪嘟”独立作论元指代物,一般不用“这1些”“苶=些”“那1些”。例如:

(23)这1圪嘟(杯子)好看,苶=圪嘟(杯子)也还行,那1圪嘟(杯子)难看得伤了。

2.“这1个”“苶=个”“那1个”指代人和指代物出现的语境

首先,“这1个”“苶=个”“那1个”单说或独立作论元时,只能指代物,一般不指代人。例如:

(24)你要这1个?苶=个?那1个?还是那2个?

(25)这1个是我的,苶=个那个(较远)是苶=他的,那1个那个(更远)才是你的。

(26)苶.=个.那个(较远)(画),我可多挂过咧我挂了好多次,就是挂不上。

其次“这1个”“苶=个”“那1个”直接修饰NP(并置结构,不能有领属标记)时,既可以指示人,也可以指示物。例如:

(27)这1个人这3几年可多刨闹下钱咧这个人这几年挣了很多钱。

(28)那1个谁谁谁,你看你,不要兀底/苶=底那么做!

(29)这1个桌子比那1个那个桌子低。

(30)我要白的这1个,不要红的苶=个那个。

例(27)(28)中的“这1个 /那1个”指示人,(29)(30)中的“那1个 /苶=个”指示物。

“这1/苶=/那1”“这1个/苶=个/那1个”“这1些/苶=些/那1些”指代人和指代物的区别如下(表7)。

表7 “这1/苶=/那1”指代人与指代物时语法功能区别一览表

四、兼指与叠置现象的成因

(一)人称域与指代域存在映射关系

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都有指示和称代功能,二者在语义上存在映射关系。因此,世界上很多语言的指示代词兼有人称代词的功能,尤其是第三人称代词。古代汉语中就存在实体的对应:“古代汉语里没有一个完备的第三身代词:之、其、彼这三个字本来都是指示代词……”[5]5。

近代汉语中“这的”“那的”“这懑”“那每”等说法,与兴县方言的指人代词共性明显。例如(转引自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5]66,227):

△曾想他劣缺名目,向这懑眉尖眼角上存住。(刘知远10)

△那每殷勤的请你,待对面商议?(董西厢109)

△真的这的每言语一般呵,一般断了者。(元碑21)

△那的是急煎煎心痒难揉。(《古今杂剧三十种》11.2.2)

所以吕叔湘认为:“第三身代词跟指示代词的关系异常密切,应该合并为一类。”[5]187除兴县方言外,山西境内还有很多方言第三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同形,应与古代、近代汉语一脉相承,有着相同的形成机制。

但是,为什么北方绝大多数方言的第三人称与指示代词兼指现象都已消失,山西方言尤其是兴县方言中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还如此繁复呢?我们觉得这与山西方言和阿尔泰语言历史上存在过深度接触,有大量的底层残留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阿尔泰语言第三人称代词也是由指示代词兼任。据张维佳、张洪燕(2007)[6]38-43,集中在山西、陕西、甘肃东部地区的指示代词兼第三人称代词“兀”来自阿尔泰语系突厥语;唐正大(2005)[7]109-118也认为第三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同形现象“分布相当集中”,而汉语方言这种现象多出现在与阿尔泰语言“密切接触地区”。所以,晋语指示代词与第三人称代词大量兼用的现象,很可能与民族语言接触有关。

(二)指人代词叠置形式的成因

如表1至表4所示,兴县方言指示代词系统十分复杂,尤其是指人代词,叠置形式繁多,这种现象在山西其他方言中也是罕见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兴县境内不同方言小片在县川混杂叠置的结果。

兴县是山西省内版图最大的县,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山区人口相对稀少,交通极为不便,因此各片方言之间差异较为明显,尤其是山区各乡镇之间。历年来,走出大山成了山里人前赴后继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山里人逐步下山,到县川一带定居,这使得县川一带人满为患,操着各片方言口音的群众在一起长期生活、交流,在各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了叠置现象(叠置现象也是山西晋语区方言的一大特点)——这种繁复的叠置是系统内部同类但不同片方言指示代词反复叠加的结果。

我们曾调查过一位当地老男发音人,他是地地道道的县川人,但他坚决否认县川话指人代词有31种说法。经过了解后发现,这位发音人年轻时(20世纪60年代)参军,后来去了山西大同工作,退休后才返乡,兴县人称代词发生叠置的重要时间段他处于缺席状态,这也间接证明了这种叠置现象发生的时间,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后的几十年间。

兴县方言专门的指人代词以及指人代词所呈现出的多种语义关系,如“近——较远——更远——最远”“少数——多数——最多数”“亲近——中性——疏远”等,具有一定的类型学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兴县指人词根
工业强县 文旅兴县
词根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九)
兴县蔡家崖 红色村庄别样红
兴县高家村:特色种植 振兴乡村产业
大学生如何通过学习词根来改善英语词汇学习
打造兴县杂粮精品 点亮农户脱贫梦想
报复性熬夜
头铁
称马非马,绰号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