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信达雅”: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原则探索

2022-01-25赵祥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信达雅严复英译

赵祥云

(郑州轻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郑州 450002)

一、引言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1]1898中开篇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1]1321对于“信达雅”论,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严氏“信达雅”论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译论的概括性总结;第二,“信达雅”论应结合新时代语境,得到重释与发展。翻译理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政治文献英译一直以“信达雅”为基本准则,但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变化。比如,《毛泽东选集》英译本高度重视“信”,强调译文在内容与形式上都非常忠实,译文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层面都与原文保持很高的相似度。《邓小平文选》英译文在求“信”的基础上,也强调“达”,翻译方法比较灵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文同样注重“信”,但是更注意对原文精神主旨的传递,“信达雅”三方面更为融合。翻译标准的演进体现了时代语境对翻译原则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译论与新时代翻译实践的互动与发展。因此,本文拟在新时代语境下重释“信达雅”理论,发掘“信达雅”论对新时代政治文献的指导作用,从而为对外话语体系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

二、“信达雅”:中国传统译论的历史性总结

“信达雅”论是对汉唐以来佛经翻译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对今天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首先应当深入研究“信达雅”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应认真研读严复对它的界定和解读,还应看其他学者对这一理论的评论。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永远放之四海而皆准,研究者应该正确认知和对待传统译论,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拓展和创新。

(一)“信达雅”是一个整体概念

“信达雅”虽然指出了翻译的三个方面,但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因此,本文在提及“信达雅”时,有意将三字连在一起。严复在阐释“信达雅”时指出,“《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可以看出,在严复眼中,信达雅是一致的,首先翻译中的“信”很重要,同时“达雅”也不可偏废。[1]1321-1322

但也不乏有人把“信达雅”分开来看待,如瞿秋白曾经提到,“严几道的翻译,不用说了。他是:译须信达雅,文必夏殷周。其实,他是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和‘达’。”[2]336-337很明显,他没有将“信达雅”看作一个整体的标准。在具体翻译实践中,也有很多人持类似观点,要么坚持“信”而忽视“达雅”,要么坚持“达”或“雅”而忽视其他两者。所以,“信达雅”是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概念,没有“信”就失去了翻译的根本,没有“达雅”就失去了可读性。正如沈苏儒所言:“‘信、达、雅’是一个相互密切联系的整体……严复这个‘雅’字是为‘达’服务的,也就是为‘信’服务的。”[2]1042

(二)“信达雅”是一个动态概念

严复的“信达雅”论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汲取了汉唐以来佛经翻译的丰富营养,也启发了晚清及“五四”以来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但是由于“信达雅”三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模糊性,也在学界引起不少争论。沈苏儒指出,“任何理论也总是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信达雅’自然也不例外。严复只是提出了‘信达雅’理论原则,没有作系统的、深入的、全面的阐释,而且他的认识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2]104沈苏儒并非在否定“信达雅”,而是要告诉我们,在看待传统译论时,不应该亦步亦趋或者吹毛求疵,而是要开展历史和辩证的研究,在历史与时代发展中把握经典理论。

严复对翻译标准问题的探讨奠定了他在翻译理论史上的地位,“信达雅”也成为中国翻译界公认的翻译标准。“五四”以来,国内翻译学者进一步发展了“信达雅”,并形成新的翻译标准。如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鲁迅的“力求易解和保持原作的风姿”、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论、刘重德的“信达切”、黄中习的“信、达、创”等,从这些翻译标准中仍能看到“信达雅”的影子。可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对“信、达、雅”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应该在具体翻译环境中动态地理解这些概念,从而更好地开展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

(三)“信达雅”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有人认为“信达雅”理论太抽象,太模糊,无法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该理论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具有高度概括性,比较抽象。所以要想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就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的具体性结合起来。西方译论中有很多概念和理论,如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文献型翻译与工具型翻译、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还有等效翻译理论、功能目的论、翻译规范(Norm)理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杂合翻译理论等,它们应具体的翻译环境而生,翻译工作者只能借鉴,不可照搬。对于中国传统译论,应当充分发掘和运用其中的合理成分,指导中国翻译实践。潘文国在《大变局下的语言与翻译研究》一文指出,大变局必然要求学术研究的转向,其中最根本的是要重新建立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的自信,转变研究立足点和视角,变一百年来的西方视角为东方视角、中国视角,变由西观中为由中观中、居中观西。[1]7他认为,马建忠的“善译”、严复的“信达雅”等理论都是“从中国传统出发的很好的翻译理论构想,可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式翻译理论”。[3]9

重新回观“信达雅”时,必须承认严复对中国传统译论的贡献。一百多年来,中国有很多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不断提出各种翻译理论,但基本上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那不妨取法于“信达雅”理论,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译论,来指导当下的翻译实践。

(四)严复的翻译对“信达雅”的变通运用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同样,翻译标准、原则也与翻译目的紧密相关。严复是晚清士大夫阶层的代言人,他译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进西学,变法图强。严复深知翻译中“信”的重要性,但他的翻译中也存在诸多的“不信”,这也是严复的翻译遭到后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但是只要了解一下严复当时译书的背景,就会理解他当时为何选择了这种翻译策略。首先,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使译文中的形式和意义无法得到完美的统一。因此严复采取了放弃原文形式而追求“达恉”的翻译策略。正如王宏志[4]99所言,“严复从事翻译,是和晚清政治局势密切相关的。这种强烈的政治危机,不单影响他的翻译理论,就是翻译的取向——包括所选择的书以至翻译时所做的种种经营——也都深受影响。”第二,严复译书的读者对象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些人都是封建顽固保守派,很难接受西学,所以严复采用桐城派文风,即所谓“雅”的文风来迎合这些人群,赢得变法图强的基础。第三,当时西方思想中的一些表达无法在中国语言文化中找到对应的表达,对此严复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借用中国传统中固有的词句及概念来解释这些新概念,例如他曾以《易经》及《春秋》来比附逻辑”;二是“对一些新名词和新概念以按语的形式加以诠释及发挥。”[4]112-113

严复的翻译实践的确与他所提出的“信达雅”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偏离,这是与他当时的时代背景、条件和翻译目的等因素相关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拿严复翻译中的一些不忠实现象来解构和否定他所提出的翻译理论。相反,应当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发展“信达雅”理论,并用来指导当下的翻译实践。

三、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中的“信达雅”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对外宣传过程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翻译工作者应当思考如何通过翻译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应基于“信达雅”的基本准则,根据新的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原则进行新的界定。其“信”既包含语言形式层面的忠实,还包括对原文意义的“信”,更突出对原文精神的“信”;其“达”不仅追求译文的通顺流畅,还追求译文简单易懂;其“雅”不仅意味着译文与原文风格一致,还强调关注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用国外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在此背景下,“信达雅”并不抽象,而是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黄友义[5]2曾指出,“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事实上,“外宣三贴近”就是对“信达雅”理论的深化。

(一)“信达雅”之“形神兼具”

在翻译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时,要忠实再现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因为原文话语中包含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不容增删,有时甚至不能调整语序。如:

例1.

原文: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6]6

译文:The political report to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has charted a grand blueprint for bringing about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ccelerat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achieving new victories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historic circumstances. It is a political proclamation and action plan with which our Party will rally and lead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marching along the path of Chinese socialism and 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 It guides the work of the current central leadership.[7]6

例2.

原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6]9-10

译文: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es the fundamental political system, the basic political systems,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and other systems and mechanisms. It combines national and local democratic systems, the Party’s leadership,the position of the people as masters of the country, and law-based governance. This system conforms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in China, showcases the special traits and strength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ides a fundamental systemic guarantee for China’s development.[7]10

以上两例都是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报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其中有很多中国特色政治术语,因此翻译时尽量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尽量向原文靠拢,以便实现最大程度的忠实。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翻译要力求做到语义等值,让译文读者能够通过术语译文准确领会术语原文的语义内核,不会产生歧义。[8]144-145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译作“bring about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中国特色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人民当家作主”译作“the people as masters of the country”,对于这种政治话语的翻译,要做到“形神兼具”。

(二)“信达雅”之“舍形存神”

对于不涉及中国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述,且中英语言文化反差比较大时,译者会舍弃对原文形式的对应,而更注重对原文意义的传译。从严复本人对“信达雅”的解读中,可以看到他对原文意义的追求。正如王宏志[4]93所言:

自始至终——由“信”开始,至“达”至“雅”——严复都是把重点放在“意义”上面的。“信”跟“意义”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而“达”也是坚持要“意义则不倍本文”以及“显其意”;“雅”也是朝着相同的目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以及抑词就义等做法,全都是为了“达意”、“求显”。换言之,就正如严复自己所说“为达,即所以为信”一样,为雅也是即所以为达。既然为雅即所以为达,而为达又是即所以为信,那么,为雅也就是即所以为信了。

这段话对政治文献英译有很大启发。政治文献英译的目的是助力对外话语体系建构,译文要尽可能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基于英汉语言的差异,译者必须在打造译文语言上下功夫,在处理语言差异较大的内容时,可以采取“达意”、“显化”和“简化”等策略。因此,“舍形存神”也是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的特点之一。赵祥云[9]63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标题(共有98个标题)的翻译方法及其所占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标题英译情况统计

可见,略译与意译所占比例是非常大的,说明译者为了凸显原文所表达的中心意义,而舍弃了与原意表达不太紧密的部分。这也与英汉语言形式差异有关,汉语标题多用一些修辞话语,形象生动,而英语标题通常比较简洁,直达主旨。这也表明,译者通过简化原文形式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规范,从而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舍弃原文的“形”而保留其“神”,实现了忠实于原文精神的目的。

例3:

原文: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星星火炬的照耀下,在党的阳光的沐浴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6]185(下划线与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译文:The waves behind drive on those before,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will excel the previous one. … I believe you have made yourselves ready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guided by your flag of the star and torch.[7]205

英汉政治文献中的比喻话语建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原文划线部分只说出了比喻意义,这种表达对汉语读者没有阅读障碍,但对于西方读者来讲就需要增加解释。原话本为两句,“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增广贤文》),第一句是铺垫,第二句才是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但是作者仅引用了第一句。如果译文只是照原文直译,西方读者不易读懂原文的比喻意义,所以译者采取了增译法,译文形象生动,表意清楚。后面加着重号的部分如果采用直译法,译文会显得冗余。“在党的阳光的沐浴下”与“在星星火炬的照耀下”所表达的意义有重叠,故略去不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整本书中多次提及,而且用“the Chinese Dream”更醒目,因此译文采用略译法。

例4:

原文: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各级宣传部门领导同志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6]156

译文: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with publicity and theoretical work hav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task to shoulder. They should play their part well and try their best. They should improve their work starting from their leaders and leading bodies. Therefore,those leaders should intensify their study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become real experts.[7]175

新形势下政治文献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那么,翻译方法也要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又要使译文便于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对于汉语中较长、修辞形式较多的表达,直译会使译文冗长,不利于读者理解。如例4中“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译作“play their part well and try their best”,做到舍形存神,有利于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

(三)“信达雅”之“虚实相益”

译者通过对原文的实化翻译(简称实译)或虚化翻译(虚译)来实现译文的“信达雅”。本文认为,实译则是指原文中的抽象性表达在翻译时作具体化处理,而虚译是指将原文中的具体性表达作抽象化处理。比如:

例5:

原文: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6]15

译文:Without, or with weak, ideals or convictions, they would be deprived of their marrow and suffer from “lack of backbone”.[7]16

例6:

原文: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缺钙”。[6]50

译文:Without ideals and convictions one’s spirit becomes weak.[7]54

例7.

原文:后续工作要不断跟上,坚决防止走过场、一阵风,切实做到一抓到底、善始善终。[6]364

译文:There should now be a follow-up campaign to ensure that no one simplygoes through the motions or follows the rules as a temporary measure, like a passing gust of wind.We must do everything possible, and we mustsee things throughfrom beginning to end.[7]400

例5中“软骨病”是一种抽象概念,喻指“出现了精神危机或信仰危机”,而并非真的患了这种疾病,所以英译文“lack of backbone”采用了实译法,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了。例6中“精神上的‘缺钙’”没有直译出来,而是虚译为“one’s spirit becomes weak”。例7中实译与虚译并用。“走过场”是一个抽象的比方,其译文“goes through the motions”成为一个具体化的行为,但也能表达原文意义。“一阵风”译作“like a passing gust of wind”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了。而“一抓到底”则采用了虚译法,将其译作“see things through” 。有时在同一个句子中,实译与虚译会同时出现,不管采用“实译”还是“虚译”之法,都是为了实现译文的“信达雅”。

总之,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新的理念,也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迪。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国际社会介绍国家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方略、方针政策等。所以,译文应遵循英语规范,尽量去除中文表述中不易被西方读者接受的语言形式,要“用外国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2.文本类型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政论文通常包含多种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因此,政论文中通常又包括多种文本类型,翻译时应区别对待。涉及国家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的内容要尽量做到“形神兼具”,其他类型的文本可以在保留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灵活处理。3.对“信达雅”的重新认识。在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中,“信达雅”与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社会文化等因素紧密相关,三个方面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概念,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系统,需要根据翻译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四、结束语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译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论成果,在中国译论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笔者认为,“信达雅”是一个整体性的理论、也是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理论,是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该理论提出以来的一百多年里,许多学者基于“信达雅”理论,不断提出新的学说,丰富拓展了“信达雅”论,也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理论的最大价值在于指导实践,“信达雅”理论的发展应当与翻译实践相结合,为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做出贡献。基于此,本文重新回顾和反思“信达雅”理论,并将其与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实践相结合,探索“信达雅”理论对新时代语境下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中国传统译论在新形势下的应用空间。在“信达雅”理论视域下,笔者提出新时代政治文献英译的几项原则,即“形神兼具”、“舍形存神”和“虚实相益”,并借助翻译实例详细探讨了上述翻译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本文认为,随着百年变局和大国外交时代的到来,中国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应当继续探索对外话语体系翻译的新途径、新思路,努力挖掘中国传统译论的指导作用。另外,从学术话语发展的角度看,“信达雅”理论作为中国传统译论的集大成者,应当结合当下实践不断发展,为中国传统译论争取更多话语权。

猜你喜欢

信达雅严复英译
严复的遗嘱
摘要英译
“信达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韩互译之技巧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对比浅析中西翻译标准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从“信达雅”方面浅析《钗头凤》两个不同英译本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