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小学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的误区
2022-01-25张建祥
张建祥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和研究如火如荼,但是有实例显示,其中存在着将思维导图与概念图、思维地图混淆等同、将图形或图式误用为思维导图等问题。对此,教师应从思维导图的定义和特征出发,用实例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进一步厘清思维导图与其他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差异,从而使思维导图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维导图;应用;误区
思维导图(Mind Map),又名心智导图,由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东尼·博贊指出,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以关键词和关键图像的形式,通过图形和网络结构来存储、组织和优化信息。[1]思维导图在结构上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聚焦性,聚焦于中心主题,以呈现主要观点;二是发散性,主干从中心主题发散至分支;三是分层性,分支由节点连接构成,具有层次等级;四是关联性,每条分支的节点具有逻辑意义,以连线、颜色关联。[2]也就是说,思维导图是利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等元素,围绕主题关键词,连接并呈现各级关键词之间的相互隶属或关联的层级关系,以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可视化工具。[3]
然而,综观当前的思维导图运用现状,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对于思维导图存在着概念误区。
一、将概念图等同于思维导图
概念图(Concept Map),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由诺瓦克博士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4]概念图的典型特征有:概念词、概念、关系、连接词、命题、层次等。[5]
图1显示的是某地区期末调研测试卷中的书面表达题。从图中可见,主题概念词“My animal friend”和“cute”“small”“legs”“eyes”等次级主题概念词位于长方形中,并且使用连接词“is”和“has”以及连接线按层次发散连结,形成网状结构图,表达出类似于“My animal friend is cute.”和“My animal friend has four legs.”等命题。出题者试图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习作的基本主题和写作方向。虽然就功能而言,图中的概念图并不会对学生领会出题意图,或者顺利完成习作等造成困扰。但是,如果将其称为“思维导图”,显然不够严谨和准确。因此,在题目中若以“概念图”或者“图式”替换“思维导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更为严谨和准确的表述,必然更为妥当。
二、将思维地图等同于思维导图
大卫·海勒(David Hyerle)博士在1988年开发了含有八种图形工具的思维地图(Thinking Map)。这八种图形工具是圆圈图(Circle Map)、气泡图(Bubble Map)、双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树形图(Tree Map)、括号图(Brace Map)、流程图(Flow Map)、复式流程图(Multi-flow Map)、桥型图(Bridge Map),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分别对应着人们思考时的八种思维过程。[6]实际使用中,将八种思维地图工具中的气泡图、流程图、树形图与思维导图相混淆或等同起来的做法在教育教学及相关研究文献中并不少见。
(一)将气泡图等同于思维导图
气泡图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描述事物的特征。从气泡图的结构来看,位于中心气泡中的是被描述的事物,通常是一个事物(名词),散落在四周的气泡中的是一个个用于描述该事物特征的形容词。
图2是某一节公开课所用课件的截图,教学内容为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中Story time板块的第一课时。
如图2所示,课件顶部显示了主要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4 countries?课件给出了提示:根据思维导图,用形容词概括其中一个国家的特征。图的左侧显示了美国、中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四个国家的国旗,而右侧显示了一个气泡图。位于这个气泡图中心的是名词“country”,四周的是“nice”“strong”“big”等形容词气泡。同时,图中还给出了多个“...”气泡,试图启发学生使用更多的形容词来概括国家的特征,得出类似于“China is a beautiful country.”或者“Australia is an interestingcountry.”的表述,从而导入“An interesting country”一课。根据提示中“思维导图”的表述容易推断出,授课教师主观认为图2中的气泡图就是“思维导图”。但是,从图2的结构分析,以及与思维地图中气泡图的比对来看,图中的气泡图并不是思维导图,而是思维地图。授课教师混淆了两者,并将两者等同了起来。
(二)将流程图等同于思维导图
流程图通常使用箭头将上一步骤和下一步骤进行连接,以表示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实施的步骤及过程。从结构上看,流程图与思维导图有着较大的区别。图3显示的是平海燕老师撰写的论文《英语+:在语篇教学中进行主题意义引领的跨界整合》中的配图。[7]
作者和她的团队设计了使用“use...to...”将“water”延展至“sit”的活动任务,启发学生逐步生成“We use water to water trees.”“Wood comes from trees.”“We use wood to make chairs.”“We use chairs to sit.”等语句。作者做了如下表述:“让学生在趣味探究中发散思维,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主题探究,形成体现学生多元思维的思维导图。”通过对比,可以得出,图中的结构图应该是思维地图中的流程图,而不应该被称为“思维导图”。
(三)将树形图等同于思维导图
树形图用于对事物进行分类,它能帮助人们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同时梳理出分类的依据。在树形图的最顶端是被分类的事物,下一层是分类的类别,再下一层是分类所属的事物或特征,以此类推,逐层呈现不同分类的事物或特征。王相瑞[8]等学者在论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词学习时,绘制了如图4的树形图。
图4中,“animal”是被分类的主题事物,次一级的分类类别分别是“name”“colour”“figure”和“number”,紧接着在不同类别中列举出相关词汇。如在“name”一列中列出了“elephant”“lion”等,在“figure”中列出了“tall”“thin”等。这一结构与树形图间仅有细微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不应该被称为“思维导图”。
三、将图形或图式等同于思维导图
随着知识可视化的流行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关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用于制图的软件或者App不断涌现,人们在讨论和应用思维导图时,大有“泛思维导图化”的倾向,即任何图形或者图示,只要具有关键词(句)、图像(线条、图形等),都有可能被称作为思维导图,如图5为学者纪婷婷[9]在相关文献中呈现的图式,凌顺诗[10]等作者的相关文章中也有类似表述。
对以上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思维导图的错误应用源于使用者未能正确掌握思维导图的概念、特征和绘制方法,未能厘清思维导图与其他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差异。有些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时,仅仅是在照葫芦画瓢式地拷贝和模仿,甚至将所有的可视化图形工具都称为思维导图。[11]这就导致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案例出现。可见,加强对思维导图的概念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十分必要。同时,必须引起教师关注的是,应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学生复习旧知、学习新知提供支持。思维导图的中心词和分支关键词的提炼,及其整体布局设计,不能偏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不应只注重其形式,更应研究教材,紧扣教学内容,设计源于又高于教材,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博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关琳.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1):191-192.
[3]吉桂凤.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徐洪林,康长运,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育,2003(3):39-43.
[5]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5):78-84.
[6]HYERLE.Thinking Maps:Seeing is understanding [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6,53(4):85-89.
[7]平海燕.英语+:在语篇教学中进行主题意义引领的跨界整合[J].中国教师,2020(3):56-58.
[8]王相瑞,袁华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6):49-51.
[9]纪婷婷.依托文本,赋能写作:语用活动观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思辨式写作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20,20(14):140-143.
[10]凌顺诗.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以故事类和非故事类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为例[J].英语学习,2020(6):4-9.
[11]周利君,左博文.思維可视化工具认知误区与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6(4):88-91.
(江苏省淮安市吴城中心小学 22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